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得意忘象”的拓展阅读资料(6)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得意忘象”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玄契环中,得意忘象;庐结物外,即人而天怎么解释?、为什么王弼关于言意关系的观点会走到得意需要忘象...、得意忘象的动物,是什么生肖?、"得意忘像,得像忘言"是什么意思、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为什么王弼关于言意关系的观点会走到得意需要忘象...等

玄契环中,得意忘象;庐结物外,即人而天怎么解释?

玄契犹默契。 唐 李华 《杭州龙泉寺故大律师碑》:’默修玄契于文义,受教顿悟于宗师,不由门阶,径造堂室。’ 五代 齐己 《拟嵇康绝交寄湘中贯微》诗:’相知在玄契,莫讶入行疏。’ 清 周亮工 《与张瑶里书》:’空山落叶,光景更真静者,於此中自有玄契。’环中,圆环的中心。庄子 用以比喻无是非之境地。《庄子·齐物论》:“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郭象 注:“夫是非反覆,相寻无穷,故谓之环。环中,空矣;今以是非为环而得其中者,无是无非也。无是无非,故能应夫是非。是非无穷,故应亦无穷。”《旧唐书·李德裕传论》:“泯是非於度外,齐彼我於环中。”续范亭《自慰》诗:“未竭 长弘 血,且住 比干 心。忘年并忘义,逍遥任环中。”借喻灵空超脱的境界。唐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雄浑》:“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得意忘象,体会到美景中的玄妙真谛,就忘记了外在的景象。庐结物外,房子建在远离尘世的地方。即人而天,天即人,人即天 天人合一。顺应自己就是顺应天意。

为什么王弼关于言意关系的观点会走到得意需要忘象...

在王弼的《周易略例·明象》中言道:“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也。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荃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
在这段话里王弼对“言”、“象”、“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之所以有这样的理解:
首先,其根据是“言生于象”,“象生于意”。(《周易·乾卦·文言》王注云:“夫易者,象也。象之所生,生于义也。”)但是根据这个意义产生的卦象是语言产生的依据,而卦象是根据意义(圣人从天地万物中观察概括而得)而得出,“象”附于“意”,是“言”和“意”的中间环节,至此,王弼的言意之辩并没有超出《系辞》的范围。但是在论述中,可以发现三者之间存在的互动递进的关系。周裕锴主张理解这个关系可以从四个角度出发:从功能角度上看,“象”具有象征“意”的内涵的功用,而“言”则具有说明’象’的象征意义的功用;从生成角度看,“意”派生象,“象”派生“言”;从理解的角度看,可以通过派生的“言”来了解“象”,从派生的“象”来了解“意”;从表达的角度看,“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或者说,“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其次,在得意过程中,“言”、“象”仅仅具有工具价值。王弼借《庄子·外物》中的鉴蹄之喻指出,“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因此,“象”需要“言”才能更好的说明其象征意义,“言”是表达“象”的工具,“象”是得“意”的工具,借助于“象”能更好的尽意。在肯定“言”、“象”作用的同时,反对因“言”、“象”的得象、得意作用而执着于“言”与“象”,它们仅仅是工具、手段,并非目的。
再次,“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王弼继而用反证法论述了执着于“言”就不能“明象”,执着于“象”就不能“得意”。要言

得意忘象的动物,是什么生肖?

羊 与’得意洋洋’同等说法,即生肖为’羊’

