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知命之年”的拓展阅读资料(4)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知命之年”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有什么典故来历?、幼学之年、志学之年、及笈之年、而立之年等是什么意思?、60岁是花甲之年,70岁是古稀之年,30岁呢?40岁呢?50岁呢(除了知天命和半百之外)、古稀之年,耄耋之年,而立之年,知命之年,花甲之年,不惑之年按一定顺序排列起来、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古稀之年分别是多少岁?、不惑之年指的是什么?等

弱冠、而立、不惑、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有什么典故来历?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花甲之年:指60岁。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岁。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期颐之年:指百岁。

幼学之年、志学之年、及笈之年、而立之年等是什么意思?

幼学:指十岁、志学:指十五岁、及笈:指女子15岁、而立:指三十岁。
一、幼学
读音:[ yòu xué ]
出处:《天雨花》第十二回:“众人尽赞黄小姐 ,真乃仙才天纵成;此诗全不似幼学。”
白话译文:很多人都赞黄小姐,真是神仙才能配得上;这首诗不像是十岁的孩子能作出的。
二、志学
读音:[ zhì xué ]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学。”
白话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
三、及笈
读音:[ jí jí ]
出处:《礼记·内则》:“年已及笄”。
白话译文:已经十五岁了。
四、而立
读音:[ ér lì ]
出处:鲁迅 《华盖集·导师》:“凡自以为识路者,总过了‘而立’之年。”
扩展资料
其他表示年龄的古文:不惑之年知命之年
一、不惑
读音:[ bù huò ]
释义:指人四十岁。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白话译文:不断地求取知识,以减少自己对世界事物而产生的困惑。真诚地待人如己,不再为个人得失而忧愁。勇敢地实践前行,不再畏惧任何困难。
二、知命
读音:[ zhī mìng ]
释义:指年至五十。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白话译文:一个人已经活到五十了。

60岁是花甲之年,70岁是古稀之年,30岁呢?40岁呢?50岁呢(除了知天命和半百之外)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总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像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天命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致改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耄耋(音maodie) 90岁-背之年 100岁-期颐

古稀之年,耄耋之年,而立之年,知命之年,花甲之年,不惑之年按一定顺序排列起来

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八十耄耋、九十老童、百岁人仙——《礼记·曲礼上》

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古稀之年分别是多少岁?

分别是:30岁、40岁、50岁、60岁、70岁
1、而立之年:30岁。而立之年解释为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现在成为了一个人三十岁的代称,用于男性。
2、不惑之年:40岁。不惑之年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bù huò zhī nián,意思是指人到中年(这里中年指四十岁),经历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不会像青年那样困惑了。
3、知命之年:50岁。出处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解释为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
4、耳顺之年:指60岁的代称。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
5、花甲之年:60岁。花甲:旧时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为纪年,六十年为一花甲,亦称一个甲。
6、古稀之年:70岁。出处:唐·杜甫《草堂诗笺》十二《曲江二首》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意为到处都欠着酒债,那是寻常小事,人能够活到七十岁,古来也是很少的了。

不惑之年指的是什么?

不惑之年,意思是指人到中年(这里中年指四十岁),经历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不会像青年那样困惑了。
不惑之年:[

huò
zhī
nián
]
1. 【解释】: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2. 【出自】:《论语·为政》有“四十而不惑”的说法。(译文:到了四十岁,才不迷惑。)
3. 【示例】:他大学毕业年仅20,而光阴飞转,很快已近不惑之年了。
4. 【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定语;形容人到四十岁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
扩展资料:
《论语·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经过十五年,这段时间是人生的黄金阶段,到了’三十而立’。身体状况最好!(立:高,一生中最佳时期,人过三十天过午,就是这个意思)
’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不为外物所迷惑。五十而知天命,到了五十岁的时候,懂得自然的规律法则。(命:规律、法则)。
’六十而耳顺’,六十岁的时候自己可以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七十岁的时候可以从心所欲的干任何事情,不会干出出格的事。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zhimingzhinian4.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