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慢藏诲盗”的拓展阅读资料(3)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慢藏诲盗”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慢藏诲盗 冶容诲淫 具体是什么意思、慢藏侮盗是什么意思、诲字怎么读,什么意思、请问“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是什么意思?、诲是什么意思、自行束俢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是什么意思?等

慢藏诲盗 冶容诲淫 具体是什么意思

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意思是收藏财物时疏忽不慎,无异于教人来偷窃;过分地打扮妆饰,无异于引诱人来调戏。
出自西周姬昌所作《周易·系辞上》中的一句话。
注释:
(1)慢藏:懒于收藏财物,收藏财物不谨慎。
(2)诲:教唆,诱导。
(3)冶容:妖艳的容貌。冶,过分打扮。容,容貌。
《周易》认为,为人做事谨慎一些,可以避免很多麻烦。许多时候,祸患是由自己不经意招来的。由于表达的意思具有普遍性,这句话常被人引用,并演变成了成语。
扩展资料
与之相似的一句话:“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意思是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原指草民不能私藏宝玉,一个小草民没理由有宝玉,除非盗取抢劫。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出自春秋左丘明《春秋左传·桓公十年》。
典故:当初,虞叔有块宝玉,虞公想要得到,虞叔没有给他,然后,虞叔为此而感到后悔,说:“周这个地方有句谚语说:‘一个人本来没有罪,却因为拥有宝玉而获罪。’”于是就把宝玉献给了虞公。
可是,虞公又来索要虞叔的宝剑,虞叔说:“这实在是贪得无厌。如此贪得无厌,将会给我带来杀身之祸。”于是就发兵攻打虞公。所以,虞公出奔到共池那个地方去了。
在这段故事中,虞叔因为担心贪图财宝招来祸患,所以,把宝玉献出去了;但是,虞公得到了宝玉仍不知满足,最终因为贪得无厌而引来灾祸。
《左传》的意思是,自己不要贪图财宝,可以免祸,但是,绝对不是说毫无原则地把自己的所有财宝都送给别人;别人如果贪图财宝,也许一开始能得逞,但是,如果不知满足,也就必然招来祸患。这句话后来被引申为“怀才其罪”,甚至“怀色其罪”等等。
财宝、才华、美貌本身都没有罪过,然而心术不正的人总是想要摧毁或者抢夺。所以如果你怀壁、怀才、怀色等等,应该像虞叔后来对待虞公那样把那些觊觎你的人打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慢藏诲盗冶容诲淫

慢藏侮盗是什么意思

你写错字了楼主~~~应该是慢藏诲盗!!不是侮 是诲~~~后面是:冶容诲淫。偏听则暗,兼听则明.耳闻是虚,眼见是实.MS是重订增广贤文,清朝周希陶整理编写的~意思我觉得就是说:你不把财物赶紧收好就是在变相的教育人去偷盗~下一句是你可以去打扮就是在变相的宣传淫~~就是诲淫诲盗~~~~其实我觉得挺没道理的哈哈~~~

诲字怎么读,什么意思

[huì]

编辑
【huì】

instruct; teach;

(1)

huì
(2)
(形声。字从言,从每,每亦声。“每”为“毓”省。“毓”意为“稚苗嫩草”,引申指成长中的孩童。“言”指师长的说教。“言”和“毓”省联合起来表示“老师和长辈教导孩子”。本义:教导(孩子)。)
(3)
同本义 [instruct;teach]
诲,说教也。――《说文》。《毛诗·小雅·鹤鸣》序(诗小序,皆子夏所作)云:鹤鸣,诲宣王也。郑玄笺(郑笺)云:诲,教也,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唐陆德明(秦王李世民十八学士之一)经典释文云:鹤鸣,草木疏(花鸟鱼虫草木疏)云:鹤鸣闻八九里。唐孔颖达(孔子後裔,李世民十八学士之一)疏云:上言规(上者,指上一首沔水规宣王也),此言诲者,规谓正其已失,诲谓教所未知。彼诸侯恣,是已然之事,故谓之规。此求贤者,未是已失,直以意教,故谓之诲。叙者观经而异文。
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系辞》
胥教诲。――《书·无逸》
诲尔序爵。――《诗·大雅·桑柔》
夫子诲之髽。――《礼记·檀弓》
使师曹诲之琴。――《左传·襄公十四年》
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4)
又如:诲示(教导,晓示);诲诱(教导循诱);诲谕(教诲晓喻);诲翰(诲函。对对方书信的敬称)。
(5)
明示,诱使 [ince]。如:诲淫(诱人干坏事,引诱别人产生淫欲);诲盗(引诱人行窃);诲奸导淫(引诱别人做奸恶淫荡的坏事)。

