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选贤任能”的拓展阅读资料(3)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选贤任能”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古人说的选贤任能是啥意思?、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的社会局面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选贤与能 成语、唐玄宗叫什么,他除了选贤任能外,还大力发展什么,鼓劢开荒屯田,、不拘一格,选贤任能的含义是什么?、给个古代选贤任能的例子等

古人说的选贤任能是啥意思?

释 义 选拔任用贤能的人。亦作“选贤与能”、“选贤举能”。出 处 《旧唐书·食货志上》:“设官分职,选贤任能,得其人则有益于国家,非其才则贻患于黎庶,此以不可不知也。”

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的社会局面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

尧舜禹时期尧舜禹是古代中国历史中,自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了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传说中尧又称陶唐氏,发祥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的运城和临汾(古称河东地区) 。他的生活非常简朴,他住的是用没有修剪过的茅草芦苇、没有刨光过的椽子盖起来的简陋房子,吃的是粗粮,喝的是野菜汤,冬天披块鹿皮,夏天穿件粗麻衣。舜又称有虞氏,出生在姚墟。传说他在接替尧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之前接受尧的考察时,曾在历山耕田,在雷泽捕鱼,在河边的陶城制陶,后来尧把他封在虞地,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后,又都蒲坂,看来他的活动中心在现在山西的西南部。舜严于律己,而又宽厚待人,很受人民尊重。尧舜之时,发生滔天洪水,大禹以天下为己任,率领百姓治理水患,发展生产,更是受到高度的赞扬。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大禹为治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因大禹平治天下,天下呈现一片安宁、祥和的太平景象,’天下大和,百姓无事’。大禹也因其显赫功德和人格被最尊为华夏最著名的圣王。

选贤与能 成语

选贤与能 [xuǎn xián yǔ néng] [解释] 选拔任用贤能的人。与,通“举”。亦作“选贤任能”、“选贤举能”。 [出自]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售修睦。”

唐玄宗叫什么,他除了选贤任能外,还大力发展什么,鼓劢开荒屯田,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712年至756年在位。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清朝为避讳康熙皇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李隆基不仅对内政进行有效的治理,对于边疆也进行了有成效的治理,将原来丢失的领地重新夺了回来。这主要是对于兵制进行了改革。原来的府兵制由于均田制的破坏,致使农民逃亡,影响了军队的兵源。到了李隆基做了皇帝时,士兵逃跑现象极为严重,军队战斗力也很低,无法和强悍的突厥军队抗衡。除了对兵制进行改革之外,李隆基还采取了其他很多的整军措施,如颁布了《练兵诏》,命令西北的军镇扩充军队,加强训练。同时,任命太仆卿王毛仲为内外闲厩使,全力负责军用马匹的供应,这使短缺的马匹及时得到了补充,提高了战斗力。另外,为彻底解决军粮问题,李隆基又命令扩充屯田范围,在西北和黄河以北地区大力发展屯田,增加粮食产量。

不拘一格,选贤任能的含义是什么?

