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泛驾之马”的拓展阅读资料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泛驾之马”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等待”的诗句有哪些?、马结尾成语有哪些、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什么意思?、杜甫 文学成就600字作文、什么什么之马?、诏曰盖有非常之功翻译、杜甫 文学成就600字作文、什么是两汉察举常科茂才?等

关于“等待”的诗句有哪些?

武帝求茂才异等诏
两汉 刘彻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
唐代 陈子昂
金天方肃杀,白露始征。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
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
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名。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唐代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待储光羲不至
唐代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
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
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春江花月夜
唐代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马结尾成语有哪些

北叟失马 比喻祸福没有一定。 弊车羸马 破车瘦马。比喻处境贫穷。 伯乐相马 伯乐:相传为秦穆公时的人,姓孙名阳,善相马。指个人或集体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单枪匹马 原指打仗时一个人上阵。比喻行动没人帮助。

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什么意思?

  那些象不受驾驭的马儿的人,那些放荡不受约束的人,都在领导驾驭之下。
  跅弛
  放荡不循规矩。
  《汉书·武帝纪》:“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 颜师古 注:“跅者,跅落无检局也。弛者,放废不遵礼度也。” 宋 陈亮 《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才者以跅弛而弃,不才者以平稳而用。”《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外人谋我教育之可危》:“当是时,西人之跅弛无能,不得志於故里者,辄相率来 华 ,干谒求售。”
  泛驾之马
  【释义】不受驾驭的马。比喻敢于创新的英雄人物。
  【解词】泛驾:指“覆驾”,不受驾驭。
  【书正】《汉书·武帝纪》:“夫泛驾之马
  读史之《汉书·武帝纪》
  统一思想:
  汉武帝登基之初便开始统一思想的行动。丞相绾奏: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这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表示汉武帝要行王道。五年,置五经博士;元光元年,诏贤良,得董仲舒。一拍即合,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是有助于皇在民心中的稳固的。统治者加以倡导,使人民,特别是大部分“士”这个阶层,抛弃了先秦以来纷繁芜杂的思想流派,变得“君君臣臣”起来。同时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逐步分化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凝聚汉朝的发展起来的力量。
  开疆拓土
  元光六年(即位十一年),汉武帝一改汉文帝以来的对匈奴隐忍的态度,“夷狄无义”“朕闵众庶陷害,欲刷耻改行,复奉正义”,不断屯兵边疆,准备打仗。第二年开始全面出击,痛击匈奴,直至后来的封狼居胥。元封元年,收南越,东瓯,威震匈奴。应该说,汉武帝的对外政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是为数不多的具有扩张意义和主动性的帝国行为。汉武帝时期,中国的对外交流达到新的高度,西域,中亚甚至欧洲都有中国人的身影。这个和汉朝的强大不无关系。“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话现在听起来依然是心魄动荡!
  治国得失:
  汉武帝扩张性的帝国君主性格决定了多少有点残忍的意思。虽然有的时候会承祖德,对人民来一点小恩小惠,但是比起汉文帝担心人民受累而不出兵,汉武帝的

