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皆大欢喜”的拓展阅读资料(6)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皆大欢喜”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莎士比亚喜剧的皆大欢喜的简介``、皆大欢喜什么意思、皆大欢喜 歌词、皆大欢喜的意思、皆大欢喜共有几部?、皆大欢喜这部著作反映的是什么等

莎士比亚喜剧的皆大欢喜的简介``

无事生非》写作年代应在1598-99年,是莎士比亚喜剧写作最成熟时期的创作,内容热闹欢乐,富有哲思。故事主旨为面具、伪装或游戏,剧中人物探寻的则是男女关系中的自我意识以及真诚与尊重。
在伊莉莎白时期的英国,「无事」(nothing)的发音与noting极为类似,因此「无事生非」也有「注意」、「纪录」、「窃听生非」的双关语暗示。「窃听」在剧中不仅常见,而且至关重要,是造成误解或澄清事实的关键。
比起莎士比亚的其他喜剧(如《连环错》、《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等),本剧的特徵是场景及语言都较为接近真实生活。《无》剧没有脱离现实的浪漫场景(如《皆大欢喜》里的亚登森林或《第十二夜》里的伊利亚),而是在梅西纳城;剧中人并非一见钟情(如罗密欧与茱丽叶、《皆大欢喜》的罗莎琳与奥兰多),而是相识的友人;本剧语言也不像极度浪漫的诗文(如《皆大欢喜》、《第十二夜》),而是当时代的一般口语。诸如此类的安排,使得本剧真实性高,彷佛是一般人也会发生的故事。
剧中的架构主要由两对情侣所组成。希柔和碧翠丝是情同手足的表姊妹,克劳迪和班狄克是亲王唐佩卓的好友,四人双双演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爱情。希柔优雅沉静,克劳迪叱吒战场,两人代表传统的结合。碧翠丝和班狄克之间则是永无休止的唇枪舌战,尽管最终配对成功,但两人都仍坚持戴著原本尖酸嘲讽的面具。
这两条故事线,是莎士比亚取材不同故事改编而成。希柔和克劳迪的故事似乎是根据义大利的亚瑞欧托(Ariosto)1516年出的《愤怒的奥兰多》(Orlando Furioso,英译本於1591年出),以及邦代罗(Matteo Bandello)於1554年出的《小说》(Novella)中的第二十二个短篇小说所改写而成。这则含悲剧成分的故事,带有浪漫多情的义大利风味。此外,在文艺复兴时期,时而可见未婚女子被污蔑的题材,其中也有不少以悲剧作收,史宾赛的《仙后》(Faerie Queene)中就有类似的例子。
碧翠丝与班狄克的故事源自英式幽默。在中古时期的英国,两性战争是个常见的主题,乔叟和韦克非(Wakefield)都写过这类故事。莎士比亚早期的《驯悍记》也是类似的题材,凯瑟琳和皮楚丘最初充满敌意,互相羞辱和攻击,最后却彼此倾心。碧翠丝和班狄克的故事很成功,为英国的喜剧文学立下良好典范,王尔德和萧伯纳都是后来的佼佼者
这两段感情的发展呈现不同的本质。碧翠丝和班狄克这两个角色的心理层面较为复杂,他们都是自我意识很强的人,自恃较高,对伴侣的要求也高。然而这种生活态度往往和真实情感相左,因此需要助缘来让两人卸下高傲面具。另外,两人都是在偷听到友人的谈话之后,才知道自己的毛病,但都很诚恳大方地接受批评,并放下身段接受被设计而来的感情。
1861年,白辽士将此剧改编为歌剧时,将故事改名为《碧翠丝与班狄克》(Beatrice et Benedict),无数的演员、观众及读者都能认同,但两人的恋情无法自成一个剧本,因为碧翠丝如果不要求班狄克去杀克劳迪,就无法显示班狄克在旧友与新欢之间的为难与冲穾,也无法证明他对爱情的承诺。
