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以资切磋”的拓展阅读资料(5)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以资切磋”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让我们懂得要看书的成语、(切磋)前面一个字,后面一个字成语、请解释资这个字的含义、“以资鼓励”中“资”是什么意思?、问焉以资切磋的资什么意思、(切磋)前面一个字,后面一个字成语等

让我们懂得要看书的成语

学富五车xué fù wǔ chē[释义] 学问很多;有五车书。形容读书很多;学识渊博。富:丰富;五车:指五车书;形容书很多。[语出] 宋·毕仲游《西台集》:“好学五车富;轻财四壁贫。”[正音] 车;不能读作“cē”。[辨形] 富;不能写作“付”。[近义] 博学多才[反义] 目不识丁 胸无点墨[用法] 用作褒义。旧时多用作称赞别人学识好的客套话。一般作谓语。

(切磋)前面一个字,后面一个字成语

切磋琢磨qiē cuō zhuó mó[释义] 切:指加工骨头;磋:指加工象牙;琢:指加工玉石;磨:指加工石头。原指对玉石、象牙等的细加工;现指讨论问题;取长补短。[语出] 汉·王充《论衡·量知篇》:“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正音] 切;不能读作“qi”;磨;不能读作“mò”。[辨形] 磨;不能写作“魔”。[近义] 取长补短 推本溯源[反义] 不求甚解 浅尝辄止[用法] 用作褒义。多用于学术研究上。一般作谓语、定语。[结构] 联合式。[例句]

请解释资这个字的含义

资( zī )字的含义释义:   (1) 、计算:所费不~。 (2) 、费用,钱财:~源。物~。~财。~金。~费。~料。工~。川~(路费)。合资购买。 (3) 、经营工商业的本钱和财产:~本。外~。独~。合~。~方。 (4) 、资助;助:~助。~敌。 (5) 、资质:天~。 (6) 、资格:~历。论资排辈。 (7) 、姓。 (8) 、提供:可~借鉴。以~参考。名词  (1) 形声。从贝,次声。从贝,与财富有关。本义:钱财   (2) 同本义 资,货也。——《说文》   资,川也。——《广雅》   怀其资——《易·旅》   丧乱蔑资。——《诗·大雅·板》   资用乏绝,去秦而归。——《战国策·秦策一》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战国策·燕策》   应得之资。——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富者捐资。——《广东军务记》   中家以上,皆竭资取得。——清·方苞《狱中杂记》   厚资而遣之。——清·周容《芋老人传》    又如:投资(把资金投入企业);内资;外资;集资;薪资(工资);茶资(茶钱);资业(资产);借资   (3) 费用 问几月之资。——《仪礼·聘礼》 致马资于有司。——《礼记·少仪》 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三国志·诸葛亮传》    又如:资斧不裕(旅费盘缠不宽裕);资装(盘缠与行装);川资(旅费);邮资(邮费);资值(衣食之值);开资   (4) 资历,资格 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世说新语·言语》 愔自以资望少。——《晋书·郄愔传》   资轻望浅,舆论不孚。——《大波》   又如:资履;资任(资格;资历);资名(资历名望);资级(资格和品级);资秩(资历和品质);资籍(资格履历)   (5) 天赋;天资 然大王资侮人。——《汉书·陈平传》   绝世之资,必不如门之夙习也。——魏源《默觚下·治篇》   又如:资质愚钝(天资愚鲁、蠢笨);资质甚鲁(天资愚笨);资略(才智、见识);资补(天资素质);资望(丰姿仪容)   (6) 条件 三资者备。——《战国策·秦策一》   (7) 资料;材料 每相见必以欧战为一谈资。——梁启超《欧战蠡测》   (12) 粮食 唯是脯资。——《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资穷困。——《国语·晋语四》。注:“资廪也。”   南军谷少,而资储不如北。——《后汉书》  又如:资饟(粮饷);资粮(粮食)   (8) 水名 。发源于湖南省武冈县,北流入洞庭湖   (9) 凭借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资治通鉴》   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世说新语·文学》   以资切磋。——清·刘开《问说》   (10) 能力;作用 何况因万乘之,假圣王资乎。——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11) 姓动词(1) 资助 供给  资之以币帛。——《韩非子·说疑》   固大王资余兵。——《史记·项羽本纪》   中有资于后劲,擘画而榆镇立通。―― 明《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诰》   又如:资馈(馈赠;出资帮助);资禄(提供俸禄);资给(供给财用);资给馆谷(供给宾客的宿食)    给予 :王资臣万金而游。——《战国策》   如姬资之三年。(“资”,为……悬赏,为动用法;“之”,指杀如姬之父的仇人。)——《史记·魏公子列传》    又如:资给馆谷(供给宾客的宿食)(2) 救助 帮助  尧何以助汝?——《庄子》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又如:资全(周济);资政(帮助治理国政);资辅(资助;帮助)   (3) 蓄积  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令也。——《国语·越语上》  又如:资聚(积聚);资储(积蓄,贮备)   (4) 取,取用   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王安石《与马运判书》 又如:资取(获取;取得);资福(取福,求福);资纵(取用无度)形容词  (1) 锋利 旅于处,得其资斧。——《易·旅》 又如:资辩(利口善辩)

