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飞土逐宍”的拓展阅读资料(6)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飞土逐宍”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飞”在第一个字的成语、原始社会文学作品传到现在的有哪些、把远古歌谣和神话传说联系起来,简要说明文学起源于劳动的过程、古代诗人很多现代为什么少、“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是什么意思?、谁能解释“断木续竹,飞土逐肉”及其出处。等

“飞”在第一个字的成语

飞书走檄 书:书写,文书;檄:檄文。迅速地书写文件
飞云掣电 掣:闪过;掣电:闪电。像流云飞和闪电一样。形容非常迅速
飞刍挽粒 飞:飞快;刍:草料;挽:拉车或船。指迅速运送粮草
飞刍挽粟 飞:飞快;刍:草料;挽:拉车或船;粟:小米,泛指粮食。指迅速运送粮草
飞刍挽粮 飞:飞快;刍:草料;挽:拉车或船。指迅速运送粮草
飞刍转饷 飞:飞快;刍:草料;饷:军粮。指迅速运送粮草
飞土逐宍 宍:同“肉”,指禽兽。抛掷土丸以驱逐禽兽
飞土逐害 抛掷土丸以驱逐禽兽来侵害
飞土逐肉 抛掷土丸以驱逐禽兽飞墙走壁 飞:形容迅速如飞。指能飞越房檐,攀登墙壁。形容武艺高强,身体矫捷如飞
飞声腾实 飞:飞扬;声:名声;腾:上升;实:事迹。指传播出去的名声和事迹均为人称颂
飞将奇数 飞将:汉朝名将李广;奇数:命运不好。泛指人不走运
飞将数奇 飞将:汉朝名将李广;数奇:命运不好。泛指人不走运
飞扬浮躁 飞扬:飘扬;浮躁:轻率,急躁。轻浮急躁
飞扬跋扈 飞扬:放纵;跋扈:蛮横,霸道。指骄横放肆,不受约束,目中无人飞文染翰 翰:毛笔;染翰:以笔蘸墨。指挥笔疾书,撰写文章
飞来横祸 横:不测,意外;祸:灾祸。意想不到的灾祸
飞檐走壁 飞:形容迅速如飞;檐:屋檐。指能飞越房檐,攀登墙壁。形容武艺高强,身体矫捷如飞
飞檐走脊 飞:形容迅速如飞;脊:房脊。指能飞越房檐,攀登墙壁。形容武艺高强,身体矫捷如飞
飞沙扬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飞沙走石 飞:使飞扬;走:使滚动。沙土飞扬,石块滚动。形容风势迅猛
飞沙走砾 沙: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
飞沙转石 飞:使飞扬;转:滚动。沙土飞扬,石块滚动。形容风势迅猛
飞流短长 飞流:散布;短长:指是非、善恶。指散播谣言,恶意中伤
飞灾横祸 飞:飞来的;横:横生的。意外的灾祸飞熊入梦 原指周文王梦飞熊而遇太公望。后比喻帝王得贤臣的征兆
飞燕游龙 像飞翔的燕子和游走的龙。形容美女体态的轻柔飘逸
飞珠溅玉 像飞动的珍珠和跳动的玉石。形容瀑布等溅起的小水花
飞眼传情 传:传送,传递。借眼神来传递情愫
飞短流长 飞:飞传;流:散布;短:是非;长:善恶。指散播谣言,恶意中伤他人
