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鼎分三足”的拓展阅读资料(2)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鼎分三足”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鼎分三足是不是成语、摆放三足鼎和四足鼎有什么区别、鼎分三足的意思及成语故事、三国演义中鼎足三分的故事详细!!故事!!、三足鼎和四足鼎从礼制上来说有什么区别、三分鼎足是何意?出自于哪?等

鼎分三足是不是成语

【成语】:鼎分三足【拼音】:dǐng fēn sān zú【解释】: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同“鼎足三分”。【出处】:《水浒传》第二十回:“今番克敌制胜,谁人及得先生良法。正是鼎分三足缺一不可。先生不必推却。”

摆放三足鼎和四足鼎有什么区别

区别:三足鼎为阳鼎,四足鼎为阴鼎,祭天则用三足鼎,祀地则用四足鼎

介绍: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力的象征。直到现在,中国人仍然有一种鼎崇拜的意识,“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
概述:
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 旌表功绩,记载盛况。鼎被赋予神圣的色彩,起源于禹铸九鼎的传说。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的铜鼎。
分类:
鼎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根据 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远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从地下发掘的商代大铜鼎,确凿证明我国商代已是高度发达的 青铜时代。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后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 青铜鼎,长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35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后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 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他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 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把西周时期的 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 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他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美学家 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器 制沉雄厚实, 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艺术成熟期最具审美价值的 青铜艺术品。

鼎分三足的意思及成语故事

三分鼎足拼音:sān fēn dǐng zú解释: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成语故事:     公元前203年,汉将韩信灭了齐国,被刘邦封为齐王,韩信的谋士蒯通分析天下形势后认为韩信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劝他不要跟随刘邦自立为王,可以与楚汉三分天下,跟随刘邦最多也只能封为诸侯。韩信不听蒯通的意见,最后被吕后诱杀。

三国演义中鼎足三分的故事详细!!故事!!

三国演义是讲述 吴.蜀.魏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关于鼎足三分,故事详细路线为:1) 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病死,刘表的儿子投降曹操。2) 刘备被迫南撤,孙派鲁肃去联络刘备,诸葛亮认为可以联吴抗曹。3) 孙多谋善断,分析曹操犯了用兵之忌,于是与蜀军在赤壁大破曹操号称80万大军,从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48871.htm

三足鼎和四足鼎从礼制上来说有什么区别

区别:
1.三足鼎被称为阳鼎,而四足鼎被称为阴鼎。
2.一般来说,三足鼎是圆腹鼎,四足鼎是方鼎。因为古代有天圆地方的说法,所以用圆来象征天,用方来象征地。所以三足鼎一般用来祭祀上天,四足鼎一般用来祭祀大地。
3.三足鼎出现在青铜时代制造工艺简单,而四足鼎在青铜时期往往制造工艺精美。
4.四足鼎在武丁以前的商前期就已经出现,而三足鼎到殷商晚期乃至西周早期才出现,晚于四足鼎。
扩展资料:
鼎是最重要青铜器物种之一,是古代中国用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两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
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
最初的鼎是由远古时期陶制的食具演变而来的,即是由釜、陶支脚和灶的组合而成的。鼎的主要用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条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烧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从青铜鼎出现后,它又多了一项功能,成为祭祀神灵的一种重要礼器。
青铜鼎多为圆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鼎口处有两耳。对铜鼎的拥有和使用,是奴隶主身份等级差别的标志之一。
在周代,就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随着这种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逐渐演化,鼎逐渐成为了王的象征、国家的重宝。统治者往往以举国之力,来铸造大鼎。
秦代以后,鼎的王象征意义逐渐失去。以后,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续。后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庙大殿前,既是装饰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
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力的象征,“鼎”字也被赋予“显赫”、“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

三分鼎足是何意?出自于哪?

【释义】比喻像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并立对峙。也形容三分天下,鼎足而立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公元前203年,汉高祖刘邦的大将韩信统率大军荡平了齐国,派人去向刘邦请求说:“齐国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如果不暂立一个王来镇压它,形势肯定不稳。希望让我暂代齐王,这对稳定当前局势较为有利。”
刘邦当时正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处境不利,只得同意韩信当齐王。
韩信的谋士蒯通,分析天下大势后认为,韩信是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对韩信说:“一个人的贵贱,看骨骼形相;喜忧,看脸上气色;成败,看他的性情和决断大事的能力,用这三条来看相,保证万无一失。”韩信就请他看相。蒯通望着韩信,良久,又让韩信转过身去,想了一会,说道:“您的面相,将来最高不过封侯,而且还有性命危险;从您的背影看来,将来却是贵不可言。”
韩信感到不可理解。
蒯通说:“楚汉相争,旷日持久,百姓怨恨。平庸无能的人,断不能平息这场战争。你如果帮助汉王得了天下,将来不过封侯,而如果背叛汉王自立,您就可以跟楚汉三分天下,像鼎的三足一样相互对峙(三分鼎足)。这样,刘、项谁也不敢先动手。以您的雄才大略,去阻止楚汉的争斗,这样做顺应了百姓的愿望,谁不感谢您的恩德?天下诸侯,一定会服从。天赐良机,切莫错过,否则,您现在帮刘邦,将来反受其祸,望您三思啊!”
韩信听了蒯通之言,觉得进退两难,最后还是决定不背叛刘邦而落不义之名。后来韩信在垓下用“四面楚歌”之计,逼得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得了天下。韩信被封淮阴侯,但刘邦总怀疑他会造反,而且蒯通的言论也传到耳中,于是乘韩信不备,让吕后把他诱杀了。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dingfensanzu2.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