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大禹治水”的拓展阅读资料(4)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大禹治水”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大禹治水在什么地方、大禹治水 简要故事情节、大禹治水小古文翻译、大禹治水的故事是真的吗、《大禹治水》的原文和翻译、大禹治水在哪一年等

大禹治水在什么地方

传说中的龙门,在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之间,黄河至此,两岸峭壁陡立,十分险要,相传这里是大禹凿开的,所以龙门又称禹门口。但按夏代的施工技术水平,绝对完成不了这么大的工程。
又传说大禹根据不同的水系,划天下(全国)为九州,其实夏代初期的疆域绝没有如此之大。许多传说,都不免互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新说是:大禹治水,治的并不是滔滔的长江、黄河之水,那时的洪水实在是海侵,就是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到陆地上来。
这是世界性的,所以许多民族都有被洪水所淹的传说。洪水退后,地面一片淤泥,不加以治理,就不便耕种。大禹所治理的,正是这种田间水渠的管理。这和孔子所说的「尽力乎沟洫」是大致符合的。
扩展资料
大禹,是中国前史上的一个主要人物,由他所创建的夏王朝是中国前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商、周三代之首。固然夏王朝只是一种部落联盟,和秦、汉今后中心集的制王朝大不一样,总算已具有了国度方式,使得中国前史从传说时代进入信史时代。
司马迁在《史记》中用2000多字详载大禹治水的过程及事迹。他先治九州,再治九山,最后治九川之水。治水先从他居住的冀州开始,到过涛声如雷黄浪翻滚的壶口,再到山陕交界、河津韩城相邻的黄河渡口龙门,洪水在这里受阻成灾,他打开龙门,使洪水倾泻而下,龙门治水是大禹最经典的以疏治水的示范。
大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之后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大禹治水 简要故事情节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大禹治水小古文翻译

尧舜时,九河不治,洪水泛滥。尧用鲧治水,鲧用壅堵之法,九年而无功。后舜用禹治水,禹开九州,通九道,陂九译,度九山。疏通河道,因势利导,十三年终克水患。一成一败,其治不同也。谢谢大家。

大禹治水的故事是真的吗

大洪水是世界诸多民族远古传说中共有的成分,鲧禹治水或大禹治水是洪水传说的中国本。大约在公元前24世纪至前22世纪,北半球气候大幅降温。到了公元前22、前21世纪交替时,气候突变,普遍转暖。温度上升加速了冰川的融化,北半球许多河流的中下游聚居区域发生洪灾。根据地质学研究,黄河在公元前2050±150年有过一次大变道,由东流(山东入海)转为北流(河北、天津入海)。这次洪水泛滥影响到中下游诸多互不相干的氏族部落,治水需要一个诸族听命的中央力来指导,于是鲧、禹被举荐。他们来自洪水影响相对小的中游地区。治水成功后,夏后氏不仅没有放弃非常时期授予的力,反而集中力建立王朝。这次洪水可能延续了一、二百年,居于下游的商部族首领冥,在夏朝中期还会在治水过程中丧命。豫西、晋南的河南龙山文化在二里头文化中得到了延续,而洪水前兴盛的山东龙山文化在此时衰落,甚至出现文化倒退。史前洪水发生的真实性从侧面证实了夏朝前夕的历史,同时也揭露了鲧禹治水记载中的一些可疑之处。文献归结鲧治水的失败在于堙障,而禹的成功在于疏导,但是堵障洪水是一贯的抗洪举措,不至于使鲧被殛死,也无解大禹是如何制服洪水的。疏通九川,开辟九州等浩大工程非人力所及,这种千年一遇的大洪水即便在现代科学也难以控制,很难相信现代科学之前的禹是仅靠疏导河流制服洪水的。现代的科学家们猜想大禹在位时,气候忽然好转,季风降雨正常化,植皮恢复,各大河流完成改道,洪灾自然也随着气候的改善而减少,这可能更接近于’事实’。

