成语词典

成语“曾无与二”的拓展阅读资料(4)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曾无与二”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含有二的四字成语大全、曾字头的成语有哪些、曾字组词、人心所向与众望所归有何区别?、与二有关的成语,形容二的成语、含有二的成语大全等

曾字头的成语有哪些

曾几何时 几何:若干、多少。才有多少时候。指没过多久。 曾经沧海 曾经:经历过;沧海:大海。比喻曾经见过大世面,不把平常事物放在眼里。 曾参杀人 比喻流言可畏。 曾母投杼 指曾参的母亲听到“曾参杀人”的传闻接连三次,便信以为真,投杼而走,谓流言可畏。 曾无与二 独一无二,没有比得上的。 曾不惨然 竟不觉得惨痛。

曾字组词

基本资料
  旧体字: 曾    “曾”字
笔画数: 12   拼 音: 1、cénɡ 2、zēng   部 首: 曰   解 释: 曾 <副>   曾的繁体:曾   曾的五笔:uljf(86) uljf(98) GBK码:54520曾的UNICODE编码:26366曾的区位码:5288
编辑本段基本释义
曾 #céng
  【释义】表示行为或情况以前发生过:似曾相识|几年前我曾见过她。   【曾经】 #céngjīng 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   〖例句〗多年前,我曾经在那里住过一星期,所以还有些印象。   曾   (字形不明。本义:重复使用的、二手的。说明:《说文》:“曾,词之舒也。”误。凡从曾之字,都与“重复使用的、二手的”之意有关。如:赠:将二手的财物送人;矰:二次使用的箭;甑:可重复使用的陶制蒸笼;会:见过面的人再次见面;橧:远古夏天居住的木屋,每逢夏季使用,等等)   副词。用来加强语气   过去发生过――表示有过某些行为或情况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唐·白居易《忆江南》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又如:曾不(不曾);几年前我曾见过他一面;我曾去过杜坪乡   已经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汤问》   曾 <形>   通“层”。重叠   有虞之王,烧曾薮,斩   曾 céng曾经(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他~来过。又见zēng。
曾zēng
  1、天下一曾无二曾,现在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鄫(zeng 曾)国太子巫,以国为氏。系出自姒姓,是真正的上古圣君夏禹的后代。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一直到春秋时代才被莒国所灭。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逃奔到鲁国,复国无望,便在鲁国的南武城(今济宁市嘉祥县南)长期住下来,去邑旁(即“阝”旁),表示离开故城,改鄫为曾,称曾氏,仕于鲁。曾氏家族长久以来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记录,是少有的几个来源比较纯正的姓氏之一,因曾姓先前是一家,所以对于同姓联婚,曾氏家族一向严格禁止。   2、据有关资料所载,外族或外姓冒姓,少数民族中土家、彝、苗、黎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鄫侯。在远古帝舜时期,鲧的妻子修己因梦见吃了薏苡而生下禹,帝舜便赐禹姒姓。夏禹的第五世孙少康中兴夏室后,曾把幼子曲烈封于“鄫”地(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北)。从此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了近两千年,直到春秋时代才被莒国所并灭。此时,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逃奔到鲁国,复国无望,便在鲁国的南武城(今济宁市嘉祥县南)长期住下来,去邑旁(即“阝”旁),表示离开故城,改鄫为曾,称曾氏。鄫侯也就成为了曾姓的得姓始祖。   3、“曾”字读zēng时,有意思为:竟,竟然<副词>。多用于古代文言文中。如: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明,魏学洢《核舟记》)【此句中“曾”是“竟然”的意思,故读zēng】。   4、“曾”字读zēng时,有意思为:从来,一直<副词>。多用于古代文言文中。如: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5、(副词)岂,难道。   6、(动词)通“增”,增加。   7、(名词)指隔两代的亲:曾孙,曾祖父等。
编辑本段曾的成语
得未曾有 (dé wèi céng yǒu)
  解释:指前所未有,今始得之。   出处:《楞严经》卷一:“法筵清众,得未曾有。”   示例:承先生封都给我回信,于“小鬼”实在好像在盂兰节,食饱袋足,~了。 ★鲁迅《两地书·七》
高曾规矩 (gāo zēng guī jǔ)
  解释:高曾:曾祖。祖宗留下来的成法。   出处:《后汉书·班固传》:“商修族世之所鬻,工用高曾之规矩。”
似曾相识 (sì céng xiāng shí)
  解释:好像曾经见过。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出处:宋·晏殊《浣溪沙》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解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示例:文淑忽然惊喜地想到,她看见了一张~的黑黑的脸。 ★巴金《火》第三部
曾不惨然 (céng bù cǎn rán)
  解释:竟不觉得惨痛。   出处: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
曾参杀人 (zēng shēn shā rén)
  解释:比喻流言可畏。   出处:《战国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示例:这冤怎申,硬叠成~。 ★清·孔尚任《桃花扇·辞院》
曾几何时 (céng jǐ hé shí)
  解释:曾:曾经;几何:若干、多少。才有多少时候。指没过多久。   出处:宋·王安石《祭盛侍郎文》:“补官扬州,公得谢归。曾几何时,讣者来门。”   示例:~,他自己去做了一个小小的官儿回来,而他又劝我去学法政了。 ★郭沫若《少年时代·反正前后》
曾经沧海 (céng jīng cāng hǎi)
  解释:曾经:经历过;沧海:大海。比喻曾经见过大世面,不把平常事物放在眼里。   出处:《孟子·尽心上》:“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唐·元稹《离思》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示例:老兄是~,车皮底下也呆过三天三夜,这一点挤,而且不过两个钟头,不算什么,算不了什么。 ★茅盾《一个够程度的人》
曾母投杼 (zēng mǔ tóu zhù)
  解释:指曾参的母亲听到“曾参杀人”的传闻接连三次,便信以为真,投杼而走,谓流言可畏。   出处:《战国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   示例:联以不明,虽有~之疑,犹冀言者不信,以为国福。 ★《三国志·吴书·孙传》
曾无与二 (céng wú yǔ èr)
  解释:独一无二,没有比得上的。   出处:晋·刘琨《劝进表》:“亿兆攸归,曾无与二。”   示例:于时武皇之胤,惟有建兴,众望攸归,~。 ★《晋书·贾胥传》
曾子杀彘 (zēng zǐ shā zhì)
  解释:彘:猪。曾子杀猪。比喻教育子女要以身作则。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编辑本段曾姓
  曾氏,姒姓后裔 具有黄帝血统。 现曾姓约占中国大陆汉族人口 0.49%,人口大约有600多万,尤以山东、湖南、四川、福建、浙江、广东、江西、江苏等南方各省为多。人口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中排名第32,在台湾排名第16。   曾,这个受人敬仰的姓氏,根据考证,是传自距今4180多年前中兴夏室的贤君少康。追本溯源,是上古圣君夏禹的姒姓后裔。当然,更是最为光彩的黄帝子孙。因为,治水有功的夏禹,是“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氏的裔孙,而颛顼高阳氏,则是黄帝轩辕氏的嫡孙。这样一步步推溯上去,后世的曾姓人当然也是具有最高贵血统的黄帝子孙了。   提起曾氏的来龙去脉,可真是说来话长。原来,当夏禹的第五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以后,曾经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作“鄫”的地方,这就是古代著名的“鄫国”。然后,少康的这一房子孙就世代在鄫国相了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鄫国才被莒国所并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鄫国太子巫,就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去,并且在鲁国作了官。同时,以故国的国名“去邑当曾”,以曾为自己的姓氏。就此世世代代相承相下来。   **曾姓的更详细解释见“曾姓”词条。

