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儿童之见”的拓展阅读资料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儿童之见”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儿童之见 成语接龙请问怎么接啊、儿童之见 成语接龙请问怎么接啊、儿童相关的四字词语、儿童之见是什么意思、儿童相见不相识的见是什么意思?、“儿童是成人之父”如何理解?、诗文中儿童的雅称、包含儿童的成语有哪些 包含儿童的四字成语等

儿童相关的四字词语

爱老慈幼 慈:慈爱。爱护老人与儿童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3回:“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怜贱,爱老慈幼之恩,莫不悲号痛哭。” 安详恭敬 安静、细心、谦恭、敬重,古时儿童教育的要领 出处:宋·朱熹《小说·嘉言》:“教育小儿,先要安详恭敬。” 尘饭涂羹 涂:泥。尘做的饭,泥做的羹。指儿童游戏。比喻没有用处的东西。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婴儿相与戏也,以尘为饭,以涂为羹,以木为胾,然至日晚必归饷者,尘饭涂羹,可以戏而不可食也。” 尘羹涂饭 涂:泥。尘做的羹,泥做的饭。指儿童游戏。比喻没有用处的东西。 出处:清·钱谦益《答唐训导论文书》:“南宋以后之俗学,如尘羹涂饭,稍知滋味者,皆能唾而弃之。” 春风沂水 原意是大人和儿童在沂水洗个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指放情自然,旷达高尚的生活乐趣。 出处:《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儿童之见 见:见解。比喻幼稚无知的见解 出处:宋·苏轼《答刘沔都曹书》:“而统谓之叙,此与儿童之见何异。” 儿童走卒 走卒:差役。比喻见闻最为浅陋的人 出处:宋·苏轼《司马君实独乐园》:“儿童诵君实,走卒知司马。” 鹤发童颜 仙鹤羽毛般雪白的头发,儿童般红润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 出处:唐·田颖《梦游罗浮》:“自言非神亦非仙,鹤发童颜古无比。” 虎头虎脑 形容壮健憨厚的样子(多指儿童)。 黄发垂髫 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垂髫:古时单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指老人与儿童。 出处:《诗经·鲁颂·閟宫》:“黄发台背。”晋·潘岳《藉田赋》:“垂髫总发。” 黄口孺子 黄口:儿童;孺子:小孩子。常用以讥讽别人年幼无知。 出处:《淮南子·氾论训》:“古之伐国,不杀黄口。”《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黄口小儿 黄口:儿童;小儿:小孩子。常用以讥讽别人年幼无知。 出处:《孔子家语·六本》:“孔子见罗崔者,所得皆黄口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 黄童白叟 黄发儿童,白发老人。泛指老人与孩子。 出处:唐·韩愈《元和圣德》诗:“黄童白叟,踊跃欢呀。” 骄儿騃女 指天真幼稚的儿童。骄,通“娇”。 敬老慈少 尊敬老人,爱护儿童。同“敬老慈幼”。 敬老慈幼 敬:尊敬;慈:怜爱。尊敬老人,爱护儿童。 出处:《孟子·告子下》:“敬老慈幼,无忘宾旅。” 敬老慈穉 尊敬老人,爱护儿童。同“敬老慈幼”。 鸠车竹马 鸠车、竹马:儿童玩具。借指童年。 出处:清·曹寅《集余园看梅同人限字赋诗追忆昔游有感而作》:“鸠车竹马曾经处,鲐背庞眉识此生。” 聚沙成塔 聚细沙成宝塔。原指儿童堆塔游戏。后比喻积少成多。 出处:《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 青梅竹马 青梅:青的梅子;竹马:儿童以竹竿当马骑。形容小儿女天真无邪玩耍游戏的样子。现指男女幼年时亲密无间。 出处:唐·李白《长干行》诗:“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天真烂漫 天真:指心地单纯,没有做作和虚伪;烂漫:坦率自然的样子。形容儿童思想单纯、活泼可爱,没有做作和虚伪。 出处:宋·龚开《高马小儿图》:“此儿此马俱可怜,马方三齿儿未冠。天真烂漫好容仪,楚楚衣裳无不宜。” 天真烂熳 形容儿童思想单纯、活泼可爱,没有做作和虚伪。同“天真烂漫”。 五尺竖子 指尚未成年的儿童。古尺短,故称。同“五尺之童”。 五尺童子 五尺:古代尺短,所以以五尺指儿童的身高。泛指儿童。 出处:《战国策·楚策四》:“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饴胶丝,加之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 五尺之童 指尚未成年的儿童。古尺短,故称。 出处:《孟子·滕文公子》:“从许子之道,则市价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五尺之僮 指尚未成年的儿童。古尺短,故称。同“五尺之童”。 竹马之友 指儿童时期的朋友。 出处:《晋书·殷浩传》:“少时吾与浩共骑竹马,我弃去,浩辄取之。” 总角之交 总角:儿童发髻向上分开的结果童年。指童年时期就结交的朋友。 出处:《礼记·内则》:“拂髻,总角。”郑玄注:“总角,收髻结之。”《晋书·何劭传》:“邵字敬祖,少与武帝同年,有总角之好。”

