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修身养性”的拓展阅读资料(5)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修身养性”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修身养性和养生的区别、修身养性和修心养性有什么不同?、有什么修身养性的方法、修身养性的境界、怎样让自己修身养性?具体的办法?、修身养性是什么意思等

修身养性和养生的区别

修身养性是养生的起点早期的工程师经验,让我习惯于从人体设计者的角度来看人体,学习了愈多的身体知识,愈惊叹于人体设计的完美。但是在学习中医里谈到的人体情绪反应时,发现这个部份的设计,和生理上的完美设计有很大的出入,甚至完全相反,好像是上帝故意留下的不完美部份。      『怒伤肝』是中国人都熟悉的常识,而肝伤了脾气会更不好,更容易发怒,这也是大多数中国人都理解的常识。可是这样的生理变化,会让身体走入一个恶性循环圈,肝会因而愈来愈差,脾气也跟着愈来愈坏。环顾身边的许多老人,脾气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愈来愈坏,愈来愈顽固,最后就出现了和肝相关的疾病。      情绪反应的这种设计和生理的设计完全相反。生理上出现了一个伤口,身体会自动的修复伤口。可是情绪上出现了伤口,身体却故意在伤口上洒盐,这是非常不寻常的现象。      除了『怒伤肝』会造成肝的问题之外,『思伤脾』则是众多忧郁症形成的原因之一,同样的也是思伤脾,脾伤了人更容易思,忧郁症的患者,总是不断的往牛角尖里钻。『悲伤肺』,肺气虚弱的人总是特别容易掉眼泪,就像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似的,林黛玉最终就死于肺痨。另外还有『喜伤心』、『恐伤肾』等,这些情形不如发怒普遍,大多数人比较不熟悉这些反应,这些情绪的反应,也有类似的恶性循环性质。      完美的情绪设计,应该让『怒伤肝』,肝伤了,脾气就会好些,更不容易发脾气,那么肝就有机会自行修复了。『思伤脾』,脾伤了,就不再那么容易钻牛角尖。『悲伤肺』,肺伤了,人应该更开心。如果能这么设计,那么这个世界的病人就会少了很多。也就是在情绪上加进和生理自愈能力类似的功能,人体就更完美了。      我相信能力强大的上帝,能够设计出完美的生理结构,应该也有能力在情绪上做出同等完美的设计。可是为什么要把情绪设计成这种破坏性的结构?让大多数人都免不了掉入这个陷阱,而陷入无边的痛苦之中。这种情绪的破坏性设计,不但使情绪很容易陷入难以回复的境地,也带来众多的疾病结果,使得完美的生理设计前功尽弃。      在研究人体的设计时,我始终秉持一个基本的概念-『人体的设计必定是完美的』。面对人体在情绪方面存在的破坏性设计,我猜想这和人生存在的意义有密切的关系,这样的设计,并不是设计者的失误,应该是蓄意设计成这样的。这样的设计,透露出人类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主要目的和意义。      当一个人陷入了情绪的恶性循环圈,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将使情绪日益恶化,相应器官的问题也日益严重,最终成为不治之症。但是,有些人在陷入情绪的恶性循环圈时,及时醒悟,改正自己的习性,则有机会跳出恶性循环圈。这有点像电子游戏中的『过关』,有些人能过,有些人不能过。      原来这种破坏性的设计是一种考验,考验每一个人能不能经常回顾自己的行为。生了病有些人怨天尤人,情绪愈来愈坏,自然掉入恶性循环圈的陷阱之中,不能自拔。有些人则相信疾病是自己创造的,一定是自己的行为中有某些问题,自我反省、调整,改变自己的性格、脾气,去除了疾病的原因,自然有机会跳脱悲惨的命运。      中国人讲究『修身、养性』,养生必需从这里做起,没有良好的心性,就不会有好的健康,什么样的性格生什么样的病。从这个角度来看,疾病是修身养性中非常重要的工具,生了病,才知道原来自己在性格上还有这么大的缺陷。      慢性病很像佛家所说的业力,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就算神佛愿意也没有办法帮你改变业力,只有自己改变了,业力才会改变,恶业才会消失。没有医生能够真的帮病人去除慢性病,所有的慢性病都必需病人自己改变了,才有机会痊愈。

修身养性和修心养性有什么不同?