人心所向与众望所归有何区别?

rén xīn suǒ xiàng
成语:人心所向
【解释】向:归向,向往。指人民群众所拥护的,向往的。
【出处】《晋书·熊远传》:“人心所归,惟道与义。”
【示例】这是~,此人和之大利。 ◎曲波《林海雪原》三七
【近义词】众望所归深得人心
【反义词】众叛亲离怨声载道
【语法】主谓式;作补语、定语;含褒义
【故事】晋朝时期,登基不久的晋愍帝司马邺要举行盛大庆典,丞相司马睿的主簿熊远认为与国家危难局面不相称,就上书劝谏愍帝:天子要与民同忧,人心所归,惟道与义。我劝天子应该提倡忠孝之仪,宣扬仁义之统。司马睿也加以赞同,愍帝接受劝谏。
【成语】:众望所归
【拼音】:zhòng wàng suǒ guī
【解释】:众望:众人的希望;归:归向。大家一致期望的。指得到群众的信任。
【出处】:《晋书·列传三十传论》:“于是武皇之胤,惟有建兴,众望攸归,曾无与二。”宋·陈亮《复陆伯寿》:“舍试揭榜,伏承遂释褐于崇化堂前,众望所归,此选增重,凡在友朋之列者,意气为之光鲜。”
【示例】:他非去不可!~,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老舍《四世同堂》三十五
【近义词】:人心所向德高望重年高德劭
【反义词】:众叛亲离土崩瓦解分崩离析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得到群众的信任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cengwuyuer4.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