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倒持太阿”的拓展阅读资料(4)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倒持太阿”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持多音字组词?、操是太阿剥一世(宋玉《大言赋》),这一句的意思、倒字音成语】、、a持bc的成语、戚继光为何瞒着妻子纳三个妾?、慈禧太后为什么能把持朝政47年之久等

持多音字组词?

持多音字组词

维持、
矜持、
坚持、
劫持、
秉持、
扶持、
挟持、
僵持、
住持、
持家、
把持、
持重、
操持、
持平、
撑持、
相持、
胁持、
抱持、
护持、
持斋、
持守、
持身、
持论、
持衡、
持法、
霸持、
执持、
持学、
连持、
力持、
持玩、
加持、
持戒、
持枪、
夹持、
持咒、
军持、
修持、
受持、
倒持

操是太阿剥一世(宋玉《大言赋》),这一句的意思

这是楚襄王先吹的牛。太阿:是宝剑的名字,也叫泰阿,是楚国镇国之宝。有个成语叫“太阿倒持”,就是把宝剑倒着拿,比喻以把柄授与人,自身反面临危险或灾害。是:这剥一世:剥杀世人,屠戮众生这话的意思是:大王我手持这把太阿剑,屠戮众生。满意请,谢谢。

a持bc的成语

【把持包办】揽断代替别人办理,不让别人参与。 【把持不定】没有明确的主见,游移反复。 【把持不住】把:掌握。指意志比较薄弱,把握或控制不住自己。 【倒持干戈】犹言倒持泰阿。干、戈,皆兵器。 【倒持戈矛】犹言倒持泰阿。戈、矛,皆兵器。 【倒持手板】古代官员持手板以朝。倒持手板,指惊惶失态。同“倒执手”。 【倒持太阿】太阿:宝剑名。倒拿着剑,把剑柄给别人。比喻把大交给别人,自己反受其害。 【倒持泰阿】泰阿:宝剑名。倒拿着剑,把剑柄给别人。比喻把大交给别人,自己反受其害。 【各持己见】持:抓住不放。各人都坚持自己的意见。 【矜持不苟】矜持:保持庄严的态度;不苟:不草率。端庄严谨,毫不马虎。 【坚持不懈】懈:松懈。坚持到底,一点不忪懈。 【坚持不渝】渝:改变。坚守约章或诺言,决不改变。 【如持左券】左券:古代契约分左右两片,双方各执其一,左片叫左券,由债人收藏,作为凭据。好像手里执有左券。比喻把握住了事情的结局。 【相持不下】持:对抗。双方对立,彼此相持,不肯让步。

戚继光为何瞒着妻子纳三个妾?

戚继光之妻也是位悍妇。听起来真是有点不可思议,那位在东南沿海抗倭一生,让倭寇闻风丧胆的民族英雄,怎么能与见到老婆大气也不敢喘的懦弱夫君联系起来呢?关于戚继光惧内的故事,汪道昆在《孟诸戚公墓志铭》有记载。戚继光18岁时与王氏结婚,虽然王氏性情刚烈,但对戚继光一往情深,婚后两人的感情不错。只可惜王氏只给他生了个女儿,没有儿子,在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于是在嘉靖四十二年,戚继光背着妻子纳妾沈氏。但一年之后,沈氏依然没有生子,戚继光就有纳了一个小妾,即陈氏。陈氏一连给戚继光生了三个儿子,即戚祚国、戚安国、戚报国。按理说,有了儿子了,应该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了,哪里知道戚大将军在万历三年又纳一妾,是为杨氏,生一子名叫戚兴国。背着妻子在外面连纳三妾,也真够难为他了。王氏终于知道了丈夫的所作所为,不禁勃然大怒,竟然拿起刀来想要杀死戚继光。戚继光为防止妻子真对自己痛下杀手,身穿铠甲去见妻子,在妻子面前放声大哭,边哭边解释自己纳妾实际上是为了生个儿子传宗接代。王氏自知理亏,就打了戚继光几十大板,算是消气了。之后,戚继光再也不敢光顾三个小妾的住所了、他料想王氏不会就此善罢甘休,于是让三个小妾携带着金银细软赶紧逃走。三妾无处可去,便削发为尼。直到王夫人死了,才分别与自己的儿子们团聚。这位王氏也真够厉害的,任谁娶了,都够喝上几壶的了~

