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天人相应”的拓展阅读资料(5)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天人相应”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如何看待天人关系、什么是天人相应、如何理解黄帝内经中天人相应的思想、天人相应的历史渊源、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是什么意思、古人常说的"天人合一"是什么意思?等

如何看待天人关系

“天人互益”与“天人互泰”──萧力群“天人互益”与“天人互泰”分别是饶宗颐和梁缺首先提出的哲学概念。“天人互益”是国学大师饶宗颐提出的哲学概念,意思是:一切的事业,要从益人而不是损人的原则出发和归宿。它的提出是以《易经》“益卦”为理论根据的。“天人互泰”是哲学学者梁缺提出的哲学概念,意思是:天与人、人与自然彼此保持安定太平、和谐美好的常态关系。它的提出是以《易经》“泰卦”为理论根据的。

什么是天人相应

「解释」 :指人体组织结构、生理现象以及疾病同自然界变化的相对应的关系。《灵枢·邪客篇》:“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它的主要精神在于提示医生在临床诊断治疗疾病时,应注意到四时气候等诸种因素对疾病变化的影响,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这是天人相应学说的积极方面。也有“天有日月,人有两目”之类的说法,应予以科学的分析对待。

如何理解黄帝内经中天人相应的思想

  天人相应,是指人体的饮食应与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例如,生活在潮湿环境中的人群适量地多吃一些辛辣食物,对驱除寒湿有益;而辛辣食物并不适于生活在干燥环境中的人群,所以说各地区的饮食习惯常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一年四季不同时期的饮食也要同当时的气候条件相适应。例如,人们在冬季常喜欢吃红炯羊肉、肥牛火锅、涮羊肉等,有增强机体御寒能力的作用;而在夏季常饮用乌梅汤、绿豆汤等,有消暑解热的作用。这些都是天人相应在饮食养生中的体现。  其一,调补阴阳,是指通过合理饮食的方法来调节人体阴阳的平衡。传统养生学认为,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应该保持在“阴平阳秘”的健康状况,如果机体失去阴阳的平衡状态就会产生疾病,并可以通过饮食来调节阴阳以保持健康。例如,人们常用甲鱼、龟肉、银耳、燕窝等来养阴生津,滋阴润燥以补阴虚;常用羊肉、狗肉、鹿肉、虾仁等来温肾壮阳,益精填髓以补阳虚。这些就是饮食调补阴阳的体现。  其二,审因用膳,是指根据个人的机体情况来合理地调配膳食。我们知道人体需要全面而均衡的各种营养成分,所以《黄帝内经》提出“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在保证全面营养的前提下,还应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适当地调配饮食结构。如阴虚者多进食补阴的食品;阳虚者多进食补阳的食品;气虚者多进食补气的食品;血虚者多进食补血的食品;体质偏于实症者多进食一些有清泻作用的食品。

