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罗织罪名”的拓展阅读资料(4)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罗织罪名”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逆臣录》是如何罗织罪名的?、“罗织罪名”一词是出自《罗织经》吗?、“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典”故出自哪里、欲加之罪 何患无辞什么意思、公卿不由其门而进,必被罪徙;附离者,虽小人且为引重是什么意思、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是什么意思等

《逆臣录》是如何罗织罪名的?

“逆臣录”朱元璋的需要罗织罪名的,不注重客观事实。别看它“收集”近千人的口供,但这些口供全部是杜撰产生的。
“逆臣录”讲述的是朱元璋时期开国功臣蓝玉谋反一案,当时朱元璋公布蓝玉谋反一案的所有口供。“逆臣录”一共收录近千份口供,看着像是经过祥实调查,已经有了确凿证据证明蓝玉谋反。实际上,这些口供全都是杜撰产生,只要细心地读,就会发现破绽百出
根据“逆臣录”描述,蓝玉在谋反之前曾经和渔民、染匠商量谋反细节,就算蓝玉是个五大三粗的武将,也不会蠢到和工匠、渔民商量这些杀头大事吧?更佳匪夷所思的是,“逆臣录”中居然没有主谋蓝玉和曹震的口供。
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所谓的“逆臣录”完全是朱元璋自导自演的一场政治闹剧,目的是杀死以蓝玉为首的一批功臣。蓝玉一个国家大将军,怎会引起朱元璋的杀心呢?
朱元璋本身就对这些勋贵不放心,担心他们在自己死后为难子孙后代,所以就有了明朝初年震惊全国的胡惟庸谋逆案。虽然杀了许多功臣,但朱元璋觉得还有漏网之鱼,所以他又如法炮制了一场蓝玉谋逆案,目的就是把有实力起兵谋反的功臣一网打尽
其次,蓝玉自己也不是个低调的主,他的嚣张跋扈、不懂政治,已经让朱元璋忍无可忍,决定以谋反的名义动手。蓝玉是继常遇春、徐达之后的明朝第一武将,虽然武艺高强,但他也有武将的通病----政治很差。在得胜归来以后,蓝玉经常居功自傲,屡次在朱元璋面前失礼,没有君臣之分。
朱元璋把这一切看在眼里,他知道蓝玉日后可能是江山社稷的最大威胁,所以他趁自己还活着的时候,就给蓝玉罗织了谋反罪名,并以此诛杀一大批功臣。为了堵住悠悠众口,他还出了“逆臣录”。

“罗织罪名”一词是出自《罗织经》吗?

应该不是的,是先有“罗织”这个词,后有《罗织经》的,但是不是出自《后汉书》?这倒不是最清楚。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典”故出自哪里

成语出处:《左传.僖公十年》载:晋献公死后,晋大夫里克先后杀公子奚齐、公子卓及大夫荀息,新君晋惠公即位后杀里克。将杀里克时,惠公派使臣对他说:’微子则不及此。虽然,子弑二君与一大夫,为子君者不亦难乎?’对曰:’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臣闻命矣。’伏剑而死。后用’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谓欲加害于人,即使无过错,也可以罗织罪名作为理由。

欲加之罪 何患无辞什么意思

1、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用白话文来讲,就是一定要给一个人一个罪名,还担心会没有借口去治他的罪吗?指的是随心所欲的诬陷他人 。2、这句话的典故出自《左传.僖公十年》,文中记载:晋献公死后,晋大夫里克先后杀公子奚齐、公子卓及大夫荀息,新君晋惠公即位后杀里克。将杀里克时,惠公派使臣对他说:’微子则不及此。虽然,子弑二君与一大夫,为子君者不亦难乎?’对曰:’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臣闻命矣。’伏剑而死。后人用’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谓欲加害于人,即使无过错,也可以罗织罪名作为理由。

公卿不由其门而进,必被罪徙;附离者,虽小人且为引重是什么意思

你好,这是形容李林甫的话吧? 公卿不由其门而进是一种代指,表意是只公卿不从他的门进入,实际是指公卿不和他结为政治同盟,不和他同流合污(就必被罪徙)。公卿之意,一般是代指官员,不是实际指三公九卿。必被罪徙的意思指的是,一定被刑罚所牵连而判罪。全句的意思是:如果当朝的官员有谁不和他(李林甫)交好或结盟,就一定会被他处以罪罚(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附离者,指的是趋炎附势之人;虽小人,指的是虽然人品不行,能力低下;且为引重,指的是却被委以重用。全句意思是:只要是趋炎附势(他)的人,虽然是小人,都会被委以重用,得到提拔。全句形容的是李林甫排除异己,培植党羽,把持朝政的恶劣行径,完美刻画了一代奸相的嘴脸。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是什么意思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yù jiā zhī zuì,hé huàn wú cí 解释: 欲:要;患:忧愁,担心;辞:言辞,指借口。要想加罪于人,不愁找不到罪名。指随心所欲地诬陷人。 出处: 《左传·僖公十年》:“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举例: “可是,老徐,李自成没有什么罪名,咱们收拾了他,对别人怎么说呀?”“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七章)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luozhizuiming4.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