杜甫 文学成就600字作文

杜甫在艺术上取得具有开创性的巨大成就,为了更好地说明杜诗的艺术成就,我们把杜诗大致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两类来讲。
一、杜甫的叙事诗
杜甫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晚唐孟棨《本事诗·高逸第三
》说:“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
。故当时号为‘诗史’”。《新唐书·文艺传·杜甫传赞》说:“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在于他用诗记叙了安史之乱中发生的许多重要事件,反映了百姓在战争中承受的种种苦难,而且能以生动、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正如杨义所说:“杜诗的一大本事
,就是把敏锐深刻的诗性直觉,投入历史事件和社会情境之中,把事件和情境点化为审美意象,从中体验着民族的生存境遇和天道运行的法则。”(《李杜诗学》下编)。
杜甫的诗描写了具体的情景,包括当时的氛围和人的感情,比单纯的提供历史事件的史料,更具有动人心弦的力量。如前面提到的《
哀江头》、《北征》、“三吏”、“三别”、《洗兵马》等。这些诗不但可以证史,可以补史之不足,而且比历史事件更为具体生动、感人。杜甫的诗,因为具有“诗史”的特质,所以在叙事诗创作中的成就最值得注意。为了适应内容的要求,杜甫的叙事诗多用伸缩性较大的五七言古体。
1.善于铺陈,高度概括。
元稹谈到杜甫诗的艺术时说杜甫善于“铺陈始终,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杜甫诗中用赋法之处很多,但杜甫的“铺陈”,很注意对现实生活作艺术的概括,善于把丰富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浓缩在一些场面中或个别人物形象上。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十个字,揭示了令人触目惊心的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洗兵马》中:“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概括地写出战争带来的创伤。《羌村三首》中:“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描写兵荒马乱中,家人相逢的场面,虽然写的只是杜甫一家的遭遇,却反映了广大百姓的悲惨命运。《兵车行》,写的是“道旁过者”和行人的对话,但众多行人的不幸也显示无余。《新婚别》中写的是一个征人妻的痛苦,却集中了安史之乱中无数青年夫妻生离死别的遭遇。
2、精心刻画细节,于细微处见真实。
《北征》是杜甫的名作,他在诗中回忆自己由凤翔到鄜州省家一路上所见所感,诗中写到家的情景: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
颜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
这一段描写相当细腻,通过妻子的“衣百结”,儿女的“垢腻脚不袜”“补绽才过膝”以及补丁上颠倒错乱的图案这些细节,形象地反映了战乱中民不卿生、穷困潦倒之象。
《丹青引》写曹霸的才高运蹇,为了表现曹霸绘画的高超本领,杜甫选择了曹霸为功臣画像的细节:“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精到的细节描写,淡化的是故事性,加强的是真实性。
3、抒情色彩浓郁。
杜甫的许多叙事诗,他是当作抒情诗来写的。杜甫是个感情十分丰富的人,他无法不把自己的爱、恨、同情、怜悯倾注在所描写的事件,所刻划的人物形象上。如《丹青引》中:“即今漂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对曹霸的怀奇才而不为世所用,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在《羌村三首》中,写道自己回到家里后,父老们来慰问,说起世道的艰难,生活的艰辛,“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肺腑之语,句句动人,写尽了动乱年代中诗人对普通老农的体贴又无能为力的心情。
《无家别》是一首优秀的叙事诗,也是一首扣人心弦的抒情诗。诗中以一个当兵的农民的口吻自叙道:“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养,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当他回到思念已久的家中时,才知道老母早已病死,当他再一次被征召入伍时,竟然没有一个可以告别的人!因此他悲愤地说,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思呢?读到这样的诗句,谁能不为之动容!
