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对客挥毫”的拓展阅读资料(7)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对客挥毫”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沈从文的书法水平如何?、帮我翻译一下以下几篇文言文~、对字开头得有什么成语、带客的成语有哪些、什么客什么的成语?、如是者六七始也 文言文翻译等

沈从文的书法水平如何?

不以书法名世的沈从文,却以一手高古、简约的章草独步书坛。如果说作家沈从文用自然而清淡的笔触在他的文学作品里展现的是山水的秀美、人性的凄美和生命的壮美,那么书家沈从文笔下的生命线条里展现的是他“抽象的抒情”,是一种沉静深远之美。 晚年的沈从文一脸慈祥的笑容,一副与世无争的模样。其实他的内心深处曾有过多少惊涛骇浪?多少柔肠百转?当年一个二十岁的正在沅江、辰水之间浪迹的士兵为旧生活所窒息,被新生活所感召,突然决定放下枪,来到了北京这个喧嚣的城市,要以文学闯天下。这个一文不名的青年,在自己编织的文学之梦中几乎冻饿而死。我曾辛酸地读过郁达夫发表在1924年11月16日《晨报副刊》上的《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在郁达夫看来,当时这个穷困潦倒的青年面对那个混乱无序的世界,要么应募当兵被打死在租界以外的中国地界,要么做个梁上君子去做偷窃的勾当,除此别无选择。但最终,沈从文却用自己的顽强在绝境中站稳了脚跟。他拼命地用那管纤弱的笔,写他熟悉的湘西,写他所熟悉的河流及水上岸边风物,写都市里的人生百态,写他认识且关怀的那些在底层挣扎而生命顽强一类人物的命运。他将对生命沉沦的大悲痛,对无理性的冷酷历史的厌恶经过灵魂的发酵而酝酿成一组组美丽的文字,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做出了“中国诗的传统向现代散文文体一次成功的转变”。而栖息这诗意文字的载体,就成了沈从文的书法。 沈从文是独特的。他从小居住,生长的湘西,是一块苗族、土家族世代杂居之地,“这是一块不曾被正统的儒家文化彻底同化的土地,这块土地曾经以它无数次的对中原文化的以死相拼,才保住了自己的‘率真淳朴’、‘人神同在’和‘悠然自得’”(李锐《另一种纪念碑》)。正是这一脉边缘的“异质文化”的浸润、熏陶和沈从文对这种“原生态”文化的努力呈现和挖掘成就了他的独特。他曾经这样说过:“我始终不了解一个作者把‘作品’与‘为多数’连缀起来,努力使作品庸俗,雷同,无个性,无特性,却又希望它长久存在,以为它因此就能够长久存在,这一个观点如何能成立。”(沈从文《沉默》)“我只想造自己的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 “时之所重者,我之所轻”。回顾沈从文的创作,他一生都在努力践行着一个伟大艺术家必须具备的特质:永远充满爱心,永远不随波逐流,永远不肯落他人窠臼,永远表现自己,永远发出独立的声音。他没有被五四以来的革命文学大潮所吞没,而是以他那卓而不群的身姿汇入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滚滚洪流。当时代的急先锋们创作的那些红极一时为时人所称颂的作品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被人们所谈忘时,沈从文那些被斥为“美化落后”、“诗化麻木”、“反动文艺”的作品却经过时间的淘沥越来越散发出迷人的光辉。 如果说1949年以前,沈从文将满腔心血付诸文学,那么1949年以后,沈从文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却不得不掉转方向,进入了另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文物研究领域。这是沈从文无奈的选择,甚至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在“艺术中千百年来以个体为中心的追求完整、追求永恒的某种创造热情,某种创造基本动力,某种不大现实的狂妄理想(惟我为主的艺术家情感)被摧毁了”(沈从文《抽象的抒情》)的现实面前,沈从文选择了沉默。尽管他在文物考古领域也默默耕耘,写成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填充研究空白的巨著,但他在内心深处一直在隐隐作痛,认为“在他真正希望终身从事的业务上,他把生命浪费了”。 其实沈从文那里是一个轻易肯浪费生命的人。著名的语言学家、沈从文的连襟周有光,曾回忆道:“在没有地方安排的情况下,把沈从文安排到历史博物馆,领导上不希望他做什么大事。整个处于在政治上被压制的状态,解放后的文学生活几乎没有了,创作萎缩了。沈从文的优点是随遇而安,把坏事变好事,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倒霉的时候也能做出成绩。”(陈徒手:《午门下的沈从文》)正是沈从文这种“随遇而安,把坏事变好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个性,使他在文学和文物研究之余,重旧业,完成了他书法艺术的独特追求。 说沈从文的书法是重旧业,是缘于他年轻时曾立志要当一个书法家。他对书法的痴迷其实早在他少年时代投身沅水流域一支部队充当文书、写公文时便开始了。 “五个月内我居然买了十七元的字帖。”当时沈从文在军中的薪水是六元,每月伙食费需扣二元,五个月买了十七元的字帖,可以说沈从文几乎把所有的的积蓄都豁了出去。从此,沈从文的行囊里,便“有一本值六元钱的《云麾碑》、值五元钱的褚遂良的《圣教序》、值两元钱的《兰亭序》、值五元钱的虞世南《夫子庙堂碑》。”……从军途中,只要一安顿下来,沈从文便在房间里贴满了自写的字。“每个视线所及的角隅,我还贴了些小小字条,上面这样写着‘胜过钟王,压倒曾李’。因为那时节我知道写字出名的,死了的有钟王两人,活着的却有曾农髯和李梅庵”。(《从文自传》) 当他思想着如何“胜过钟王,压倒曾李”的时候,外界一切的诱惑对年青的沈从文来说,仿佛已经不存在了,即使在驻防期间,任别人打牌赌博、抽大烟、嫖妓女,他都心无旁骛,心练字,往往一写就是半天。 其实中国传统文人又有谁能和书法所分开?无论是从事文学创作,还是进行文物研究;无论是文学创作鼎盛的三、四十年代,还是以后人生最为暗淡的日子,沈从文虽不再视书法为立身之本,但是他的立言著述都未曾离开过毛笔,其中绝大多数文稿、函札均以毛笔出之。当沈从文文学的大船搁浅之时,正是书法的轻舟挂帆远航之际。年轻时代苦临晋唐法帖打下的扎实笔墨根基和复杂苦难的人生经历,成就了沈从文的书法。文学的生命夭折了,但那延宕在文学生命里的不绝的诗意却在他胸中渐渐充盈、激荡,并通过他腕下节制而又酣畅的流露,栖息在他那古丽又婉约的书法上,就象与他在文学领域的特立独行的相暗合,其书法也远离当时碑派与帖派的争论和纠缠,选择了少人关注的章草,别开蹊径独树一帜。 章草一体,始于汉代。这种由隶书快写逐渐演变和发展起来的书体,结构规范,法度严谨,高古难近。“传世诸章草,部分待比勘:钟繇传《戎路》,尚余分隶音;至如张芝草,真伪殊难言;陆机传《平复》,时代待深研;敦煌有索靖,笔如砍削成;《月仪》笔娟秀,刚柔相济精;证以北凉经,一派尚相沿;至如二王迹,真伪宜区分;《豹奴》作章体,犹多古意存。……”(沈从文《书法发展章草之形成》)沈从文对章草的发展和流变以及对章草大家进行了梳理比较,以《急就章》为契入点,兼取众妙,又掺以王羲之、褚遂良、虞世南等诸家笔意,将这一表现手法相对单一,字字独立的书体写得风流蕴藉顾盼生姿。诗人荒芜曾有诗赞曰:“对客挥毫小小斋,风流章草出新裁。可怜一管七分笔,写出兰亭醉意来。”实为知音之叹! 沈从文的章草整体风格清新秀雅、沉静深远,与他文学作品中表现和崇尚的审美风格相一致。在沈从文的记忆中,他很小的时候就看惯了杀人者杀人和杀人者又被人杀。看多了血淋淋的人生和现实的残酷无情,沈从文没有由对现实的厌恶而转入对人生的绝望和厌世,而是虽然挣扎在世俗的污浊里,却始终用他的文字追求和表现心灵的纯净和美好,并通过自己的笔墨语言提炼这份纯净和清朗。