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轻傜薄赋”的拓展阅读资料(3)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轻傜薄赋”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如何证明唐太宗轻徭薄赋?请举出事例!、汉武帝采取轻徭薄赋的原因?为什么、轻徭薄赋能解释什么意思、唐太宗轻徭薄赋具体些的内容、轻徭薄赋为什么会让地方豪强势力日大?、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什么意思?可以逐句翻译吗?还有历史背景等等

如何证明唐太宗轻徭薄赋?请举出事例!

李世民深知正是隋炀帝的横征暴敛破坏了社会和谐,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其覆亡的重要原因,所以自己就采取轻徭薄赋、藏富于民的政策,以创造社会的和谐。唐太宗即位以后,继续推行租庸调法,并在租庸调制中放宽了纳绢代役的年龄限制,并严格了服庸时间的计算方法,从而保证了劳动者的生产时间。另外,唐太宗在一定程度上实行“轻徭薄赋”,他即位当年,即正式颁诏减免全国赋役,此后,有关局部地区减免役税的记载共计十二次,这样就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他在一份诏书中明确地说,“轻徭薄赋,务在劝农,必望民殷物阜,家给人足”。在隋末大饥荒、广大饥民挣扎于饥饿造成的死亡边缘时,隋炀帝就曾闭仓拒赈,“不怜百姓而惜仓库”,结果一边是粮仓满盈,一边却是饿殍遍野。唐初一些官吏为了邀功请赏,或保住自己的乌纱帽,也是大肆聚敛征税。李世民发现了这个问题,感到如果在政绩观上不改弦更张,以维护百姓利益为己任,官员就会变本加厉压榨百姓,从而激化阶级矛盾,造成社会不稳。为此,他曾特别下诏规定“税纳愈数,皆系枉法”!就是说,你各地官府如果从老百姓那里收的税超过了中央政府规定的指标,就于违法,要追究你的违法责任。他还对那些打着国家利益旗号借“修葺城隍,缮治器械”以及修建堤防和桥梁等公益事业名义征税的做法进行了警告,要求即便如此,也要“慰彼民心,缓其日用”。他认为,财富(粮食)应积聚在民间,百姓富足,国家才富足,而竭泽而渔的国富乃亡国之兆。《贞观政要》里的《辩兴亡》篇记载了唐太宗颁发的这么一项规定:“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后嗣若贤,自能保其天下;如有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就是说,治国者必须藏富于民,百姓穷的话,你政府财政再充盈也没有实际意义。“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意思是“小河不满,大河还会有水吗?”可见,在贞观之初,李世民就很明白这个道理:藏富于民,比藏富于国更重要。他说:“人君赋敛不已,百姓既弊,其君亦亡。”(《贞观政要》)唐太宗认为赋役的适度与否关系着王朝的存亡,必须慎重对待。他深知国家不能没有赋税与力役,但一定要做到征调适度,否则,后果不利。他说得很深刻:“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仰仗百姓。苛剥百姓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饱了身子也就死去,君主富了国家也就灭亡。所以,君主的忧患不是来自于外面,而常常在于自身。凡是欲望多就花费大,花费大就赋役繁重,赋役繁重则百姓愁苦,百姓愁苦则国家危急,国家危急则君主地位不保。我常常思考这些,所以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唐太宗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他患有气疾,不适合居住在潮湿的旧宫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旧宫殿里住了很久。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利,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贞观之初,实施奖励耕作的政策,使农民纷纷回归故里从事农耕,令农业生产得以复兴;唐初规定:“田百亩租二石,庸调绢六丈……”,赋役很轻而且没有额外随意征收苛捐杂税现象,实行耕有其田的均田制和减轻服役负担的租庸调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外出官员回朝,他要先问田苗好坏,百姓疾苦。太宗还实行过一次全国性赋役减免、十二次地域性租调减免政策,让利于民。贞观初,关内自然灾害民不聊生,百姓卖儿鬻女以求生存,太宗除了减免赋税,还“诏出御府金帛为赎之,归其父母”既安抚了民心又保存了劳动力,继而大赦天下为民祈福:“若使年谷丰稔,天下又安,移灾朕身,以存万国”宁愿自身受难而求百姓安康,此举更是赢得万民称颂。唐太宗接受隋朝灭亡的教训,在减轻赋税的同时,又开征了赈灾用税———地税,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保障机制,以防止灾荒引起社会动荡。 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唐太宗诏令各州县都必须建立“义仓”,以备灾年。义仓之粮来自当时主要税种“租庸调”以外,是按各户土地多少另行征收的税粮,故称之为“地税”。据《通典·食货》记载:当时王公以下人户的所有耕地,皆须缴纳地税,税率为每亩纳粮二升,粟、麦、稻,随土地所宜。商贾无田者,以其资产分为九等,出粟自五石至五斗不等,下下户免税。地税是赈灾项粮储,只有出现灾荒才能用以赈济贫民,或贷给农民作种子,至秋后偿还。据史料记载,唐朝开征地税后,用义仓赈济(贷)贫民达106次,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给于道路焉。”(《资治通鉴》)。李世民看到隋炀帝在赋役法之外横征暴敛,以致国亡身死的悲剧,非常注意坚持依法征收,不准去外征敛。贞观二年,他对朝集使说:“根据土地生产情况确定贡赋,已记载在从前的典章制度里,要用本州生产的物品来献给朝廷。近来,听说各州的都督、剌史追求名声,本地物产,有的嫌其不好,越境到外地去寻求,互相仿效,成了风气,很是劳扰。应当改掉这种弊病,不得再这样做。”按照当时的规定,中男(男丁16岁以上至21岁为中男,不算成丁;21岁以上至60岁以下才算成丁)不服兵役,成丁才服兵役。有一次,负责征兵的官员和右仆射封德彝提出要把中男十分岁以上的全部征去当兵,他也同意了。但是,魏征不肯签署文件,并指出这是竭泽而渔焚林而畋的做法,如果把未成丁的男子都征去当兵,就没有人为国家交纳租税和服劳役了,而且兵不在多而在于提高斗志,应当注意改善士兵的待遇,增强战斗力;接着又尖锐地批评他即位以来,有三几件大事不讲信用,今后怎取信于人呢?他听了以后,说道:“我没有认真思考,过错是很大的啊!处理事情这样失策,怎能使国家大治呢?”于是停止抽调中男入伍,并奖魏征一口金。