二、杜甫的抒情诗
杜甫抒情诗的数量比叙事诗多,在形式上,有五七言古体,但更多的是近体。杜甫抒情诗的艺术特点,主要有:
1.情景交融
被人推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就是情景交融的代表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杜甫流寓夔州后的作品。夔州在长江边,诗中写到的风急、猿啸、鸟飞、木落、江水流逝,都是眼前之景,但是在这些景物之中
,深深地溶进了作者的时局之叹、身世之感。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在“落木”前面冠以“无边”,在“长江”前面加上“不尽”,又用“萧萧”、“滚滚”两个象声词分别形容落叶声、流水声,这就使登高所见的秋景,十分寥廓、声色俱现,而在景物中,显然寄寓着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自己一生事功的失望、对漂泊四方、寄食于人而又年迈体弱处境的无奈。所以,诗的颈联用十四个字,高度概括了他此时感受到的“八可悲”:“万里,地之远也
;悲秋,时之惨淡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鹤林玉露》)尾联“艰难苦恨”四字,无限沉痛。此诗人称“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他滞留夔州期间,还写下了著名的组诗《秋兴八首》,以下是第一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诗人看到的是江峡秋色,引起的是故园之思。他正因眼前开放的丛菊,想起不得不滞留夔州两载的辛酸,耳边传来暮砧之声,又给异乡游子带来更浓郁的乡思。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在景物的描写中,处处有诗人跳动的激情。
2、抒情、议论、叙事熔于一体。
杜甫叙事诗的抒情色彩很浓郁,这一点已见前述。而在他的抒情诗中,也往往情事结合,如《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述怀》、《
秦州杂诗》、《八哀诗》等,因为叙事和抒情的结合,突出了作品的时代色彩。在杜甫的抒情诗中,抒情还往往和议论相结合,特别是在近体诗中。沈德潜说:“读(杜甫)《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诸将》五首,不废议论,不弃藻绘,笼盖宇宙,铿戛韶钧;而横纵出没中,复含酝藉微远之致;目为大成,非虚语也。”(《说诗晬语》上)杜甫的议论“带情韵而行”,如《诸将》中:“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讽刺了诸将的只能坐享太平,不能为国分忧;《登楼》中:“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上句对社稷稳固充满了信心,下句警告入侵的吐蕃军队,你们必败无疑。《
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既高度评价了诸葛亮一生的业绩,又寄万分感慨于笔端。
3、抒情曲折委婉,跌宕反复。
杜甫的抒情诗真切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喜悦种种复杂的感情。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梓州时,突然听到叛将史朝义自缢,其部下归降唐军的消息时,惊喜欲狂冲口而出的,情绪虽非常热烈,但起伏跌宕有致。先写自己初闻时涕泪挥洒,继而看到共患难的妻子也扫去了愁云,于是更加欣喜若狂,要高歌、要酣饮,接着马上作起了回家乡的打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用“即”、“便”、“从”、“穿”、“下”“向”几个副词、介词、动词连接起来,表达了作者似箭的归心。这首诗一气流注,惊喜溢于字外,人称老杜“生平第一快诗”(《读杜心解》),但是又转宕自如,以曲取势,曲折如意。
《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一首长篇抒情诗。在诗的第一段,诗人自述平生的理想是“窃比稷与契”,感叹岁月蹉跎:“居然成濩落
,白首甘契阔”,但纵使命运对自己这样不公,还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并不是没想过要远离尘俗,过“萧洒送日月”的日子
,只是“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无法改变自己的初衷啊!仅仅这第一段,就回旋往复,百转千折,使人感受到杜甫那种仁者的情怀

