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临危自悔”的拓展阅读资料(4)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临危自悔”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有临字 意思是将要的成语、"成熟时一种临危不乱的从容;成熟是一种宠辱不惊的淡定;成熟时一种卓尔不群的大气"出自谁?、地震时临危不乱有多重要?、临危什么,四字成语、关于悔字的成语、晁错论原文及翻译,谢谢?等

有临字 意思是将要的成语

瞎马临池 身临其境 如临深渊 如临大敌 履薄临深 临阵脱逃 临阵磨枪 临渊羡鱼 临文不讳 临危致命 临危授命 临危受命 临危不惧 临潼斗宝 临事而惧 临时抱佛脚 临深履薄 临难铸兵 临难苟免 临渴掘井 临渴穿井 临机应变 临敌易将 临池学书 临财不苟 居高临下 降尊临卑 挥翰临池 登山临水 大难临头 处高临深 兵临城下 自己挑吧~~ ^^

"成熟时一种临危不乱的从容;成熟是一种宠辱不惊的淡定;成熟时一种卓尔不群的大气"出自谁?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地震时临危不乱有多重要?

2018年的汶川地震,一个班39位学生,只逃出来11人。可是同样是学校,同样是学生,同样是班级,有一个班级例外。汶川大地震中,北川中心初中部初三(四)班,全体学生无一伤亡,全部跑了出来。我想,这个班级在地震的过程中一定是临危不乱,有秩序的撤到了安全地带。
同样是地震,我们把目光转向邻国日本。日本是一个地震带国家,因为经常遭遇地震,所以他们已经对地震习以为常
地震时适逢上班高峰期,电车等大面积停运。在警察和列车员的指导下,十人一组,所有人有秩序的被疏散。
在撤离过程中没有插队、没有拥挤、没有慌乱。这固然和他们经常经历地震有关,但这一定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的培养、教育的结果。日本从小学开始就经常有地震的演练,每一个日本人都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职场也不例外。
汶川大地震中,有一个父亲,在大地摇晃的时候,没有想起他的两个孩子,也没有想到他的妻子,独自一个跑下了楼。
在灾难面前人会出于本能保护自己,但是这乱了阵脚的自我保护却失了人情味。地震过后,妻子毫不犹豫的和他离了婚。
也有人在灾难面前不顾生死,去看自己年迈的父母。如果不是平常就练就临危不乱的能力,很难不在灾难面前露出不经意的丑态。
所以,平常的演练就变的尤为重要。火灾,地震,煤气泄漏等等灾害都需要演练,不要等到出了事故才追悔莫及
如果说日本在灾害过后的冷静、秩序是我们所欣赏的,我国人在这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也要培养这样的品性才是。灾难时的临危不乱不仅仅是对自己生命的保护,还是对他人的负责。你是你孩子的父亲,你是你女人的丈夫,你还是你父母的依靠。你不是一个人!

临危什么,四字成语

临危不惧:【基本解释】:遇到危难的时候,一点也不怕。【拼音读法】:lín wēi bù jù【近义词组】:无私无畏视死如归【反义词组】:惊慌失措临阵脱逃【使用方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成语出处】:《邓析子·无厚》:“死生自命,贫富贱者,不知时也,故临难不惧。”【歇后语】:悬崖边打太极拳临危不乱 临危授命 临危受命 临危不惧

关于悔字的成语

关于悔字的成语 :
悔不当初
悔之晚矣
死不悔改
悔之莫及
翻然悔过
折首不悔、
悔罪自新
懊悔莫及
虽死无悔、
悔其少作
追悔无及、
死而无悔
愧悔无地
懊悔不已、
悔恨交加
九死不悔
幡然悔悟
后悔莫及
言寡尤,行寡悔、
悔不当初的解释'>早知今日,悔不当初
追悔不及、
不知悔改、
悔之何及
嗟悔亡及、
以礼悔祸、
后悔何及
亢极之悔
悔过自新
亢龙有悔
悔读南华

晁错论原文及翻译,谢谢?

原文: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翻译:
天下的祸患,最不能挽回的,莫过于表面上社会安定没有祸乱,而实际上却存在着不安定因素。消极地看着祸乱发生却不去想方设法对付,那么恐怕祸乱就会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起来坚决地制止它,又担心天下人已经习惯于这种安定的表象却不相信我。只有那些仁人君子、豪杰人物,才能够挺身而出为国家安定而冒天下之大不韪,以求得成就伟大的功业。
这本来就不是能够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企图追求名利的人所能做到的。国家安定平静,无缘无故地触发巨大的祸患的导火线。我触发了它,我又能制止它,然后才能有力地说服天下人。祸乱发生却想躲躲闪闪地避开它,让别人去承担平定它的责任,那么天下人的责难,必定要集中到我的身上。
从前晁错殚精竭虑效忠汉室,建议景帝削弱山东诸侯各国的实力。于是山东诸侯各国共同起兵,借着杀晁错的名义。可是景帝没有洞察到他们的用心,就把晁错杀了来说服他们退兵。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而遭杀身之祸而痛心,却不明白其中部分原因却是晁错自己造成的。
自古以来凡是做大事业的人,不仅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从前大禹治水,凿开龙门,疏通黄河,使洪水东流入海。当他的整个工程尚未最后完成时,可能也时有决堤、漫堤等可怕的祸患发生,只是他事先就预料到会这样,祸患发生时就不惊慌失措而能从容地治理它,所以能够最终取得成功。
七国那样强大,却突然想削弱它,他们起来叛乱难道值得奇怪吗?晁错不在这个时候豁出自己的性命,为天下人承受抵挡大难从而控制吴、楚等国的命运,却居然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想让景帝御驾亲征平定叛乱而自己留守京城。再说那挑起七国之乱的是谁呢?自己想赢得那个美名,又怎么能躲避这场患难呢?拿亲自带兵平定叛乱的极其危险,与留守京城的极其安全相比,自己是个引发祸乱的主谋,选择最安全的事情去做,却把最危险的事情留给皇帝去做,这就是让忠臣义士们愤怒不平的原因啊。在这个时候,即使没有袁盎,晁错也不可能免于杀身之祸
这是为什么呢?自己想要留守京城,却叫皇帝御驾亲征,按情理来说,皇帝本来已经觉得这是勉为其难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对他的建议,这样正好给袁盎以进谗言的机会,使他的目的能够得逞。假若吴、楚等七国叛乱时,晁错豁出性命承担这一危险的平叛重担,夜以继日像淬火磨刀似的训练军队,向东边严阵以待,让自己的君主不至于受到烦忧,那么皇帝就会充分依靠他而不觉得七国叛乱有什么可怕。
唉!世上的君子如果想要建立伟大的功业,那就不要考虑保全性命的计策。假如晁错自己亲自带兵去讨伐吴、楚等七国,不一定就不会成功。只因他一心想保全自身,而惹得皇帝不高兴,奸臣正好趁此钻了空子。晁错企图保全自己的性命。
拓展资料
《晁错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宋仁宗嘉祐年间创作的一篇人物评论文。该文章的评论对象为西汉初年景帝时期的政治改革家晁错。这篇文章总结了削藩失败是晃错被杀的原因。文中认为,晁错被杀,首先有七国叛乱给皇帝造成的压力和受到政敌中伤的原因,但又提出了另一个观点,即晁错自己也缺乏坚强的意志和临危不惧的精神,才给了政敌攻击他的机会。同时,作者通过对晁错改革失败的叹惋,表达出自己愿意为国效力但有志难展的抑郁心情。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linweizihui4.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