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披麻戴孝”的拓展阅读资料(5)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披麻戴孝”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岳飞死前受过的酷刑“披麻戴孝” 披麻拷是什么意思?、披麻戴孝这个传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父母去世了,子女为什么要披麻戴孝?、中国人所谓的披麻戴孝是什么?披什么麻?"麻"是用什么作的!!、山西一村规定丧葬不准披麻戴孝披麻戴孝的典故是怎么来的?、“披麻戴孝”是怎么回事呀?等

岳飞死前受过的酷刑“披麻戴孝” 披麻拷是什么意思?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他坚主抗金,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但却免不了一死,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据说岳飞父子死前生受过酷刑“披麻戴孝”也就是“披麻拷”,究竟何为披麻戴孝呢?岳飞影视剧照披麻拷(pī má kǎo),中国古代的一种酷刑,刑法过程是:把人身上打的血肉模糊,再沾上布条,等沾牢了,再往下撕。所以也称“扒皮问”。披麻剥皮的大刑向来不入正典,本是隋唐时流传下来的一种逼供酷刑,到后来也多曾用于暗中处决囚犯。先是把麻布条蘸上热胶,粘在囚犯赤裸的皮肉上,鱼鳔之性最黏,粘住了就别想分开,待到凉干了之后,倒拽麻布条,一扯之下,就能连皮带肉撕下一块,所以也称“披麻拷、扒皮问”。即便是铁石心肠的硬汉子,也万难熬得住这种毒刑,真可谓“直教铁汉把魂销,纵是狂夫也失色”。据说当年岳飞被拷问时便受过此种酷刑,岳飞元帅面对惨无人道的酷刑的煎熬及“莫须有”的罪名,说出的只有震撼人心的“天日昭昭”四个字,到死也没屈打成招

披麻戴孝这个传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其实关于这个制度,首先是有一个传说的,传说在上古的时候,人类的祖先是有一条尾巴的,而当人们接近死的时候,这条尾巴会变成黄色,这个时候他的后代就会把这条尾巴砍下来作为肉吃掉,而再有一天有这么一个老人,在自己60岁的时候自己的尾巴要被砍下来吃掉了,但是他觉得自己养育了自己的子女,子女这样做非常不对,所以说他决定逃跑不让自己的子女将自己的尾巴吃掉。
而带他跑了以后呢,他的子女之后拿着麻袋开始在山中寻找他,因为麻袋既能当席又能当被。直到第七天的时候,在一个山洞中寻找到了老人,而此时的老人已经是了尸体腐烂奇臭无比,子女看到这样的老人,心里悲痛不已,甚至是不忍直视,用麻袋套在自己的头上,让自己不看见老人,开始抱头痛哭
而在这之后,人们渐渐的开始改掉了,在自己家的老人家死掉的时候吃了他的肉的陋习,转而在老人死后,开始带上麻袋,为老人祈祷并为老人收敛葬送。当然这是一个传说,是人们来解释人们披麻戴孝的这个历史的由来。并没有真正的依据!
而历史上真正的来讲披麻戴孝涉及到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丧服制度的一些规定,而最初的五服制度出现在我国的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会根据与死者之间的血缘关系的亲近来制定五种不同种的衣服去对死者进行追悼。

父母去世了,子女为什么要披麻戴孝?