三、杜甫的艺术造诣
杜甫诗在语言艺术上的造诣很高,在叙事诗中,他注意语言的个性化,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身份,运用不同的语言,刻划人物的形象。如著名的“三吏”“三别”,多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独白来揭示诗歌的主旨、塑造人物的形象,其中《潼关吏》中的对话: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这一段对话,双方神情毕现。诗中的“我”,对潼关的安危极其关心,“修关还备胡”?透露了心情之急切。而关吏的答话表现出他对所筑工事充满了信心,他兴致勃勃地邀“我”四处查看,边看边指点关隘的险要,反映了守关将士昂扬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关吏的这八句话,浦起龙评为“神情声口俱活”(《读杜心解》)。而“我”的嘱咐,则表现了诗人思虑的精深。
杜甫诗中大量地引用俗语,造成亲切感、真实感,有助于突出人物的性格。如《兵车行》中:“爷娘妻子走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前出塞》中:“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新婚别》中“免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都很附合普通百姓的身份和口吻。元稹《酬李甫见赠》诗云:“杜甫天才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怜渠直道当时语,不著心源傍古人”。高度评价了杜甫诗运用口语、俗语、使诗歌更接近生活的表现手法。但杜甫又十分注意诗句的锤炼,他善于选择富有表现力的字、词用到恰当的地方。如《夏日李公见访》中:“墙头过浊醪”的“过”字,写出了杜甫和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写出了因贫困而陋屋低矮的情景。他不但善于用动词使诗句活泼起来,还善于用副词使诗富于转折变化,如“自”字的用法;“归来始自怜”、“
孤云无自心”、“暗飞萤自照”、“立国自有疆”等,增加了句子的表现力。杜甫重视炼字,他说:“新诗改罢自长吟”,“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正是这种自觉地追求,使他在诗歌语言艺术上达到巨大的成功。所以皮日休说杜诗“纵为三十车,一字不可捐”(《鲁望昨以五百言见贻因成一千言》)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是多样的,正如唐人元稹所说:“上薄风雅
,下该沈宋,言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矣。”(《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也如宋人王安石所言:“至于子美,则悲欢穷泰,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故其诗有平淡简易者,有绮丽精确者,有严重威武若三军之帅者,有奋迅驰骤若泛驾之马
,有淡泊简静若山谷隐士者,有风流蕴藉若贵介公子者……此子美所以光掩前人而后来无继也。”(《杜诗镜铨》附录三)
杜甫转益多师、集众人之所长而成一家之独特风格,风格既统一
,又表现出丰富性。杜甫诗的总体风格,就是他自己在《进<雕赋表>
》中曾说过的一段话:“则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企可及也。”杜甫的“沉郁顿挫”虽然指的是他的辞赋,但用来指他的诗歌艺术风格,也是非常准确的。杜甫忧生念乱,仁民爱物,既有济世之志,又遭贫病流离之苦。这里的“沉郁”“顿挫”指作者的诗篇中,有时写得“沉着痛快”;有时写得“沉挚深入”;有时“积健为雄”;有时沉厚纡曲,根底盘深;有时波翻浪卷、起落跌宕,音节上表现着抑扬缓急。
杜甫生活在万方多难,满目疮痍的时代,个人的命运和国家一样不幸,作为一个仁厚深沉的诗人,他的诗中流露出深广的忧患意识,各种感情奔突、作用于他的心中,千回百转,欲扬又抑,正是在这种深沉低回、欲说还休中,体现出杜诗的美学特征。
杜甫在以沉郁顿挫为主要风格之外,还具有萧散自然的特色。这一类风格一般表现在写景、抒情诗中,是生活较为安定时期的作品,如《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三: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
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境界安宁幽静,表现了潇洒散淡、闲适愉悦的情趣。他如“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江亭》),“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漫成二首》其二)等,都写出了自在闲适,无心疏懒的心境和神态。
至于对后世的影响,我想主要是对宋代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的影响吧!
不知能不能为你帮些忙
再见!

