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学以致用”的拓展阅读资料(3)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学以致用”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学以致用是什么意思、倡导学以致用的古文或者名言、“学以致用”的意思及出处?、历史上有哪些学以致用的例子、怎么才能学以致用?、如何才能学以致用,如何才算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是什么意思

学以致用的词典解释是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学以致用出自李新的《为有源头活水来》,原文为“要结合实际工作和革命斗争的需要来学;学以致用;并且勤学苦学。”

倡导学以致用的古文或者名言

你好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缉互光就叱脚癸协含茅礼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韩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礼记》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战国〕荀子
△无财之谓贫,学而不能行之谓病。
——〔汉〕刘向
△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咸无焉,为众人。
——〔汉〕扬雄
△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既习之,患其无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贵其能让也。
——〔汉〕戴德
△知而弗为,莫如勿知。
——《孔子家语》
△悬言物理,不可以言尽也;施之于事,言之难尽,而试之易知也。
——〔晋〕傅玄
△朝有所闻,则夕行之。
——《后汉书》
△知之者不如行之者。
——〔隋〕王通
△智不务多,务行其所知。
——〔唐〕魏征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
——〔唐〕韩愈
△慎而思之,勤而行之。
——〔唐〕白居易
△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责于知之。
——〔宋〕司马光
△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浅。
——〔宋〕程颐
△天下大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
——〔宋〕陆游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陆游
△知,譬则目也;行,譬则趾也。
——〔宋〕杨万里
△大抵学问只有两途,致知力行而已。
——〔宋〕朱熹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宋〕朱熹
△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
——〔宋〕朱熹
△行动,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
——〔宋〕朱熹
△不随举子纸上学六韬,不学腐儒穿凿注五经。
——〔宋〕刘过
△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
——〔宋〕杨时
△学贵乎成,既成矣,将行之也;学而不能成其业,用而不能成其学,则非学矣。
——〔宋〕杨时
△知有浅深,则行有远近,此进学之效也。
——〔宋〕杨时
△多闻识者,犹广储药物也,知所用为贵。
——〔宋〕杨时
△观史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之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知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
——〔宋〕吕祖谦
△学道者正如学射,才持弓矢,必先知的。
——〔宋〕胡宏
△独有一言,愿献于君者,曰行。
——〔宋〕文天祥
△论学则观其身,论政则考其时。
——〔明〕方孝孺
知行合一
——〔明〕王守仁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明〕王守仁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明〕王守仁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明〕王守仁
△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
——〔明〕王守仁
△耳目之闻见,善用之足以广其心。
——〔明〕王廷相
△年年岁岁笑书奴,生世无端同处女。世人何人不读书,书奴却以读书死。
——〔明〕李贽
△“体验”二字,学者最亲切。
——〔明〕胡居仁
△学要来身上做。
——〔明〕胡居仁
△学者先当理会身心,此是万事之根本。
——〔明〕胡居仁
△处难处之事,可以长识;调难调之人,可以练性,学在其中矣。
——〔明〕徐祯稷
△学者能集众长,合而为一,若易牙以五味调合则为全味矣。
——〔明〕谢榛
△善学者志在乎圣人,而行无忽乎卑近。
——〔清〕黄宗羲
△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
——〔清〕王夫之
△才行而后知之真。
——〔清〕王夫之
△知所不豫,行且通焉。
——〔清〕王夫之
△知行为二,虽知犹无知,虽致犹不致。
——〔清〕唐甄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清〕曹雪芹
请,谢谢

“学以致用”的意思及出处?