儿童之见是什么意思

儿童之见_成语解释【拼音】:ér tóng zhī jiàn【释义】:见:见解。比喻幼稚无知的见解【出处】:宋·苏轼《答刘沔都曹书》:“而统谓之叙,此与儿童之见何异。”【例句】:作宾语;指无知相关链接:详细解释更多例句

儿童相见不相识的见是什么意思?

读jian,译为看见,见面

“儿童是成人之父”如何理解?

儿童是成人之父,这句话引自意大利儿童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方法》一书。
蒙台梭利年是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学医的女性和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卒于1952年。她的儿童之家创建于上个世纪初。可奇怪的是,这本书读了几遍,我都没觉得它过时,相反,对中国绝大多数父母和教师来讲,我认为她所倡导的观念不但不过时,甚至很先进,或者说很超前。
儿童是成人之父,我想我引用这句话做标题,就很能引起争议。因为对于儿童与成人的关系,包括读过此书的大多数父母和儿童教育家们,比较同意的说法是:父母和儿童共同成长。(当然,这种说法也已经是很先进了)
可我想说,那是我几年前的看法。读这本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法数遍之后,我认为儿童和成人的关系应该是:儿童是成人之父。
我先说说我现在这样提出的这个观念的来由。我们大家现在知道,而且都不否认这样的一句话: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
对这句话想的深入一些,我们可以说:这个社会,如果能够为每个人都提供适当的条件和机会,我们每个人就会成为当世的天才。只是没有这样的条件,我们失去了成为天才的机会。但,孩子们是天才,我们现在要做的,只是要尽力让更多的孩子成为天才。
也许,因为我在心中树立了这个观念,所以我对每个人心存敬重和合作之心,对孩子们更是心存景仰之情,这种景仰之情甚过对大多数的成人,特别是对占绝对多数的中国成人。而且,我认为每个成人都应该怀此景仰之情来对待孩子和他们的世界。
比如说玩宪政。我们中国人为之奋斗都一个世纪了,现在宪政实现了吗?!
比如:你一定看到过有一群孩子玩游戏的时候,忽然闯进来个孩子,拿着棒子对大家说:我看见有人在骂人。为了大家玩好,谁再骂人我就用这个棒子赶他走。这时候,有些听觉比较灵敏的孩子可能会抬起头来看看是谁,他要玩什么样的新游戏;大多数孩子可能连头也不会抬起来看他一眼的——他们继续游戏。你见过这个拿棒子的孩子把谁赶走了吗?没有,大都是,他看大家玩,很快就加入进去。而这个棒子大多是丢在一边,或者在游戏中被派上了新用场。而这要是在成人的世界,保证会因为这个棒子棒子的出现,把他们划成官和民或者说主和奴两种阶层进行倾扎。
也许有人说,你举的例子只是种理想状态,孩子们玩的时候,还是有些孩子不守规矩,让别人玩不成,需要大人把他清场出去的。听你这样讲的时候,我就知道你又把大人的平庸无能世界打量观运用在天才的孩子们的世界了。而孩子们的天才是上天赋予的。他们运用上帝的智慧。
为了让你了解这种智慧,蒙台梭利的这本书是该介绍给你了。
在介绍这本书的内容之前,先说说我对这本书理解和认识上的几个步骤,以便读此书的人能够尽快的上升到能够理解上帝智慧的高阶段。
第一个步骤是我初为人师的时候。刚刚走上讲台的我,认为孩子们对我应该言听计从:对我所讲任何一句话,应该象海绵一样,都汲取到他们的小脑袋瓜里。可就那么几次测验,一次大考,让我认识了“人有贤愚之分,智力有高下之较”。当然,我有这样的思想不奇怪,我们老祖宗就有这个传统:史记里就记载了黄帝东游,遇见了一个牧马的孩子,这个孩子对他讲了牧马之道就是要剔除害群之马。我们的老祖先点头认可这样的方式。而且在中国,做过“管理人的工作的人”大都有这种意识。你看许多政府的官员,说为了经济、为了治安、为了反腐所制定的文件纪律法规法律,其指导思想,和我那时“治理班务”实在是没有什么高下之分:人不会真的当做人来看,只是作为管理的对象的。而且,中国向来只有官和民两种的划分,只有有,哪怕他是个看大门管厕所的,都可以很象回事的管人,因为除了上峰,他认为制定规则的利都在他哪儿。
不同的是,我还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才”,而且,我知道天才都是不一样的。可我只能安慰自己:我在心中放弃一部分,只不过是上天也顾不上的孩子罢了。我想,那就只能顾大多数,放弃甚至剔除少数害群之马了。所以说我一个教师,有这样想法只不过是继承了传统思想罢了。但这难却是违背上帝的智慧。现在我想到那个阶段过渡时间那么长,还万般惭愧。所以,现在看到的我懊悔的指导思想的英魂不散,我不能不感到痛惜,而且要给大家讲自己对这本书的看法了。