“以资鼓励”中“资”是什么意思?

“以资鼓励”中“资”可以是以资鼓励,也可以是以兹鼓励。除了“金钱、资金、资本”以外,还有几种意思:
一是用做生产生活必需的,如“生产资料”;
二是用做依据的,如“统计资料”;
三是指供给、提供的,如“资助”、“以资参考”;
四是指出身、经历的,如“资历”;
五是指从事某种活动应有的条件的,如“资格”。
资(zī)从次从贝。资,货也。货者,化也。资者,积也。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夏则资皮。冬则资絺綌。皆居积之谓。 资者,人之所藉也。周礼注曰。资,取也。 老子曰: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以资鼓励,以资鼓励“借此来鼓励”;以兹鼓励“以此作为鼓励”。“资”是“提供”的意思。例如:以资切磋。——清·刘开《问说》。整个词是“用来提供鼓励”。以“用来”,资“凭借”,兹“此”因此以资鼓励“借此来鼓励”以兹鼓励“以此作为鼓励”。
以资鼓励经常被用在表扬他人的应用文中以勉励他人。如在奖状中常与“特发此状”共同使用,即“特发此状 以资鼓励”,意为“特地颁发这个奖状,用来提供鼓励”。

问焉以资切磋的资什么意思

以资切磋:借以共同研究;资:凭借】 全篇译文: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古代的人虚心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更)何况世俗的人呢?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   不这样(的话),就所问的(也)不是(他)所学的:(如)问(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琐屑事物来说说好玩;甚至自己心里所已经明白的(问题,却故意拿它),问别人,来试试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难解答的事情问别人,来逼使那人难堪。如果不是这样,(或者)即使有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有密切关系的事情,可以收到得到教益的效果的,要压低一下自己的尊严(虚心向别人请教)也不能做到。唉!学习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是(正)由于这(原因)吗?   而且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 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切磋)前面一个字,后面一个字成语

切磋琢磨qiē cuō zhuó mó[释义] 切:指加工骨头;磋:指加工象牙;琢:指加工玉石;磨:指加工石头。原指对玉石、象牙等的细加工;现指讨论问题;取长补短。[语出] 汉·王充《论衡·量知篇》:“人之学问;知能成就;犹骨象玉石;切磋琢磨也。”[正音] 切;不能读作“qi”;磨;不能读作“mò”。[辨形] 磨;不能写作“魔”。[近义] 取长补短 推本溯源[反义] 不求甚解 浅尝辄止[用法] 用作褒义。多用于学术研究上。一般作谓语、定语。[结构] 联合式。[例句]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yiziqiecuo5.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