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含糊其词”的拓展阅读资料(6)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含糊其词”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闪烁其词 和闪烁其辞都是正确的词吗?、含糊其辞数字几?、闪烁其词 含糊其辞的区别、跟男友说到结婚这个话题,他就含糊其辞,是不是不想跟我结婚?、在学习中,我们不能不懂装懂,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决不能用“不太懂”这类含糊其词的话来对待学习、什么是含糊其辞术?等

闪烁其词 和闪烁其辞都是正确的词吗?

闪烁其辞才是正确的。
闪烁其辞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shǎn shuò qí cí,形容说话吞吞吐吐躲躲闪闪,稍微露出一点意思,又不肯说出真相和要害。
出处:吕留良(明末清初)《与吴玉章第一书》:“言词闪烁,不可谓信。”
译文:说话吞吞吐吐躲躲闪闪,不可以相信。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扩展资料:
1、近义词:含糊其辞隐约其辞、语焉不详
含糊其辞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hán hú qí cí,形容有顾虑,不敢把话照直说出来。
发表时候,为了避免反动政府检查,有的地方故意~,现在把它们弄明确了。--沙汀《短篇小说集·后记》
2、反义词:直言不讳心直口快
直言不讳,汉语成语,读音zhí yán bù huì,意思是说话坦率,毫无顾忌。形容一个人说话毫无隐瞒。
这倒不必多心,我是个无党无派的人,才敢这样直言不讳。--梁斌《红旗谱》五十二
成语故事:公元383年,东晋军在淝水之战大败前秦军,孝武帝命刘波坐镇北方。刘波身患重病,估计不久就要离开人世,已经无能为力了。他上一道奏疏,直言不讳地把自己的情况与治国建议讲出来,希望孝武帝重用能人守疆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闪烁其辞

含糊其辞数字几?

含糊其辞数字几?含糊其辞的数字是:2。2的意思就是摇摆不定含糊其辞的代表数字。

闪烁其词 含糊其辞的区别

一、词义不同
1、闪烁其词:闪烁:光摇晃不定的样子。词:言语,说话。言语遮遮掩掩吞吞吐吐。指不肯透露真相或有意回避要害问题。用 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2、含糊其辞:辞指话。话说得不清不楚,含含糊糊。形容有顾虑,不敢把话照直说出来。
二、主观意向不同
1、闪烁其词闪烁其辞是知道原由,但是不肯透露真相或回避要害问题。
例句:他知道为人应当坦率,可考虑到后果,又不得不闪烁其辞
2、含糊其辞:有顾虑,不敢把话照直说出来。
例句:发表时候,为了避免反动政府检查,有的地方故意含糊其辞,现在把它们弄明确了。
三、出处不同
1、闪烁其词:出自《痛史》第二五回:“或者定伯故意闪烁其词,更未可定。”
翻译:或者定老伯故意不透露真相,也不是没有可能。
2、含糊其辞:出自宋·袁燮《絜斋集》第十八卷。“是非予夺,多含糊其辞;”
翻译:事情正确与否,很多人都说不清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含糊其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闪烁其词

跟男友说到结婚这个话题,他就含糊其辞,是不是不想跟我结婚?

是。
给他一个最后通牒吧,一个月的时间好好考虑,一个月,如果真的喜欢一个女人,足以让男人下决心了。
一个月以后,要么告诉你他对结婚的计划,要么分手,你赶紧另觅他人。如果不是不得已的原因,他迟迟回避结婚的话题,只能说明他根本不爱你,最多是喜欢,而且可能喜欢得不止一人。
当男人不是很爱一个女人的时候,是不太甘心把一生交代给她,让自己失去更多的选择机会。这时候,男人会拖,不主动说分手,因为不想当坏人被人骂,也不想被女人认为绝情。
何况,他还没遇上让他爱得痴迷的女人,与其空着,有个人先占着,也没什么不好。骑驴找马呗,找不到马将就着和驴过也行,找到马就把驴扔了。
这么拖着,对男人没有什么大的损害,对女人却非常不公平。

在学习中,我们不能不懂装懂,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决不能用“不太懂”这类含糊其词的话来对待学习

你说的很对。我顶你!

什么是含糊其辞术?

