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弃俗出家”的拓展阅读资料(4)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弃俗出家”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出家还俗怎么舍戒、乔达摩·悉达多有着怎样的生活背景?又是什么时期开始出家的?、一个朋友想出家我该怎么劝她、出家以后怎样还俗?、出家人不打诳语的是代表什么动物、出家修行的人是因为看透了世俗,还是懦弱地在逃避世俗?等

出家还俗怎么舍戒

以下是济群法师对还俗舍戒的开示: 出家受了戒,假如不能适应僧团的清苦生活,或受不了戒律的约束,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舍戒。出家受戒需要具备种种条件,通过大众审查,经过许多的手续,可是,要想舍戒还俗却是很简单的,只要对一个比丘,真心诚意的说明就行了,至于说的内容,可以根据你所舍的范围。《律》中说有顿渐二舍:顿舍是直做白衣,当如是说: 我舍佛,舍法,舍僧,舍和尚、舍阿阇黎,舍诸梵行,舍戒,舍律,舍学事,受居家法,我作净人等。 这种舍戒的情形多数是由于完全退失了信心而引起的;渐舍:在受持的四种戒中,或舍弃具戒作沙弥;或舍弃具戒和十戒,作优婆塞。舍戒的词语例上可知。 舍戒之后,如果再想出家受戒,佛教也还是欢迎的。《律》中引《增一阿含经》,有僧伽摩比丘七次舍戒,后更受戒得阿罗汉果的事迹。允许比丘七次舍戒,七次出家,超过七次就不行了。这是从比丘来说的。比丘尼又怎样呢?《十诵律》等说明比丘尼舍戒后,不能再受戒,因为佛陀最初允许妇女出家,本来就是很勉强的,所以就有了比丘尼舍戒后不能重受戒的规定。

乔达摩·悉达多有着怎样的生活背景?又是什么时期开始出家的?

净饭王对悉达多寄以厚望,为使儿子成为一个伟大的国王,让他从小接受军事技艺训练,师从贤哲学习诗书。悉达多在29岁以前生活在王宫之中,父慈妻贤,享尽荣华富贵。但物质上的富裕并没有妨碍他精神上的追求。他富有哲学家的气质,对人世的各种问题都要深究细析。在有了自己的儿子罗目侯罗,完成印度世俗的传统责任之后,他决定抛弃世俗生活,出家修行求索人生真谛。

一个朋友想出家我该怎么劝她

我本人是佛教徒,也算很虔诚吧。人们看出家人有两种极端的错误,一种是认为他们都是很高尚的追求升华的,一种是认为他们都是去逃避的。这两种,都不对,都有片面成分。应该说,正确的认知是:当今中国大部分出家人是把这个当作职业去做的,是世俗人以出家为业,这个当然很不好,这是一大部分人;另一部分人是真的追求佛法而去修行的;也有一部分人是心灰意冷逃避社会的。那么后两者进了佛门,发现寺院里怎么都是那样的人。。。会心生懊悔,最后乃至信仰破灭也未可知。不过听说海城大悲寺是正信道场,但也不可太执着。我认为如果你的朋友是逃避型,你放心,她会出来的,因为中国的佛教界跟世俗界区别不大,她逃无可逃,对那里期望太高最后反倒明白都是假的,会出来。这种情况下,你反倒应该让她去,这样好断了念想。但如果你的朋友,如你所说,是真心追求佛法的,你要做的是:我作为朋友,不反对你去,甚至心里为你高兴,但是,你这么年轻,我认为你应当再想想,给自己一年时间。你用个拖字诀,看能否劝她回头。如果不能,你已经尽了朋友的义务,她也做出了高尚的选择,都没有遗憾;如果能,你岂不也高兴了?最后提醒你一句,尼姑和男众法师不同。男众可以出家又还俗,尼姑有戒,是不可以还俗的,当然不是说有人禁止,而是她还俗之后会不好。我接触过这方面的例子,暴亡之类,所以你要让她慎之又慎,因为是一生的选择。

出家以后怎样还俗?

