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世态人情”的拓展阅读资料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世态人情”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幻即是真世态人情描写的淋漓尽致的下联是、杨绛的十九句名言、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是什么意思、世态人情的作文 小小说、"常恨人心不如铁,等闲平地起波澜."的出处??、“天壤之别”指的是哪句诗?、“天壤之别”指的是哪句诗?、世态人情 怎么翻译成英文等

幻即是真世态人情描写的淋漓尽致的下联是

今亦犹昔新闻旧事扮演来毫发无差。。。

杨绛的十九句名言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
故人笑比中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
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刚开始是假装坚强,后来就真的坚强了。
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书上的描摹,戏里的扮演,即使栩栩如生,究竟只是文艺作品;人情世态,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新奇得令人震惊,令人骇怪,给人以更深刻的效益,更奇妙的娱乐。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
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我们的爱情到这里就可以了,我不要它溢出来
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我向来以为自己是个随和的人,只是性情有点孤僻,常闷闷不乐,甚至怀疑自己有忧郁症,并且觉得自己从出世就是个错,一言一行,时候回想总觉得不当。我什么都错。为什么要有我这个人呢?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见她之前,从未想结婚;娶她之后,我从未后悔
人能够凝炼成一颗石子,潜伏见底,让时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过,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
父亲说,没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我却不放心。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父亲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我向来以为自己是个随和的人,只是性情有点孤僻,常闷闷不乐,甚至怀疑自己有忧郁症,并且觉得自己从出世就是个错,一言一行,时候回想总觉得不当。我什么都错。为什么要有我这个人呢?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是什么意思

刘禹锡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这是《竹枝词九首》的第七首.诗从瞿塘峡的艰险借景起兴,引出对世态人情的感慨.瞿塘峡是长江三峡之一,两岸连山,水流急湍,形势最为险要,古有“瞿塘天下险”之称.峡中尤多礁石险滩,峡口有“滟滪堆”,就是一巨大石滩.“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就描绘出瞿塘峡的这种险阻形势.“嘈嘈”,流水下滩发出的嘈杂声.“十二滩”,并非确数,犹言险滩之多,其险绝情况也就可以想见了.面临着惊涛拍岸、险阻重重的瞿塘峡,诗人不禁由江峡之险联想到当时的世态人情:“常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瞿塘峡之所以险,是因为水中有道道险滩,而人间世道“等闲平地”也会起波澜,岂不令人防不胜防?真是“人心”比瞿塘峡水还要凶险.这是诗人发自内心的感慨之言.

世态人情的作文 小小说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时值腊月,天空微亮,即便是清晨,天依旧昏昏沉沉的,仿佛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网的屋顶。那堆在天上聊聊数朵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白粉。在这阴霾天空的笼罩下,一切都是异常的沉闷。偶尔灰白色的天幕,会开出一道裂缝,透出一丝泛白的阳光,在这寒冷的季节,完全感觉不到半点的温暖。乌云拨开面纱的时候,几间草房现了出来。寒风中,摇摇欲坠。屋里更是简陋,除了一张硬板床榻,就只有一张残旧不堪的饭桌,连一张供人歇坐的椅子都没有。如此凄凉的居所,到与这四周的氛围十分相似呢,再瞧瞧草屋外这外头的设计和构造简直可以用大气恢弘来形容。这一边红墙碧瓦,飞檐重顶,这一边亭台独立,亭跨下流水潺潺,那一侧有拔地而起的假石山群,堆垒得很是别致,更有各类叫不上名字的花草,即是是寒冬腊月,依旧百花争艳,无比热闹。这草房和这红墙碧瓦一比,天堂和人家的差别。怨不得大家都说再奢华在辉煌的地方,依然还是会有腐烂发臭的霉点。这就是人类社会恒久不变的定律。  草房内,冷硬的床板上躺着一个七八岁大的小女孩,因为身上带伤,更因为用以取暖的被子纤薄得宛如只是一块稍微加厚的布块。寒风透过草房的缝隙,呼呼直入,吹得床上的女孩簌簌发抖。人类是贪得无厌的生物,他们只需要金钱、地位、名利、对于无的人、如果他们没有能力就只能成为政治利益的牺牲品,女孩睁开眼睛,那是一双美丽得可以媲美天上繁星的眼睛,里面流溢着惑世的光彩。  恍恍惚惚间,女孩似乎又看到了曾经那个可怜的自己。曾经的她在生命接近死亡的时候,突然醒悟,她的寿命只有几十年,本来就短了,她有什么资格不去珍惜?半空中轻盈的身体与地面重重地碰撞的那一刻,灵魂消散前的那一瞬间,她曾经发过誓:若能再给她一次生命,她绝不轻易放弃。她一定会活得流光四溢,把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一一狠狠地踩在脚下。女孩活下来了。  脑海中闪过那字字铿锵的誓言,因为严重高烧而浑浊的思维突然变得异常清晰。是的,她发过誓她要活得比任何人都要好,要把那些妄图伤害自己的人玩弄在自己的手中。曾经儒弱的自己已经死了,如今两世为人,她还没等到那一天,她怎么能就这样倒下?怎么能就这样遗憾地死去?阳春三月,海棠开,春已半,桃李又如许。天下名花,当数梨花。春风荡漾,梨树花开。千朵万朵,压枝欲低。白清如雪,玉骨冰肌。素洁淡雅,靓艳含香。风姿绰约,占断天下白,压尽人间花。  皎洁的月光下,一抹白色的身影立在黑瓦的屋顶上,远远望去分不出是男是女。只知道夜风吹过,那白衣衣袂飘飘,出尘的风姿宛如九天玉池上的仙女,又宛如风中纷飞的梨花。纤白而素雅,圣洁而美丽。上帝真的跟她开了个很大的玩笑,只因为不是自己的父亲爱的人生的,就备受冷落,人生中没有父母的疼爱也就算了,还被自己的父亲视为眼中钉肉中刺,21世纪,看似和平,却是最恐怖的,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二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成功之路上女孩是最显着的,但她却把心给冰封,世上其实有很多人都是受尽了人情冷暖才把心冰封,身为21世纪的新新人类,我们应该对所有人好一点,因为下辈子不会遇到了,只要自己过得好就可以,正是因为许多人都有这种思想,才让城市的喧嚣中多了一份利益,少了人类最原始的关爱。