飞砂扬砾 砂:沙土;砾:小石块。沙土飞扬,小石块滚动。形容风势很猛飞砂走石 砂土飞扬,小石翻滚。形容风力迅猛
飞砂转石 飞:使飞扬。沙土飞扬,石块滚动。形容风势迅猛
飞禽走兽 飞翔的鸟,奔走的兽。泛指鸟类和兽类
飞米转刍 飞:飞快;刍:草料。指迅速运送粮草
飞粮挽秣 飞:飞快;刍:草料;挽:拉车或船。指迅速运送粮草
飞苍走黄 苍:苍鹰;黄:黄狗。指打猎
飞蓬乘风 蓬:蓬草;飞蓬:随风飘旋的蓬草。枯蓬随风飞。比喻人没有主见,随着情势而转变
飞蓬随风 蓬:蓬草;飞蓬:随风飘旋的蓬草。枯蓬随风飞。比喻人没有主见,随着情势而转变
飞蛾扑火 飞蛾扑到火上,比喻自取灭亡
飞蛾投火 投:投入。像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寻死路自取灭亡
飞蛾投焰 蛾:像蝴蝶似的昆虫。像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飞蛾赴火 蛾:像蝴蝶似的昆虫;赴:投入。像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飞蛾赴烛 蛾:像蝴蝶似的昆虫;赴:投入。像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飞蛾赴焰 蛾:像蝴蝶似的昆虫;赴:投入。像蛾子扑火一样。比喻自找死路、自取灭亡
飞蝇垂珠 垂:挂下。眼前像有群蝇飞动,串珠垂挂。比喻眼睛昏花
飞觞走斝 觞、斝:古代酒器。指频频传杯送盏
飞觥献斝 觥、斝:古代酒器。指频频传杯送盏
飞觥走斝 觥、斝:古代酒器。指频频传杯送盏
飞谋荐谤 飞:无根据的;谤:指责。以流言蜚语暗中互相指责
飞谋钓谤 飞:无根据的;谤:指责。以流言蜚语暗中互相指责
飞遁离俗 飞遁:指隐退。指隐退而远离尘俗
飞针走线 飞:使飞动;走:迅跑。形容缝纫刺绣技术非常熟练,速度很快
飞阁流丹 飞阁:架空建造的阁道;流丹:彩饰的漆鲜艳欲流。凌空建造的阁楼涂有鲜艳欲流的丹漆。形容建筑物的精巧美丽
飞霜六月 比喻有冤狱
飞鸟依人 依:依恋。飞来的小鸟依偎在人的身边。形容可亲可受的样子
飞鸟惊蛇 像飞鸟入林,受惊的蛇窜入草丛一样。形容草书自然流畅
飞鸾翔凤 鸾:传说像凤凰的神鸟。比喻英俊贤能之士
飞鸿冥冥 鸿:鸿雁;冥冥:高远。大雁飞向远空。比喻隐者远走高飞,全身避害
飞鸿印雪 鸿:鸿雁。比喻事情经过所留下的痕迹
飞鸿踏雪 鸿:鸿雁。指往事留下的痕迹
飞鸿雪爪 鸿:鸿雁。比喻往事留下的痕迹飞鹰奔犬 放出鹰和狗去追捕鸟兽。指打猎
飞鹰走犬 放出鹰和狗去追捕鸟兽。指打猎
飞鹰走狗 放出鹰和狗去追捕鸟兽。指打猎
飞鹰走马 骑马上山,放出鹰和狗去追捕鸟兽。指打猎
飞黄腾踏 飞黄:传说中的神马名;腾踏:上升,发迹。形容骏马的飞驰。比喻官职地位升得很快
飞黄腾达 飞黄:传说中的神马名;腾达:上升。形容骏马的飞驰。比喻官职地位升得很快
飞龙乘云 龙乘云而上天,比喻英雄豪杰乘时而得势
飞龙在天 飞龙:比喻帝王。比喻帝王在位

