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惟利是命”的拓展阅读资料(7)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惟利是命”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请问“唯命不于常”的出处是什么?怎么理解?、惟跌什么意思(红楼梦)、"惟命不于常"是什么意思?、"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惟义利而已。“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呢???、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是什么意思、惟利是命的介绍等

请问“唯命不于常”的出处是什么?怎么理解?

出自大学 康诰曰:“唯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惟跌什么意思(红楼梦)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红楼梦中的歇后语 1膊折了往袖子里藏——自掩苦处(第7回 焦大) 2坐山观虎斗——坐收其利(第16回 王熙凤) 3借剑杀人——不露痕迹(第16回 王熙凤) 4引风吹火——费力不多(第16回 王熙凤) 5站干岸——-不沾事(湿)(第16回 王熙凤) 6推倒油瓶不扶——懒到家了(第16回 王熙凤 7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第25回 彩霞) 8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宴席(第26回 红玉) 9丈八的灯台——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家(第19回 李嬷嬷 ) 10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扣了环了(第30回 王熙凤) 11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第30回 金钏) 12九国贩骆驼的——到处兜揽生意(第46回 鸳鸯) 13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儿(第46回 鸳鸯) 14状元痘儿灌的浆儿——又满是喜事(第46回 鸳鸯) 15黄柏木作磐槌子——外头体面里头苦(第53回 贾珍) 16聋子放炮仗——散了(第54回 王熙凤) 17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儿(第60回 芳官) 18仓老鼠和老鸹去借粮——守着的没有,飞着的有(第61回 柳氏) 19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见(第65回 尤三姐) 20见提着影戏人子上场——好歹别戳破这层纸(第65回 尤三姐) 21耗子尾巴上长疮——多少脓血儿(第68回 王熙凤) 22顶梁骨走了真魂——吓得要命(第68回 王熙凤) 23锯了嘴子的葫芦——没口齿(第68回 王熙凤) 24小葱拌豆腐——清的清白的白(第74回 王夫人) 25可着头做帽子——要一点富余也不能(第75回 鸳鸯) 26羊群里跑出骆驼来了——就只你大(第88回 贾母) 27含着骨头露着肉——吞吞吐吐(第88回 王熙凤) 28焦了尾巴稍子——绝后(第117回 众人 ) “没吃过猪肉也看见过猪跑”(十六回)、 “摇车里的爷爷,拄拐杖的孙子”(二十四回)、 “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见”(六十五回) 哀哀欲绝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三回:“那宝珠按未嫁女之礼在灵前哀哀欲绝。” 耳边风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回) 耳鬓斯磨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九回) 风尘碌碌 无可如何 锦衣纨裤 饫甘餍肥 一技无成 茅椽蓬牖 瓦灶绳床 晨夕风露 阶柳庭花 了然不惑 自怨自叹 高谈快论 荣华富贵 利物济人 美中不足 好事多魔 乐极悲生 人非物换 静极思动 无中生有 安身乐业 离合悲欢 青天白日 青红皂白 炎凉世态 不可胜数 自相矛盾 不近人情 消愁破闷 追踪蹑迹 好货寻愁 谋虚逐妄 胡牵乱扯 忽离忽遇 指奸责佞 贬恶诛邪 伤时骂世 父慈子孝 称功颂德 从头至尾 酌酒吟诗 偷香窃玉 洗耳谛听 粉妆玉琢 惯养娇生 敝巾旧服 腰圆背厚 面阔口方 剑眉星眼 巨眼英雄 望a~~~~~~

"惟命不于常"是什么意思?

人的命运不是一定的。
惟命:听从命令。常:经久不变。道:认为。得:得到。失:丢弃。句子意思:《康诰》这篇文章里说:听从命令不完全是经久不变的,认为是良善的事情就它,认为不好的事情就放到一边了。
《大学》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这是《大学》中一段十分经典的句子。就是说“‘人的命运不是一定的’,只有行为不断自我完善的人才会有一定的命运,不去完善自我的人则会失去命运原本赋予人所得的。”
扩展资料:
如果我们从字面上来解释“惟命不于常”,所能得到的道理会更为广泛。“只有命运是无常的”,这就不单指的是人生了,其应用的范围就涉及到所有,包括国家,集体,家庭,甚至包括世间的一切物事。
《大学》所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几乎成为读书人的唯一标准理想。这种思想主张积极人世,注重自身修养,关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拥护统一,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学