慈禧太后为什么能把持朝政47年之久

晚清皇统继承乏人,慈禧太后的特殊政治身份,特别是慈禧太后妥善地处理了那拉氏家族与爱新觉罗氏家族的政治关系,才是她得以长久统治的根本原因。
皇统继承乏人的危机
慈禧太后能够掌握清廷最高力数十年之久,首先是基于清帝皇统继承乏人这一客观原因。
清王朝自天命汗努尔哈赤至宣统帝溥仪,共计12帝。这12位皇帝子女的多寡,与大清王朝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联。道光及其之前的7位皇帝,子嗣最少的雍正和嘉庆帝也有14个子女;被称之为“多子翁”的康熙帝甚至有55个子女;而到了咸丰帝,一生仅有二子一女;同治、光绪和宣统帝,竟然一生子女皆无。这就使道光以前各帝在皇位继承人问题上,选择余地较大。而自咸丰开始的三位皇帝,少子或无子,几乎丧失了选择余地或可能,出现了皇位继承乏人的危机。
清朝最后几位皇帝寿命之短促,则进一步加深了这一危机。道光以前各帝,除顺治帝情况较为特殊,只活到24岁外,其他均活至五六十岁,甚至八九十岁。而同治帝只活了19岁,咸丰帝、光绪帝虽寿命较长,但也不过才三十几岁。
如果清帝寿命较长,其子继承皇位时一般皆已长大成人,这就至少可以在年龄方面保障新君继位后即可独自处理政务,保证皇位与皇的平稳顺利过渡。但如果皇帝的寿命过于短促,其继承人的年龄就必然偏小,不但没有任何基本知识的储备积累和政治经验,甚至不具备是非判断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新继位的小皇帝或借重于朝廷重臣,或依赖于亲近太监,或直接依靠自己的母后,出现一段时间皇位与皇的分离错位,这就有可能导致臣擅或母后外戚政之类太阿倒持的朝局。
道光以后各帝寿命之短促,子嗣之不旺,预示着大清皇统的危机。晚清御史胡思敬在谈到光绪帝死后无嗣继位时说:“国统再绝,而家无令子,识者早知其必有乱矣。”讲的正是这个意思。慈禧太后之所以能数十年干政,与清末三位皇帝、特别是其子同治帝继位时年龄太小,不无直接关系。
特殊的政治身份与地位
慈禧太后之所以能掌握清廷最高力数十年之久,并非仅仅因其具有多么高深莫测的政治本领或手段,而是依靠其特殊的政治身份与地位。
咸丰帝死后,清廷内部实行的虽是“(太后)垂帘(八大臣)辅政,盖兼有之”的力机制,表面看慈禧太后与肃顺等八大臣的力是旗鼓相当,但实际上慈禧太后占据新君生母这一更有利的地位,使其在与八大臣的政治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朝中部分大臣也都坚持“自古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的政治理念,大都认为只有两宫太后才是皇的真正代表。
在以后对奕欣的多次贬抑打击中,慈禧太后同样很好地利用了这种正统皇代表者的政治优势。辛酉政变以后,奕欣自恃有功,有时在用人行政方面,并“不商之于太后……皆由己意……独断而行”。慈禧太后曾愤愤地对他说:“汝事事与我为难,我革你职。”但奕欣并未完全把慈禧太后放在眼中,倔强而满不在乎地顶撞说:“臣是先皇第六子,你能革我职,不能革皇子。”但是,1865年3月底,慈禧依仗皇太后的特殊地位、君臣上下尊卑的政治伦理,突然以欺君藐上的罪名,将奕欣罢革,后她又以皇太后的特殊政治身份赏还恭亲王的爵职。这终于使奕欣不得不放下皇子亲王的架子,彻底臣服。
经过历朝历代长达2000余年的因革损易,“君为臣纲”等忠君思想已根深蒂固。环视当时的大清帝国,皇帝幼弱,亲贵如恭亲王奕欣、醇亲王奕譞者,尚不能与慈禧太后争锋,尚有何人能够与皇太后争高下、论尊卑呢?
妥善处理两大家族政治关系
外戚与保持皇独立是一对势如水火的矛盾。慈禧太后则妥善地处理了那拉氏家族与爱新觉罗氏家族的政治关系,这也是她掌握清朝最高力数十年最为根本的原因。如果将慈禧太后与唐代的武则天做一个比较,就会对此有一个极为清楚的认识。
武则天先是“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后来又正式登基称帝。不但立武氏七庙,追尊自己上五代祖皆为皇帝,大力提拔重用武氏兄弟子侄掌握朝廷内外的军政大,而且残杀唐皇李氏的皇子皇孙。这不但引起李氏家族的全力反抗,也引起众多唐朝重臣和旧臣的强烈不满与反对。
反观慈禧太后掌握清廷最高力的数十年间,她对爱新觉罗氏家族与那拉氏家族关系的处理远比武则天稳妥得多,朝野上下没有人指责慈禧太后对爱新觉罗氏家族不忠,其根本原因是她在两个问题上处理把握得较为得当。
第一,未予那拉氏族人以显爵重任。辛酉政变后,慈禧太后的大弟照祥被封为三等承恩公,其父惠征、祖父景瑞、曾祖父吉郎阿则被追封为三等承恩公。以上封爵,皆为清廷对于皇后或皇太后家族的恩封惯例,而非“违制”的特例。其二弟桂祥,之所以在1888年被封为三等承恩公,是因其女被选为光绪帝的皇后,仍是循外戚封爵之惯例,与慈禧太后的个人意旨并无直接关系。慈禧太后之所以未对胞弟委以控制清廷实的重任,除了与其弟缺乏才干有关之外,与慈禧太后特别关注爱新觉罗氏家族与那拉氏家族关系、不给其他人以攻诘口实的意识自觉或心理警觉不无关系。
慈禧太后临死前,遗命以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继承皇位,同时又谕命:“嗣后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须请皇太后(即其侄女隆裕太后)懿旨者,由摄政王随时面请施行。”她没有安排隆裕太后直接出面垂帘听政,而是让她退居于幕后。慈禧太后的上述安排,既是出于个人的得失私见,同时又是归还清廷最高力于爱新觉罗氏的综合考虑。
第二,慈禧太后所选立的两任小皇帝——光绪帝载湉和宣统帝溥仪,都是爱新觉罗氏家族血统最近的近支亲王后代。她的独断行,虽会引起皇室亲王和其他朝臣的不满,但没有人怀疑慈禧太后对爱新觉罗氏家族不忠或有所威胁。至于慈禧太后多次选立小皇帝,以及其与恭亲王奕欣、醇亲王奕譞等人的矛盾与斗争,皆被人理解为是清朝内部的力之争,甚至不过是家族内部的叔嫂“家务”之争而已。
综上所述,无论慈禧太后的主观意图如何,在客观上,她的确成功地使人们普遍认同其对爱新觉罗皇室是忠诚的,这应是她较为顺利地掌控清王朝最高力长达近半个世纪的重要原因之一。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daochitaia4.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