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心向往之”的拓展阅读资料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心向往之”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高山仰之 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 谁说的、“心向往之,行必能至”是什么意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句话体现了人生的什么境界、心向往之是什么意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出自哪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出自己哪里?、高山仰之 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 谁说的等

高山仰之 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 谁说的

这话出自《诗经·小雅》。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一个是汉儒,一个是宋儒,两人说法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上句“高山仰止”,郑说“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说这是直指人们仰望高山,并无喻义。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郑说,“景行”解释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则而行之”,是说以此作为行动的准则。依朱说,“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郑玄、朱熹都是大儒,两人的说法都有道理,不过由于两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说提出之前,郑说已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后人在引用这话时,多取郑说,少有取朱说的。现行各种词典,有的两说并存,有的把两说糅合在一起。 两句中的“止”字,是语助词,表示确定语气,后代引用时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因为是名句,后代引用的很多,这里只照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一例:“《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景仰的意思就格外显豁了。再说,《史记》作者司马迁又比郑玄早生两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说早已通行于世,并非郑玄所首倡也。 参考资料:

“心向往之,行必能至”是什么意思?

心向往之,行必能至”的原句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译文为:巍峨的高山可以仰望,宽广的大道可以循着前进。我虽然不能到达那里,但是心中一直向往它。
出自于司马迁的《孔子世家赞》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译文:
太史公说:《诗经》上有句话:“巍峨的高山可以仰望,宽广的大道可以循着前进。”我虽然不能到达那里,但是心中一直向往它。我读孔子的书,由推理可以知道他的为人。
到了鲁国,看到孔子的祠堂、他的车子、衣服和礼器,许多儒生在他家里按时演习礼仪,我徘徊留恋,舍不得离开。
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是很多的,(他们大多是)当时的荣耀,死后就完了。
孔子是一个平民,传到十几代,读书的人都尊崇他。从天子王侯,到全国研究六经的人,都以孔子的学说作为准则,孔子可以说是道德学问最高尚的人了!
司马迁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句话体现了人生的什么境界

崇高的德行,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高山, 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经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原诗在《小雅》里,“景”是大的意思,“行”是道路的意思,在此上下文中,“行”读háng。“行止”的“行”就读xíng。   但后来将《小雅》中这个句子独立出来说“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便会误读为xíng。   “止”通“之”。   景行(háng 道路)行(xíng 跟随)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因为是名句,后代引用的很多,这里只照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一例:“《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景仰的意思就格外显豁了.再说,《史记》作者司马迁又比郑玄早生两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说早已通行于世,并非郑玄所首倡也. 你问的意思就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表达的意思是倾慕,向往之意.

心向往之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虽然自己做不到。可是心里可以很想做。很想做到。。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出自哪里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原出于《诗经·小雅·车辖》。后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使得本来的意思发生了变化。解释:大致意思是赞颂品行才学像高山一样,要人仰视,而让人不禁按照他的举止作为行为准则。高山, 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经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意思是:品行才学像高山一样,要人仰视,而让人不禁按照他的举止作为行为准则。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
出自:《诗经·小雅·车辖》
《诗经·小雅·车辖》
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朝代:周朝
原诗:
《诗经·小雅· 车舝》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四牡鲱鲱,六辔如琴。
觏尔新婚,以慰我心。
译文:
德如高山人景仰,德如大道人遵循。
四匹公马并排走,六根缰绳如琴弦。
如今新婚遇见你,我心从此得安慰。
扩展资料: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高山, 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经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诗经·小雅·车辖》赏析:
全诗五章,皆以男子的口吻写娶妻途中的喜乐及对佳偶的思慕之情。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首先是结构上的跌宕。其次是抒情手法的多样,或直诉情怀,一泻方快;或以景写情,亦景亦情;或比兴烘托,意境全出。总之,它是《雅》诗中优秀的抒情诗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小雅·车舝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出自己哪里?

《史记·孔子世家》:“《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

高山仰之 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 心向往之 谁说的

这话出自《诗经·小雅》。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一个是汉儒,一个是宋儒,两人说法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上句“高山仰止”,郑说“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说这是直指人们仰望高山,并无喻义。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依郑说,“景行”解释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则而行之”,是说以此作为行动的准则。依朱说,“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郑玄、朱熹都是大儒,两人的说法都有道理,不过由于两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说提出之前,郑说已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后人在引用这话时,多取郑说,少有取朱说的。现行各种词典,有的两说并存,有的把两说糅合在一起。 两句中的“止”字,是语助词,表示确定语气,后代引用时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因为是名句,后代引用的很多,这里只照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一例:“《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景仰的意思就格外显豁了。再说,《史记》作者司马迁又比郑玄早生两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说早已通行于世,并非郑玄所首倡也。 参考资料: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xinxiangwangzhi.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