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买田阳羡”的拓展阅读资料(2)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买田阳羡”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买什么什么什么成语、宜兴属于哪个市?、阳羡茶的历史、一个田字的成语大全、买田阳羡吾将老翻译、买田阳羡吾将老翻译等

宜兴属于哪个市?

宜兴于江苏省无锡市。
宜兴古称荆邑,春秋时吴。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建县,改荆邑为阳羡县。西晋太安二年至永嘉四年(303—310),朝廷为表彰周玘(周处长子)三兴义兵平乱之功,设置义兴郡,扬州。
隋开皇九年(589),改称义兴县,常州。宋太平兴国元年(976),为避赵光义讳,改为宜兴县,常州。清雍正四年(1726)分为宜兴、荆溪二县。民国元年(1912)荆溪县撤销,并入宜兴县。
1949年6月至1953年1月常州区,1953年1月至1956年2月苏州区,1956年2月至1983年3月镇江区(1967年3月改称镇江地区),1983年3月起无锡市,1988年1月撤销宜兴县,设宜兴市(县级市)。
扩展资料
截至2018年底,宜兴市辖2个国家级开发区: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宜兴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省级开发区:江苏宜兴陶瓷产业园区;5个街道:宜城街道、屺亭街道、新街街道、新庄街道、芳桥街道;13个镇:丁蜀镇、张渚镇、西渚镇、太华镇、徐舍镇、官林镇、杨巷镇、新建镇、和桥镇、高塍镇、万石镇、周铁镇、湖㳇镇。具体介绍以下几个镇:
1、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东濒太湖,西部为天目山余脉,面积205平方公里,其中城区建成面积32平方公里,占宜兴市的五分之一,宜兴市市区,是宜兴的两个主城区之一。
2、西渚镇位于中国著名陶都--宜兴市的西南。地处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腹地,沪、宁、杭大三角中心,水陆交通十分发达。西渚镇总面积66.6平方公里。
3、湖㳇镇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沪宁杭大三角的中心,因“太湖第一源”、“太湖之父”而得名,更以“竹的海洋”、“茶的绿洲”、“洞天世界”、“紫砂源地”而名闻遐迩
参考资料来源:宜兴人民政府网-宜兴概况

阳羡茶的历史

  宜兴盛产茶叶,有“茶的绿洲”之美誉,其产茶历史源远流长,据考证,阳羡茶始于东汉,盛于唐朝,成熟于宋、明、清,衰于民国,复兴于今。
  宜兴的产茶历史应早于1800多年前的东汉末期。成书于东汉末年的《桐君录》中有“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之说。晋陵是今天常州的别称,而自古以来常州辖区内多产茶的仅有阳羡。由此可以推断,阳羡出产的茶叶在公元220年前的东汉时期就相当有名气了。
  阳羡茶在唐朝达到了空前的鼎盛。唐朝中期,李栖筠任常州太守时,有山僧进阳羡茶,陆羽品为“芳香冠世,推为上品”,“可供上方”。经过陆羽等人的举荐,阳羡茶以其优良的品质被朝庭定为贡茶。据《宜兴县志》记载,当时出产贡茶的唐贡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临罨画溪,以唐时产茶入贡故名,金沙寺即在其下”,这也就是今天的宜兴唐贡山、唐贡村的由来。
  在唐朝的茶政制度中,设贡茶院生产贡茶。宜兴贡茶院“有房屋三十余间,役工三万人”,“工匠千余人”,“岁贡阳羡茶万两”。唐朝采制贡茶是一件大事。贡茶开采时太守要亲临开园,征调万人突击采茶,贡茶制成后要张宴赋诗,蔚为盛事。由于唐贡山生产的贡茶是皇室偏爱的珍品,产量不多,极为名贵,故须通过驿道快马加鞭日夜兼程急送长安,称为“急程茶”。唐代诗人卢仝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中称:“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充分说明了阳羡茶在当时的至尊地位。宜兴西南一山因此而得名“茗岭”。由于宫廷讲究茶事,地方十分重视,茶树由山岭野生成为作栽种,并进而扩展到民间,饮茶之风由此逐渐推开。
  据考证,唐人用茶与今人不同。唐人吃的是饼团茶,用茶时,先把饼团茶碾成茶粉,入开水锅烹煮,汤中加盐,调成咸味。皇宫贵族在烹茶时还要加点胡椒粉等调料,增加香味。煮成后舀入碗内,连汤带茶粉一同吃下,谓之“吃茶”。
  与唐朝相比,宋代每年进贡的阳羡茶数量基本没有减少。阳羡茶不仅深受皇亲国戚的偏爱,而且得到文人雅士的喜欢。多次到宜兴并打算“买田阳羡,种桔养老”的大文豪苏轼,留下了“雪芽为我求阳羡”的咏茶名句。
  元朝战事较多,但阳羡茶却因战争而推广到边疆少数民族,当时的需求量更大。《万历志》卷四载:“每年贡荐新茶九十斛,岁贡金字末茶一千斛,茶芽四百一十斛”。一斛合今天的33.5升,应该说元代进