"大凡出义则入利,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惟义利而已。“出自哪里?是什么意思呢???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扬抗震精神,建设和谐唐山征文
《河北政工网》 2006-4-19 9:07:47
正确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与利义,指道义。是一种精神信念和理想追求,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利,指利益、功利。义利之辨是我国哲学史上的一大争论焦点。关于两者的关系,我国历史上有不同的观点。儒家旗帜鲜明地倡导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主张关键时刻可以’杀身以成仁’。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孔子孟子主张义利对立,尚义排利。董仲舒也认为’利以养其身,义以养其心’。墨子认为:’义,利也。’墨子三表中,最重要的第三表是’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之利’。墨家认为’义’在世间万物的价值中,是最宝贵的;而’义’的内容不是别的,正是’利’,是国家百姓的大利,即’义’也就是’利’,’义’、’利’二者在根本上是统一的。宋代程颢也有义利之辨,他认为:’大凡出义则人利。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惟义利而已。’
虽然人有与动物一样的’趋利避害’本能,但人之所以为人,就是有高于’利’之上的’义’,即不以’利’为最终追求,而以精神的高尚为最高追求;不是所有的’害’都一概回避,而是以’义’为准绳,遇到合于道义、应该做的事,就勇于去做。因此传统道德观视’义’为一种精神信念和人生的最高价值标准。我国传统道德价值取向的形成是围绕’义利’关系的争论而展开的,因此,’义利之辩’的过程,就是中国传统道德价值、道德行为以及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反映和缩影。
中国传统道德观规范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和精神追求。受几千年传统道德的熏陶,国人崇尚以义为重,主张先义而后利,甚至在关键时刻能舍生而取义,见义勇为是体现义利之辨的精髓和典范。荀子说:’重死,持义而不挠,是君子之勇也。’见义勇为,源于《论语·为政》。孔子也说:’见义不为,无勇也。’意思是’见到应该做的事而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从另一方面讲就是’见义勇为’。见义勇为从大的方面来讲是一种民族气节,体现在个体身上,它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生修为。古往今来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的英雄不胜枚举。古有义不辱节的苏武,守死不屈的颜真卿,’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近有为抢救国家财产与大火搏斗而光荣献身的向秀丽,舍生忘死热血忠魂的郭钗等。他们为了民族大义和公共利益而不惜牺牲个人性命,是舍身取义的楷模。
为弘扬中华民族见义勇为传统美德,匡扶社会正义,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市于1997年批准通过了《唐山市奖励和保护公民见义勇为条例》,对见义勇为行为给予奖励和保护。另外,为了鼓励倡导见义勇为,我市还门建立了见义勇为奖励基金。所有这些都为弘扬正气、维护社会公平、在全社会形成一个见义勇为的良好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华民族重视义、追求义,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风格与民族气质,是民族精神宝库中一笔非常珍贵的财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下处理好义利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义利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是:人生在世,要以义取利、以利济世;平时不因’利’的诱惑而改变人格和节操;身处两难抉择时,应见利思义、以义制利,甚至怀义去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都有了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强化了人的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但是,以逐利为目的的市场经济,更滋长了人们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甚至有人见利忘义,为一己之私利而不择手段地弃大利(即义)于不顾。这既有社会的原因,更是自身道德修养欠缺造成的。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更应树立人们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在全社会树立’以义取利、 以利济世’的良好风气,倡导人们的公德意识,引导人们将公共利益放在首位,将义也即大利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传统美德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它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所以,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必须使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传统的义利关系不只表现为大是大非面前的舍生取义,如为正义而牺牲、与歹徒搏斗、舍己救人等等,还表现在一般问题上的敢作敢为,比如抵制假冒伪劣、制止商家的缺斤短两、维护公共场所秩序等等。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折射着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只要是为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为了公共利益,将应该做的付诸了行动,就是’见利思义、以义制利’这种传统道德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完美体现。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被历代所推崇的美好伦理道德。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社会风尚,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每一个公民都是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因此,以传统美德陶冶人们的情操、锻造人们的品格、塑造人们的人格,通过’德教’达到’修身’,进而带动整个社会风气的改观,这是保持社会稳定、建立和谐社会、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说话没有定准,行事没有原则;只有利益之处,就拼命钻营。如果是这样的人,就是人们所说的小人了。
出自:《荀子·不苟》。
《荀子》:
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为荀卿,汉时避汉宣帝刘询讳称为孙卿。
年五十,始游学于齐国,曾在齐国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的稷下学宫任祭酒。因遭谗而适楚国,任兰陵(今山东省兰陵县)令。
以后失官家居,著书立说,死后葬于兰陵(兰陵县有荀子墓)。著名学者韩非、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荀子》全书一共32篇,是他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文字,但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
扩展资料
《不苟》的道理:
君子对于行为,不以不正当的难能为可贵;对于学说,不以不正当的明察为宝贵;对于名声,不以不正当的流传为珍贵;只有行为、学说、名声符合了礼义才是宝贵的。
所以怀里抱着石头而投河自杀,这是难以做到的行为,但申徒狄却能够这样做;然而君子并不推崇,是因为它不合礼义的中正之道。
高山和深渊高低相等,天和地高低一样,齐国、秦国相毗连,从耳朵中进去从嘴巴里出来,女人有胡须,蛋有羽毛。
这些都是难以把握的学说,但惠施、邓析却能论证它们;然而君子并不赏识,是因为它们不合礼义的中正之道。
盗跖的名字常挂在人们嘴边,名声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无人不知,和舜、禹等一起流传而永不磨灭;然而君子并不珍重,是因为它不合礼义的中正之道。
所以说:君子对于行为,不以不正当的难能为可贵;对于学说,不以不正当的明察为宝贵;对于名声,不以不正当的流传为珍贵;只有行为、学说、名声符合了礼义才是宝贵的。
《诗》云:“既要有其物,又要得其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君子容易结交,但难以勾搭;容易恐惧,但难以胁迫;害怕祸患,但不逃避为正义而牺牲;希望得利。
但不做自己认为是错误的事;与人结交很亲密,但不勾结;言谈雄辩,但不玩弄辞藻。胸怀是多么宽广啊!他是和世俗有所不同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荀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不苟

惟利是命的介绍

惟利是命,解释 指惟利是图。”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weilishiming7.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