第二步骤是我发现一部分孩子很努力学习了,却怎么也学不会,或者说学不好的时候。我认为自己应该帮助他们。我找来许多的书籍,当然,对这些书,我大多时间只看操作性的:比如说,有孩子学了英语单词,怎么也记不住。我看蒙台梭利讲:让孩子触摸感受这些字的形状,然后让他们自己写,再让他们读自己写的东西,就能很好的引导他们识记单词。甚至做到引导他们读书。说真的,我认为这些方法很奏效:我“教”孩子们克服了学习英语入门的难题。
当时,我认为操作当然是教育的最重要的环节了。我为此穷搜各类教育书籍中介绍的操作手法。也因为此,我认为自己是个很高明的师长:我认为自己能够对学生发号施令
现在想想,那时的我,就象我在关天看到许多我很喜欢的写手们,他们用一种很“高傲的”或者说,是用一种“不耐烦的”口气,呵斥一些他们实在“看不上”或者是“不能认同”的马甲一样;那时的我,也很象一些不可一世的官员们,他们傲视一切“刁民”的态度一样。可我现在认为,我那时的高傲最为愚蠢:因为我认为,我这种方式极有可能毒害许多孩子的心灵。我不能平等的对待他们,是我一直认为的最不可饶恕的罪过之一。就象我们如果打着民主的旗号滥施暴力最终只能使民主更加受伤,打着改革的旗号倒行逆施,更加伤害人们的改革信念一样。
第三步骤就是我逐渐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操作层面上的问题,更是我们认识上的误区让我们一直徘徊,造成现今的局面。但说到我加深对了对教育的认识,竟然是因为在网上看到各种思想讨论和交锋的过程中,每个马甲的做法让我很自然的联想到以前自己的学生。因为我惊奇的发现:我竟然很熟悉这里面的许多处世和思维方式。而许多这样的思维方式,才使我一直对以往的教育持否定态度,而且,我越来越认为,现今的教育才是我们这个社会和国家存在的最大的隐患。这样的隐患比之宪政的实施、法治的建立完善,更加迫切需要得到人们的重视和补救。
介绍了我的认识步骤,我想我可以介绍我的读到的这本玛利亚-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方法》。其实我现在的想法,我更想把这本书更名为《儿童是成人之父》。
这本书整体上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孩子们的世界,是一个完全有别与大人世界的“新世界”。书的前半部分对这个新世界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首先孩子们在他们成长的每个年龄段的天才表现:他们敏锐的观察力、他们的创造力、他们对于世界探索能力,他们爱成人世界的能力-----等等等等,这些完全不是成人能够比拟甚至说可以及万一的。
我要特别强调的是:书的作者不是先验的,她每一项结论都是经过观察和体验得到的。她给我们展示了她所看到和了解到的孩子世界不同凡响,她也提示我们思考可注意那些她不曾观察和了解到的信息。
说真的,我对孩子们的世界感到神往:我记得一位网友讲过这样的一句话:孩子是上帝派来纠正人类的错误的。我同样认为:孩子的世界是运用上帝的智慧形成的。
我们所要做和应该做的,只是去帮助孩子们运用这些智慧,而不是支配儿童的成长,让他们丢掉这些人类的最高智慧。成人们,因为未能完全了解的天才世界的智慧,就应该用一种敬畏的心情来对待孩子们的各种表现。是啊,我们谁在知道了孩子们的世界之后,还不是提供天才的儿童需要的帮助,成天对他们指手画脚而呢?!我们又有谁能用自己的平凡的智慧来指挥和支配上帝?!有谁能够不对上帝的智慧保持敬畏之心呢?!
第二部分,书的作者对她所创办的儿童之家的具体的操作和实践进行了介绍。这里面我看到天才的孩子们是如何展现他们各自的天分。 我们可以随便问我们身边的父母,而再迟钝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在某方方面的表现的聪慧,都有零星的记忆。但,又有几个父母能帮助孩子保持住他们最初的天分呢?!我想,许多动辄对孩子打骂指责,如同我们现在看到动辄对人施加大棒的做法,冷言恶语相加的人们又有什么差异?!
我想,人们看到这些内容都会对自己深深进行反思。这是一本提供给每个人自行改错创造环境和思想的书籍:我们能够提高自己对拥有更高智慧的孩子的认识,反思我们对待上帝智慧上所犯的错误。而且我们能够自行改错。
应该说,书还有第三部分对我们成人世界的忠告、建议和补救。我想这是为着纠偏孩子,更是为了纠偏大人部分。我们周围,充满了问题儿童,更充满了问题大人。但我们可以肯定,问题儿童是问题大人造成的。而问题大人的问题也是他们从儿童时形成的。问题大人在有意识和更多的无意识中继续造就新的问题儿童和问题成人。
孩子的世界是天才的世界,让我们对这个世界充满敬畏之情,孩子们用上帝给予的智慧,我们要做的只是提供给他们必需的帮助。《儿童是成人之父---读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方法〉儿童是成人之父---读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方法〉》

