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三家村”的拓展阅读资料(5)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三家村”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三家村在哪里、文化革命时期三家村,四家店、请问,什么是“三家村学究”、三家村藕粉的简介、“偶失万户侯,遂老三家村”的意思、熟语“三家村”是什么意思等

三家村在哪里

  走进三家村  三家村是一个位于香港观塘区东南部鲤鱼门的乡村,拥有150年的历史,九龙十三乡之一,位于油塘及鲤鱼门附近,海鲜鲜美。 鲤鱼门石质优美,最早在此定居计有叶、曾、李、张等姓,是广东客家人百多年前移居九龙东部发展出来的村落。 中国的三家村,有很多,香港的,大概是最出名的。

文化革命时期三家村,四家店

三家村,本义是乡间人居寥落的地方。1961年9月中共北京市委机关刊物《前线》杂志为“丰富刊物内容”“活跃气氛”“提高质量”开辟了一个栏“三家村札记”,该栏邀请北京市委书记邓拓、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北京市委统战部部长廖沫沙三人合写,他们约定,文章以一千字左右为限,每期刊登一篇,三人轮流写稿。作者由三人取一个共同的笔名:吴晗出“吴”字,邓拓出“南”字(笔名“马南邨”),廖沫沙出“星”(笔名“繁星”),合称“吴南星”。
  从1961年10月到1964年7月,“三家村札记”共发表了60多篇文章。这些文章的内容大部分以说古论今、谈天说地的形式,谈论思想修养、艺术欣赏等问题,个别篇章亦会应读者点题而作。其中一些篇章也批评了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不良现象,对时弊有所讽喻。但这种批评与讽喻后来被认为是当作了“有步骤有组织有指挥”的政治行为,遭到批判。
  1966年5月在江青策动下,通过《向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线开火》(“高炬”,1966年5月8日《解放军报》)、《擦亮眼睛、辨别真假》(关锋化名“何明”,同前《光明日报》)和《评“三家村”》(姚文元 ,1966年5月10日《解放日报》)“三家村札记”遭到批判,该栏被定性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有指挥、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为复辟资本主义、推翻无产阶级政作舆论准备的”。一般人认为,批判者的真实动机意在指向这三人身后的北京市党政系统。从此之后“三家村”被认定为是“反党集团”。邓拓被认为是“黑店的掌柜和总管”,吴晗是“急先锋”。
  对三家村的批判成为文化大革命的直接突破口。最终导致了北京市委的崩溃、改组及其随后一系列的政治变动终致刘少奇、邓小平的倒台。邓拓、吴晗也在不断升级的批判与迫害中含恨而死。
  全国各地也都掀起了揪大大小小的“三家村”、“四家店”的浪潮,斗争矛头转而指向党政军领导干部和文艺、理论、新闻、出界的知识分子身上。“三家村”成了“反党反社会主义黑线”的代名词,并流行一时,形成恐怖气氛。因此罹祸者甚众。连与文化无关的小单位,也要揪个“三家村”出来;否则就是“不抓阶级斗争”。
  《人民日报》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1966年6月1日)写道:“剥削阶级的枪杆子被缴械了,印把子被人民夺过来了,但是他们脑袋里的反动思想还存在着”

请问,什么是“三家村学究”

三家村原来是指人很少的农村,因为人少所以肯定有知识有学问的人更少,三家村学究其实就是一个谦辞,说自己是小地方(或者很落后的地方)来的,只是在小地方算是个有学问的人。

三家村藕粉的简介

三家村藕粉历史悠久,清光绪《唐栖志》于藕粉条有云:“藕粉者,屑藕汁为之,他处多伪,掺真膺各半,唯唐栖三家村业此者以藕贱不必假他物为之也。”三家村藕粉誉满神州,名扬海外。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来杭,品尝三家村精制藕粉,赞赏不绝,并留作礼物携带回国。三家村藕粉制工精细,色泽微红呈片状,无杂质,耐久贮,昔赖手工操作,自磨喔偶,榨汁、晾晒,每担鲜藕可制粉6~7斤。自农历八月半至次年清明为生产期。建国后,全乡70个生产队集体加工,尤以舍廊村所产为佳。余杭农村自然资源条件独特,水多田少,遍地宜果,莲藕种植历史悠久。明清,三家村藕粉已是“风靡两京”的休闲食品,借助京杭大运河外运,远销苏州、上海、南京等地。早在著名《随园食单》《陶庵梦忆》及《杭州府志》都有记载。

“偶失万户侯,遂老三家村”的意思

偶然错失了被封赏万户侯的机会,于是就终老在了偏远的小山村。

熟语“三家村”是什么意思

三家村最早出自陆游诗句“偶失万户侯,遂老三家村””(《村饮示邻曲》),意为偏远的小三村。康有为所作《唯心》中有“三家村学究,得一第,则惊喜失度”所用的“三家村”既为此意。该词的用法后来发生了很大变化。 内地和香港一个常用的地名,意指有三个族群或家庭的人共同聚居的村庄。 香港的三家村 在文学作品或网上社群中,三家村被用来形容三个人或三个不同团体的人所创立的机构或聚会的地方。 在晚清小说《何典》中,有一个虚构的村庄名叫作“三家村”。据传这部小说曾引起毛泽东的特别兴趣,使三家村一词最终成为流行一时的文革用语 在内地,三家村是1966年一场文字狱的代称。 吴晗.廖沫沙.邓拓并称’三家村’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邓云特,一九一二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他从小就酷爱文学艺术。一九三○年十八岁时参加了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一九三七年秋到达解放区后,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晋察冀新华总分社社长等。解放后先后任《人民日报》社长、总编辑和北京市委文教书记等职。一九六一年,邓拓应《北京晚报》的要求,开设了《燕山夜话》栏。以马南邨为笔名。如作者在第一集前的“两点说明”中所讲的:“办此栏,将努力做到,在某些方面适当地满足具有相当文化水平的工农兵群众的要求。”在为合集写的“自序”中他又说:“我们生在这样伟大的时代,活动在祖先血汗洒遍的燕山地区,我们一时一刻也不应该放松努力,要学习得更好,做得更好,以期无愧于古人,亦无愧于后人!”在此之后,他又与吴晗、廖沫沙同志合作,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了《三家村札记》的栏。这些杂文旗帜鲜明爱憎分明切中时弊而又短小精炼、妙趣横生、富有寓意,博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支持。全国许多报刊、杂志效仿这一做法,开设了类似的杂文栏,为当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苑增添了生气。 《燕山夜话》包括一百五十多篇文章。林彪、江青等人,出于整垮北京市委,进而搞乱全国,乱中夺的阴谋,对《三家村札记》和《燕山夜话》最先举起了屠刀。文痞姚文元《燕山夜话》和《三家村札记》的作者横加罪名,《燕山夜话》变成了“反党黑文,“三家村”被打成“反党集团”,制造了一起震动全国的特大冤案。邓拓因此而含冤自尽,成为“四人帮”一九六六年大兴文字狱的第一个牺牲者。///motion path,此词为影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sanjiacun5.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