相形之下,希柔和克劳迪的故事就显得平板单调,因而往往被视为次要角色。希柔温驯听话,并不像希腊神话里的希柔,为爱打破宗教誓约,甚至牺牲性命。克劳迪对他和希柔的婚事很慎重,他请求亲王作媒,在确定希柔和她父亲都同意了之后才安心。这段姻缘理性而有计画,一切遵循社会规范与门第观念。
克劳迪冤枉希柔,看似是一场「无事生非」的误会,但那种惨痛经验却是剧中人的试炼,绝非毫无意义。碧翠丝和修道士深信希柔清白无辜,班狄克尽管内心挣扎,但也通过了碧翠丝的考验。克劳迪轻易拒绝并羞辱所爱的女子,暴露了对自己和对希柔的无知,因此这场误会并不能完全归咎於为非作歹的唐降。但尽管如此,希柔仍愿意原谅并接纳他,代表了某种高尚的情操。
希柔的父亲里奥纳多一听到他人对女儿的指空,马上信以为真,以为女儿做出不名誉的事,又为确保女儿对未来夫婿忠贞不二,甚至宁愿她就此死去。克劳迪、亲王和里奥纳多的反应,反映了男人对女人不忠的深刻恐惧,同时也显示出社会文明所建构的似乎不过是外表的秩序,它忽略了人们内心真正的情感,因为两性情爱竟能如此轻易地就遭到破坏与误解。
在莎士比亚的喜剧中,几乎都是在与死神错身而过之后,才得到圆满结果,例如早期的《连环错》、《仲夏夜之梦》和后来的《皆大欢喜》等。但与《威尼斯商人》和《一报还一报》相较之下,本剧中的死亡威胁就显得毫不紧迫。私生子唐降和《奥塞罗》中的以阿苟一样邪恶,善於利用人们不可靠的视觉和听觉来误导仇人。但他陷害希柔并不是为了求什麼好处,只不过是想恼怒亲王兄长,让亲王和亲王周遭的人都变得和他自己一样阴郁罢了。剧中对唐降这个角色的心理、性格和背景并未加以著墨,故只能说是为阻碍喜剧收场的一项安排。
1748年,在盖瑞克(David Garrick)重新搬演之前,《无事生非》只有零星的演出,之后才逐渐受到观众的欢迎。几年前过世的英国资深演员约翰.吉尔格爵士(Sir John Gielgud),就曾成功地扮演过班狄克。《无事生非》极少被搬演上大萤幕,1993年,布莱纳导演此剧,由艾玛.汤普森(Emma Thompson)与肯尼斯.布莱纳(Kenneth Branagh)分别饰演碧翠丝与班狄克,广受。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参考之。
无事生非
剧中人物
【唐·彼德罗】
阿拉贡亲王
【唐·约翰】
唐·彼德罗的庶弟
【克劳狄奥】
弗罗棱萨的少年贵族
【培尼狄克】
帕度亚的少年贵族
【里奥那托】
梅西那总督
【安东尼奥】
里奥那托之弟
【鲍尔萨泽】
唐·彼德罗的仆人
【波拉契奥康拉德】
唐·约翰的侍从
【道格培里】
警吏
【弗吉斯】
警佐
法兰西斯神父
教堂司事
小童
【希罗】
里奥那托的女儿
【贝特丽丝】
里奥那托的侄女
【玛格莱特欧苏拉】
希罗的侍女
使者、巡丁、侍从等
地点
梅西那
第一幕
第一场 里奥那托住宅门前
里奥那托、希罗、贝特丽丝及一使者上。
【里奥那托】
这封信里说,阿拉贡的唐·彼德罗今晚就要到梅西那来了。
【使者】
他马上要到了;我跟他分手的时候,他离这儿才不过八九哩路呢 。
【里奥那托】
你们在这次战事里折了多少将士?
【使者】
没有多少,有点名气的一个也没有。
【里奥那托】
得胜者全师而归,那是双重的胜利了。信上还说起唐·彼德罗十 分看重一位叫做克劳狄奥的年轻的弗罗棱萨人。
【使者】
他果然是一位很有才能的人,唐·彼德罗赏识得不错。他年纪虽 然很轻,做的事情十分了不得,看上去像一头羔羊,上起战场来却像 一头狮子;他的确能够超过一般人对他的期望,我这张嘴也说不尽他 的好处。
【里奥那托】
他有一个伯父在这儿梅西那,知道了一定会非常高兴。
【使者】
我已经送信给他了,看他的样子十分快乐,快乐得甚至忍不住心