《大禹治水》的原文和翻译

一、原文: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①,行山表木②,定高山大川③.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④,乃劳身焦思⑤,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⑥,致孝于鬼神⑦.卑宫室⑧,致费于沟淢⑨.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⑩,山行乘檋(11).左准绳(12),右规矩(13),载四时(14),以开九州(15),通九道(16),陂九泽(17),度九山(18).令益予众庶稻(19),可种卑湿(20)。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21).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22),及山川之便利(23)。
二、译文:
禹接受了舜帝的命令,与益、后稷一起到任,命令诸侯百官发动那些被罚服劳役的罪人分治九州土地。他一路上穿山越岭,树立木桩作为标志,测定高山大川的状貌。禹为父亲鲧因治水无功而受罚感到难过,就不顾劳累,苦苦的思索,在外面生活了十三年,几次从家门前路过都没敢进去。他节衣缩食,尽力孝敬鬼神。居室简陋,把资财用于治理河川。他在地上行走乘车,在水中行走乘船,在泥沼中行走就乘木橇,在山路上路上行走就穿上带铁齿的鞋。他左手拿着准和绳,右手拿着规和矩,还装载着测四时定方向的仪器,开发九州土地,疏导九条河道,修治九个大湖,测量九座大山。他让益给民众分发稻种,可以种植在低洼潮湿的土地上。又让后稷赈济吃粮艰难的民众.粮食匮乏时,就让一些地区把余粮调济给缺粮地区,以便使各诸侯国都能有粮食吃。禹一边行进,一边考察各地的物产情况,规定了应该向天子交纳的贡赋,并考察了各地的山川地形,以便弄清诸侯朝贡时交通是否方便。
三、注释:
①百姓:即百官.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通称,因为当时只有贵族才有姓,而平民没有姓.兴:发动.人徒:指被罚服劳役的人. 傅:《尚书》作“敷”,是分的意思,指分治九州土地.一说:傅,即“付”,指付出功役.
②表木:立木作表记.表,表记. 
③定:指测定. 
④伤:悲伤. 
⑤劳身:劳累自己,即不怕劳累的意思. 焦思:苦苦思索.焦,着急,焦躁. 
⑥薄:少,使少,即节俭的意思. 
⑦致:送达,表达.
⑧卑:使低矮,这里有简陋之意. <br>

大禹治水在哪一年

楼主您好:大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由他所创立的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商、周三代之首。虽然夏王朝只是一种部落联盟,和秦、汉以后中央集的制王朝大不相同,总算已具备了国家形式,使得中国历史从传说时代进入信史时代。大禹治水,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虽然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关于洪水的传说,但是中华大地上的洪水为患一定特别严重,所以才产生了「洪水猛兽」的成语,认为洪水比猛兽更为可怕。大禹治理水患,让大家安居乐业,得到了许多部落的共同拥戴,继舜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袖。
在考古工作中,虽然至今还没有发现夏王朝的直接史料,但是结合古代文献和考古发现来考虑,许多学者都认为二里头第一、二期古文化遗址当是夏代文化的遗留。在距今4200年以前,中原已经建立起一个具有国家规模的夏王朝,这是不成问题的;这个王朝的领袖是一位善于治水的大禹,他主要以治水之功获得领袖地位,创业垂统,这也是不成问题的。但是在大禹这个人,治水这件事上,近年来却产生了许多复杂分歧的看法,很难统一起来。不同的看法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传统的说法,二是新说。
关于大禹本人,传统的说法是:大禹出身于华夏族群(根据是「夏为中国之人」),他出生的地方是四川西部(根据是「禹兴于西羌」)。新说是:大禹出身于古越人(百越族群),在中原民族大融合的时代,是从东南地区带着南方农业文化的某些优势进入中原争得领袖地位的。距今六七千年的浙江河姆渡、湖南城头山古文化遗址的发现,都对新说作了有力的支持。所谓「夏为中国之人」是周代以后才产生的说法,周代以前,夏人活动的许多史迹实际上都在东方。与大禹有关的古迹,更是集中于东南地区。「禹兴于西羌」一语是司马迁说的,那是指禹后来到西方的发展而言,并不是「禹始生于西羌」。通过一些出土文物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作为夏王朝国家重器的鼎、钺和许多玉器都来源于东南的古越人地区。
至于大禹治水治的是哪条「水」,如何治法?传统的说法似有夸大之处。传说中的龙门,在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之间,黄河至此,两岸峭壁陡立,十分险要,相传这里是大禹凿开的,所以龙门又称禹门口。但按夏代的施工技术水平,绝对完成不了这么大的工程。又传说大禹根据不同的水系,划天下(全国)为九州,其实夏代初期的疆域绝没有如此之大。许多传说,都不免互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dayuzhishui4.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