汉武帝采取轻徭薄赋的原因?为什么

这题目有问题……如果问汉高祖、汉文帝或者汉景帝采取轻徭薄赋倒还说得过去,汉武帝什么时候轻徭薄赋了?在前期也许可以说得上是轻徭薄赋,因为延续了他父祖三代人的政策。在窦太皇太后去世后,汉武帝便开始扩军备战迎战匈奴,此外还要治理黄河大堤。对匈奴的三次进攻虽然稳固了汉朝的北方边界,但可想而知,战争就需要士兵,士兵的来源就是徭役,打仗还需要运送粮食。漠北一战汉朝损失兵力数万人,马10万余匹。大宛一战,李广利两次方才攻克大宛,威慑西域(顺便还带回来了汗血宝马)打仗需要钱,钱当然不可能问汉武帝要,肯定是增加赋税问百姓要。试问轻徭薄赋哪来的?在后期到汉武帝晚年,他建明堂,垒高坛,树“泰一”尊神,大搞顶礼膜拜,并且靡费巨资,多次封禅出游,令大批人入海求蓬莱真神。为了通神求仙,他听信方士之言,把宫廷被服都弄成怪模怪样,还造30丈高的铜柱仙人掌,用以搜集甘露,和玉屑饮之,以为可以长生不老。并任用江充,最终酿成“巫蛊之祸”,逼死太子刘据和卫皇后,受诛连者数万人。  经济上,由于汉武帝连年对外用兵和肆意挥霍,国库已经空虚。汉武帝用桑弘羊执掌全国财政,将盐铁实行垄断卖,并出卖爵位,允许以钱赎罪,使吏制进一步腐败。广大贫苦农民不堪官府和豪强的双重压榨,于汉武帝统治的中后期接连爆发起义,并且愈演愈烈。  军事上,公元前90年(征和三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受命出兵五原(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伐匈奴的前夕,丞相刘屈牦与李广利合谋立昌邑王刘髆为太子。后刘屈牦被腰斩,李广利妻被下狱。此时李广利正在乘胜追击,听到消息恐遭祸,欲再击匈奴取得胜利,以期汉武帝饶其不死。但之后兵败,李广利只得投降匈奴。  以上种种打击使汉武帝心灰意冷,对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颇有悔意。公元前89年(征和四年),桑弘羊等人上书汉武帝,建议在轮台(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戍兵以备匈奴,汉武帝驳回桑等人的建议,并下诏反思自己,称“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政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史称“轮台罪己诏”。汉武帝全面检讨自己的过失,承认行政视察,使汉朝的统治方针发生转变,重新回到了与民休息、重视发展经济的轨道,从而避免了像秦朝那样迅速败亡的结局。这点可以说汉武帝比秦始皇伟大,所谓秦皇汉武……

轻徭薄赋能解释什么意思

成语 轻徭薄赋发音: qīng yáo bó fù解释:轻、薄:减少,量小。徭:徭役。赋:赋税。 减轻徭役,降低赋税。同“轻繇薄赋”。出处:东汉·班固《汉书·昭帝纪》:“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事例: 治黄河修漕运,~修明政治,抚有华夏九州六十一载,算得上明君主,功盖唐宗宋祖。反义词:横征暴敛 以上信息来自百度百科 望。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73256.htm

唐太宗轻徭薄赋具体些的内容

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原因,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唐太宗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他患有气疾,不适合居住在潮湿的旧宫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旧宫殿里住了很久。 李世民贞观之初,在唐太宗的带领下,君臣和谐,全国上下一心,经济很快得到了好转。到了贞观八九年,牛马遍野,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升平景象。   太宗在位20多年,进谏的官员不下30余人,其中大臣魏征一人所谏前后200余事,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说:“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法律制定出来后,唐太宗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维护法律的划一和稳定。在贞观时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执法时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太宗又反复思考,慎之又慎。他说:“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由于太宗的苦心经营,贞观年间法制情况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据载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的才29人,几乎达到了封建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罚。   以民为本的思想,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则;铁面无私,依法办事的气度;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成为封建治世最好的榜样。使唐朝在当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轻徭薄赋为什么会让地方豪强势力日大?

简单点说,一定时期内生产力水平上限是固定的,农民的承受力下限是固定的(比如不饿死),那么这个区间的财富就是国家可分配财富,国家拿的多了,地方豪强就拿少了,国家拿少了,地方就多拿一点。至于国家地方和农民怎么分配各个朝代都不一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什么意思?可以逐句翻译吗?还有历史背景等

天下仓廪大都耗费空虚了,户口少了一半。霍光知道此时政务的要害,就减轻赋税、减少劳役,和黎民百姓休养生息。选自于《汉书 昭帝纪》 这是评价昭帝的主要功绩,也客观得评价的霍光的业绩和能力。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qingyaobaofuraj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