沈从文清新鲜活的生命图式中呈现出来的这种风格,其实是他生命的外化。看不到这一点,就往往把他的清误以为浅,把他的纯误以为白,把升华和超越误以为逃避和退缩。 “炉火纯青”是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炉火纯青不是挟裹着浓烟的熊熊大火,而是充分燃烧后的那一片蔚蓝;炉火纯青不是泥沙俱下的黄河咆哮,而是容纳百川后大海蔚蓝色的深沉。纯青不是单调,不是清浅。单调、清浅与平庸乏味、故弄玄虚为伍,而纯青是纯粹的姊妹。纯粹以深刻为前提。清新秀雅、沉静深远的沈从文书法,正暗合此道。 沈从文不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不为潮流所动,始终坚持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追求。他的创作完全从他内心的需要。沈从文艺术创作中体现出来的这种独特性和边缘化立场,不知对当下这个浮躁的书坛和有些急功近利的书家是非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帮我翻译一下以下几篇文言文~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2.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译文] 晋平公对师旷问道:“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把蜡烛点燃呢?”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人来戏弄君主的呢?” 师旷说:“瞎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曾经听说:少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中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晚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把蜡烛点燃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在黑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平公说:“讲得好啊!” 3.原文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有双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罢了。’老师怜悯地说:“你这么可怜,那就去读书吧!”邴原说:“没钱交学费”老师说:“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免费教你,不收学费。”邴原于是进了学堂学习,学习异常努力。才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4.原文: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①,关中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②。采稆③(lǚ)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从学者云:“苦渴无日。”④   遇言:“当以‘三余’。”   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译文: 董遇,字季直。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榷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处。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来卖几个钱(维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只有多读书,它本身的含义才会显现出来。”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5.原文: (张)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译文: 张溥小的时候就很好学,所读的书必然要手下来,完了,朗诵过了,就焚烧掉,然后又,像这样六、七此才算完。右手拿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磨出了老茧。冬天手的皮肤都冻皱裂了,每天把手放在热水里浸好几次。后来把他读书的房间称为“七录”……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起草,当着客人面写作,一会儿就写好了。因为这个,他的名声在当时最响。6.原文  劳②于读书,逸③于作文①   读书如同销④铜,聚铜入炉,大鞴⑤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⑥器,铜既⑨销矣,随模⑦铸⑪器,一冶即⑩成,只要识⑧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也。译文   读书就像熔化青铜,把铜块收集起来放入熔炉中,(然后就)用皮风箱(给炉火)扇风,不到铜(全部)熔化就不停止,(所以)非常地费工夫。(而)写文章就像铸造铜器,(这时)铜已经熔化了,按照模具的形状来铸造成(各种各样的)铜器,(那是)一经冶铸就能成功(的事情),只要识得模具,(铸造过程)全不费力。(人们)常说的“在读书方面费力了,在写文章方面就省劲了”。7.原文: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ráo)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qiǎng)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o),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jī)于古者,非此之由乎?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力之敌,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译文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古代的人虚心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更)何况世俗的人呢?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   不这样(的话),就所问的(也)不是(他)所学的:(如)问(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琐屑事物来说说好玩;甚至自己心里所已经明白的(问题,却故意拿它),问别人,来试试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难解答的事情问别人,来逼使那人难堪。如果不是这样,(或者)即使有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有密切关系的事情,可以收到得到教益的效果的,要压低一下自己的尊严(虚心向别人请教)也不能做到。唉!学习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是(正)由于这(原因)吗?   而且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对字开头得有什么成语