披麻戴孝”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丧葬礼仪。
作为服饰,绫罗绸缎是华服的衣料。棉麻粗布是缝制穷苦劳工的便装的。
在民间,有不成文的“丑孝”之说。意为丧失至亲,哀伤之至,无心妆容。所以,孝子不仅仅“披麻戴孝”,身穿麻衣,头缠(戴)宣纸白布。其它美化,装饰性的饰品也要暂时摘下,不施脂粉,是为“丑孝”。同时素食,少吃饮,颔首戚眉,轻言寡语,不做欢喜状。孝家路过之处,旁人主动退让,注目,以示关切。
还有一个故事是说,很久以前,一位老婆婆有两个儿子,他们成家以后都不孝敬老娘,却总是说大话:“等娘过了,要让娘睡楠木棺材、穿红戴绿……”老婆婆知道他们俩说的是假话,想好好教育他们一顿。
一天,老婆婆把两个儿子叫到床前说:“我死了也不要你们花一文钱,用破草席把我一卷,扔在阴水洞里就行了。不过你们要从现在开始,天天去看屋后槐树上的乌鸦和山林里的猫头鹰一直到我闭了眼为止。”两个儿子很高兴,连忙答应了。于是,每天收工后,两兄弟就去看乌鸦和猫头鹰。他们发现乌鸦与猫头鹰每天都在细心喂养自己的孩子。
后面小乌鸦长大了,老乌鸦也飞不动了,于是大乌鸦就衔来食物给老乌鸦吃。小猫头鹰长大了,老猫头鹰也飞不动了,可是大猫头鹰不去给老母亲找食物,而是把老猫头鹰吃掉了。兄弟俩越来越看不下去,觉得猫头鹰这样对老母亲真是太没良心了。于是,等自己的母亲去世后,兄弟俩幡然悔悟,效仿乌鸦,穿一身黑衣服给母亲送葬。这个风俗逐渐流传开来,后来,有的地方比较穷,人们就裁一条黑布戴在胳膊上,为亲人戴孝。上面两个小故事,都体现了儿子对父母的孝心。据史料记载,披麻戴孝这种习俗早在先秦就形成了,《礼记》中就有很多这方面的礼制。再后来,民间还逐渐形成了五服制度,孝服的颜色也变化为白、黑、蓝和绿等多种。
披麻戴孝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丧服制度.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首次确立了五服制度,根据血缘亲疏远近的不同规定了五种不同的丧服,服制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其服丧期限的长短、丧服质地的粗细及其制作均有不同.按规定,血缘关系越亲、服制越重;血缘关系越疏、服制越轻.在丧葬上,中国人忌穿华丽衣服,家庭成员会披麻戴孝,称为上孝.孝服的颜色是白、黑、蓝和绿.儿子、媳妇、女儿的关系最亲密,要穿棉制的白色衣裤.戴孝则是在衣袖上端戴上孝布,如果死者是男性,则戴在左袖,女的则在右袖。

中国人所谓的披麻戴孝是什么?披什么麻?"麻"是用什么作的!!