"常恨人心不如铁,等闲平地起波澜."的出处??

刘禹锡 瞿塘嘈嘈十二滩, 人言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 等闲平地起波澜。 这是《竹枝词九首》的第七首。诗从瞿塘峡的艰险借景起兴,引出对世态人情的感慨。 瞿塘峡是长江三峡之一,两岸连山,水流急湍,形势最为险要,古有“瞿塘天下险”之称。峡中尤多礁石险滩,峡口有“滟滪堆”,就是一巨大石滩。“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就描绘出瞿塘峡的这种险阻形势。“嘈嘈”,流水下滩发出的嘈杂声。“十二滩”,并非确数,犹言险滩之多,其险绝情况也就可以想见了。 面临着惊涛拍岸、险阻重重的瞿塘峡,诗人不禁由江峡之险联想到当时的世态人情:“常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瞿塘峡之所以险,是因为水中有道道险滩,而人间世道“等闲平地”也会起波澜,岂不令人防不胜防?真是“人心”比瞿塘峡水还要凶险。这是诗人发自内心的感慨之言。刘禹锡参加永贞改革失败以后,屡受小人诬陷,贵打击,两次被放逐,达二十三年之久。痛苦的遭遇,使他深感世路维艰,凶险异常,故有此愤世嫉俗之言。长恨,显示出长期埋在诗人心中的,对那些惯于兴风作浪无事生非、陷害无辜的无耻之徒的无比忿恨。说瞿塘之险用“人言”提起,意为尽人皆知;叹人心之险则用“长恨”领出,主语是诗人自己,点出自己在现实的经历和体察中悟出的人情世态,并且明确表示了自己对它的态度。两句之间有转折,也有深入,以瞿塘喻人心之险,在人之言与我之恨之间过渡,命意精警,比喻巧妙,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从而给人以深刻的感受。长恨人心不如水, 等闲平地起波澜。这句才是原文.............

“天壤之别”指的是哪句诗?