"得意忘像,得像忘言"是什么意思

实际上语文和审美形影相随,须臾不可分离。描摹事物、抒写感情,都要语文作为工具;反过来,我们听说读写,也不可能离开语文所描摹的事物、所抒写的感情。郑板桥说过:他画竹子,先得观察自然界的竹子(眼中之竹),观察时情动于中,通过想象、联想,脑子里就形成充满主观情感、能表达自己思想的竹子的形象(胸中之竹),最后才借助于笔墨,把脑子里的形象描绘出来(笔下之竹)。我们写文章,总不能不经过观察、想象、思考,只考虑“怎么描绘”,如果那样,写文章注定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会有生机、有灵性。同样的道理,阅读文章,首要的是经由文字,进入作者所描绘的境界,领略、体验其中的情感、意蕴。古人说“得像忘言”、“得意忘像”就是说,要抓住要害、抓住关键。语言的学习,虽说不绝对排斥推敲琢磨、词斟句酌,但是主要还是靠在长时期的语言实践中潜移默化、形成语感。“听说读写”中,如果我们一味抱住“语言”,其他什么都不管,语文课不死气沉沉才怪呢。扪心自问,谁是为了学习语文才看书、写作的呢?“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语文课最终是为了学会看书写作,但是如果语文学习成了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谁不爱上语文课呢?“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同学们爱上语文课,何愁学不会看书写作呢?

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

王弼(226--249)
三国魏玄学家。字辅嗣。魏国山阳(今河南焦作)人。曾任尚书郎,少年即享高名,好谈儒道,辞才逸辩,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开玄学消谈风气,竞事清谈。认为’道者,’无’之称也’,天地虽大,’寂然至无,是其
本矣’。’无’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万物皆由道而生’。强调’贵无’而’贱有’,并从本末、体用、动静、一多等关系上来论证’以无为本’。认识上提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的思想。从’凡有皆始于无’,肯定名教(有)出于自然(无)。用’援老入儒’方式。为封建伦理纲常辩护,即以新的玄学代替当时逐渐失势的汉儒经学。其注《易》偏重哲理,扫除汉代经学烦琐之风。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
阮籍(210~263) 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的儿子。
生平
阮籍 4岁丧父,家境清苦,勤学而成才。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当时明帝曹□已亡,由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二人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曹爽曾召阮籍为参军,他托病辞官归里。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朝政。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钟会是司马氏的心腹,曾多次探问阮籍对时事的看法,阮籍都用酣醉的办法获免。司马昭本人也曾数次同他谈话,试探他的政见,他总是以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来应付过去,使司马昭不得不说’阮嗣宗至慎’。司马昭还想与阮籍联姻,籍竟大醉60天,使事情无法进行。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九锡写过’劝进文’。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
在思想上,阮籍崇奉老、庄。这一方面是鉴于当时险恶的政治情势,他需要采取谦退冲虚的处世态度,道家思想正好可以做他的精神依托,另一方面

为什么王弼关于言意关系的观点会走到得意需要忘象...

在王弼的《周易略例·明象》中言道:“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也。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荃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
在这段话里王弼对“言”、“象”、“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之所以有这样的理解:
首先,其根据是“言生于象”,“象生于意”。(《周易·乾卦·文言》王注云:“夫易者,象也。象之所生,生于义也。”)但是根据这个意义产生的卦象是语言产生的依据,而卦象是根据意义(圣人从天地万物中观察概括而得)而得出,“象”附于“意”,是“言”和“意”的中间环节,至此,王弼的言意之辩并没有超出《系辞》的范围。但是在论述中,可以发现三者之间存在的互动递进的关系。周裕锴主张理解这个关系可以从四个角度出发:从功能角度上看,“象”具有象征“意”的内涵的功用,而“言”则具有说明’象’的象征意义的功用;从生成角度看,“意”派生象,“象”派生“言”;从理解的角度看,可以通过派生的“言”来了解“象”,从派生的“象”来了解“意”;从表达的角度看,“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或者说,“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其次,在得意过程中,“言”、“象”仅仅具有工具价值。王弼借《庄子·外物》中的鉴蹄之喻指出,“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因此,“象”需要“言”才能更好的说明其象征意义,“言”是表达“象”的工具,“象”是得“意”的工具,借助于“象”能更好的尽意。在肯定“言”、“象”作用的同时,反对因“言”、“象”的得象、得意作用而执着于“言”与“象”,它们仅仅是工具、手段,并非目的。
再次,“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王弼继而用反证法论述了执着于“言”就不能“明象”,执着于“象”就不能“得意”。要言之,执着于手段往往达不到真正的目的。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deyiwangxiang6.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