隋唐时期,特别是隋唐初期的统治者,都高度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如杨坚在选将问题上,既强调“既文且武”的全面标准,也坚持用人所长的用人原则。在开皇三年(583年)十一月,他向全国颁发诏令,要求各地方政府如发现“有文武才用,未为时知,宜以礼发遣,朕将铨擢”;开皇九年(589年),他又下诏,要求各级官员“见善必进,有才必举”(《隋书》卷2《高祖本纪下》);在仁寿二年(602年),他下诏褒奖杨素时,突出他“既文且武”的素质,以为群将所效法;表彰元谐,也宣传其“文规武略”之德才。他对贺若弼、韩擒虎、长孙晟等,则能避其所短,用其所长,因而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才能,使之在统一全国的事业中建功立业。唐朝统治者自李渊起,就十分重视对将才的罗致、培养和使用。尤其是李世民,在知将、爱将、用将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和特殊的才能,在将帅病伤时,他或详问其起居,或剪自己胡须为其治病,或亲为之针炙等,使将领感激于心而忠诚效命。如,他听说李勐病后须用胡须灰做药引子,就剪下自己的胡须烧成灰后放到药中让李勐吃,事后使李勐感动得“顿首流血”。他主张对将领要舍短用长,所谓“良匠无弃才,明主无弃士。不以一恶忘其善,勿以小暇掩其功。割政分机,尽其所有”(《帝范·审官》)。他主张知而后任,用而不疑,反对“将从中御”,他在派李靖率兵出征时赐诏书说:“兵事节度皆付公,吾不从中治也”(《新唐书》卷93《李靖传附五代彦芳传》)。因为他知将、爱将、信将,“弃怨用才”,所以他能驱驾英才,将乐为用,有些曾反对过他的人,后来也都成了他得力的将帅。史书上说他“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士则咸尽其才”(《旧唐书》卷3太宗本纪下》),并非全是谀词。他既重视培养新人,又重视发挥老将的作用,他不但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没有大杀功臣的开国皇帝之一,而且还“任以吏事”,使之为国家再作出新的贡献。唐朝诗人赵嘏有诗赞他:“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全唐诗》卷796)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唐太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思想。在对待少数民族将领方面,唐太宗也有迥出古人、深益后世的见解和建树。唐代少数民族将领数量之多,发挥作用之大,在中国历代汉族政中是绝无仅有的,这与他对不同民族采取“爱之如一”的态度是分不开的。一些兵书中也反映了有进步意义的用人主张。如颁行于宋代的《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记载唐李君臣强调所选将帅要具有忠义、持重、多谋等素质。李靖推举李勣的首要条件就是“忠义臣”;肯定用兵持重者,批评“幸而成功者”;强调将帅要善于伐谋取胜,认为善于“不战而屈人之兵”者才是上选之将。主张国君要善于“将将”,不但要“能保全功臣”,而且要继续发挥他们的作用。出师任将,“必使之便宜从事”,“假以重”,不搞将从中御。《太白阴经》则强调,要善于拔举贤能于穷困之中,所谓“伊尹,有革之耕夫,夏癸之酒保”,“太公,朝歌之鼓刀,棘津之卖浆”。主张对将要“先察后任”,不要“先任后察”;不但强调将帅个人素质的完备,而且注意到其整体结构的合理,认为“智均则不能相使,力均则不能相胜,均则不能相悬”,因此,要根据“情异则理,情同则乱”(《太白阴经》卷3阵将篇》)的原理合理配置大将和神将。军中要有“智能之士”、“辩说之士”、“向导之士”、“猛毅之士”、“巨力之士”、“技术之士”等不同特长的人组成,以使之互补而发挥出良好的整体素质。该书既反对将从中御,又反对以二心事君,认为“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内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授铖篇》)。李泌亦持相似观点,他当着唐德宗、李晟、马隧的面强调德宗不要忌二将功大,二将也不要因位高而自疑,从而较好地化解了君、将之间的矛盾,也体现了这一思想。陆势既强调国君要以诚信待将,又指出应善于“顺于物情”,“通于时变”,对将要“操得其柄”,以驾驭其行等。

给个古代选贤任能的例子

齐襄公时,国政混乱。管仲预感齐国将发生大乱,小白的师傅鲍叔牙在好友管仲的提示下,就保护小白逃到莒国。襄公十二年(前686年),公孙无知杀齐襄公,自立为君。次年,雍林人杀无知。一时间齐国无君,一片混乱。通过眼线得知此情况的公子纠和小白,俱连夜回赶。鲁国发兵送小白的哥哥公子纠回国,派管仲带兵堵截住莒国到齐国的路,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带钩。小白假装倒地而死,管仲派人回鲁国报捷。鲁国于是就慢慢地送公子纠回国,过了六天才到。这时小白已兼程赶回齐国,高傒立他为国君。是为桓公。  当时桓公被射中带钩,装死迷惑管仲。躲在帐篷车里日夜兼程赶回齐国,又有齐国贵族国、高两氏支持,成为国君。桓公发兵迎击鲁国,在干时(今桓台)大战,鲁军败走。鲍叔牙给鲁侯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公子纠是齐君的兄弟,不忍杀他,请鲁国自己杀他。公子纠的老师召忽、管仲是仇人,请鲁国把他们送来,剁成肉泥。如不从命,将要出兵讨伐鲁国。”鲁人害怕,杀公子纠,召忽自杀,管仲被囚禁。桓公要杀管仲,鲍叔牙劝说:“臣幸运地跟从了君上,君上现在成为了国君。如果君上只想治理齐国,那么有叔牙和高傒就够了。如果君上想成就天下霸业,那么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能强盛,不可以失去他。”桓公听从他的建议,假装要杀仇人,把管仲接到齐国。桓公和管仲谈论霸王之术,大喜过望,以其为大夫,委以政事。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xuanxianrenneng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