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砥砺名节”的拓展阅读资料(5)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砥砺名节”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成语什么节什么至、最后一个字是节的成语、砥砺名节 的 近义词 是、求 唐魏征谏太宗《十渐不克终疏》译文、砾砥砺读音、文言文《竹子》翻译等

最后一个字是节的成语

不拘小节 拘:拘泥。不为小事所约束。多指不注意生活小事。 砥砺风节 磨炼品格、节操。 繁文末节 文:规定、仪式;节:礼节。过分繁琐的仪式和礼节。比喻琐碎多余的事情。 繁文缛节 文:规定、仪式;缛:繁多;节:礼节。过分繁琐的仪式或礼节。也比喻其他繁琐多余的事项。 繁枝细节 繁多且细小的枝节。比喻事物的琐细部分。 逢时遇节 时:季节;节:节气。遇到四季节令。指过年过节的时候。 改操易节 改、易:改变。改变原来的操行和志向。 高风亮节 高风:高尚的品格;亮节:坚贞的节操。形容道德和行为都很高尚。 寒花晚节 寒花:寒天的花;晚节:晚年的节操。比喻人晚节高尚。 横生枝节 枝节:比喻细小或旁出的事情。比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意外地发生了一些麻烦事。 黄花晚节 黄花:菊花;晚节:晚年的节操。比喻人晚节高尚。 盘根错节 盘:盘曲;错:交错;节:枝节。树木的根枝盘旋交错。比喻事情纷难复杂。 清风峻节 清廉正直的风尚,高尚峻伟的气节。 取予有节 获取和给予是有节制的,比喻不苟贪得 丧身失节 身受污辱,失去节操。 四时八节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泛指一年四季中各节气。 细微末节 末节:小事情,小节。无关紧要的小事情,小问题。 细枝末节 比喻事情或问题的细小而无关紧要的部分。 侏儒一节 比喻能体现事物全貌的局部。

砥砺名节 的 近义词 是

【成语】: 砥砺名节【拼音】: dǐ lì míng jié【解释】: 砥砺磨炼,立名立节。【出处】: 《晋书·夏侯湛传》:“论者谓湛虽生不砥砺名节,死则俭约令终,是深达存亡之理。”【举例造句】: 吾辈读圣贤书,论居官治民之法,孰不欲砥砺名节哉。 ★明·刘元卿《贤奕编·廉淡》【近义词】: 砥砺风节

求 唐魏征谏太宗《十渐不克终疏》译文

我在陛下身边做事已经十多年了,陛又曾答应过我,要永远守 着仁义之道,始终保待俭约朴素的作风。陛下说过的话至今还在我耳边回响,但是近几年来,陛下却渐渐有点有始无终的样子。现在谨向陛下分条陈述,希望有所帮助。贞观之初,陛下不烦扰百姓,不追求物质享受,教化远及国外。 可是,现在却派使者到千里万里之外,搜寻良马、珍宝。汉文帝谢绝千里马,晋武帝烧毁雉头裘的事,陛下是知道的。陛下平时常说,要 跟远古的尧舜相比,可是现在的所作所为,不要说尧舜,就连汉文帝、晋武帝也不如了。这是陛下有始无终的苗头之一。贞观初年,陛下访求人才,像渴极思饮一样,凡是贤明人举荐 的人才,你就会相信他,任用他,取其所长,惟恐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可是最近用人却只凭主观好恶,经过许多贤明人举荐才任 用了的人,如果有一个人说他们的坏话,陛下就弃而不用了。就是已任用多年并得到信任的人,也会一旦受怀疑而被斥退。看人要看 他平时的行为,看事要看已形成的结果。一个人说的坏话未必可信,多年的行为不可能突然发生变化。陛下对一人一事不从根本上研究,就加以肯定或否定,而致使佞人得志,谗言得逞,笃守道义的人被离间疏远。这是陛下有始无终的苗头之六。后面两段不太有名 不太好找....