【词名】披麻戴孝 ( pī má dài xiào )
【解释】 指长辈去世,子孙身披麻布服,头上戴白,表示哀悼。
【出处】 元·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二折:“你也想着一家儿披麻带孝为何由,故来这灵堂里寻斗殴。”
【近义词】 拽布拖麻
【传说】
  据说,人类的祖先还有一条尾巴的时候,老人活到五十岁,尾巴渐渐变黄,最后落掉就死了。儿孙发现老人尾巴黄了,在还没落掉之前就要把老人杀了,全家大小围着烹食,这叫尽孝。
  后来,有一个老人活到六十岁时候,尾巴已黄得就要掉了。他的儿孙纷纷议论:“阿公尾巴黄得就要掉了。我们要有肉吃了”。老人听了很生气,心想;满堂儿孙都是我养育的,我身强力壮时,你们孝敬我,如今老了,就要宰了我,吃了我,是何道理。可又一想,自己以前不也吃过祖先的肉吗。真是厄运难逃了,只好偷偷躲进深山的石洞里。再说,他的儿孙转眼不见老人,急得团团转,立即分头寻找,找了好几天总不见踪影,只好带着麻袋进山,即当席又当被,又能挡风避雨,好继续寻找老人。他们找呀找呀,找到第七天才在一个深山的石洞里找到老人,可他已经死了,尸身也开始腐烂发臭,闻不得也抬不得,只有两只眼睛还睁得大大的,死不瞑日。见到的人都吓得魂不附体,有的吓昏在地,有的忙用麻袋盖着头、捂着鼻,放声大哭。亲戚和村邻也闻讯赶来,同样用自己的头巾遮脸捂鼻,陪着大哭。最后,就作了个木盒子,由儿子将老人的尸体装人盒内,众人一人一把土,把老人埋在山上。这时,儿孙和亲戚邻居都悲痛未尽,还用麻袋和头巾遮盖着脸,痛哭着回家。他们有的哭老人死得很惨,有的哭自己没肉吃了。从此以后,人们渐渐改掉吃老人的陋习。老人死了,也效仿这种方式,用棺材收殓埋葬。儿孙披麻戴孝,亲人盖头巾为死者送葬。死后第七天要叫墓引魂回家。这种丧葬仪式成为一种风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披麻戴孝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丧服制度。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首次确立了五服制度,根据血缘亲疏远近的不同规定了五种不同的丧服,服制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其服丧期限的长短、丧服质地的粗细及其制作均有不同。按规定,血缘关系越亲、服制越重;血缘关系越疏、服制越轻。在丧葬上,中国人忌穿华丽衣服,家庭成员会披麻戴孝,称为「上孝」。孝服的颜色是白、黑、蓝和绿。儿子、媳妇、女儿的关系最亲密,要穿棉制的白色衣裤。戴孝则是在衣袖上端戴上孝布,如果死者是男性,则戴在左袖,女的则在右袖。
【由来】
  在我国实行火葬以前,许多地方的老人去世后,安葬的时候总要最亲的人(如儿子)拜路,三步一跪,五步一拜。送葬的人穿一身黑衣服,再用一只麻袋弄成披风样式,从头顶披戴到腰间。据民间说,这种特别的打扮还有来历呢。
  很久很久以前,一位老婆婆有两个儿子,他们成家以后都不孝敬老娘,还总是在娘面前夸口:“等娘过了,要好好热闹一番,让娘睡楠木棺材,要穿红戴绿,为娘唱七七四十九天道场……”老婆婆知道他们说的是假话,想教训他们一顿,尽到做娘的责任。老婆婆一夜没合眼,终于想出个办法。
  第二天,老婆婆把两个儿子叫到床前说:“我死了也不要你们花一文钱,用破草席把我一卷扔在阴水洞里就行了。不过你们要从今日开始,天天看着屋后面槐树上的乌鸦和山树林里的猫头鹰是怎样过日子的——一直到我闭了眼为止。”不花一文钱,这正中了两个不孝之子的心意,他们马上答应了。
  兄弟俩本来无心看什么乌鸦与猫头鹰过日子,但经老娘一提醒,出工收工时便不由自主地注意了起来。原来,乌鸦与猫头鹰都是细心地喂养自己的孩子的,这些小家伙不管妈妈飞来飞去衔吃的有多快,还是张大嘴巴,嗷嗷待哺。可是,小家伙长大以后又怎样对待生养自己的妈妈呢?小乌鸦还不错,妈妈老了飞不动,觅不到食,就让她待在家,衔来吃的填在她嘴里,等到小乌鸦老了,又有自己的孩子喂养她。这样反哺之情代代相传。而小猫头鹰却截然相反,妈妈老得不中用了,就把妈妈吃掉。令人伤心的是,小猫头鹰后来也被自己的孩子吃掉。这样反咬一口,一代吃一代。
  兄弟俩越看越看不下去,如今这样对待老娘,将来孩子也这样对待我们怎么办?他们不敢往下想,渐渐地改变了对老娘的态度。可是,天不作美,兄弟俩刚刚开始孝敬赡养老娘,她老人家却偏偏过世了,兄弟俩后悔莫及。为了表示孝心,安葬那天,他们不是穿红戴绿,而是模仿乌鸦羽毛的颜色,穿一身黑色衣服,模仿猫头鹰毛色,披一件麻衣,并下跪拜路。
  打那以后,这个风俗就逐渐流传开来。有的地方百姓比较穷,穿一身黑衣服买不起黑布,于是就裁一条黑布戴在胳膊上。都是为了表示要永远记取乌鸦与猫头鹰善恶孝逆的教训。

山西一村规定丧葬不准披麻戴孝,披麻戴孝的典故是怎么来的?

