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学际天人”的拓展阅读资料(6)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学际天人”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仙人和天人区别是什么、如何理解“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什么意思、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是什么意思、司马迁的"以究天人之际"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等

仙人和天人区别是什么

1、名称不同
仙人 (神话传说中人物)
天人(佛教名词)
2、概述不同
仙人:《家语》曰:“不食者,不死而神。”《说文解字》:“仙:长生仙去。从人从山。”《释名》“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
天人,又称天众,音译为提婆,指住于欲界及色界诸天界之有情。有时“天人”的意思指是是天界与欲界人间的有情,因此也称作“人天”,因为人间与天界同于善处,须无犯重罪戒者方能生于此间。持守五戒能于后世保有人身,不堕恶道之中;若再加行十善业者,死后将生欲界天,成为欲界天人。若再修禅定者,则可往生色界天,成为色界天人。
扩展资料
从”葛洪著有《抱朴子》一书,认为山林是道者避隐合药之处,强调说:“山林之中非有道也,而为道者必入山林,诚欲远彼腥膻,而即此清净也。”(《抱朴子内篇·卷十,明本》)又说:“是以古之道士,合作神药,必入名山,不止凡山之中,正为此也。”(《抱朴子内篇·卷四·金丹》)他认为归隐山林是一件很庄重,很神秘的事情,“名山为合药之所”,是他选择炼丹地的主要外部条件。他认为宗教是神圣的作业,还“宜入名山”,远离俗人。为道之士“莫不飘渺绝迹幽隐山林。”比喻能预料或看透事情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又比喻逍遥自在无牵无挂的人。仙人概念在中国原始社会就已存在,甚至更久远。
天人居于天界,为轮回中的六道之一,众生因修上品十善,所以离开五道,投生于天趣。其中若是未修禅定,不能离于地者,为地居天。夜摩天以上四天,因禅定力故,不依于地,居于空中。但因其定力未到,即未能入根本禅定,所以还未能脱离欲界。即如端坐摄身,调和气息,泯然澄静,身如云影,虚豁清净,而犹见有身心之相,便名为欲界定,是为欲界诸天所修之定。如能修根本禅,离欲界之粗散,便生于色界。

如何理解“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此语出自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前后文如下:”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及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余英时语或可做一注脚:“中国很多史学家都梦想写通史,那是因为历史传统的关系,通史在中国文化上的意义不同,我们理想的通史是司马迁式的,所谓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不得了的大综合。或者像司马光写《资治通鉴》,但《通鉴》已不算“通”,只能从三家分晋开始;还必须有七八个家给他门做研究,他自己写成最后稿本,现在还保存一本司马光通鉴稿,看看别的家的东西,他来改写贯通。但他的问题不像现在的通史,那是给皇帝看的:怎么治,怎么乱,治乱的原因在哪里?有很清楚的目标。从历史上得到一些统治的教训,怎么样治理这个国家,是一个镜子。我们现在是给谁写呢?写通史就有不同的观点,有的从文化观点,有的从平民观点。我们每个人都想知道平民怎么想的,可是平民根本没有资料,农民每天耕田,晚上回家吃饭,有什么东西可以作资料呢?他的感想不可能写出来,有人代他写出来也不能作为代表。今天写通史的情况不一样了,通史是教科书,“成一家之言”就不是通了,只是一个人的看法。写通史希望销路好,就不能成一家之言,是集众家之言,所以观念变了。在这种情形下,写通史要靠综合能力和叙事本领,与司马迁和司马光完全不同了。……我是学历史的,基本上讲的就是“通古今之变”的问题。古今怎么变化,那必须有一个整体的构想。在古今之变中,就有具体的如何“通”的问题。我不写通史,往往集中精神研究每一个时代的特殊问题。但“通”的观念永远在我心里。我愿意借这个机会说明,中国古代“通史”的观念和现代教科书式的通史,不是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什么意思

这是司马迁在其《报任安书》中的一句话。究,研究、探索、讨论、思考。天,天道、规律、自然、天命、命运。人,人事、社会、人生、王朝。际,边缘、联系、关联、彼此之间。通,理顺、明白、贯通。变,变化、演变、迁移、更迭。综述:研究探索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理顺明白从古代到现在的变化迁移,成就自己的独立完善的理论著述。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是什么意思

想用它来研究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通晓从古到今的变化,形成一家的学说。

司马迁的"以究天人之际"是什么意思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就说,他撰述太史公书
  的目的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汉书·司马迁传》)“通古
  今之变”,是认识历史古今发展变化的轨迹;“究天人之际”,是追求认识天
  人的关系。天人之际,即天和人的关系,是战国秦汉时代士大夫所追求认识的
  一个大问题。“五德终始”说、“三统”说等有关天人之际的思想,是战国秦
  汉时代的重要思潮。司马迁对天道是有怀疑的。他在《伯夷列传》后说:“或
  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
  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
  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
  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余甚
  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司马迁对天道如此激愤、怀疑,也有他自己的遭遇使然。由于他为李陵说
  了几句公道话,竟受腐刑,蒙莫大耻辱。这种遭遇加深了他对天道的怀疑。
  “通”和“究”,是司马迁史学思想中两盏高照的明灯。他“通”的更透,
  “究”的稍逊,但在他那个时代已不易,高出于人。近代以前中国的历史学
  家中,《通典》的撰者杜佑差可和司马迁相比,不过他也只做到丰富了司马迁
  的通,并未能超出。
  在《史记》里,老子与韩非合传。凡作合传,司马迁皆有他的道理,而老
  子、韩非合传的道理,司马迁说的比较晦涩,后人也有以老子、韩非合传为非
  者。究其实,老、韩合传,司马迁是有深意的。这深意简言之就在于:老子的
  历史观是保守的、倒退的,越古越好;韩非的历史观是发展的、变化的、进步
  的,越后越好。两相对比,比到一块了,两人就合传了。
  我们要学习司马迁的通,更要超过他的通;要学习他的究,更要超过他的
  究。

如何理解“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任何人都不要自以为掌握了绝对真理,面对天道与人道之间纷繁复杂的境况,审视古今奇奇怪怪变化多端,我们不能不认真探索,细心考究,我们得出的结论之多也只是一家之言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xuejitianren6.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