1、概念不同:
修身养性,修身:使身体健康;养性:使心智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
修心养性,修心:使心灵纯洁;养性:使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
2、方法不同:
修身养性:十法一、 十法二、 十法三、三重境界、健脑养神、六道等。
修心养性:生活在当下、生活在这里、停止猜想,面向实际、暂停思考,多去感受、也要接受不愉快的情感等。
3、出处不同:
修身养性出自元·无名氏《博望烧屯》,修心养性出自在元代吴昌龄的《东坡梦》。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修身养性
百度百科--修心养性

有什么修身养性的方法

修身养性的方法有:
1、心灵的平静。
身处一个行色匆匆的时代,有人不安,坐卧不宁;有人随俗,与世浮沉;有人惶恐,患得患失。原因就在于失了静心。越是在缤纷变幻的社会里,倘若越能善养静气,超然于物外,游离于世态,让焦虑的心境平和洒脱,使发热的头脑安然冷静。
2、品质的纯净。
当面临音之魅、色之炫、名之耀、利之诱时,能秉持淡泊心态,荡去尘世浊物,守护心中净土,冰清玉洁不染,始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谓守静更得净。
3、成事的宁静。
一个人在他心境安宁、心无旁骛时,才会使心力、灵感、潜能得到最佳发挥。当他孜孜以求时,也方有那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
扩展资料:
坚持修身养性
要善于学习,修身养性。一定要勤学习、勤思考、勤实践,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坚持不懈地学、与时俱进地学,学思践悟、知行合一,在学习中增长知识,在思考中增添本领,在实践中增强历练,在体悟中增加智慧。
坚持向书本学,自觉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博学广闻,勤学善思。坚持向实践学,敢于做有挑战性的工作,敢于到困难的地方去,在复杂环境中“经风雨、见世面”,在多变历练中去感悟、去体验,淬炼磨砺、增长知识,丰富阅历。
坚持向群众学习,沉下身子、撂下面子、放下架子,诚心以群众为镜,虚心拜群众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感情,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领导干部如何修身养性?安得静心有洞天

修身养性的境界

古人的修身养性之道—“静”、“忍”.古人关于修身养性之道,特别强调一个“静”字回,一个“忍”字答.如,诸葛亮即有“非静无以成学”、“宁静致远”等,而曾国藩就非常推崇“忍”的功夫.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古人的所谓“修身养性”,实际上就是通过自我修炼来达到自我完善的一种途径,就是要把先贤之美德才学化为自身之习性功力.而要“修”要“养”,就首先要能“静”能“忍”,否则心浮气燥,如何修得下去,养得起来?所以古人说:“躁心浮气,浅衷狭量,此八字是进德者之大忌也.去此八字,只用得一字,曰主静.”“万事忍为上”等等.足见“静”、“忍”的重要. 我自己对于修身养性这四个字浅薄简单的理解及努力鞭策自己的方向是,做一个宽容善良的人,有一颗感恩的心,有自己的信仰,心胸开阔.佛教是我的信仰,’忍’是我的信条,虽然我离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还很遥远.曾经有缘片刻沉浸在佛家的清净中,才了解到要真正的做’静’,是多么的困难.

怎样让自己修身养性?具体的办法?

  1、多读书,多感悟,低调行事,不要自我感觉过好,优越感过度就会显得非常得没有见识,明白你不是明星没有那么闪耀夺目,实实在在。  2、多去一些地方走走,在见识中感悟人生意义,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足以说明旅行并在这个过程中去提高自我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3、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低调谦逊的态度,不要显露锋芒,不要觉得旁边人都是笨蛋,只有自己才够聪明,懂得察言观色,明白哪些时候说哪些话,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除了说话外,还要能够听懂话,明白炫外音,话中话。  4、对于很多自己也不明白的,尽量不说,更不能信口雌黄,自己真正弄明白搞清楚后再说,如果是听闻的,就亲力亲为后再去发表自己的看法,没有切身感受,就不要过于赘述自己的体验。  5、多结交一些品行,能力比自己强很多的人,在他们的为人处世中学习,主动向他们请教,不耻下问,但这里不是让你不结交比自己差的,什么朋友都要有,生活是多源的。

修身养性是什么意思

修身养性,修身:使身体健康;养性:使心智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xiushenyangxing5.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