语出《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不走翰林这途,同一科甲,就有天壤之别了。”
天壤之别,意为高天和平地的区别。极言差别之大。在《抱朴子·内篇·论仙》中亦有:“趋舍所尚,耳目之欲,其为不同,已有天壤之觉(较),冰炭之乖矣。”按照一般人的生理机能来说,聪明与不聪明虽有差别,但并不存在~。
儿女英雄传》是由清代满族文学家文康所著,又名《金玉缘》、《日下新书》,是我国小说史上最早出现的一部熔侠义与言情于一炉的社会小说,小说长达40回,讲述的是安学海父子仕途生活,描绘了整个社会特别是官场的腐败和黑暗。
马从善《儿女英雄传序》说作者少时家门鼎盛,晚年诸子不肖,家道败落,他块处一室,“著此书以自遣”。
鲁迅说:“荣华已落,怆然有怀,命笔留辞,其情况盖与曹雪芹颇类。惟彼为写实,为自叙;此为理想,为叙他。”(《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七篇)小说作者虽与曹雪芹的境况相似,但没有曹氏那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和超拔凡俗的审美情思,只是一个皈依封建道德伦理规范的世俗之人。写作此书,实是要在精神幻想中圆一个补天的梦。所以曹雪芹写的是罪恶世家的衰败史;而他写的则是积善世家的发皇史,因此,浓重的封建道德说教、陈腐的纲常名教观念以及玉堂金马夫荣妻贵的庸俗人生理想成为小说的主要思想缺陷。
然而,《儿女英雄传》是一部深于人生阅历之作,加之艺术手法圆熟高妙,熔侠义、公案、言情小说于一炉,仍不失为一部雅俗共赏之作。书中较成功地塑造了英风侠概的十三妹形象。孙楷第考证十三妹的形象渊源于明代凌濛初的《程元玉店肆代偿钱 十一娘云冈纵谭侠》(《初刻拍案惊奇》卷四)和清人王士祯的《女侠》(《池北偶谈》卷二六),然而该二则中的人物形象仍然比较苍白,不脱诡秘之气。可以说,直到文康笔下,才完成了一个血肉丰满的人间侠女形象。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封建名教的束缚,赋予十三妹以民间侠义色彩。这个出身宦门的女子,身怀绝技,遁迹深山,蔑视臣,目无王法,由一腔不平之气激成一副游戏三昧的性情。小说着重刻画了她拯人于穷途末路的义骨侠肠。从悦来客店寻根究底,到能仁寺歼灭凶僧,赠金联姻,借弓退寇,生动地表现出她襟怀磊落肝胆照人的豪侠气概。文康笔下的十三妹,心高气傲,豪爽天真,口角锋利逼人,又带几分诙谐风趣,个性鲜明,气韵生动。在她铲除人间不平的侠义行为上寄寓着人民的审美理想。她最终成为安家的贤德媳妇,恪守三从四德,热衷荣华富贵,前后面目迥异。作家立意要收服“十三妹这条孽龙”,“整顿金笼关玉凤”(第十六回),把她送入温馨的家庭生活中去作为最终的归宿,与其他侠义公案小说之将侠士送至清官手下,表现了同样的思想趋向。“儿女英雄”模式的确立,又为侠义、言情小说的合流推波助澜。[2] 
儿女英雄传》具有切近世态人情的长处,所谓“描摹世态,曲尽人情”。作家以精细的笔触勾勒出一幅19世纪中国社会风俗画面。诸如官场的鬼蜮横行,下层社会的光怪陆离,悦来老店、天齐庙会的喧阗扰攘,以及当时的各种典章礼俗,无不写得细腻真切。首回写蹭蹬场屋的五旬老翁安学海赴考、候榜前光景,笑中有泪,不逊于《儒林外史》笔墨。第二十八回叙安、何结亲,文字花团锦簇,满洲贵族婚礼的一应仪注,皎然揭诸眉睫之下。人物描写也有相当的功力,安学海忠厚善良而不免迂腐,张金凤内刚外柔而深心周密,邓九公豪爽拙直,张老夫妻又怯又土,各具风神。
儿女英雄传》采用市井细民喜闻乐见的评话形式,如同对读者当面娓娓而谈,还不时地忙中偷闲从旁插话,点明筋节,或则插科打诨,妙趣横生,深得评话艺术之阃奥。小说结构的翻新出奇,亦为一时所仅见。苏曼殊称誉此书前半部,结构“佳绝”。作家善用伏笔,巧设悬念,悦来店、能仁寺数回,小说主人公十三妹的行动云遮雾罩,藏头露尾,作了如许一番惊天动地的事,却似“神龙破壁腾空去,夭矫云中没处寻”(第十回),直到第十九回方才道破她的真名实姓,全然打破了开门见山平铺直叙的套数。此书尤为擅长的则是它纯熟、流利的北京口语。
胡适揄扬说:“他的特别长处在于言语的生动,漂亮,俏皮,诙谐有风趣。”(《儿女英雄传序》)《儿女英雄传》开创了地道的京味,不论叙事语言还是人物语言,都写得鲜活,于俗白中见风趣,俏皮中传神韵。《儿女英雄传》语言的成功,深刻地影响了其后小说的创作,成为京味小说的滥觞。《儿女英雄传》的拟评话形式与醇正的京腔京韵形成了独特的美学风貌。

“天壤之别”指的是哪句诗?