什么什么之马?

答:一、什么什么之马 :     
1、脱缰之马     
2、害群之马     
3、塞翁之马     
4、害羣之马     
5、泛驾之马     
6、立仗之马     
7、千里之马      
二、脱缰之马的内涵     
脱缰之马,比喻脱离羁绊的人或失去了控制的事物。     
三、害群之马的内涵      
害群之马,原指危害马群的劣马。现比喻危害社会或集体的人。      
四、塞翁失马的内涵      
塞翁失马,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      
五、泛驾之马的内涵      
泛驾之马,是指不服从驾驭的马,比喻很有才能而不循旧规的人,也形容敢于创新的人。      

诏曰盖有非常之功翻译

武帝诏书说:“凡是有异于寻常的大事业,必定要等待非同一般的人,因此有的马飞速奔驰可是能到达千里之遥,有的有才能的人背负世俗的负累却能立下功劳扬名天下.难于驾驭的马,放任不羁的人才,只是在于如何驾驭他(它)们而已.朕下令州郡,查访官民中具有杰出优异的才能,可以位及文武重臣臣并且能让江山稳固的人

杜甫 文学成就600字作文

杜甫在艺术上取得具有开创性的巨大成就,为了更好地说明杜诗的艺术成就,我们把杜诗大致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两类来讲。
一、杜甫的叙事诗
杜甫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晚唐孟棨《本事诗·高逸第三
》说:“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
。故当时号为‘诗史’”。《新唐书·文艺传·杜甫传赞》说:“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在于他用诗记叙了安史之乱中发生的许多重要事件,反映了百姓在战争中承受的种种苦难,而且能以生动、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正如杨义所说:“杜诗的一大本事
,就是把敏锐深刻的诗性直觉,投入历史事件和社会情境之中,把事件和情境点化为审美意象,从中体验着民族的生存境遇和天道运行的法则。”(《李杜诗学》下编)。
杜甫的诗描写了具体的情景,包括当时的氛围和人的感情,比单纯的提供历史事件的史料,更具有动人心弦的力量。如前面提到的《
哀江头》、《北征》、“三吏”、“三别”、《洗兵马》等。这些诗不但可以证史,可以补史之不足,而且比历史事件更为具体生动、感人。杜甫的诗,因为具有“诗史”的特质,所以在叙事诗创作中的成就最值得注意。为了适应内容的要求,杜甫的叙事诗多用伸缩性较大的五七言古体。
1.善于铺陈,高度概括。
元稹谈到杜甫诗的艺术时说杜甫善于“铺陈始终,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杜甫诗中用赋法之处很多,但杜甫的“铺陈”,很注意对现实生活作艺术的概括,善于把丰富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浓缩在一些场面中或个别人物形象上。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十个字,揭示了令人触目惊心的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洗兵马》中:“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概括地写出战争带来的创伤。《羌村三首》中:“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描写兵荒马乱中,家人相逢的场面,虽然写的只是杜甫一家的遭遇,却反映了广大百姓的悲惨命运。《兵车行》,写的是“道旁过者”和行人的对话,但众多行人的不幸也显示无余。《新婚别》中写的是一个征人妻的痛苦,却集中了安史之乱中无数青年夫妻生离死别的遭遇。
2、精心刻画细节,于细微处见真实。
《北征》是杜甫的名作,他在诗中回忆自己由凤翔到鄜州省家一路上所见所感,诗中写到家的情景: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
颜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
这一段描写相当细腻,通过妻子的“衣百结”,儿女的“垢腻脚不袜”“补绽才过膝”以及补丁上颠倒错乱的图案这些细节,形象地反映了战乱中民不卿生、穷困潦倒之象。
《丹青引》写曹霸的才高运蹇,为了表现曹霸绘画的高超本领,杜甫选择了曹霸为功臣画像的细节:“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精到的细节描写,淡化的是故事性,加强的是真实性。
3、抒情色彩浓郁。
杜甫的许多叙事诗,他是当作抒情诗来写的。杜甫是个感情十分丰富的人,他无法不把自己的爱、恨、同情、怜悯倾注在所描写的事件,所刻划的人物形象上。如《丹青引》中:“即今漂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对曹霸的怀奇才而不为世所用,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在《羌村三首》中,写道自己回到家里后,父老们来慰问,说起世道的艰难,生活的艰辛,“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肺腑之语,句句动人,写尽了动乱年代中诗人对普通老农的体贴又无能为力的心情。