关于丧事大操大办这件事情,最近这两年有了很大的抵制,比如最近山西一村庄规定丧葬不准披麻戴孝,瞬间就引起了广泛热议。不过对于这个规定张贴的告示只贴了两天也就废止了,其实对于披麻戴孝不仅仅是办给活人看的,同时也是代表了一种风俗传统。因为在很久之前对于我们中国来说,当家里有人去世的时候,都会披麻戴孝聊表孝心。今天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披麻戴孝这个典故是怎么来的?
相传在古代的时候,一个村子里面住着一个守寡多年的老妇人,她含辛茹苦的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培养成人,可是两个儿子并不是特别孝顺,等到他们成家之后也就开始分家产,更是不管自己母亲的死活。但是这两个不孝顺的儿子仍然在母亲面前说,只要是母亲死了之后,他们一定会让母亲睡棺材,给母亲穿红戴绿,热热闹闹的为她唱上49天的道场。对于这个母亲心里可是跟明镜一样,他知道自己死后这两个儿子根本不会照着做,自己活着的时候他们都不闻不问,死后又怎么会这么对待自己呢?
最后这两个老妇人对待儿子说等到自己死了之后,你们就用破折号写,把尸体卷起来扔到河里喂鱼就行了,要么就扔到山上喂狼,这样你们就不用掏一分钱了,但是我还有一个要求,就是从现在起你们每天都要去看看树上的乌鸦和猫头鹰他们是怎么生活的。这两个不孝子在听到母亲这样的话之后是非常高兴的,因为自己又可以省下一笔钱了。
于是兄弟二人忙活完活之后就会去数上看乌鸦和猫头鹰,他们发现乌鸦一旦有了孩子之后就会精心的照料,但是等孩子长大了之后,乌鸦妈妈却飞不动了,他们就出去找食来喂妈妈。然而猫头鹰不是这样,长大以后看到自己的妈妈飞不动了,他们就会把老去的妈妈吃掉,这样猫头鹰的生活一直因果循环着。于是两个人也终于明白母亲的含义了。
从那之后他们就开始善待自己的母亲,一年之后母亲离世了,兄弟二人为了聊表孝心,在母亲葬礼的那一天,他们就效仿乌鸦穿了一身黑衣,又披了一件麻衣,也正是从这个时候披麻戴孝开始在民间流传开来。
第二个传说就是关于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孔子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有一天他听到自己母亲突然去世的消息,仿佛五雷轰顶,当场就晕过去了。等他醒过来之后抓了块儿白布做头巾,穿了一件白袍当外套,并随手拿了一条捆书简的麻绳,系在了要上当腰带就火速的赶回家中。大家知道孔子是有很多徒弟的,当徒弟赶来奔丧的时候,看到孔子为母亲这般的装束,他们都纷纷效仿。而且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候就确立了五福制度。根据血缘亲疏近远也规定了五种不同的丧服。从那之后,披麻戴孝也就成为了儿女子孙孝敬父母孝敬老人的一种体现,同时也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孝顺美德。

“披麻戴孝”是怎么回事呀?

  披麻戴孝,指长辈去世,子孙身披麻布服,头上戴白,表示哀悼。  出自元·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二折:“你也想着一家儿披麻带孝为何由,故来这灵堂里寻斗殴。”  披麻戴孝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丧服制度。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首次确立了五服制度,根据血缘亲疏远近的不同规定了五种不同的丧服,服制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其服丧期限的长短、丧服质地的粗细及其制作均有不同。按规定,血缘关系越亲、服制越重;血缘关系越疏、服制越轻。在丧葬上,中国人忌穿华丽衣服,家庭成员会披麻戴孝,称为「上孝」。孝服的颜色是白、黑、蓝和绿。儿子、媳妇、女儿的关系最亲密,要穿棉制的白色衣裤。戴孝则是在衣袖上端戴上孝布,如果死者是男性,则戴在左袖,女的则在右袖。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pimadaixiaosvb5.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