砾砥砺读音



、砥dǐ 、砺lì
一、砾
小石块;碎石:沙~。瓦~。~石。~岩。
砾组词:砾石、沙砾、瓦砾、滴砾、凌砾、珠砾、砾砂、的砾、漂砾、燕砾、砾漠、瑕砾、砾洲、石砾
二、砥
1、细的磨刀石。
2、磨炼:~节砺行。
砥组词:砥砺、砥励、砥钝、砥室、砥镞、砥束、砥炼、玄砥、砥尚、砥路、砺砥、砥名、砥草、砥
三、砺
1、磨刀石。
2、磨(刀):砥~。磨~。
砺组词:砥砺、磨砺、砺石、觿砺、粗砺、锻砺、砺砥、劘砺、规砺、淬砺、刀砺、砺志、诚砺、觕砺
扩展资料
一、砾的字形演变(如图)
1、瓦砾[wǎ
lì]
破碎的砖头瓦片:~堆。一片~(形容建筑物被破坏后的景象)。
2、砾砂[lì
shā]
砂土中砾粒含量占总质量25%~50%的砂。
二、砥的字形演变(如图)
1、砥室[dǐ
shì]
用磨平的文石铺砌的屋子。
2、砥犊[dǐ
dú]
比喻对子女的疼爱。
三、砺的字形演变(如图)
1、磨砺[mó
lì]
摩擦使锐利,比喻磨炼:他知道只有时时刻刻~自己,才能战胜更大的困难。
2、淬砺[cuì
lì]
淬火和磨砺。比喻刻苦锻炼,努力提高。

文言文《竹子》翻译

白话释义:
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呢?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想到意志坚定不移的人)。竹子的秉性直,直是为了站住身体,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想到正直、不偏不倚的人)。
竹子的心空,空是为了虚心接受道,君子看见它的心,就想到要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想到虚心求道者)。竹子的节坚定,坚定是为了立志,君子看见它的节,就想到要磨炼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风顺还是遇到危险时,都始终如一(想到砥砺名节、无论穷通祸福,始终如一的人)。正因为如此,君子都喜欢种竹,把它作为庭院中存在价值的东西。
贞元十九年的春天,我在吏部以拔萃及第,被任命为校书郎。最初在长安求借住处,得到常乐里已故关相国私宅的东亭,在那里住了下来。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见这里长着几丛竹子,枝叶凋敞,毫无生气。向关家的旧人询问是什么缘故,对方答道:“这些竹子是关相国亲手栽种的。自从相国死后,别人借住在这里,从那时起,做筐篓的人来砍,做扫帚的人也来砍,砍伐剩下的竹子,长的已不到八尺,数量也不到百竿了。
还有平常的草木混杂生在竹丛中,长得繁盛茂密,简直都没有竹子的苗了。”我感到很惋惜,这些竹子,是由年迈德崇的关相国亲手种植,现在竟被庸俗之人看得如此卑贱。但即使被砍削、废弃到这种程度,其秉性却仍然不变。于是我把那些繁盛茂密的草木铲掉,给竹子施加肥料,又在下面疏通、培修土层,没用一天就干完了。从此以后,这些竹子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随风依依,生机盎然,好象在感激着我的知遇之情。
可叹啊!竹子,不过是一种植物,与人有什么关系呢?就由于它与贤人相似,人们就爱惜它,培植它,何况对于真正的贤人呢?然而,竹子与其它草木的关系,也就象贤人与一般人的关系一样。唉!竹子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其它草木区别开来,要靠人来加以区别,贤人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要靠使用贤人的人来加以区别。因此,写了这篇《竹子》,书写在东亭的壁上,是为了留给以后居住这所房子的人,也是为了使现在使用贤人的人知晓罢了。
唐·白居易《竹子》原文: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
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竹子》,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这篇散文是白居易的早期作品,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时年作者三十一岁。白居易生长在一个民不聊生的时代,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深深地感受到了社会的危机和人民的疾苦。他幻想着当者能够选贤任能,治理关下,企望着有朝一日自己能被重用,作出一番大事业,借养竹之事充分表达自己慕贤守道、坚贞不渝的志向。
文章赏析:
全文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谈竹子的四种美德:建善不拔,中立不倚,应用虚受,砥砺名行,夷险一致;正因为有这些美德,君子们多将之作为“庭实”。第二段写自己与竹相知相处的经过。那是自己借居已故相国府宅东亭时,有感于原先种的竹已“枝叶殄瘁,无声无色”;经询方知其竹现状是与“他人假居”、无人爱惜竹子有关。
于是乎,作者“乃芟翳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爱惜并护理竹子将近一整天时间,他旋即感到,竹子以清光朗韵回报自己,付出真情。第三段借竹子前后不同际遇,谈人才的遭遇。竹子“似于贤”得到人之爱惜和培植,对“真贤”的人又怎么得不到爱惜和培植。竹子与草木,就像贤才与一般人;竹子是不能自我张扬优点,而是靠人赏识它;贤才不能自我张扬才干,而是要各级领导使用贤才者,才能发现贤才们的才干,重用之。因此,贤才被各级领导掌握着命运。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dilimingjie5.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