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刀笔之吏”的拓展阅读资料(3)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刀笔之吏”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刀笔吏的出处、刀笔吏是什么?、'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什么意思?、刀笔之吏在古汉语中是什么意思?、刀笔之吏,弄其文墨是什么意思、解释以下典故:刀笔吏,韦编三绝,斧正等

刀笔吏的出处

《战国策·秦策五》:“臣少为秦刀笔,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汉书·张汤传》:“汤无尺寸之功,起刀笔吏,陛下幸致位三公,无以塞责。”

刀笔吏是什么?

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在古代,人们又往往特将讼师幕僚称作“刀笔吏”,顾名思义就是谓其深谙法律之规则,文笔犀利,用笔如刀。“刀笔吏”如刀之笔的操纵,往往使许多案件乾坤陡转,或无中生有,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什么意思?

意思是“终不能接受刀笔之吏的审讯”。“刀笔吏”古代指“审判员”兼“记录员”,不是“律师”或“秘书”“文书”之类。

刀笔之吏在古汉语中是什么意思?

刀笔,古时用刀在竹片上修改文字。刀笔之史的意思见下图:

刀笔之吏,弄其文墨是什么意思

李陵答苏武书中所谓“刀笔之吏,弄其文墨。”从政的人,都要了解这一点,公事办久了,从政久了,法律熟了,门在笔杆上做工夫,害死人杀死人,比刀都厉害。

解释以下典故:刀笔吏,韦编三绝,斧正

刀笔吏:“刀笔吏”一词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更详细一点则要追溯到青铜时代的一种器物——“削”。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因刀笔并用,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在古代,人们又往往特将讼师幕僚称作“刀笔吏”,顾名思义就是谓其深谙法律之规则,文笔犀利,用笔如刀。典出《史记·萧相国世家》汉高祖刘邦的丞相萧何,原来是秦国的刀笔吏无所作为后来协助刘邦统一天下,建立大功。成了开国丞相。
韦编三绝。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联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比喻读书勤奋。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像《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斧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斧正」一词,是请别人修改文章的敬词。
 “斧正”一词源于《庄子·杂篇·徐无鬼第二十四》故事说的是有一位叫做郢人的人,刷墙时不小心在鼻子上沾了一个石灰点,象苍蝇翅膀一样薄。他知道另一个叫匠石的人会耍斧子的绝活,便让他“运斤成风”,也就是把斧子舞得象刮风一样,咔嚓一下把石灰点削掉,鼻子不会受伤,郢人“立不失容”,一点也不害怕。后来有一个叫宋元君的人听了这事很稀罕,闲极无聊想找点刺激,便在鼻子上弄点石灰,也让匠石来“运斤成风”。匠石回答说,“我过去是会这个绝活的,但现在玩不成了,因为与我配合的那个郢人已经去世了。”成语“运斤成风”就是说的这个故事。后人就以此引申到修改文章,称之为“斧正”。<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daobizhili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