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无后为大”的拓展阅读资料(5)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无后为大”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什么是无后为大?、为什么说“无后为大”?、"无后为大"中的"后"是什么意思、百善孝为先,无后为大是什么意思?、“无后为大”是什么意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谁说的?等

什么是无后为大?

没有循守后辈之责,是最大的不孝。
出处:《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这句话意译过来的意思是这样:不孝的情况有三种,其中没有循守后辈之责最为严重.舜没有告知父母就迎娶,是没有尽到作为后辈的责任,君子以为他虽然没有禀告父母,实际上相当于已经禀告了。
扩展资料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点争议
一、中国古典训诂学,经文注疏学通常认为,“后”是后代的意思,《十三经注疏》,《四书章句集注》皆持该观点。
二、近现代有人根据上下文,将“后”理解为“尽后代的责任”。出自《孟子》的《离娄章句上》。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无后为大

为什么说“无后为大”?

  是否将“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曾引起争论,这说明孝道在面临着新的考验。《孝经·五刑章》云:“五刑之三千,罪莫大于不孝。”明确规定天下百姓如有不孝行为就会被官府枭首法办。从古至今,将道德层面的事情上升到法律层面来解决,都表明孝道的底线未免太低了。
  “孝”是什么?这要从这个汉字说起,杨国荣在《中国思想史》中指出,在古代,“孝”“老”“考”三字相通,并且说卜辞中的“孝”是指“奉先思孝”,即孝道是用来维护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的。“孝”字下面是一个“子”字,《说文》称:“子承老也。”作为儿子,要做到孔子所说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并且以庄重的仪式来追思怀远。《周易》中也有记载表明,祭祀祖先的活动,自远古时代就开始了。
  在最原始的卜辞中,“孝”是“交”和“子”的合体字,暗示男女相交,生儿育女,因此,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将生养子嗣列为孝顺的重要标准。
  虽然孝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而也会产生一些令人纠结的问题。比如微子和纣王都是商汤的后人,微子继承了先人的高尚品德,忠孝双全,万古流芳,而纣王是个无道昏君,则落个遗臭万年的下场。这时问题就出来了:纣王的儿子怎样面对孝道问题呢?对于犯了错误的父母,孔子指出:“事父母畿(jī)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出自《论语·里仁》)就是说,对父母的错误只能劝说,劝说不管用,只好将错就错忍气吞声。明代小说《封神演义》里写过,殷郊被自己的父亲纣王追杀,为了给母亲和兄弟报仇,投奔了西周,他的师父广成子给殷郊三件法宝,让他去剿灭纣王,但是,殷郊受申公豹的蛊惑,负师背誓,反戈一击,又与西周为敌了。最后,姜子牙、燃灯道人及广成子等人将殷郊逼至绝境,燃灯道人用两座山将他夹住,广成子用犁锄将他铲死。死后的殷郊不忘劝谏纣王,可惜纣王困于酒色,置若罔闻。在这个故事里,申公豹蛊惑殷郊利用的就是孝悌思想,殷郊既怕背上忤逆的罪名,又心疼惨死的兄弟殷洪,最终做了纣王悲剧人生的殉葬品。
  当然,殷郊的经历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我国对孝文化十分重视,自殷商时期就用孝文化来教育百姓,在卜辞中,“教”字中就含有“孝”字。《论语·学而》中讲:“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意思是说,在家孝顺父母的人基本上不会去破坏社会秩序。《诗经·大雅·卷阿》中对“有孝有

"无后为大"中的"后"是什么意思

本义是尽到后辈的责任,后来逐渐用为“后代”的意思,现在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从原文里能看出,这里的“无后”,并不是指没有后代,是没有尽到后辈的责任的意思。那么为什么后代人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曲解为现在的意思呢?后来汉代人赵歧所做的《十三经注》。他在注释孟子上面的话时,说:“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这里他把无后解释为了“不娶无子”,从此开始了两千多年的误解 。但有意思的是,他认为第一不孝,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意思是第一不孝,是对父母无条件地屈从,容忍他们做不义之事。这就很值得我们回味了。很多同志说,为了父母去结婚。如果为了父母去欺骗一位异性而结婚,当然也就是“陷亲不义”了,无后问题没解决,反而犯了第一不孝。实际上,这些古话在21世纪仍然被人们遵循,本身就是很悲剧的事情。传宗接代,是把儿女当作生孩子的机器,当作财产。父母把生儿育女当作投资,这本身就是值得反抗的。

百善孝为先,无后为大是什么意思?

《孟子.离娄》中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孝三事,赵歧的注释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也。”孟子认为,无后是比陷亲不义,不赡养父母更为不孝的事。在孔子学说中,“孝”首先意味着生育传嗣,延续香火。可见生育传嗣在儒家思想中是被视为了“孝”的最高体现,“无后”所以“为大”者意义在此。扩展资料“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 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出自清代著作《围炉夜话》。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孝是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的表现。所谓「百行孝为先」,反映清代极为重视孝的观念。孝的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孝顺指为了回报父母的养育,而对父母威的肯定,从而遵从父母的指点和命令,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

“无后为大”是什么意思?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理解为没有传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是封建思想糟粕。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全句为:“不孝者三,一曰阿意曲丛,陷亲不义;二曰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三曰不娶无后,绝其袒祀。三者之中,以无后为大。”这是列入中国古代法律的。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最大的不孝了。现代人对此已经没有什么太多感想了,甚至诞生出很多的丁克一族。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谁说的?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孟子说的意思是: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最为不孝。读音:bú xiào yǒu sān ,wú hòu wéi dà 出处: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释义: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最为不孝。舜没有告诉父母就娶妻,是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君子认为还是告诉父母比较好。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wuhouweida5.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