皆大欢喜什么意思

皆大欢喜的意思是大家都欢欢喜喜,人人都高兴满意。。
出处:公元402年(姚秦)《金刚经·应化非真分》:“佛说是经已,长老 须菩提 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脩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人都高兴满意,是个褒义词。
例句:双方都获得了巨额利润,皆大欢喜
灯谜:小则不快
扩展资料:
皆大欢喜的反义词是怨声载道
怨声载道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yuàn shēng zài dào,意思是怨恨的声音充满道路。形容人民群众普遍强烈不满。
出处:《诗经·大雅·生民》:实覃实訏,厥声载路。
白话译文:哭声又长又洪亮,声满道路强有力。
成语典故:
东汉时期,外戚和宦官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汉顺帝下诏,让各地有才能的人到都城洛阳参加考试,选拔出李固担任议郎,李固被宦官排挤出京城,就给大将军梁商写信,希望朝廷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杜绝奢侈浪费,避免百姓怨声载道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皆大欢喜
百度百科-怨声载道

皆大欢喜 歌词

皆大欢喜
填词:李紫阳
谱曲:李紫阳
原唱:薛家燕
歌词:
漫步挽手走遍万里千山,信念编出欢欣世间
未惧怕山高远路几多弯,万众齐心
莫怨路难,一生中
寻寻觅觅多感慨,是笑是哀
难计得失意外,嘿呀……
团结一心有新转机,哪怕是万尺风浪
都可挽手冲天飞,嘿呀……
团聚分享快乐园地,笑与泪在你我之间
人生多惊喜,伴着你轻舟静过浅滩
心内千般爱是无限,淡淡背影深印在我心间
难过情关,万水千山
嘿呀……一生中
离离合合是否应该,是笑是哀
难计得失意外,嘿呀……
团结一心有新转机,哪怕是万尺风浪
都可挽手冲天飞,嘿呀……
团聚分享快乐园地,笑与泪在你我之间
人生多惊喜
扩展资料:
皆大欢喜》是薛家燕演唱的歌曲,由李紫阳作词作曲,是香港无线电视“皆大欢喜古装”主题曲。
皆大欢喜》发行于2001年,收录于辑《开心女人》中,辑收录了11首歌。
皆大欢喜》蔡可荔演唱本发行于2015年,收录于辑《悟 佛曲传心灯》中。

皆大欢喜的意思

大家都很满意、很高兴。
读音:[ jiē dà huān xǐ ]
出处:《金刚经》:“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白话译文:大家都很满意、很高兴,接受教诲,虔敬奉行。
汉字笔画:
扩展资料
近义词:十全十美
读音:[ shí quán shí měi ]
释义:各方面都非常完美,毫无缺陷。
出处:清·陈朗《雪月梅传》:“贤侄出门也得放心;岂不是十全其美。”
白话译文:侄儿出门去也放心了,这不是各方面都非常完美吗。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皆大欢喜共有几部?

第1部<<冤家喜相逢>>(20集) 第2部<<我爱俏冤家>>(20集) 第3部<<冤家斗翻天>>(20集) 第4部<<斗气冤家>> (20集) 第5部<<冤家百分百>>(20集) 第6部<<鬼马大家庭>>(20集) 第7部<<无敌搞笑星>>(20集

皆大欢喜这部著作反映的是什么

  《皆大欢喜》反映了莎士比亚理想中的以善胜恶的美好境界。《皆大欢喜》表明剧中受迫害的好人全都得到好报,恶人受到感化,有情人双双喜结良缘,这反映了莎士比亚理想中的以善胜恶的美好境界。莎士比亚习惯于从人性论出发,把尖锐的社会矛盾理解为善恶两种力量的斗争,在喜剧中,他往往通过恶人的悔悟和好人的宽恕来求得矛盾的解决。
  总的来说,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精神在《皆大欢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类追求美好事物,爱情,幸福的肯定,宣扬人类的真,善,美;二是恶人并没有得到惩罚而是得到宽恕,最终好人和恶人互相和解达到和谐统一。
  从故事发生地来看,莎士比亚在这部喜剧中表现出了当时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故事主要发生在亚登森林。第一幕第一场中查理告诉奥列佛说老公爵“亚登森林中,许多快乐的人们和他在一起:在那里他们像古时候英国的罗宾汉—祥生活,听说每天都有许多青年贵族成群地去依附他,无忧无虑的打发岁月,像人类在黄金代那样。”这里,亚登森林被描绘成一个牧歌式的社会。在这样的一个温暖祥和的地方,这群被放逐的人过着天真、纯朴的田园生活,拥有没有界石的广阔平原,这里没有私有制,没有剥削。在亚登森林中,人们呼吸着自然、纯朴、幸福和平和的空气,真正体现了文艺夏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家对田园生活的理想和愿望。
  《皆大欢喜》是莎士比亚创作的“四大喜剧”之一,故事场景主要发生在远离尘世的亚登森林中。大约创作于1598-1600年间。
  《皆大欢喜》主要剧情描述被流放的公爵的女儿罗瑟琳到森林寻父和她的爱情故事。剧名《皆大欢喜》表明剧中受迫害的好人全都得到好报,恶人受到感化,有情人双双喜结良缘。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于1564年4月23日出生在英国中部斯特拉福德城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幼年在家乡的文法学校念过书,学习拉丁文、文学和修辞学。后来家道中落,曾帮助父亲经商,1578年左右只身到伦敦谋生,据说从事过马夫或仆役一类当时被看作“最下等的职业”。后来当了演员和编剧,随着剧团到各地巡回演出,与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有比较广泛的接触。他在剧团里扮演过像《哈姆莱特》中的鬼魂之类的配角,也担任过导演,但主要是编写剧本,开始时不过是给旧剧本加工,逐渐由加工而改写,或自己创作.他后来成了剧团的股东,1613年左右从伦敦回到家乡,1616年四月二十三日逝世。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jiedahuanxi6.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