请问“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财物收藏得不严实,容易诱发人的盗心;容貌打扮得妖艳,容易诱发人的淫心。
读音:màncánghuìdào,yěrónghuìyín
出处:周朝姬昌《周易·系辞上》:“慢藏诲盗冶容诲淫。”
白话释义:收藏财物不慎,等于诱人偷窃,女子装饰妖艳,容易招致奸淫的事。
扩展资料
原文:
“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淫,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
译文:
孔子说:“作《易》的人他懂得盗贼吗?《易》曰:挑担子的人他又乘车,导致了盗贼来。挑担子,是小人的事;车子,是君子的器物。小人而乘君子的车,所以盗贼就要夺取它。居上位而亵慢职守,对下民而暴虐,盗贼就想侵伐推翻他了。轻慢收藏会引来盗贼,打扮妖冶会招来淫徒。所以,易经上说:负且乘,致寇至,强盗是你自己招来的啊!
《周易》认为,为人做事谨慎一些,可以避免很多麻烦。许多时候,祸患是由自己不经意招来的。例如收藏财物时,疏忽不慎,让别人看见了,无异于教人来偷窃;女人过分地打扮妆饰,美丽动人,无异于引诱人来调戏。

诲是什么意思

〈动〉
(形声。从言,每声。本义:教导)
同本义
诲,说教也。——《说文》
慢藏诲盗,野容诲淫。——《易·系辞》
胥教诲。——《书·无逸》
诲尔序爵。——《诗·大雅·桑柔》
夫子诲之髽。——《礼记·檀弓》
使师曹诲之琴。——《左传·襄公十四年》
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又如:诲示(教导,晓示);诲诱(教导循诱);诲谕(教诲晓喻);诲翰(诲函。对对方书信的敬称)
明示,诱使 。如:诲淫(诱人干坏事,引诱别人产生淫欲);诲盗(引诱人行窃);诲奸导淫(引诱别人做奸恶淫荡的坏事)
〈名〉
教导的话
朝夕纳诲,以辅台德。——《书·说命上》

自行束俢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是什么意思?

