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行而未成”的拓展阅读资料(5)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行而未成”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知而未行非为知 这句话什么意思、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这是谁说的?、“未见道”“行而不知”“见而不明”“为而不成”“苦见道”分别是什么意思?、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所行而过为胜,不及高明什么意思?等

知而未行非为知 这句话什么意思

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这是谁说的?

老子得出的结论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原文:不出户,知天下;不窥(从小孔隙里看)牖(窗户),见天道(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明天道),不为(无为、妄为)而成。   译文:不出大门,就能知国事;不望窗外(的天空),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走得越远,他所知道“道”的东西的就越少。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就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就能明了“天道”,不妄为就会有所成就。   “不出户,知天下”。听起来比较玄,怎么足不出户,就能知天下事呢?所以好事者又给老子戴上彻头彻尾唯心主义的一顶大帽子。诸葛亮不是不出户,就知天下事了吗?事实上这恰恰是“得道者”的真实写照。陈鼓应先生在《老子注释及评介》第249页中说:“老子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依循着某种规律运行着,掌握着这种规律(或原则),当可洞察事物的真情实况。他认为心灵的深处是透明的,好像一面镜子,这种本明的智慧,上面蒙着一层如灰尘般的情欲(情欲活动受到外界的诱发就会趋于频繁)。老子认为我们应透过自我修养的功夫,作内观返照,净化欲念,清除心灵的蔽障,以本明的智慧,虚静的心境,去览照外物,去了解外物和外物运行的规律。”。   这正是“得道者”心无杂念、心如止水,他们和大自然合二为一融为一体所致,这恰恰是《道德经》的奥妙所在!   “不窥,见天道”是“不出户,知天下”的推理和深化。   “天道”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观“天道”不能用肉眼、用肉眼是绝对看不到的,只能用心灵来观照:用虚静的心境、没有被情欲污染的无为的心灵才能洞悉“天道”。所以“不窥,见天道”是“得道者”回归自然、回归质朴无欲的心灵所致,是“无为”的结果,也是比较高“道”的层次!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从现实和世俗的角度看是十分矛盾得,矛盾得令人捧腹大笑。现在不是说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尽知天下事吗?这一点老子早有预见,他在四十一章里说:“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意思是说下士听了道的理论,(认为空洞)横加嘲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他们没有理解“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这句话的真意,是因为他们不懂“道”!   那么怎样理解老子的“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这句话的深意呢?   走得越远知识越丰富、见解越多;走得越远感觉经验越多,而感觉经验是靠不住的;走得越远,知道得越“杂”对没有“得道”的人来说,欲望就会越强烈,这样他们的心灵就被越来越多的“非道”的东西所包围,从而他们知道“道”的东西就越来越少。因此走得越远是“有为和硬为”的表现,是和“道”逆向而行的;所以从“道”的角度看,他所知道“的就越少了!这句话奥妙就在这里。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明天道),不为(无为、妄为)而成。   “是以”,因此的意思。老子从上述得出这样的结论: “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不行而知”和“不见而明”这两点我们刚论证过我们不重复了;老子在此基础上做深入推理,把它们推理到政治的层面,那就是“不为(无为、妄为)而成”。   笔者认为,研究老子,研究《道德经》,应当以“道”为立足点,只有站在“道”的高度上抓住精髓才能深入体会其中蕴含着的真实观点,望文生义不可取,片面理解不可取,断章取义更不可取;否则《道德经》就被肢解得面目全非。 这一章主要谈的是哲学上的认识论。这里的基本观点是:在认识上纯任感觉经验是靠不住的。因为这样做无法深入事物的内部,不能认识事物的全体,而且还会扰乱人的心灵。那么,要认识事物就只有靠内在的自省,下功夫自我修养,才能领悟“天道”,知晓天下万物的变化发展规律。

“未见道”“行而不知”“见而不明”“为而不成”“苦见道”分别是什么意思?

