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名正言顺”的拓展阅读资料(3)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名正言顺”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雍正继位是否名正言顺,为何会有篡位之说?、名正言顺是否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慈禧太后与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溥仪是什么关系呢?、名正言顺的名正什么意思、名正言顺是什么意思?、古代的大族人若长子去世,长孙和次子是谁的权利更大?等

雍正继位是否名正言顺,为何会有篡位之说?

1、雍正继位是清朝的一大疑案,改诏书(十和于)的说法必然是民间野史,不值得相信。但是雍正年间对胤?得位不正既有民间传说,也有公开的庙堂讨论。雍正本人甚至亲笔写了一部《大义觉迷录》公开回应这种质疑。不能不说雍正被康熙指定继位这件事被当时社会视作出乎意料的事情,并非纯粹的捕风捉影。可惜这部书在乾隆一上位就全部收缴,原因可能是书中有很多不能推敲的疑点,同时也暴露了康熙驾崩后,紫禁城内皇子大臣的众生相。改不改诏书,并不妨碍雍正有可能夺位的事实。
2、“清代入关后,你见过继承人还被下放到边疆打仗的么?万一挂了谁负责?在胤?还是太子的时候,康熙就是出去蒙古办事(顺道打个猎)都不肯带着太子,而是要求太子留在京城坐镇。由此就可见一斑。”这个推测其实很难站得住脚,如果说继承人因为安全原因不能出兵打仗,那皇帝是不是更不能亲兵远征?但事实上,康熙帝自己多次亲历战场,而康熙几个潜在的继承人都是成年人,完全可以上战场。按照明清惯例,京城是根本,必须有有力人物坐镇。康熙远征,所以当时的太子胤?坐镇京城。等到十四子胤祯(潜在继承人)出征,康熙坐镇京城,都符合这种惯例,并不能因此说明胤祯不够继承人资格。
相反,胤祯远征时的头衔抚远大将军、王,以及众亲王(当时康熙众皇子)相送等礼仪细节表明胤祯地位在众皇子中相当高。并且皇子作为统帅更多是象征意义,不会到作战的第一线,真正制定作战方案的,是身边经验丰富的将军。
3、雍正年间似乎特别喜欢为康熙皇子改名,每次都是有其涵义。例如将当初与其竞争皇位的皇八子、皇九子改为“阿其那”、“塞斯黑”(满语猪、狗),原因当然是憎恶其为人,同时也说明雍正为人气量比较狭隘,又如将十四子胤祯的名字改为胤祷,而将自己名字改为胤祯,其中的原因是否值得思量?其实,个人感觉,雍正帝喜欢在文字上下功夫,这一点在他的奏折批示上比较明显。而在雍正年间,因文字而起的大案也非常多。可以想见,雍正对文字多么重视。
坦率的说,我一直认为,历史考证已经越来越难,尤其关于皇帝家族的很多历史谜题已经很难解开真相。一方面中国的帝制决定了皇帝和政府掌握着大量的资源,可以湮灭很多对其不利的证据;另一方面,由于时代变迁,社会和风俗已经和几百年前迥然不同,可以说普通人对古代皇家和政府制度大多是一知半解,在这个基础作出的判断准确度可想而知

名正言顺是否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不是的,名正言顺出自《论语》。【出处】: 《论语·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译文】子路说:“如果卫君等待老师您会治理国政、您将先做什么呢?”孔子说“那一定是先正名分吧!”子路说“老师的迂腐竟然到了这种程度!那名分有什么可正的?”孔子说“好粗野啊!子由!君子对于他不了解的事情,就不应该发表意见。名分不正,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制度就不能够兴起;礼乐制度不能够兴起,刑罚就不能够得当;刑罚不得当,老百姓就无所适从。所以。君子有一个名分就一定要说出和它相应的话来。说出话来就一定要实行。君子对于自己说出来的话是一点也不马虎的!

慈禧太后与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溥仪是什么关系呢?