语出《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不走翰林这途,同一科甲,就有天壤之别了。”
天壤之别,意为高天和平地的区别。极言差别之大。在《抱朴子·内篇·论仙》中亦有:“趋舍所尚,耳目之欲,其为不同,已有天壤之觉(较),冰炭之乖矣。”按照一般人的生理机能来说,聪明与不聪明虽有差别,但并不存在~。
儿女英雄传》是由清代满族文学家文康所著,又名《金玉缘》、《日下新书》,是我国小说史上最早出现的一部熔侠义与言情于一炉的社会小说,小说长达40回,讲述的是安学海父子仕途生活,描绘了整个社会特别是官场的腐败和黑暗。
马从善《儿女英雄传序》说作者少时家门鼎盛,晚年诸子不肖,家道败落,他块处一室,“著此书以自遣”。
鲁迅说:“荣华已落,怆然有怀,命笔留辞,其情况盖与曹雪芹颇类。惟彼为写实,为自叙;此为理想,为叙他。”(《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七篇)小说作者虽与曹雪芹的境况相似,但没有曹氏那种深刻的人文关怀和超拔凡俗的审美情思,只是一个皈依封建道德伦理规范的世俗之人。写作此书,实是要在精神幻想中圆一个补天的梦。所以曹雪芹写的是罪恶世家的衰败史;而他写的则是积善世家的发皇史,因此,浓重的封建道德说教、陈腐的纲常名教观念以及玉堂金马夫荣妻贵的庸俗人生理想成为小说的主要思想缺陷。
然而,《儿女英雄传》是一部深于人生阅历之作,加之艺术手法圆熟高妙,熔侠义、公案、言情小说于一炉,仍不失为一部雅俗共赏之作。书中较成功地塑造了英风侠概的十三妹形象。孙楷第考证十三妹的形象渊源于明代凌濛初的《程元玉店肆代偿钱 十一娘云冈纵谭侠》(《初刻拍案惊奇》卷四)和清人王士祯的《女侠》(《池北偶谈》卷二六),然而该二则中的人物形象仍然比较苍白,不脱诡秘之气。可以说,直到文康笔下,才完成了一个血肉丰满的人间侠女形象。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封建名教的束缚,赋予十三妹以民间侠义色彩。这个出身宦门的女子,身怀绝技,遁迹深山,蔑视臣,目无王法,由一腔不平之气激成一副游戏三昧的性情。小说着重刻画了她拯人于穷途末路的义骨侠肠。从悦来客店寻根究底,到能仁寺歼灭凶僧,赠金联姻,借弓退寇,生动地表现出她襟怀磊落肝胆照人的豪侠气概。文康笔下的十三妹,心高气傲,豪爽天真,口角锋利逼人,又带几分诙谐风趣,个性鲜明,气韵生动。在她铲除人间不平的侠义行为上寄寓着人民的审美理想。她最终成为安家的贤德媳妇,恪守三从四德,热衷荣华富贵,前后面目迥异。作家立意要收服“十三妹这条孽龙”,“整顿金笼关玉凤”(第十六回),把她送入温馨的家庭生活中去作为最终的归宿,与其他侠义公案小说之将侠士送至清官手下,表现了同样的思想趋向。“儿女英雄”模式的确立,又为侠义、言情小说的合流推波助澜。[2] 
儿女英雄传》具有切近世态人情的长处,所谓“描摹世态,曲尽人情”。作家以精细的笔触勾勒出一幅19世纪中国社会风俗画面。诸如官场的鬼蜮横行,下层社会的光怪陆离,悦来老店、天齐庙会的喧阗扰攘,以及当时的各种典章礼俗,无不写得细腻真切。首回写蹭蹬场屋的五旬老翁安学海赴考、候榜前光景,笑中有泪,不逊于《儒林外史》笔墨。第二十八回叙安、何结亲,文字花团锦簇,满洲贵族婚礼的一应仪注,皎然揭诸眉睫之下。人物描写也有相当的功力,安学海忠厚善良而不免迂腐,张金凤内刚外柔而深心周密,邓九公豪爽拙直,张老夫妻又怯又土,各具风神。
儿女英雄传》采用市井细民喜闻乐见的评话形式,如同对读者当面娓娓而谈,还不时地忙中偷闲从旁插话,点明筋节,或则插科打诨,妙趣横生,深得评话艺术之阃奥。小说结构的翻新出奇,亦为一时所仅见。苏曼殊称誉此书前半部,结构“佳绝”。作家善用伏笔,巧设悬念,悦来店、能仁寺数回,小说主人公十三妹的行动云遮雾罩,藏头露尾,作了如许一番惊天动地的事,却似“神龙破壁腾空去,夭矫云中没处寻”(第十回),直到第十九回方才道破她的真名实姓,全然打破了开门见山平铺直叙的套数。此书尤为擅长的则是它纯熟、流利的北京口语。
胡适揄扬说:“他的特别长处在于言语的生动,漂亮,俏皮,诙谐有风趣。”(《儿女英雄传序》)《儿女英雄传》开创了地道的京味,不论叙事语言还是人物语言,都写得鲜活,于俗白中见风趣,俏皮中传神韵。《儿女英雄传》语言的成功,深刻地影响了其后小说的创作,成为京味小说的滥觞。《儿女英雄传》的拟评话形式与醇正的京腔京韵形成了独特的美学风貌。

世态人情 怎么翻译成英文

Ways of the world human sentiment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shitairenqing.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