未见道:没有得道的时候,
行而不知:行动了却不知道动机是什么,
见而不明:见到事物却不明白是什么道理,
为而不成:努力了却不能够做成事情不能成功,
苦见道:想要参悟道是很难的。
未见道的时候,学佛是在资粮道上,就是打地基,地基打好了而没有善知识开示心性,最多是看光盘精研经书的解悟上,所以行而不知,见而不明到了何种境界,十分迷茫,就是苦见道。
【出处】
未见道:
行而不知、见而不明、为而不成;
若见道:
不行必知、不见必明、不为必成。
故圣人常无事、常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君子以最高的道德标准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这种精神在平常的生活中身体力行,潜的意思就是隐藏起而不显现,做起事来还未能取得大的成就,所以这个时候的君子还不能有大的作为。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

【乾】初九 文言 又曰: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译】才德出众的人要有高尚品德才能做官,做每天都能够在官场出现的官。乾卦初九的“潜”这是在告诉人们,由于隐藏所以没有在官场出现,因为做官的才能还不成熟。所以才德出众的人得不到任用。
此段文言篇幅较长以下将其分段注解
【原文】君子⑴以⑵成德⑶为⑷行⑸,日⑹可⑺见⑻之行也。
【译文】才德出众的人要有高尚的品德才能做官,做每天都能够在官场出现的官。
注释: ⑴“君子”才德出众的人。《论语·子路》:“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⑵“以”要……做(作)……。《战国策·赵策》:“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⑶“成德”盛德。(古时敬称有高尚品德的人。)《左传·成公十三年》:“不榖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惩不壹。”
      ⑷“为”做,作。《孟子·梁惠王上》:“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⑸“行”官名。又叫“行人”。《管子·小匡》:“隰朋为行。”
      ⑹“日”每日,每天。《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
      ⑺“可”能够,可以。《左传·庄公十年》:“可以一战。”
      ⑻“见”显现,出现。《孟子·滕文公上》:“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
【原文】潜之⑴为⑵言⑶也,隐⑷而⑸未⑹见⑺,
【译文】乾卦初九的“潜”这是在告诉人们,由于隐藏所以没有在官场出现
注释: ⑴“之”这。此,这,这个。《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⑵“为”表示判断。是。《论语·微子》:“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⑶“言”告诉。《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将军壮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
      ⑷“隐”潜匿,隐藏。《礼记·檀弓上》:“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
      ⑸“而”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所以”。《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⑹“未”没有,不。“未”字否定过去,不否定将来,与“不”有别。但有时候也当“不”字讲。《仪礼·乡射礼》:“众宾未拾取矢。”注:“未,犹不也。”
      ⑺“见”显现,出现。《孟子·滕文公上》:“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
【原文】行⑴而⑵未⑶成⑷,是以⑸君子弗⑹用⑺也。
【译文】因为做官的才能还不成熟。所以才德出众的人得不到任用。
注释: ⑴“行”官名。又叫“行人”。《管子·小匡》:“隰朋为行。”
      ⑵“而”通“能”。才能,才干。《管子·枢言》:“戒之戒之,微而异之。”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
      ⑶“未”没有,不。“未”字否定过去,不否定将来,与“不”有别。但有时候也当“不”字讲。《仪礼·乡射礼》:“众宾未拾取矢。”注:“未,犹不也。”
      ⑷“成”事物生长到一定的状态,长成,成熟。《吕氏春秋·明理》:“五谷萎败不成。”
      ⑸“是以”连词。因此;所以。《老子》:“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⑹“弗”不。《吕氏春秋·察今》:“澭水暴益,荆人弗知。”
      ⑺“用”任用。《孟子·梁惠王下》:“见贤焉,然后用之。”
简评:此段文言是说君子应努力出仕做官,暂时不能做官是因为做官能力低下,就犹如龙皮质量差不能用来在公开场合举起来舞动一样。这个文言寓意是紧扣“潜龙勿用”爻辞本义的。

所行而过为胜,不及高明什么意思?

所行而过为胜,不及高明是什么意思?简单地说,所谓的胜利都是太过的行为,比不上真正的高明!刘德华说过,他只想做第二,不想做第一,做第一以后就会没有动力,没有追求,就像独孤求败,但求一败,而做第二可以一直有要超越的目标!这是一种外圆内方的境界,藏锋芒于内,就像再锋利的宝剑也要有个剑鞘!就像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xingerweicheng5.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