慈禧(1835年——1908年),原名叫叶赫那拉氏,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性历史人物之一,也是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长期统治国家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而问题中提到的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和宣统,是清朝入关后的第六位到第十位皇帝。其中,每一位都与慈禧存在关系,接下来,文史不假与您一同理一理这些关系。
一、与道光皇帝
道光皇帝(1782年——1850年),原名爱新觉罗·旻宁,是清朝唯一一位以嫡长子身份而继承大统的皇帝,其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
道光皇帝没有太大的作为,最大的特点就是抠门,抠到什么程度呢,简直到了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境地。
道光在位期间,清朝的国力已经日渐衰弱,完全落后于世界发展的趋势。尽管,他在前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比如整顿吏治、清理漕运、改良盐政,起到了一些积极的作用。
但是,作为一个帝王而言,道光显得资质不足,魄力有限。在禁烟运动中,前后政策不一,事前太过激进,事后又太过退让,最终在1840年爆发了鸦片战争,中国开始了被动挨打的近代史。
事实上,道光只是慈禧的公爹而已,而且是名义上的公爹。因为慈禧是在1852年时才通过选秀入宫的,而道光皇帝早在1850年时就驾崩了,所以两人之间并不认识。
二、与咸丰皇帝
咸丰皇帝(1831年——1861年),原名爱新觉罗·奕詝,其生母是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他是清朝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有实际统治的皇帝。不过,咸丰却是笔者本人最看不起的清朝皇帝,没有之一。
在文史不假之前发表的文章《咸丰皇帝,不爱江山爱女人》中,已经详细罗列了他的“丰功伟绩”。可以确切的说,他是一位无才能、无远见、无胆识、无作为的“四无”皇帝。
1852年,出生于满洲大族叶赫那拉氏的慈禧,被咸丰皇帝通过“选秀”而得以入宫,成为了他琳琅满目后宫中的一位普通嫔妃。
咸丰皇帝一生好色,他的后宫中早已经人满为患,即便如此,他还是继续在外面到处撩骚。最终,因为纵欲过度,以三十岁的高龄就把自己给玩儿死了。
这样,年仅二十六岁的懿贵妃慈禧,就成为了一个寡妇。唯一庆幸之处,就是慈禧成功诞下了咸丰帝唯一的皇子爱新觉罗·载淳,这样,她就名正言顺的成为了大清帝国的圣母皇太后。

名正言顺的名正什么意思

名正言顺: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名正:名分正当

名正言顺是什么意思?

公元前496年,孔子做了鲁国大司寇(最高法官),代理相事,大大改变了鲁国的政治面貌。齐景公害怕鲁国将来称霸诸侯,特地送来一部“女乐”(古代的歌伎),目的是销蚀鲁君的意志,使孔子不安于位。
“女乐”进了鲁宫,她们的轻歌妙舞,就把鲁定公迷住,早晚尽情观赏,连朝都不去坐了。这就是齐景公所期望的。
孔子一连三天被挡在宫门之外见不到定公,未免灰心失望,决定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列国另寻出路。有个叫子路的学生建议到卫国去,孔子同意了。
一行人到了卫国,卫灵公知道孔子的名气,对他表示欢迎;并愿意像鲁国一样每年给孔子六万小斗俸禄。孔子打算安心在卫国住下。
学生们有了安身之处,都感到欣慰。子路尤其高兴,他私下里探问老师,如果做了卫国的执政,首先打算做些什么?孔子说:“必然要讲究‘正名’,做到名正言顺。这就是说,名义要正当,说话要合理,才会获得百姓的信赖。”
谁知卫灵公欢迎孔子的话,不过一时说说,并不当真重用他。孔子不愿在卫国“无功受禄”,动身到别国去,只有子路和另一个学生子羔,因为在卫国担任官职,所以留了下来。
之后不久,卫国的太子蒯聩,探得灵公夫人南子想把他废去,改立年幼的公子郢为太子,便先发制人,带着刺客想刺死南子,却被南子识破,蒯聩只好逃奔晋国。
过了三年,卫灵公死了,遗命传位给公子郢。公子郢不肯受命,只得改立蒯聩的儿子公子辄,称为卫出公。出公担心他父亲将来借晋国的力量回国争夺君位,他要子路给他请孔子来卫国主持军国大事。
可是孔子历年往来于曹、宋、陈、蔡、郑、晋、楚诸国,经历了许多困苦和灾难,始终未能一展抱负,子路整整盼了八个年头,才盼得孔子来卫。他向孔子转达了出公的诚意,问他治理卫国应该从何入手。
孔子看清卫国目前主要问题是蒯聩凭借外力来和儿子争国,他内心极表反感;同时他也厌恶出公贪恋位,贻误国事,只是不好明说,所以又提出了“名正言顺”四字,并且说,名义不正当,说话不合理,就干不成大事。
子路明知这番话的含义,但他不便向出公转达,只得把这事搁在一边。刚巧鲁国使臣来说,鲁定公已死,他儿子哀公要迎接孔子回国。孔子已经老了,不愿久留卫国,决定随使者回鲁。
鲁哀公向孔子问政,孔子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八个字,就是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各按名位行事。这是孔子对列国政治混乱的历史总结,也可以说是对“正名”这一主张下的定义。

古代的大族人若长子去世,长孙和次子是谁的权利更大?

