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一字师”的拓展阅读资料(5)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一字师”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一字师的意思是什么?、一字师原文 译文、一字师是什么意思?、一字师的来源典故、求文言文《一字师》翻译、一字师的典故等

一字师的意思是什么?

指修改作品关键字句使质量升华的有水平的人。

一字师原文 译文

原文:郑谷在袁州,齐己因携所为诗往谒焉。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笑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己矍然不觉兼三衣,叩地膜拜,自是士林以谷为齐己一字之师。 注 释: ①郑谷:唐朝诗人。②齐己:唐朝和尚,善诗。③谒焉:拜见他。④瞿然:惊讶的样子。⑤兼:提起。⑥三衣:和尚的大衣、上衣、内衣合称三衣。⑦士林:读书人之中。 译文: 郑谷住在袁州,齐己于是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去拜见他。诗作中有一首《早梅诗》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了笑着说:“数枝不能表现出早意来,不如用一枝好。”齐己惊讶不已,不由得提衣整装,举手加额长跪而拜。从此,文人间把郑谷看作齐己的一字之师。树枝’并不能表示早,改为’一枝’ 可以更好地表现出早春“早”的特点

一字师是什么意思?

成语资料
【成语】一字师
【注音】yīzìshī
【释义】指订正一字之误读或更换诗文中一二字者,即可为师。后来用此称呼善改诗文的人。[1] 
【用法】作宾语;指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结构】偏正式
【同韵词】自我得之,自我失之、春蚕抽丝捻着鼻子红豆相思、聚而歼之、不得已而为之、执法无私、不了了之挖空心思、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年代】古代
【同义】一字之师

一字师的来源典故

五代著名诗僧齐己一次在下了一夜大雪的早上,发现有几枝梅花已经开了,觉得开得很早,为了突出一个「早」字,便写了一首《早梅》诗,其中有两句是:「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他对这两句诗很满意,便高兴地拿着这首诗去请教诗友郑谷。郑谷看了几遍后评点说:「数枝梅花开已经相当繁盛了,不足以说明『早』,不如把『数枝』改为『一枝』更贴切。」齐己听了,认为改得很好,欣然接受,并向郑谷拜谢,后人便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师」。

求文言文《一字师》翻译

有个名叫李相的官员在读《春秋》的时候,经常把叔孙婼的“婼”字读错了。一个长期在他身边伺候的侍从,听他把这个字读错,就皱了眉头。李相就问这个侍从:”你读过这本书吗?“侍从回答:”是的。“李相又问:“我每次读到这里,你就会脸色不好,这是什么原因呢?”侍从婉转地回答:“过去我的老师教我读《春秋》时,他把‘婼’字读成‘绰’字音,现在听您读‘婼’字为‘吹’字音,这才醒悟到自己以前读得不对,所以对自己不满意。”李相一听,知道是自己读音有误,连忙说:“哦,那一定是我读错了,而不是你错了,我是照着书上注文读的,而你是有老师教过的,你肯定是对的。”经过核查,发现书上的注文果真不对。 李相连忙站起来,让他接受自己的礼遇,把他奉为“一字之师”。

一字师的典故

  “一字师”的典故,源于宋人计有功的《唐诗纪事》,亦见于宋人陶兵的《五代史补》及宋人魏庆之的《诗人玉屑》。他们记载的都是同一个故事:唐代诗人郑谷的诗文写得非常好,尤其《鹧鸪诗》写得更是超群出众。因此,人们称他为“郑鹧鸪”。他的朋友齐已是个和尚,也很喜欢写诗著文。有一次,齐已带了自己写好的一首《早梅》诗前去请教郑谷,当郑谷看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的时候,总觉得有些不妥,经过仔细琢磨、反复推敲,改来改去还觉不形象,最后认为把“数枝”改为“一枝”更能体现出梅花的早开来。齐已听了以后非常佩服郑谷的匠心独运,深深地向郑谷表示谢意。当时写诗作文的人,都佩服郑谷把齐已的诗只改换了一个字,就使整首诗显得确切生动,于是“人以郑谷为一字师”。后来,人们就用“一字师”指代那些为人改正一个字而使全篇文章生辉者,后也泛指诗文的改正者。
  且不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这类佳话多得数不胜数,就是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这类“一字师”的故事也是很多的。
  20 世纪30 年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写了一首赞扬某小学的诗:“有个学校真奇怪,大孩自动教小孩,七十二行皆先生,先生不在学生在。”有个才八九岁的女学生却提出:“既然大孩能自动,难道小孩就不能自动吗?大孩能教小孩,小孩就不能教大孩吗?我看应该改为‘小孩自动教小孩’。”陶行知惊喜不已,当即把诗中“大”字改为 “小”字。事后,陶行知逢人便夸:“这个小孩可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啊!”
  1942 年,郭沫若同志的话剧《屈原》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的山城重庆公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郭老并不满足,他精益求精,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着剧本。一次,他在后台和扮演婵娟的张瑞芳谈到第五幕第一场婵娟斥责宋玉的一段台词——“宋玉,我特别的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老总觉得这句话不够味,打算在“没有骨气的”下边再加上“无耻的”三个字。当时扮演钓者的张逸先正在旁边化妆,他说:“‘你是’不如改成‘你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那就够味了。”郭老听了大受启发,以为改得非常恰当。他不仅照改了,而且还认真地思考了一下,两种句子为什么会有那样强弱的不同。他终于弄明白了:“你是什么”只是单独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有时或许是“不是”。而“你这什么”却是坚决的判断。郭老由此得到启示,在后来写作《水牛赞》时,也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yizishi5.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