原始社会文学作品传到现在的有哪些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山海经》记载的部分神话,包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羿射九日、鲧禹治水等。

把远古歌谣和神话传说联系起来,简要说明文学起源于劳动的过程

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它的产生一直要追溯到人类生活的最原始阶段。原始人在其劳动的过程中,由于筋力的张驰和工具运用的配合,自然地发出劳动的呼声。这种呼声具有一定的高低和间歇,在一定时间内,或者重复而无变化,或者变化而有规律,这样就产生了节奏。这种简单的节奏就是音乐、舞蹈的节拍和诗歌韵律的起源。从文献来看,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是可以得到很好的说明的。例如《淮南子?道应训》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这几句话是根据《吕氏春秋?淫辞篇》来的,“邪许”本作“舆呼”。所谓“举重劝力之歌”,就是指人们集体劳动时,一倡一和,借以调整动作、减轻疲劳、加强工作效率的呼声。举重时是这样,舂碓时也是这样。《礼记》的《曲礼》和《檀弓》二篇都说:“邻有丧,舂不相。”“相”是送杵声,其作用与举大木者的呼“邪许”正复相同。再从现实生活来看,水手的摇橹和拉纤,建筑工人的打夯,码头工人的搬运,都可以听到集体的、个人的或彼此互相唱和的歌声,音调和谐而有节奏。从这些地方我们极其明显地看到劳动和文学艺术的密切关系,而且那种节奏是在劳动时的特殊条件下产生的、规定的。这就再一次有力地证明了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定论断的正确性。<BR> 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呼声,虽然只是一种声音,没有任何歌词,但那种自然而健康的韵律实际上就是诗歌的起源,也是文学创作的开始。关于这,鲁迅更说得很明白:<BR> 人类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就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BR> ——《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BR> 但虽然如此,那种有声无义的韵律究竟不是诗歌。真正有意义的诗歌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原来原始人在长期的劳动中,由于大脑和发音器官的发达,逐渐产生了思维和语言。当然语言在最初也不过是简单的呼喊,后来才逐渐发展为音节分明、以至于能够作为人类的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的工具。这时候如果在呼声的间歇中随意添上一些语言,即使是最简单的语言,如《候人歌》那样:“候人兮猗!”(《吕氏春秋?音初篇》)只是在“兮”、“猗”的呼声上添了两个词。然而这种表意的语言一旦同具有节奏性的呼声或叹声结合时,便成为有意义的诗歌。当然,这仅仅是原始的诗歌形式。后来还有不少民歌保存这种形式,句末常常带有呼叹作用的声符,如“兮”、“猗”之类。但这个声符的作用已经不如原始诗歌组成部分那么重要。社会生活日益复杂,语言日益发展,这种诗歌形式,特别是文人作品中作为语助词的呼叹词,其作用几乎降到可有可无的地位。间有保留这种原始性的,有如梁鸿的《五噫歌》,每句末都用一个感叹词——“噫”字,那是很少的。这样的结尾形式,如果我们不从原始诗歌的发展上去探讨,那就不好理解。它并不是一种新形式,而是原始形式的遗留,作者有意识地加强诗歌句尾的节奏性的呼叹作用而已。《诗经》中的《麟之趾》、《驺虞》等篇以及曹丕的《上留田行》都是于这一类型的。<BR> 不可想象,原始人刚刚学会说话,或者还没有创造任何记录语言的简单符号的时候,会出现什么单纯的文学作品。因此歌舞和音乐融合在一起就成为原始人艺术活动的一般形式。例如《吕氏春秋?古乐篇》的一段记载:<BR>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BR> 又如《河图玉》也有一段记载:<BR> 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BR> 由此可见,远古时代的歌舞是互相结合的。“投足”是一种舞的姿态。三个人手里拿着牛尾巴,投足而歌,和三个人吹着竹筒,被发而舞,这正是歌舞和音乐相结合的最好的说明。在这种最朴素的集体文艺活动中,并没有某种单纯的文学独立存在着。<BR> 原始人的文学艺术活动,本是一种生产行为的重演,或者说是劳动过程的回忆,也可以说是生产意识的延续和生活欲望的扩大。因为其中显然包含着功利的目的,表示热烈的愿望。因此,原始的诗歌韵语常常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例如《吴越春秋》的《勾践阴谋外传》所载的《弹歌》:<BR>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指禽兽)。<BR> 从前有人认为这是黄帝时代的歌谣,固然没有根据,但从它的内容和形式上看,无疑的这是一首比较原始的猎歌。它回忆了几乎全部的狩猎过程,反映了渔猎时代的社会生活。不仅《弹歌》如此,即如上文所提到的葛天氏之乐也足以说明这一点。为什么唱歌跳舞一定要拿着牛尾巴呢?显然因为野牛或家畜都是那时的人们所最珍贵的东西。为了表示它和生产劳动有密切的关系以及对自己生活的需要,这种歌舞的表现形式在他们看来,自然是最恰当的。可以联想到,这和印第安人的“野牛舞”有点类似。(普列汉诺夫《艺术论》第90页,鲁迅译)。再看那葛天氏的八阕,其歌名虽或于后人的追述,但其中如“遂草木”、“奋五谷”、“总禽兽”等名称,也显然符合古代劳动人民的狩猎、牧畜和耕种几个阶段的生活内容。而所谓“敬天常”、“依地德”等歌,可能就是反映人们对于生产有关的气候和土壤的重视。总之,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而原始人的文学艺术活动是和他们的集体生产劳动分不开的。<BR> 原始人不认识自然的客观规律,认为周围的世界可以用自己主观的意志随便改变。他们相信自己语言的力量,企图用它来“控制自发的害人的自然现象”,甚至企图用它去影响神,以达到某种愿望;于是常常把诗歌当作“咒语”来使用。目的是为了满足对现实的要求,而方法则是把人们的能力加以理想化。这是于艺术的创作。例如相传为伊耆氏的《蜡辞》:<BR>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BR> ——《礼记·郊特牲》<BR> 虽然是以祝词的面貌出现,但本质上实具有“咒语”的作用。因为从词句上看,与其说是祈祷,不如说是命令。这里,作者在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他如相传为舜的《祠田辞》(《文心雕龙?祝盟》),以及淳于髡所述的《田者祝》(《史记?滑稽列传》)等,都是想通过诗歌形式的语言来达到某种幻想的目的,带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所以说,诗歌的发展,又与原始宗教的“咒语”有密切关系。<BR> 散文的产生较晚于诗歌,它是语言和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而以文字为其必要的条件。未有文字,早有诗歌,而散文则产生于既有文字之后。由于社会生活的需要,促进了散文的发展。散文本来不用韵,但它在发展的最初阶段,由于物质条件的限制,也要求简短、精炼,便于记诵,所以往往有节奏、有韵调而富于诗的味道。先秦散文中常杂有大量韵语,可能与这种情况有关。例如:<BR> 无偏无颇(古本作“颇”,今本作“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 ——《尚书·洪范》 又如: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周易·系辞传》 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同上 凡韵语部分,大抵也就是语言的旋律最自然、音乐性最强烈、词意最精粹的部分。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它反映了散文发展最初阶段的特点。