天人相应的历史渊源

天人相应 tiānrén-xiāngyìng,按照现代的解释就是:自然界(大宇宙、宏观整体)和人(小宇宙、微观个体)是互相感应、互为反应、互为映照的。
中国传统医学渊源
天人相应:[correspondence between man and universe] 指人体与大自然有相似的方面或相似的变化。《灵枢·邪客》∶“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其主要精神是揭示在预防疾病及诊治疾病时,应注意自然环境及阴阳、四时、气候等诸因素对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及其影响。例如在辨证论治时,必须注意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
附:天人相应的具体体现
昼夜节律、七日节律、月节律、四季节律、年节律
天人相应最重要的体现是合于气。中医《素问·微旨大论》提出气交的概念: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曰:何谓气交?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 天地人三者是一气分布到不同领域的结果。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人与万物,生于天地气交之中,人气从之则生长壮老已,万物从之则生长化收藏。人虽有自身特殊的运动方式,但其基本形式--升降出入、阖辟往来,是与天地万物相同、相通的。一个非线性动力系统随时间演化会不断分形进入混沌状态,每个分形和上个层次的分形有相当的“相似性”,有点所谓“全息”的味道。人体、社会乃至宇宙都可视为非线性动力系统,系统演化不断分形进入混沌状态也是一定的,这么讲“天人合一”、“小宇宙中藏大宇宙”的说法和中医“唯象”理论就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
中华古代哲学渊源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对这个概念而言,董仲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是儒家最早言说五行者,战国以前的儒家只言阴阳而不论五行。而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合流并用,他一般还被看作是儒门解易的第一人,其代表作为《春秋繁露》。
对天人合一观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是什么意思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对这个概念而言,董仲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是儒家最早言说五行者,战国以前的儒家只言阴阳而不论五行。而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合流并用,他一般还被看作是儒门解易的第一人,其代表作为《春秋繁露》。  对天人合一观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上为《大易识阶》米鸿宾的主要观点,但《开启中医之门》的作者李阳波则很不满意董仲舒所提出来的天人合一观,他解释说:董提出这个观念主要是讲天的情况与人的情况的统一,实际上,作为天的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是很难模拟的,可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植物、动物及人的本身,他们的生长衰老、他们的变化却无法逃脱天的支配。所以,天人合一,主要是讲天与万物、与人的这种生理状态的合一,而不是天与人的社会结构的合一。为了作出这样一个划分,李阳波就把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中有关社会观的这一部分划出去,而保留其谈生物的部分,并且径直把它称为“宇宙生物观”。 因为中医是研究天、地、人之间的术数转换变化关系的一门学问。在他看来,天人合一就已把中医小了一截。李阳波同时认为钱学森也看到了中医、气功、人体特异功能的一些情况,从一些人身上所存在的不可思议的潜力,看到了人天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所以也摒弃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而改作了“人天观”。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所谓“天”,一种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另一种观点认

古人常说的"天人合一"是什么意思?

有的人说“天人合一”,其实错了,是“人天合一”。天,无时无刻不在包围着我们,但是由于我们自己没有打开,感觉不到天与我们是合一的。只有当我们真正打开了,才能体会到与天合一。——导语
你就是一个小宇宙
你们都知道自己是一个缩小的宇宙,内在的信息场和宇宙是同步的。而且跟宇宙相比,不多不少,只是缩小了而已。
通过放大你这个缩小,让它不断地弥漫、扩散,就能和外在的宇宙衔接,合二为一。打坐就是让自己的身心灵彻底地放松、张开、弥漫出去。
汉传佛教讲的“入三摩地”就是个体消失,融入到整体之中,与藏传佛教讲的“证悟空性”或“证入空性”是一样的,也相当于道教讲的炼神还虚、炼虚入道。表达方式虽然不同,但境界是一样的。
世界上各个教派的教主,他们的人生经历、体验和感悟,包括智慧的缘起都不尽相同,所以他们的言教也不尽相同。而后来者在他们的基础上进行发挥,使他们的言教又带上了后来者的色彩。后来者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用自己的语言去诠释前贤的智慧和理念,于是同一个理念或境界就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
例如,“明心见性”是佛教的用词,道教就不用这个词,因为道教的修炼是从生理入手,从生理的角度出发,他们就把这个境界称为“炼神还虚”了。而基督教是信主的,于是他们就强调要“与主合一”,也就是与宇宙大爱合一,因为主就是爱。
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也要不断地学习进步。你们来到东华禅寺,也是你们发心来成就我们。人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发展是互为一体、相互依赖的,所以要互相支持、相互帮助。如果你认为自己很有本事,不需要依靠谁,那说明你的境界和智慧还不够。如果你的智慧和心量打开了,你会发现人离开人,人离开地球这个大环境是活不下去的,是无法发展、成长和进步的。
简单地举个例子,比如你是做房地产的,谁给你提供水泥、钢筋等一系列的建筑材料呢?你能全部自己生产吗?而我是做服装生意的,我能离开布料生产者吗?所以一个人看似独立,与他人无关,实际上离开了他人,我们都寸步难行
这种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结,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就发现了,他在《华严经》中把它称为“因特那网”,就像现在的互联网,它们的形式是一模一样的。释迦牟尼佛是怎么知道生命之间的这种网络状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tianrenxiangying5.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