《无家别》是一首优秀的叙事诗,也是一首扣人心弦的抒情诗。诗中以一个当兵的农民的口吻自叙道:“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养,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当他回到思念已久的家中时,才知道老母早已病死,当他再一次被征召入伍时,竟然没有一个可以告别的人!因此他悲愤地说,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思呢?读到这样的诗句,谁能不为之动容!
二、杜甫的抒情诗
杜甫抒情诗的数量比叙事诗多,在形式上,有五七言古体,但更多的是近体。杜甫抒情诗的艺术特点,主要有:
1.情景交融
被人推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就是情景交融的代表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杜甫流寓夔州后的作品。夔州在长江边,诗中写到的风急、猿啸、鸟飞、木落、江水流逝,都是眼前之景,但是在这些景物之中
,深深地溶进了作者的时局之叹、身世之感。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在“落木”前面冠以“无边”,在“长江”前面加上“不尽”,又用“萧萧”、“滚滚”两个象声词分别形容落叶声、流水声,这就使登高所见的秋景,十分寥廓、声色俱现,而在景物中,显然寄寓着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自己一生事功的失望、对漂泊四方、寄食于人而又年迈体弱处境的无奈。所以,诗的颈联用十四个字,高度概括了他此时感受到的“八可悲”:“万里,地之远也
;悲秋,时之惨淡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鹤林玉露》)尾联“艰难苦恨”四字,无限沉痛。此诗人称“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他滞留夔州期间,还写下了著名的组诗《秋兴八首》,以下是第一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诗人看到的是江峡秋色,引起的是故园之思。他正因眼前开放的丛菊,想起不得不滞留夔州两载的辛酸,耳边传来暮砧之声,又给异乡游子带来更浓郁的乡思。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在景物的描写中,处处有诗人跳动的激情。
2、抒情、议论、叙事熔于一体。
杜甫叙事诗的抒情色彩很浓郁,这一点已见前述。而在他的抒情诗中,也往往情事结合,如《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述怀》、《
秦州杂诗》、《八哀诗》等,因为叙事和抒情的结合,突出了作品的时代色彩。在杜甫的抒情诗中,抒情还往往和议论相结合,特别是在近体诗中。沈德潜说:“读(杜甫)《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诸将》五首,不废议论,不弃藻绘,笼盖宇宙,铿戛韶钧;而横纵出没中,复含酝藉微远之致;目为大成,非虚语也。”(《说诗晬语》上)杜甫的议论“带情韵而行”,如《诸将》中:“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讽刺了诸将的只能坐享太平,不能为国分忧;《登楼》中:“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上句对社稷稳固充满了信心,下句警告入侵的吐蕃军队,你们必败无疑。《
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既高度评价了诸葛亮一生的业绩,又寄万分感慨于笔端。
3、抒情曲折委婉,跌宕反复。
杜甫的抒情诗真切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喜悦种种复杂的感情。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梓州时,突然听到叛将史朝义自缢,其部下归降唐军的消息时,惊喜欲狂冲口而出的,情绪虽非常热烈,但起伏跌宕有致。先写自己初闻时涕泪挥洒,继而看到共患难的妻子也扫去了愁云,于是更加欣喜若狂,要高歌、要酣饮,接着马上作起了回家乡的打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用“即”、“便”、“从”、“穿”、“下”“向”几个副词、介词、动词连接起来,表达了作者似箭的归心。这首诗一气流注,惊喜溢于字外,人称老杜“生平第一快诗”(《读杜心解》),但是又转宕自如,以曲取势,曲折如意。
《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一首长篇抒情诗。在诗的第一段,诗人自述平生的理想是“窃比稷与契”,感叹岁月蹉跎:“居然成濩落
,白首甘契阔”,但纵使命运对自己这样不公,还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并不是没想过要远离尘俗,过“萧洒送日月”的日子
,只是“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无法改变自己的初衷啊!仅仅这第一段,就回旋往复,百转千折,使人感受到杜甫那种仁者的情怀