还俗,佛教用语。原本是指僧尼因为破戒,依律被逐出僧团而返回俗家,恢复世俗人士的身份,故称还俗。若因个人诸多因素,自愿舍戒离开僧团而返回俗家,恢复世俗人士的身份,则称为归俗,也称反俗。但到了后来,还俗也包含有归俗的意思在内了,不一定是指负面的意思。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因为历代的禁佛、废佛活动等政治因素,下令全国的僧尼还俗,例如三武灭佛。反之,也有因非自愿的情况下出家,直到获得准允后才得以还俗,例如后宫的嫔妃、随侍的奴婢,以及年幼的子女(送去佛寺当小沙弥)等。
佛教的比丘最多可以还俗七次;但比丘尼则仅能还俗一次。相对于男性,女人对家庭的依赖较重、情执也较重,意志没有男人坚定。所以佛陀特别针对女众的习气,规定只有一次出家机会,希望女众慎重决定三思而行,也能使女众珍惜出家的因缘。
除了佛教,在道教中的道士、女冠也常有还俗的情况发生。另外,西方宗教的修道者如修士、修女等不再继续修道时,中文亦称为还俗。
中外历史上,许多宗教皆有因受到政治力的介入,而遭到主政者下令拆毁宗教建筑物、禁止传教、强迫还俗的事况发生,造成宗教灾难(简称教难,佛教徒则多称为法难),是于宗教迫害的其中一种形式。
扩展资料:
如果信徒真的想要出家,首先要去寺庙里找一位比丘,请求比丘作自己的“依止师”。比丘是梵文音译,主要是乞食之意,是说出家人乞食以自生活,当然,“乞食”之外,同时也有怖魔、破恶、净命的意思。总之,想要出家的人,找一位比丘师傅,这是必经之路
不过,别以为出家很容易,一般情况下,找到的这位比丘不能擅自做主,而需要向全寺僧人说明来人的情况,征求全体意见,在大家一致同意后,才可以同意信徒的请求,为之剃度,并授沙弥戒。
出家有这么多条条框框,出家之人想要舍戒还俗,却是容易得很,对任何人声明一下,说自己愿意舍戒还俗,就可以放弃比丘身份还俗了。
不过,如果不声明舍戒,却违反戒条,便是“破戒”,是要受惩罚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还俗

出家人不打诳语的是代表什么动物

出家人不打诳语的是 猴子。
弃俗出家
qì sú chū jiā
【解释】弃:放弃;俗:尘俗。放弃世俗出家为僧尼。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回:“今有这个表弟姓鲁,是关西军汉出身,因见尘世艰辛,情愿弃俗出家。”
【结构】连动式成语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世
【近义词】出家弃俗
【例句】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七卷:“姓陈名义,三举不第,因此弃俗出家,在灵隐寺做侍者。”

出家修行的人是因为看透了世俗,还是懦弱地在逃避世俗?

真正因为看透了世俗而出家的人其实只有少数而已,绝大多数的人出家其实只是在逃避世俗。但是其实他们并不觉得自己在逃避世俗,只是觉得世俗阻碍了自己追求自己想要追求的那个境界,所以选择抛弃它而已。
但是事实上,我们生而为人,既然诞生在这个世俗上,就不可能真正能超脱于世俗之外。父母的养育之恩,兄弟姐妹的兄弟亲情,另一半的夫妻之情,子女的骨肉之情,还有挚友、恩师、知交、红颜,等等等等。这些俗世的感情,哪一个是可以轻易看透的?
能轻易地看透,只不过是你没有真正得到过,或者没有深刻地领会过这种感情而已。因为没有兄弟姐妹,你就说亲情无所谓有,无所谓无,这算看透吗?因为没有刻骨铭心地相爱过,你就说爱情无所谓有,无所谓无,这样能叫看透吗?
所以有句话说,“既未入世,谈何出世”?我不能说这个世界上没有经历过万般复杂的感情最终依然能选择放下,从内心深处大彻大悟的人。但是绝大多数的人,所谓的放下,只不过是理不清这一头乱账,从而选择眼不见心不烦,出家了事。
当然了,我所谓的逃避世俗,其实并不是贬义的说法。就好像这个世界上有万般职业,万般生存方式,而你只是选择了其中的一种而已。毕竟在这个红尘琐事缠绕的繁杂世界中,还有那么多看不透的人存在。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qisuchujia4.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