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围城打援”的拓展阅读资料(6)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围城打援”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围魏救赵的主要内容、杨得志围城打援,为什么保定的守军不去增援徐水,而让石家庄的守军去增援徐水?、围魏救赵成语典故、围魏救赵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围魏救赵长龙阵打三个数字、围城打援的历史等

围魏救赵的主要内容

战国时,魏国大将庞涓率军攻打赵国邯郸。赵王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前往救援。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魏国内部空虚,于是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在路经桂陵要隘,齐兵设伏截击魏军。庞涓几乎全军覆没
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折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 叁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
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
扩展资料
【成语】:围魏救赵
【拼音】:wéi wèi jiù zhào
【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出处】:《三国演义》三十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即自出;寨必空虚;可纵兵先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
【近义词】:围詹救科、调虎离山
【反义词】:围城打援、围点打援
【例句】: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出来抢粮,我们便用围魏救赵的办法,打他的县城,鬼子就急忙撤回。

杨得志围城打援,为什么保定的守军不去增援徐水,而让石家庄的守军去增援徐水?

保定地处北京、天津、石家庄三角地带,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之称。可谓是战略要地,北京的重要门户,在中国历史上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当时傅作义以十余万兵力驻守北平(北京),保定一丢则北平危矣!而另一方面我们从地图上可以看出,石家庄所在的地理位置及战略意义较保定稍逊一些;这就是保定的守军不去增援徐水,而让石家庄的守军去增援徐水的真正原因!

围魏救赵成语典故

围魏救赵成语典故注音】wéi wèi jiù zhào【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魏惠王派大将庞涓进攻赵国,围住赵都城邯郸。赵成侯知道难以抵挡,就把中山献给齐国。齐王派大将田忌、军师孙膑兴兵救赵。孙膑扬言要进攻魏国襄陵,庞涓中计回兵救襄陵中了孙膑的伏击,解了赵国之危。

围魏救赵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
围魏救赵,三十六计当中对齐、魏一场战争的解释(参见桂陵之战)。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扩展资料
围魏救赵出自《史记》 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围魏救赵原文: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注释:共敌:指兵力较集中的敌人。共,集中的。分:分散。敌阳:指敌人精锐强盛的部分。敌:动词,攻打。敌阴:指敌人必然存在的空虚薄弱环节。
译文:攻打兵力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使它分散兵力而后各个击破;正面攻击敌人,不如迂回攻击其薄弱空虚的环节。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现借指用包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长龙阵打三个数字

答案:591。
围魏救赵
wéi wèi jiù zhào
【解释】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结构】连动式。
【用法】用于军事。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辨形】魏;不能写作“味”。
【近义词】声东击西
【反义词】围城打援声东击西
【例句】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出来抢粮;我们便用~的办法;打他的县城;鬼子就急忙撤回。
【英译】save the Zhao by besieging the capital of the Wei
【成语故事】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认为魏军主力在赵国,内部空虚,就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路经桂陵要隘,又遭齐兵截击,几乎全军覆没。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折都城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赵国之围遂解。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折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 叁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围城打援的历史

围城打援” 成语解释:指一种战术。进攻的一方以部分兵力包围据守城镇之敌,诱使敌人从其他地方派兵援救,然后以事先部署好的主力部队歼灭敌人的援军。是军事学上的经典战术之一,较早运用在唐高祖武德三年至四年(西元620年至621年)秦王李世民率唐军攻克王世充的郑国国都洛阳时的战役中。当时的形势是隋末争霸已经步入后期,中国的图上各种势力经过优胜劣汰,开始倾向于集中到最强的几家,统一之气象初现于世。长安李渊(唐)和洛阳王世充(郑)则是其中最强的两家,二者之间的战争结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群雄争霸的走势。唐高祖放心的将这场最重大的战役交由年轻的秦王李世民指挥,虽然当时还没有规范的参谋本部制度,但是遵循《孙子兵法》中“胜兵先胜”的基本哲理。李渊家族经过长期的研究制订了“围城打援”的策略:首先由李世民率领主力部队包围洛阳城,然后分派战将把守住洛阳周边的各个重要关隘。李渊在后方更没闲着,展开强大的外交攻势,搞定了全部的其他诸侯势力,避免李王两家交兵时刻第三方势力突然偷后方。但有一家势力始终没能搞定,那就是河北的大军阀窦建德,他在得到王世充的求救后亲率十万大军走虎牢关方向营救洛阳,于是就成为“打援”的对象。李世民侦知窦建德率十万大军前来营救,其实这也早就在他的作战计划之中,按原定计划依次实施便可:先是以主力部队继续围住洛阳,但不主动攻城,只是围困住城中的兵力。城中守军也准备守城以待援军好夹击攻城部队,所以也没有考虑要突围等其他办法,就自然而然的任随唐军围困。而李世民则自带精锐部队奔赴虎牢关打援,这围城打援的精髓便在于不能让守军和援军照面,因为一照面就会士气大振,增加攻城的难度,当然更不能让他们会合。所以李世民把守住洛阳周边两三百里外的关隘,将围城和打援的战场分开来,避免守军和援军见面。历史上有多次攻城战役就是因为让援军的旗号出现在了城头守军的视野中使守军重振士气而招致失败的,当然,围城打援战术的利人没有犯这样的错误,他主动到洛阳城肉眼无法相望的虎牢关迎战援军。这虎牢关又是何等厉害,岂能轻易攻破,而窦建德急于解救洛阳城,所以急切的强攻占据虎牢关有利地形的精锐唐军。窦建德又没看过明朝人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所以不知道攻打虎牢关需要带一名关公这样的马弓手。李世民手下也没有人出去充华雄,那么窦建德的惨败就在情理之中了,最后窦建德全军覆没,本人也作了李世民的俘虏。当洛阳城的守军苦候援军多日后却突然看到他们指望已久的窦救星竟然被绑缚着出现在李世民马前,士气顿时崩溃,失败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于是这场战役就被列为了军事史上“围城打援”战术的典型范例被后人津津乐道,一直到现代各国军事家在需要的情况下都经常使用。 (引自《铁血强宋》)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weichengdayuan6.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