三、杜甫的艺术造诣
杜甫诗在语言艺术上的造诣很高,在叙事诗中,他注意语言的个性化,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身份,运用不同的语言,刻划人物的形象。如著名的“三吏”“三别”,多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独白来揭示诗歌的主旨、塑造人物的形象,其中《潼关吏》中的对话: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这一段对话,双方神情毕现。诗中的“我”,对潼关的安危极其关心,“修关还备胡”?透露了心情之急切。而关吏的答话表现出他对所筑工事充满了信心,他兴致勃勃地邀“我”四处查看,边看边指点关隘的险要,反映了守关将士昂扬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关吏的这八句话,浦起龙评为“神情声口俱活”(《读杜心解》)。而“我”的嘱咐,则表现了诗人思虑的精深。
杜甫诗中大量地引用俗语,造成亲切感、真实感,有助于突出人物的性格。如《兵车行》中:“爷娘妻子走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前出塞》中:“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新婚别》中“免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都很附合普通百姓的身份和口吻。元稹《酬李甫见赠》诗云:“杜甫天才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怜渠直道当时语,不著心源傍古人”。高度评价了杜甫诗运用口语、俗语、使诗歌更接近生活的表现手法。但杜甫又十分注意诗句的锤炼,他善于选择富有表现力的字、词用到恰当的地方。如《夏日李公见访》中:“墙头过浊醪”的“过”字,写出了杜甫和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写出了因贫困而陋屋低矮的情景。他不但善于用动词使诗句活泼起来,还善于用副词使诗富于转折变化,如“自”字的用法;“归来始自怜”、“
孤云无自心”、“暗飞萤自照”、“立国自有疆”等,增加了句子的表现力。杜甫重视炼字,他说:“新诗改罢自长吟”,“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正是这种自觉地追求,使他在诗歌语言艺术上达到巨大的成功。所以皮日休说杜诗“纵为三十车,一字不可捐”(《鲁望昨以五百言见贻因成一千言》)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是多样的,正如唐人元稹所说:“上薄风雅
,下该沈宋,言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矣。”(《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也如宋人王安石所言:“至于子美,则悲欢穷泰,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故其诗有平淡简易者,有绮丽精确者,有严重威武若三军之帅者,有奋迅驰骤若泛驾之马
,有淡泊简静若山谷隐士者,有风流蕴藉若贵介公子者……此子美所以光掩前人而后来无继也。”(《杜诗镜铨》附录三)
杜甫转益多师、集众人之所长而成一家之独特风格,风格既统一
,又表现出丰富性。杜甫诗的总体风格,就是他自己在《进<雕赋表>
》中曾说过的一段话:“则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企可及也。”杜甫的“沉郁顿挫”虽然指的是他的辞赋,但用来指他的诗歌艺术风格,也是非常准确的。杜甫忧生念乱,仁民爱物,既有济世之志,又遭贫病流离之苦。这里的“沉郁”“顿挫”指作者的诗篇中,有时写得“沉着痛快”;有时写得“沉挚深入”;有时“积健为雄”;有时沉厚纡曲,根底盘深;有时波翻浪卷、起落跌宕,音节上表现着抑扬缓急。
杜甫生活在万方多难,满目疮痍的时代,个人的命运和国家一样不幸,作为一个仁厚深沉的诗人,他的诗中流露出深广的忧患意识,各种感情奔突、作用于他的心中,千回百转,欲扬又抑,正是在这种深沉低回、欲说还休中,体现出杜诗的美学特征。
杜甫在以沉郁顿挫为主要风格之外,还具有萧散自然的特色。这一类风格一般表现在写景、抒情诗中,是生活较为安定时期的作品,如《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三: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
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境界安宁幽静,表现了潇洒散淡、闲适愉悦的情趣。他如“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江亭》),“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漫成二首》其二)等,都写出了自在闲适,无心疏懒的心境和神态。
至于对后世的影响,我想主要是对宋代以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派的影响吧!
不知能不能为你帮些忙
再见!

什么是两汉察举常科茂才?

茂才,西汉曰“秀才”,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改为“茂林”。察举、茂才是汉武帝所创。据《汉书·武帝纪》载:“元封六年(前106)……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元封五年,大司马大将军卫青薨,初置刺史部13州。名臣文武欲尽,诏曰:“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决国者。”宣帝及元帝之世,均有举茂才异伦或茂才特立之事。从武帝诏令中可以看出,举“茂才”与“异等”连在一起,显然茂才与异等的含义是差不多的。值得注意的是,茂才之选,每每由皇帝派员循行地方时直接进行察举,这也进一步表明了察举茂才特举的特性。从茂才的资历来看,既有已仕之官吏,又有州郡吏与被察举之孝廉,还有太学生、平民等。不过相对来看,已仕之官吏与孝廉所占的比重比较大。茂才的使用绝大多数是当显灵或相当于显灵一级的官吏。与孝廉相比较,茂才的使用显然较孝廉为重要。因为茂才是高一级的察举,所以每年察举茂才的人数十分有限,故其影响较之举孝廉略小一些。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fengjiazhima.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