买田阳羡吾将老翻译

菩萨蛮【作者】苏轼 【朝代】宋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来往一虚舟。聊随物外游。有书仍懒著。水调歌归去。筋力不辞诗。要须风雨时。赏析:词分上下两片。上片直抒胸臆,歌颂阳羡山水的美好,表达向往自然的愿望。开头两句点明当初终老阳羡之原因,是因为阳羡的山水实在太美了。诗人对阳羡山水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这是他视宜兴为第二故乡情感的真实流露。三四两句承此而来:因此,他要驾一叶小舟来往于山水之间,尽情畅游,享受山水之乐了。下片用一个“仍”字回应上片之“从初”,通过引述前贤,进一步表达现在自己脱离官场,回归田园的决心。诗人既然选定了“聊从造物游”之路,就不愿再静坐书斋著书立说了,要学一学当年的陶渊明,唱着“归去来兮辞”,回归自然,躬耕田园。“有书”两句表面上写的是懒得“著’ “书”,其实质是表达厌恶官场生活之意,一个“漫”字,将诗人倾慕清静自在的田园生活乐趣之欲望表露无遗。

买田阳羡吾将老翻译

菩萨蛮·买田阳羡吾将老苏轼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来往一虚舟。聊随物外游。有书仍懒著。水调歌归去。筋力不辞诗。要须风雨时。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苏轼才华横溢刚正不阿,因抨击时弊,屡遭排挤打击,备受贬谪漂泊之苦。此时的他,已先后经历了“乌台诗案”冤狱,被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做官,接着,又移授汝州(今河南汝州)安置。政治上的极大挫折,使他早已厌倦官场生涯,萌生退隐田园的念头。据史料记载,苏轼一生曾十多次来过宜兴,置田买地,筑舍而居。最早的一次是在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三月,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以转运司檄的身份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灾之后,径往宜兴访友,客居湖父单锡家中,并委托蒋之奇在离善卷洞不远处的黄土村(今张渚黄墅村)购得一处田庄。十年后,即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在闸口永定里邵民瞻的帮助下,于和桥滆湖边的塘头又买得另一处田庄。由此可见,苏轼对宜兴这方山水“殆有情缘”,情有独钟。这就是词作开篇“买田阳羡吾将老”之由来。词分上下两片。上片直抒胸臆,歌颂阳羡山水的美好,表达向往自然的愿望。开头两句点明当初终老阳羡之原因,是因为阳羡的山水实在太美了。诗人对阳羡山水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这是他视宜兴为第二故乡情感的真实流露。三四两句承此而来:因此,他要驾一叶小舟来往于山水之间,尽情畅游,享受山水之乐了。下片用一个“仍”字回应上片之“从初”,通过引述前贤,进一步表达现在自己脱离官场,回归田园的决心。诗人既然选定了“聊从造物游”之路,就不愿再静坐书斋著书立说了,要学一学当年的陶渊明,唱着“归去来兮辞”,回归自然,躬耕田园。“有书”两句表面上写的是懒得“著’ “书”,其实质是表达厌恶官场生活之意,一个“漫”字,将诗人倾慕清静自在的田园生活乐趣之欲望表露无遗。词的结尾,诗人更以激越的诗情向世人告白:不是自己没有充沛的“筋力”写诗,而是要等到那“风雨”来临的时候。“风雨”指什么?有人说是实指,指自然风雨。诗歌是用形象说话的。这里的’风雨’,含蓄隽永,富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不应仅仅是实指。有人说是急风暴雨,指政治风雨。以笔者愚见,从诗人此时此地的思想状态和这首词所要表达的主旨看,不可能再是政治风暴,而更多的应是期盼如唐代隐士张志和《渔歌子》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那样的充满田园生活情调的日子的到来。因此,诗人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maitianyangxian2.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