对于《〈论语·述而〉》“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一章的解释,治《论语》的学者们长期聚讼纷纭,由于争论的焦点一直集中在对“束修”一词的训诂上,为获得对它的定诂,人们的视野往往不能超越“束修”一词,因而忽略了对本章其他语词词义的厘定,或者对其他语词曲为之说,以求合于“束修”的既定诠释,思考过程中常常存在着方法论上的错误,那就是缺少对整个章句的训释是否符合整部《论语》文本、先秦语用实例和孔子的总体思想的衡。鉴于此,本文拟在综合前贤对“束修”一词综合阐释的基础上,求索本章其他语词可能的词义,同时将本章放在《论语》文本和孔子为人及其总体思想上去理解。
一、 束修
历来对“束修”一词的解释大略有以下几种:束带修饰;年十五;拜师的礼物。如果细心考索可以发现,几家早期有代表性的注家(值得注意的是,因为他们去古未远,后来各说大抵由此生成或者从中找到佐证)对于“束修”一词的解释并不象后来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泾渭分明,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以互相承认,同时并存。
西汉孔安国《论语注》有云:“束修,束带修节。”I然而曹魏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语则谓:“言人能奉礼,自行束修以上,则皆教诲之。”对孔安国这一段话,萧梁皇侃《论语义疏》是这样理解的:“孔注虽不云修是脯,而意亦不得离脯也。”如此,在孔安国那里,“束修”兼具动作束带修节和名词肉脯二义。
东汉郑玄《论语注》:“束修,谓年十五以上也。”II而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则有以下记载:“自……(省略号为缺文,本段中以下省略号仿此)酒脯。十五以上有……经说曰臣无意外之交弟子有束……与人交者当有所教诲以忠信之道也。”壬本有“自行束修……施遗焉”字样III。根据文中有“酒脯”、“施遗”语词,可知在郑玄眼中,“束修”又可释为弟子拜师的礼物。如此,在郑玄那里,“束修”一词又兼具表十五岁年龄和名词肉脯二义。
上引孔颖达解释《尚书·秦誓》“如有束修一介臣”句原文如下:“孔注《论语》以束修为束带修节,此亦当然一介谓一心耿介,断断然守善之貌。”而在《礼记·少仪》“其以乘壶酒、束修、一犬赐人;若献人,则陈酒、执修以将命,亦曰‘乘壶酒、束修、一犬’”一段的正义中,孔颖达谓“束修,十脡脯也。酒脯及犬皆可为礼也。”准此,孔颖达之释“束修”就全与孔安国同,也兼束带修节和肉脯二义。
上述孔安国、郑玄、孔颖达于“束修”一词皆持二解,且其义项互相交叉,看来不能认为这三位大学者皆系模棱两可之辈,也不能简单地从语境上强生分别心,只能看作这三个义项本可相通,事实也正如此:其时持十脡脯去拜师,一般在十五岁左右IV,如孔子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为政》)《尚书大传》:“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之嫡子,年十三入小学,见小节而践小义,年二十入大学,见大节而践大义。”“余子十五入小学,十八入大学。”要之,不拘泥于十五岁这一年即可。V而弟子行拜师礼之时,自然恭敬有加,必要束带修饰而后可,日久相沿成习,“束修”遂成为人生特定年龄段的一种仪式或着装,而后又反过来用这种特定年龄段的仪式或着装来指代这个年龄段,汉语中“及笄”、“弱冠”皆此类也。又因表修饰的“修”与表肉脯的“修”相通,如今本《述而》:“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敦煌出土唐写本《〈论语〉郑氏注》“修”作“修”VI又如今本《颜渊》:“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其中的“修”字,日本书道博物馆藏敦煌写本《论语郑氏注》也作“修”VII,上述二字显然系“修”的异体字。又如《孟子·尽心上》“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墨子》中“修”多作“修”。“束修”于是具有了三种义项,在具体语用过程中,则视使用者的需要或仅取其一,或兼取其二,于是出现纷然杂陈的局面。这就是后世研究者无论执持哪一说都能找到足够例子但又不足以说服持论对方的原因。
二、 自、行、以上
前人于本句解诂,多以解决“束修”一词为目的,从上述三说中择取其一,然后援引文献以证明,文章也就打住。其实,本句训诂的难点还不仅仅在“束修”,还有“自”、“行”、“以上”和下文的“诲”字。
“自”字在《论语》和与之相先后的其他典籍中无甚深义,除本义“鼻子”、后起义代词“自己”和介词“自从”外也无更多歧义,问题是今人极容易与今天的“自行”相联系,于是解读成如“人洁己以进”VIII之义,似乎于《论语》文本有证。但笔者检索了《周易经传》、《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春秋》及《三传》等典籍,未见第二处将“自行”用作一词的语例。IX孤证不立论,因而也就不便将二字连读。
关于“行”字,有学者释为“行年”,从句义言,这与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吻合,于理也能通。然而,尽管《庄子》、《荀子》、《韩非子》三部先秦典籍中“行年”一词凡九见,但同是这些典籍,却未见有一处以“行”代“行年”之例,《论语》、《孟子》中则连“行年”一词也未见。增字释义在此就显得不甚合适,既如此,“行年”一义就与本句无涉。
再看“以上”。“上”很早就有二义,一作动词,一作方位名词及其引申义。“以”字意义的生成也随“上”字而变化。如果将“行束修以上”作为一个动作,与“洁己以进”语法功能相同,本句意义也能说得通,事实上也确有学者作过这样的解释X。但在笔者检索过的先秦文献中,如《周易经传》、《论语》、《老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春秋》及《三传》等,“以上”二字连读时,“上”作动词仅《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一例:“(叔向)下,执其手以上”,XI而作为方位名词的“上”则所在多有,仅《墨子》中就达三十四处之多。就是《论语》中也有一例:“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再者,从句式上看,本句与先秦其他典籍中出现过的“自有生民以来”、“自三代以下”“自中人以上”结构极似。XII第三,“上”作动词,本句应是“自行束修以上者”而不是“自行束修以上”,此点允下文展开。
至此,“自行束修以上”可作如下解读:自从十五岁毕恭毕敬地行了拜师礼之后……
三、 诲
一看到“诲”字,很容易使人想起同在《述而篇》中的两处“诲人不倦”:“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前者体现出孔子虚以下人的美德,后者则是孔子客观的自我评价。但这偏偏是个很具迷惑性的字眼,若作如字读,“诲”谁呢?人们自然想到了那些主动提着礼贽上门求教的弟子。以此立论,且不说上文已论“自行”不作一词,更不作主动解;验诸《论语》文本和孔子为人,穷困如颜回,未必能付得起这在别人看来并不昂贵的学费;更何况这话听起来太不象出自一个喻于义胜过喻于利的君子之口。于是又有人提出另一种解读:那些十五岁以上的后生,我都曾教诲过他们XIII。这又遇到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这般骄矜不实的言词与孔子一贯的谦躬态度相距甚遥,譬如《泰伯篇》“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夫子的言说无疑胜过后人的猜测;第二,依此立论,前半句应是“自行束修以上者”,如:
子曰:“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学而》)
子曰:“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
子曰:“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mancanghuidao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