读音:[xué yǐ zhì yòng]
释义: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
出处: 李新《为有源头活水来》:“要结合实际工作和革命斗争的需要来学;学以致用;并且勤学苦学” 。
造句:
1、要做到学以致用,使学有长的人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
2、我们学习要狠下功夫,不断努力,并且使自己所学的东西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学以致用
3、今年以来,霍林郭勒市推行订单式培训、菜单式教学、递进式就业三位一体就业新模式,确保参训人员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4、告诉人们潜意识的神奇致富力量,让人读起来饶有兴趣,而且在心灵修炼方面提出了许多实操、有效的释放负能量,增强正能量的方法,让读者很轻松地就能学以致用
5、但不同阶级行业百姓家的孩童通过学馆系统学习,取长补短,信息得到有效共享,通过学以致用的原理,变向提高了生产力。

历史上有哪些学以致用的例子

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发现浮力定律:
公元前245年,赫农王命令阿基米德(Archimedes)鉴定一个皇冠。赫农王给金匠一块金子让他做一顶纯金的皇冠。做好的皇冠尽管与先前的金子一样重,但国王还是怀疑金匠掺假了。
他命令阿基米德鉴定皇冠是不是纯金的,但是不允许破坏皇冠。这似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在公共浴室内,阿基米德注意到他的胳膊浮到了水面上。这时他脑中闪现出一丝模糊的想法。他把胳膊完全放进水中全身放松,这时胳膊又浮到水面上。
他站了起来,浴盆四周的水位下降;他躺在浴盆中,水位则变得更高了,而他也感觉到自己变轻了。他站起来后,水位下降,他则感觉到自己重了。一定是水对身体产生向上的浮力才使得他感到自己轻了。
他把差不多一样大的石块和木块同时放入浴盆,浸入水中。石块下沉到水里,但是他能感觉到石块变轻了。而且,他必须要向下按着木块才能把它完全浸没水中。
这表明在下沉的情况下,浮力与物体的排水量(物体体积)有关,而不与物体重量有关。相同质量下,物体在水中感觉有多重一定与它的密度(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有关。
阿基米德因此找到了解决国王问题的方法,问题关键在于密度。如果皇冠里面含有其他金,它的密度会不相同,在重量相等的情况下,这个皇冠的体积是不同的。
把皇冠和等重的金子放进水里,结果发现皇冠排出的水量比金子的大,这表明皇冠是掺假的。最重要的是,阿基米德发现了浮力原理,即水对物体的浮力等于物体所排出水的重量。
扩展资料:
学以致用
释义:最根本的是要把理论的知识和实际的应用要联合起来,由浅入深地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学到的东西要经常揣摩,真正地理解其含义(包括使用的方法,注意的事项)然后按照理论的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再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习新的知识来解决,就这样相互促进学习,逐步加深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
相关名言: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论语》
2、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爱因斯坦
3、学而不用则废,用而不学则滞;学用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周海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浮力

怎么才能学以致用?

一、在思想上做好准备要有明确的目标,从自己的真正需求出发,去学习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再把这些应用到实践中,这样就有机会做到“学以致用”。二、不断地积极尝试把你学到的东西要经常在实践中尝试一下。学以致用说白了不就是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的结合吗?三、学以致用不够,还要用以致学我相信,任何人都愿意去学“对自己有用”的东西。知道哪些是自己必须用的,然后再去学习,会提高学习效率。实践中边干边学也非常重要。

如何才能学以致用,如何才算学以致用

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多多观察,多多思考,很多事情触类旁通,一下子你就能应用到实践中去了,有些事情不用急的,学到的知识总归能用上 个人认为看白书,就是什么书都看。但要细心,留意内容。不学无术,因而要学习。唯有学习才能学以致用。如何学以致用得有方法。学无定律,用无定法。因时,因事,因人而不同。但是,首要的东西是得学会学习。不学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是用,如何用,怎样用,那得有法,得法是致用的根本。致用因对象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比如拍打蚊子,可用手直接打,也可以用书打,还可用其他东西。至于具体用什么东西,那就得看当时有什么东西它能有效杀死蚊子, 杀死蚊子是根本。对于监狱警察来说对待犯人同样要学以致用,不同的犯人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处理。所以,我狱对新干警进行了为期半月的军训以增强新干警的身体素质和业务素质,为更好的投入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为落实司法部《2006-2010年监狱劳教人民警察队伍建设规划纲要》,培养监狱工作业人才,我狱积极组织干警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大量培训心理学、教育学业警察,这有利于加强对犯人的心理矫治,提高工作能力、提高罪犯改造质量,这也是学以致用的最佳境界。所以,人要学习才能得法,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xueyizhiyong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