【心理战术】
以伸缩性大的、变通性大的、语义不甚明确的话去回答不能直接回答而又必须回答的问题。模糊法是一种常用的舌战谋略。它以收缩性大、变通性强、语义不明确的词语回答一些不能直接回答而又必须回答或者一时难以回答又不得不回答的问题,从而化解被动局面,解决矛盾。
【典型案例】
▲外交官的模糊法
模糊语言,语义不明确,不做实质性的回答,措词含糊。这种语言的不明确性和无效性,使模糊法具有伸缩性强、变通性大的特点,它以虚对实,往往使舌战家们在咄咄逼人的发问者面前进退自若。高明的外交家都谙熟模糊法,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模糊法被外交家称为“外交的最高技巧”,“使对方拿不定主意的原则”。
有位外交家对模糊法作了恰当的评价,他认为,把联合国看做是危险的场所,不如把它称作含糊场所为善,联合国秘书长周旋于近200个大小成员国之间,除掌握平衡之外,靠的是“模糊”术。他认为在历届联合国秘书长中瑞典人哈马舍尔德颇有名气,政绩赫然,应授予他“含糊一等奖”。
模糊法,是一种被称为舌战中的诡道,虚实术中的常规武器,一些小国以此为外交“国策”。丹麦的外交可以称之为“灰色政策”,因为灰色,才非黑非白,模棱两可左右逢源
▲谁是第一
模糊法的妙用在于其答所不能答,在进退两难的窘境中,得以进退自如。
南齐时,有个著名的书法家王僧虔,是晋代王羲之的四世族孙,他的行书、楷书继承祖法,造诣颇深。
当时南齐太祖萧道成也擅长书法,而且自命不凡,不乐意自己的书法低于臣子。王僧虔因此很受约束,不敢显露才华。
一天齐太祖提出要与王僧虔比试书法。于是君臣两人都认真地写了起来。写毕,齐太祖傲然问王僧虔:“你说说,谁第一?谁第二?”
王僧虔既不愿抑低自己,又不愿得罪皇帝,他眉头一皱,说:“臣的书法,人臣中第一;陛下的书法,皇帝中第一。”
太祖听了,只好笑笑了之。
▲应付刁难
模糊法的妙用,还在于对刁难有特殊作用。对心怀叵测的刁难,不妨含糊其辞地给以回敬。1982年秋天,我国作家蒋子龙到美国洛杉矶参加一个中美作家会议。在宴会上,美国诗人艾伦·金斯伯格请蒋子龙解个怪谜:把一只2.5千克的鸡装进一只能装2千克水的瓶子里,问用什么方法能把它拿出来。
蒋子龙略加思索,答道:“你用什么方法放进去,我就用什么办法拿出来。”
金斯伯格说:“你是第一个猜中这个谜的人。”
王安石的儿子王元泽年幼时,有一位客人拿了两只笼子,笼子里各有一只獐,一只鹿,客人问题:“哪一只是獐,哪一只是鹿?”
王元泽年幼不识,便回答说:“獐边是鹿,鹿边是獐。”客人听此妙答十分惊奇。
客人又把鹿和獐关进同一个笼子里,问王元泽哪头是鹿,哪头是獐。王元泽又回答说:“獐旁边那头是鹿,鹿旁边那头是獐。”
▲答所不能答
模糊法对付那些敏感问题不能直说,或者因机密不便说的问题,常有奇效。
周恩来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回答一位外国记者关于中国人民银行的资金问题时,就是运用了模糊法。
周恩来明知这位记者的问题是意在讥笑我国贫穷,但出于礼貌又不能不答。“中国人民银行资金为18.88元,这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10种主辅货币面额之和。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金融机构,有全国人民做后盾,信用卓著,实力雄厚,它所发行的货币,是世界上最有信誉的一种货币。”
周总理的回答,以虚答实,机智而又巧妙,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
模糊语言,因为“模糊”,因而具有伸缩性、变通性,因而当遇到在一定条件下很难解决的问题时,变不可能为可能,使不相容的问题,变得相容和一致。
有这样一个故事:3个考生进京赶考。路上,问一个算命先生,他们3个中谁能考中。算命先生闭着眼向他们伸出1个指头,却不说话。考生们莫名其妙,想追问个究竟,算命先生还是伸出1个指头作为答案。
考生走后,算命先生的徒弟问题:“师父,他们之中到底是谁中?”
算命先生说:“中几个已全说了。如果只中一个,那么我伸的是1个指头;如果中了两个,那我的1个指头是说其中有一个不中;如果是全中了,我的1个指头是说一齐中。”徒弟说:“如果3个人全不中呢?”“那么,就是一个也不中。”
3个考生赶考可能有4种结果:中一个、中两个、全中、全不中。算命先生的模糊回答,无论答哪一种可能都对。考生的问题是不能回答正确的,而模糊语言却变不可能为可能,变不相容为相容。
模糊语言的伸缩性和变通性,往往可以使难以解决的问题得到重大的“外交突破”。基辛格在这方面是行家里手。借着模糊语言,先取得谈判的突破,然后,把许多细节留待以后再谈,他撮合埃及和以色列达成脱离接触的协议,靠的是“模糊语言”,埃及因此不承担背叛阿拉伯事业的恶名,以色列也不用背上对敌屈膝投降的黑锅。
中美联合公报,求同不存异,公开双方分歧,但在台湾问题上有了突破,靠的也是模糊,公报说:“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美对此不持异议。”这句话,具有极大的伸缩性和变通性,照顾了有关各方的处境,使双方都能接受,为了这一句话,周总理十分赞赏:“博士到底是博士。”
模糊法的应用及妙处人所共知,但有一点必须明确,该模糊的地方要模糊,不该模糊的地方不能含糊,其间大有文章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hanhuqiciqbm6.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