古代诗人很多现代为什么少

以前私塾里的课程是很单调的,念念书,写写字什么的,不像现在这么五花八门的。以前识字,会几句文采话就是很有学问了。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是什么意思?

解释:“弹歌”是歌咏“弹”的生产制作过程
“断竹”是砍伐竹子
“续竹”用砍伐的竹子来制作弹弓
“飞土”用制作的弹弓装上土丸,进行射击
’逐宍’射击鸟兽获得食物
出处
该句话出自东汉赵晔编写的《弹歌》
原文
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
赏析
这是一首远古民歌,反映了原始社会狩猎的生活。《弹歌》选自《吴越春秋》,东汉赵晔编写
。据《吴越春秋》记载,春秋末年越国的国君勾践向楚国的射箭能手陈音,询问弓弹的道理,陈音在回答时引用了这首民歌。当时是唱是诵,无从考证,但后人还是将词记录了下来。
原始社会,先民们以狩猎为生。由于生产能力水平低下,刀耕火种,狩猎的手段也极为落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工具慢慢地也有了改进。弓弹(也叫弹弓)出现以后,既可以射鸟,又可以射兽,生产能力水平有所提高。
《弹歌》这首民歌,用精练的语言概括了“弹”生产制造的过程和“弹”的用途,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聪明,用“弹”来猎取食物的喜悦心情。
“断竹,续竹”,是歌咏“弹”的生产制作过程。这就是先将竹竿截断,然后用弦将截断的竹竿连接两头制成弹弓。这样,“弹”的制作完成了。一副“弹”便摆在了我们面前,虽是简单、粗糙的,但却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聪明才智,也表明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有了“弹”,一场狩猎活动开始了:“飞土,逐肉”。一颗颗弹丸从弹弓中射出,击中了一只只猎物,人们欢乐地追逐着,满载而归。“飞土”,是指将泥制的弹丸射出。“逐肉”是说猎手们追赶被击伤的鸟兽之类的猎物。
总结
这首民歌简短、质朴,诗句整齐,有和谐的韵律,是原始时代狩猎生活的真实反映。

谁能解释“断木续竹,飞土逐肉”及其出处。

是古歌《弹歌》里的句子 被认为是诗歌的滥觞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我们所知最早的中国诗歌,见于吴越春秋,名字叫弹歌。 相传这诗源于黄帝时代,可算是相当的久远了。 宍就是肉的意思,虽然越过几千年的时间,但是我们还是无须翻译就能读懂这诗(其实应该是歌,或者谣)的意思,是一派紧张而又欢乐的狩猎场景,“飞土”二字尤其传神,这就不是后世的文人所能推敲出来的了。 这歌尤其不可思议的是用八个字就体现了这么强烈的故事性和画面性,同时强烈的节奏感又和诗歌的主题如此合拍,这自然也不是后世的酸文人炼字的功夫所能拟想的了。 诗歌是不能翻译的,这八个字要是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怕这么也要百把字吧?而且一旦真的翻过来了,原诗中断、续、飞、逐四个动词所带来的紧张的节奏感恐怕也就彻底完蛋了。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feituzhurouztc6.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