对答如流: 对答:回答。回答问话象流水一样快。形容口才好,反应快。对酒当歌: 对着酒应该放声高唱。原意是人生时间有限,应该有所作为。后也用来指及时行乐对牛弹琴: 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对症下药: 针对病症用药。比喻针对事物的问题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天发誓: 誓:誓言。对着苍天发出誓言对症之药: 针对病根下的药。比喻纠正缺点错误所用的相应办法。对证下药: 比喻针对事物的问题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同“对症下药”。对牛鼓簧: 比喻对不懂事理的人讲理或言事。常含有徒劳无功或讽刺对方愚蠢之意。同“对牛弹琴”。对客挥毫: 比喻文思敏捷。毫,毛笔。对景伤情: 对景:对着眼前的景物。看见眼前熟悉的景物,因而联想到一些人和事,引起伤感。对床夜语: 两人夜间对床共语。对床风雨: 指亲友或兄弟久别重逢,在一起亲切交谈。同“对床夜雨”。对薄公堂: 在法庭上受审问。对头冤家: 对头:冤家、仇人。指仇人。对景挂画: 比喻本身的举动恰恰和客观情形相应。对簿公堂: 簿:文状、起诉书之类;对簿:受审问;公堂:旧指官吏审理案件的地方。在法庭上受审问。对床夜雨: 指亲友或兄弟久别重逢,在一起亲切交谈。对症发药: 针对病根下药。比喻针对缺点错误采取相应办法。对号入座: 比喻有些人沉不住气,对于未点名的批评自己跳出来认账或把人或物放到应该放的位置上去

带客的成语有哪些

白丁俗客 白丁:没有功名的平民。泛指粗俗之辈百代过客 指时间永远流逝。 宾客如云 来客多得如聚集的云层。形容客人多。 不速之客 速:邀请。指没有邀请突然而来的客人。

什么客什么的成语?

反客为主
迁客骚人
宾客盈门
宾客如云
主客颠倒
宾客迎门
却客疏士
朝客高流
坐客无毡
惜客好义
久客思归
对客挥毫
借客报仇
墨客骚人
喧客夺主
喧客夺主
一客不烦二主
一客不犯二主
一客不烦两家

如是者六七始也 文言文翻译

张溥与“七录斋”原文: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
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
曰:“七录”
“如是者六七始已”的意思是: 这样六七次才停止。
(张)溥小时侯很好学,读的书一定亲手写。完了,朗读一遍就
烧掉,然后再。这样六七次才停止。(因为这样反复书,他)右手握
笔的地方手指手掌都结了茧子。冬天手冻裂,每天(将手)泡在热水暖好
几次(以坚持书)。后来就把当年读书的书斋叫作“七录(斋)”。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duikehuihao7.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