诗文中儿童的雅称

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赤子、襁褓——泛指不满周岁的初生婴儿。
3、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
4、童龀——龀,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
5、垂髫——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髫,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
6、龆——儿童换牙。龆年:童年。
7、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8、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9、周晬——指婴儿周岁。
10、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
11、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2、孺子——儿童。也用作老人对年轻后生的称呼。
13、红颜——年轻人的红润容颜。代指少年。
14、黄口——十岁以下。
15、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扩展资料
描写儿童的古诗: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音同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白话译文:
茅屋的屋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翠绿的青草,用吴地的方言,互相逗趣取乐 ,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大儿子在河东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手艺真巧。最令人欢喜的是顽皮淘气的小儿子,趴在溪头草丛, 剥着刚刚采下的莲蓬。
赏析:
下片集中写这一农户的三个儿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画面在继续扩展。整劳力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半大的孩子在编织鸡笼。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共用了两句,占全词四分之一篇幅。’溪头卧剥莲蓬’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对此,词人感到由衷的欢喜。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向往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这首词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古代儿童的生活:
稚子们在家庭里的嬉戏总散发着一种依恋的味道,不仅孩子们会主动“牵衣戏我前”,成人们也会禁不住“弄儿床前戏”。
当幼童们没能实现其愿望时,家庭生活中的游戏则会伴有小儿的哭闹与缠烦,如白居易“无奈娇痴三岁女,绕腰啼哭觅金鱼”,韦庄的小女“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诗人们还在内容上记录了儿童的长篇大“玩”,如西晋左思在《娇女诗》中再现了小女纨素和惠芳的十八般嬉戏。唐朝李商隐《骄儿诗》和路德延《小儿诗》都从内容上给他们“散诞无尘虑,逍遥占地仙”的儿女留下了嬉戏的完整档案。

包含儿童的成语有哪些 包含儿童的四字成语

1、儿童走卒
ér tóng zǒu zú
【解释】比喻见闻最浅陋的人。《宋史·司马光传》:“ 光 居 洛 十五年,儿童走卒皆知 司马君实 。”
【出处】宋·苏轼《司马君实独乐园》:“儿童诵君实,走卒知司马。”
【结构】联合式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例句】《宋史·司马光传》:“光居洛十五年,~皆知司马君实。”
2、儿童之见
ér tóng zhī jiàn
【解释】比喻幼稚无知的言论。 宋  苏轼 《答刘沔都曹书》:“如 子虚  亡是公 相与问答,皆赋矣。而 统 谓之叙,此与儿童之见何异。” 明  方孝孺 《读三略》:“其愚陋无识特儿童之见耳。”
【出处】宋·苏轼《答刘沔都曹书》:“而统谓之叙,此与儿童之见何异。”
【结构】偏正式
【用法】作宾语;指无知
【反义词】远见卓识
【例句】明·方孝孺《读三略》:“其愚陋无识特~耳。”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ertongzhijian.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