提问者所说的这种情况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视什么情况呢?主要是长子、长孙是嫡出还是庶出,如果这位长子是嫡长子又涉及到他是死在自己父亲之前还是之后。普通人家其实都还好,无非就是谁分的家产多一些、谁分的少一些而已。这个问题主要还是针对拥有爵位的贵族之家和帝王之家而言的。 
因为爵位只有一个,儿子却可能有一大把,这就涉及到爵位的传承问题了,先说长子死在父亲之后的情况。如果长子是嫡子,没有疑问,爵位由嫡长子承,次子没份儿。即便这位次子也是嫡子,同样没份儿!如果这位长子是庶出,那么他就没份儿了。次子如果是嫡子,那爵位就是这位次子的。可如果次子也不是嫡子,只有更小的儿子是嫡子。那么,爵位就是那位嫡子的。只有在没有嫡子存在的情况下,庶出的长子才有资格承爵位。中国古代的所谓“嫡长子继承制”是以嫡为先,并不是以长为先,确立了嫡庶之后才分长幼。长孙的情况亦然,如果长子是庶出,长孙亦然没有资格承爵位。即便长子承了爵位,长孙依然要遵从嫡庶之别,庶出的长孙依然要让位于嫡出的孙子!不过,还有一种情况,如果没有嫡子存在,但是正妻收养了一位庶出的儿子作为养子。那么,这位庶出之子便具有了“嫡子”身份,无论他是否为庶长子,也是要优先于其他儿子的。 
当然,这里还涉及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承爵位的嫡长子绝嗣的问题。想必很多人会觉得,嫡长子绝嗣了,爵位总该轮到其他儿子了吧?非也!如果嫡长子绝嗣了,只要他已经承了爵位,爵位就永远是他的,轮不到其他儿子。这位嫡长子可以过继一个儿子来承自己的爵位,而不是由兄弟承,虽然这个过继儿子可能就是某位兄弟的儿子。但是,二者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只有在这位承爵位的嫡长子主动放弃过继一个儿子的情况下,才会由官方出面,选择其兄弟承爵位。不过,这样的情况很少发生,大多还是以过继嗣子承爵位者居多。当然,封建王朝的一切以皇帝的意志为意志,皇帝如果想让其他儿子来承这个爵位,是完全可以的。 
那么,长子死于父亲之前呢?如果长子是庶出,且有嫡子存在,没什么可说的,嫡子承爵位。但是,如果长子是嫡长子情况又不同了。嫡长子死在父亲之前,通常会由嫡次子承爵位。如此一来,爵位便轮不到长孙了,即便这位长孙是嫡出也不行。但是,如果这位嫡长子是唯一的嫡子,情况又不同了。这个时候,如果嫡长子有儿子,通常会由嫡长子的儿子承爵位,其庶出的兄弟是没份儿的。当然,嫡长子的儿子也依然是嫡子优先。但是,如果那位父亲没有嫡子存在,庶长子又死在了自己之前,那么由谁承爵位呢?庶次子!孙子是没分的,长孙也不行。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嫡庶之别,嫡子永远优先! 
当然,帝王之家除外。规矩是皇帝定的,皇帝愿意改,没人拦得住!以明太祖朱元璋为例,他的嫡长子、懿文太子朱标死在了自己之前。朱元璋并没有按照标准做法,立嫡次子秦愍王朱樉为皇太子,而是选择了嫡长房的孙子明惠帝朱允炆,而且朱允炆还不是“原装”的嫡子!在朱标嫡长子朱雄英夭折后,朱允炆虽然是事实长子,但却是庶出。虽然在朱标原配常氏去世后,朱允炆的生母吕氏被扶正,但是常氏依然有嫡子朱允熥在世。朱元璋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索性来了个简单粗暴的解决方案,只要是妻生之子,不论原配还是继妻所生都算嫡子,只论齿序。如此一来,朱允炆便成了事实嫡长子!这才“名正言顺”成了皇太孙。同时,朱元璋为了避免日后皇位、爵位传承方面出现诸子争位的情况,强行规定嫡长房优先,嫡长房绝嗣才轮到其他各房。而这,就是明朝皇太孙和亲王世孙、世曾孙等等存在的法理依据。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mingzhengyanshun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