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治国安民”的拓展阅读资料(4)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治国安民”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什么意思、治国安民题目及答案、治国安民 翻译、人生如一场虚空大梦,韶华白首,不过转瞬。惟有天道恒在,往复循环,不曾更改……什么意思、唐太宗具有怎样的治国思想、说说唐太宗哪些开朗的治国思想等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什么意思

释义:仁就是爱人,亲爱亲族是最大的仁。义就是事事做得适宜,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
出处:出自战国时期子思的《中庸》。
原文节选: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白话译文:治理人的途径是勤于政事;治理地的途径是多种树木。说起来,政事就像芦苇一样,完全取决于用什么人。要得到适用的人在于修养自己,修养自己在于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从仁义做起。
仁就是爱人,亲爱亲族是最大的仁。义就是事事做得适宜,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至于说亲爱亲族要分亲疏,尊重贤人要有等级,这都是礼的要求。所以,君子不能不修养自己。要修养自己,不能不侍奉亲族;要侍奉亲族,不能不了解他人;要了解他人,不能不知道天理。
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有五项,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有三种。孔子说:”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交往,这五项是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智、仁、勇,这三种是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至于这三种德行的实施,道理都是一样的。”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中庸》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三十一篇。《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由汉宣帝时人戴圣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而成。
宋代以前,学者皆主张《中庸》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子思所作。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子思作《中庸》。”李翱《李文公集·复性书》:“子思著《中庸》四十七篇,传于孟轲。”朱熹《中庸章句·序文》:“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
自宋代开始,有学者主张《中庸》是子思与秦汉之际的儒者杂述而成。欧阳修《问进士策》:“问:礼乐之书散亡,而杂出于诸儒之说,独《中庸》出于子思。子思,圣人之后也,所传宜得其真,而其说异乎圣人者,何也?”
叶适《习学记言序目·文鉴三》:“汉人虽称《中庸》子思所著,今以其书考之,疑不出于子思也。”清人认为《中庸》非子思所作的也不乏其人,特别是崔述,在其《洙泗考信录》卷三中提出了三条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治国安民题目及答案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遂得徭役不兴 2.征求无已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此皆朕所目见: 2.夫治国犹如栽树: 三、唐太宗认为隋炀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四、唐太宗使百姓安乐的措施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五、找出文中与“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相呼应的句子。—、1.兴起,发生 2.停止 二、1.这些都是我亲眼看见的。 2.治理国家就好像种树。 三、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四、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 五、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治国安民 翻译

在贞观九年(李世民的年号),唐太宗对侍卫官说:“以前(隋文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里面美女古玩满院。(然而)隋炀帝仍然不知足,不断征求,同时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这些都是朕(皇帝自称)亲眼目睹,因此(我)日夜努力,只希望清白英明,使得天下太平无事。于是才能(官吏)不盛行兵役,年年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犹如栽树,数的根部不摇摆,才能枝叶茂盛。君主英明,百姓怎么就不能够安乐呢”

人生如一场虚空大梦,韶华白首,不过转瞬。惟有天道恒在,往复循环,不曾更改……什么意思

意思是人生就好像是一场梦一样,转瞬即逝,只有天道存在,一直不变。
出自: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
原文:
人生如一场虚空大梦,韶华白首,不过转瞬。惟有天道恒在,往复循环,不曾更改。
译文:
人生就好像是一场虚幻的梦境,从年轻到垂暮,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情。只有天道一直存在,循环不断,不曾改变。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
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唐太宗具有怎样的治国思想

开放国境,分制度 商业发达,重用了不少少数民族,因为自己就带有鲜卑血脉。并且这个作风一直延续下去。如唐玄宗时期的名将高仙芝就是朝鲜人。由于自己姓李,所以重视道家学说,老子名李耳。而中国最强盛的二个王朝汉唐无疑都是重视道家学说的,汉是直到汉武大帝的时候儒家学说才兴起的。而道家学说一向就是重视休养生息的,讲究各司职能,而不是儒家的满口仁义道德,朱熹那些伪君子。看看儒家学说最后的宋吧,多么弱,再看看大明,除了张居正,还有谁能治国啊。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请问一个河沟里的水能载万吨油轮吗?只怕不能。所以水不仅是民心向背,更是人口多少。所以刘备够仁义了吧,当阳10万多人跟随,最后还是败给了那个宁我负人,莫人负我的曹魏?为什么?蜀汉人口90多万,孙吴大概220万,曹魏440万。人多,自然兵多将多粮草多。唐太宗的治国理念有很多是出自道家的。当时好像很多人家里都有道德经。

说说唐太宗哪些开朗的治国思想

以仁、德治天下,从汉武帝以后的封建统治者基本上因了汉初的社会政治思想和治国方略,几乎都是以儒家的“德治”、“仁政”思想为主导,以法家的“法制”思想为辅助,同时又吸收借鉴了道家“清静无为”和“损有余而补不足”的政治主张,逐步确立了“外儒内法,剂之以道”的政治思想定式。历代统治者在遵循这一基本定式的前题下,往往视具体情况“因势制”,或崇尚“无为而治”的思想,或奉行“以理服人”的“王道”,或推行“以力服人”的“霸道”,形成了一些治国安民的基本规律。每当大乱初定,“清静无为”的思想就会受到重视。唐太宗李世明就曾说:“君能清静,百姓何能不安乎?”明太宗朱元璋也说:“天下初定,犹如新植之树不可摇其根,初生之乌不可拔其羽,要安养生息之。”每当国家进入稳定繁荣时期,“外儒内法”的治国思想就会被广泛采用,一方面通过“发政施仁”和道德教化从正面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一方面利用严刑峻法从反面惩治社会腐败和剔除丑恶现象。每当“德治”削弱或“法治”不力之时,就会出现道德失范、腐败蔓延、丑恶丛生的局面。每当“法治”过当、酷吏当道、横征暴敛民不聊生之时,就会激化阶级矛盾,引起社会动荡。因此,有见地的史学家常常抓住一些“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的重大题材,侧重记述“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为封建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以便“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再说个番外啊,王羲之的兰亭序为何在中国书法界享有崇高地位呢?其实这和王羲之的书法风格、信奉有关的,因为在王羲之的笔法里所体现的就是中和之美,而唐太宗又极力推崇其书法,此用心不可谓不明,所见地不可谓不远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zhiguoanmin4.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