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五蕴皆空”的拓展阅读资料(6)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五蕴皆空”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什么叫五蕴皆空?、论述五蕴皆空、佛经上讲五蕴皆空,五蕴是指那五蕴?观照是什么意思?、佛经中五蕴皆空,五蕴指的是什么?、四大皆空,五蕴皆空到底是什么意思、五蕴皆空是什么意思等

什么叫五蕴皆空?

五蕴
一、五蕴:
我们念佛经时,经常听到五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上说:’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谓’蕴’译自
(Skanbha),旧译阴或众。意义是积聚,五蕴既是五种聚合。所谓:
(一)、色蕴:即物质的积聚。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
舌、身--五根:我们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躯);外色就是:色、声、
香、味、触--五境:所知的外境,这些都包含在五蕴之中。
(二)、受蕴既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
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
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固受有苦、乐、舍、忧、喜五种性
质。
(三)、想蕴: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既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
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
(四)、行蕴:’行’是造作之义,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所造作的行为有善、
恶、无记三种心理,称为心所生法,又称为心所。
(五)、识蕴:佛教对识蕴的解说有大、小乘的区别,在此依据大乘的分类来解
说:识蕴分为八识,它又可分为三种类:一者为心,它集起诸法,并能
生起种种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二者为意,它恒思量我
--末那识。既是我们有一种心念,它一直执著有一个’我’,称为意。
三者为识,既是了别外境;能够知觉外面境界的心,称为识。有时候,
心、意、识总称为心,也称为识蕴;识能够知道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
因为由它带动其他的心念,以它为主,故称为心王,随它而生起的心念
称为心所。
五蕴包含了色、受、想、行、识这五种类的法,各个合为一集,都是因缘和
合的,它们相续不断的生灭,故五蕴的意思是五种不同的聚合。五蕴也被翻译为
五众或五阴。’五众’是五种众多的法聚合在一起;

论述五蕴皆空

五蕴皆空是佛教用语,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指外界的事物和内在的想法都是’空’,也都是’色’,人对它们不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它们对于人的本性都不应该有什么影响。因此教导人们要放下一切,摆脱苦厄。 在《心经》上有一句话: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其大意是:观自在菩萨进入般若深观状态时,照见五蕴诸法皆空而不是自己所能主宰决定,因而度脱一切痛苦与灾难。在这里提出了’五蕴皆空’的重要性,即’五蕴皆空’能使人摆脱’一切苦厄’。那么五蕴的内涵是什么呢?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是蕴藏、积聚的意思。如色蕴,聚集了过去色、现在色、未来色、粗色、细色等统称为色,因此色蕴是色的总和,色在这里相当物质,我们对物质的认识,不外乎从形状(形色)和颜色(显色)的色相上,因而佛家称物质曰色;受蕴,受是接受领纳的意思,当我们面对顺境或逆境时,所产生心灵上的情绪,这有苦乐忧喜舍的不同;想蕴,想是获取、想像的意思,在我们接触环境时,必然会摄取事物的影像,然后给它安立名称;行蕴,行是对事物进行判断并诉诸行动。识蕴,识是了别义,是精神领域的统觉作用。色蕴于物质现象范畴,受、想、行、识四蕴是于精神现象范畴。有与空相对而存在,在一般人经验中,总以为有与空是对立的,他们认为有不是空,有在空外。《心经》则阐述了有与空的关系,说明’有空不二’的道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其意思是说物质世界里的有与空是不二的,’有’是缘起有,世间一切有的现象,莫不是众缘所生。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有现象的存在,都是由众多条件和合,由条件决定它的存在性,当决定它存在的条件没有时,于是就为空。空有不对立,是一体的。所谓空,不必在有之外,也不必事物毁灭了才谈空;有是缘起有,有的当下就是自性空,有空一体。同样,将此运用到其它受蕴、想蕴、行蕴、识蕴都能成立,于是便有了’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心经》的照见五蕴皆空,是说世间的一切生灭现象并非实有,而是空的。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说五蕴的’有’,并非有如我们所执的实在性,’有’是假有,因此,空,是对’有’的实质的透视,即:有是指名义上的有,你认为有就有,空也是指名义上的空。空,是破除我们对’有’的错误执著,倘能照见五蕴皆空,人类自然能够度脱一切烦恼痛苦。举例说明:当我们在努力时,在没有取得实质性的

佛经上讲五蕴皆空,五蕴是指那五蕴?观照是什么意思?

一、五蕴皆空是佛教用语,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指外界的事物和内在的想法都是’空’,也都是’色’,人对它们不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它们对于人的本性都不应该有什么影响。因此教导人们要放下一切,摆脱苦厄。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是蕴藏、积聚的意思。如色蕴,聚集了过去色、现在色、未来色、粗色、细色等统称为色,因此色蕴是色的总和,色在这里相当物质,我们对物质的认识,不外乎从形状(形色)和颜色(显色)的色相上,因而佛家称物质曰色;受蕴,受是接受领纳的意思,当我们面对顺境或逆境时,所产生心灵上的情绪,这有苦乐忧喜舍的不同;想蕴,想是获取、想像的意思,在我们接触环境时,必然会摄取事物的影像,然后给它安立名称;行蕴,行是对事物进行判断并诉诸行动。识蕴,识是了别义,是精神领域的统觉作用。色蕴于物质现象范畴,受、想、行、识四蕴是于精神现象范畴。二、观照,是华夏民族静坐修炼出来反映外在环境变化的物质现象。它是中华传统文明的精髓,史料最早记载的是伏羲静坐观照万物而制造八卦。指静观世界以智慧而照见事理。《楞严经》卷二:“﹝佛告 阿难 :﹞汝虽强记,但益多闻,予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 唐 李华 《衢州龙兴寺故律师体公碑》:“于人法得无我,于观照得甚深。” 明 李贽 《心经提纲》:“然则观者但以自家智慧时常观照,则彼岸当自得之矣。” 鲁迅 《<华盖集>题记》:“我知道伟大的人物能洞见三世,观照一切,历大苦恼,尝大欢喜,发大慈悲。”

佛经中五蕴皆空,五蕴指的是什么?

《五蕴》指色、受、想、行、识,这五事蕴结不分,叫做五蕴。这是心和外境相蕴合,统称为色。一个色字,包括五个字在内,并且包括外面的一切有形有相的物事,和内心无相的思想在内。
外境原是色,而我的眼、耳、鼻、舌、身、意也是色;外色和内色接触了,就有感受了;有感受了,就会去思想了,这是想;想到了,就要去做了,这是行;做完了,得到认识了,就是识;所以受想行识四个也还是色,总是幻心幻起的作用,成就种种的幻法。
扩展资料:
语出’照见五蕴皆空’,源于《心经》
五蕴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蕴中的色蕴,分为内色与外色,就是根与境(尘)。尘是所知道的境,根是我们的识所依靠来知道外境的。心与境接触的那个心理称为触。触当时能知外境的是识,心、境接触之后,就会连续的生起受、想、行。过后苦、乐、舍三种受即生起。
同时心构画种种的形相。给它们种种名称,此即是所谓的想。安立名言后,加上烦恼,就生起善、恶之心,甚至发动身、口、意去造业,这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之间的关系。我们的生命就是这样一直连续不断的活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蕴

四大皆空,五蕴皆空到底是什么意思

四大
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四大的观念也不是佛教发明的,这是人类对于宇宙本体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结果,在东西方的哲.学.思.想史上几乎有着同样的趋势,比如:中.国书经所记的“水、火、金、木、土”五.行,印度古吠陀本集所说的世界形成是基于“地、水、风、火、空”的五种自然因素,希腊古哲学家恩比多克里斯也曾提出“气、水、土、火”为宇宙间不变的四大元素。总之,不论五.行也好,五大也好,四大也好,都是指的物理界的基本元素,如果仅限于此而胶着于此,那么发展的结果便是唯.物.论者,所以这些思想也是唯.物.论的先驱。
佛教所讲的四大,也有小乘与大乘的不同。从大体上说,小乘佛教所说的四大是指造成物质现象的基本因缘,称为四大种,意思是说,地、水、火、风是形成一切物质现象的种子,一切的物象都是由于四大的调和分配完成,四大和谐便会欣欣向荣,四大矛盾便会归于毁灭,物理现象是如此,生理现象也是如此,所以佛教.徒把病人生病称为“四大违和”。小乘佛教观察四大种的目的,是在使人看空我们这个由四大假合而成的色身,不以色身为实在的我,不因执取色身为我而造种种生死之业,一旦把我看空,便会进入小乘的涅槃境界,不再轮回生死 。
大乘佛教所说的四大不是指的根本元素,而是指的物态的现象,是假非实,是幻非实,对于物象的形成而言仅是增上缘而非根本法,虽也承认四大为物象的种子,但不以为四大是物象的真.实面貌。
四大皆空
佛教讲“四大皆空”,是沿用着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因为地、水、火、风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岳土地于地大,海洋河川于水大,阳光炎热于火大,空间气流于风大。如把它们化为人.体生理的,比如毛发骨肉于地大,血液分.泌于水大,体温于火大,呼吸于风大;若从四大的物性上说,坚.硬于地大,湿.润于水大,温暖于火大,流动于风大。但是不论如何分析四大,四大终于物质界而无法概括精神界。所以唯.物.论者以四大为宇宙的根源,佛教则绝不同意这样的说法。
小乘佛教因为只空我而不空法,所以虽把物象看空,仍以为四大的极微质——“法”是实有的。不过,小乘佛教不是唯.物.论而是多元论,因为佛教的空不仅空去四大,乃要空去五蕴,四大只是五蕴中

五蕴皆空是什么意思

五蕴皆空释义:五蕴:佛家语,指色、受、想、行、识。众生由此五者积集而成身,故称五蕴。五蕴都没有了。指佛家修行的最高境界。〖出处〗《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船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拓展资料:在《心经》上有一句话: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其大意是:观自在菩萨进入般若深观状态时,照见五蕴诸法皆空而不是自己所能主宰决定,因而度脱一切痛苦与灾难。在这里提出了“五蕴皆空”的重要性,即“五蕴皆空”能使人摆脱“一切苦厄”。那么五蕴的内涵是什么呢?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是蕴藏、积聚的意思。如色蕴,聚集了过去色、现在色、未来色、粗色、细色等统称为色,因此色蕴是色的总和,色在这里相当物质,我们对物质的认识,不外乎从形状(形色)和颜色(显色)的色相上,因而佛家称物质曰色。受蕴,受是接受领纳的意思,当我们面对顺境或逆境时,所产生心灵上的情绪,这与苦乐忧喜舍的不同;想蕴,想是获取、想像的意思,在我们接触环境时,必然会摄取事物的影像,然后给它安立名称;行蕴,行是对事物进行判断并诉诸行动。识蕴,识是了别义,是精神领域的统觉作用。色蕴于物质现象范畴,受、想、行、识四蕴是于精神现象范畴。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wuyunjiekong6.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