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至圣先师”的拓展阅读资料(7)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至圣先师”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至圣”指的是谁?、孔子为什么被称为智圣先师、孔子为什么被称为至圣先师、走近至圣先师下联(快快快快)、为什么孔子是至圣,而孟子却成了亚圣了、众所周知孔子被称为至圣先师,为何有些明朝人却强烈反对:孔子非圣?等

“至圣”指的是谁?

至圣 至圣的“至”字有最高的,顶端的,完美的,不可逾越的意思。 至圣——简单来说,就是最高的圣人的意思。 因为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世间的影响太大,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模式,行为规范等等。 (另外补充 至圣是伏羲,《周易参同契》上写着,至圣伏羲,庶圣孔子,圣雄文王,孔子在老百姓中,是圣人,但前人伏羲,文王所做的事,不只在老百姓中,其它方面也是了不起的。)

孔子为什么被称为智圣先师

因为在当时,孔子的儒家学说,成为当代的文学追崇,被世人传颂。孔子自然被称为文圣人。 他也就是智慧的象征,所以被称为智圣先师。

孔子为什么被称为至圣先师

因为孔子首开儒家私人讲学的学风,垂范后世。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生有意无意都会附会为孔子的门生,奉孔子的学说,自认为是儒学正宗,所以孔子被称为至圣先师
孔子集其大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学说和他的事迹,弟子们各有记录,后来汇编成一本书,名为《论语》,这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材料。
所以后来历代帝王对孔子都有追封他的职位,追封他为王。我们知道孔子虽然没有当王,但他是素王,追封他为圣,历代帝王不断地为他追封。
扩展资料:
儒家学说,作为中国古老的学派,由孔子及其弟子所创立,从春秋时代一直延续至今,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其间几度兴衰,但依然存在于社会的思想体系中,自然有其存在的道理。
儒家从人文精神、人道精神、人格理想、人性品格、伦理思想、道德精神、修养之道、实践精神、和谐精神,社会理想这十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思想体系。
从古至今,自从人类诞生,思想意识就开始指导人类的日常行为。孔子,作为至圣先师,以身力行,为达到希贤希圣的境界而努力,是一位自我完善的圣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孔子

走近至圣先师下联(快快快快)

上联:走近至圣先师下联:游远归人已老横批:怡然自得

为什么孔子是至圣,而孟子却成了亚圣了

大成至圣先师”之名,不是对孔子的拨高,而是名副其实. 所谓“大成”,是指集“三皇、五帝、三王、五伯”之“大成”.孔子的学说,在《诗经》、《书经》、《礼经》、《乐经》、《易经》、《春秋经》这“六经”之中;孔子的部分言行在“四书”等著作之中.《汉书·艺文志》中把“六经”单列为“六艺略”,而在《诸子略》中说“儒家”是“宗师仲尼”,也就是说,“儒家”只是把孔子当作老师,而孔子学说不于“诸子”之中的“儒家”.北宋邵雍说:“《易》始于三皇,《书》始于二帝,《诗》始于三王,《春秋》始于五霸.所谓皇帝王霸者,非独谓三皇五帝、三王五霸而已,但用无为则皇也,用恩信则帝也,用公正则王也,用智力则霸也.”(《皇极经世书·卷十三·观物外篇上》)又说:“孔子赞《易》,自羲轩而下;序《书》自尧舜而下;删《诗》自文武而下;修《春秋》自桓文而下.自羲轩而下,祖三皇也;自尧舜而下,宗五帝也;自文武而下,子三王也;自桓文而下,孙五伯也.祖三皇,尚贤也;宗五帝,亦尚贤也;三皇商贤以道,五帝尚贤以德.子三王,尚亲也;孙五伯,亦尚亲也;三王尚亲以功,五伯尚亲以力.”(同上,卷十一·观物篇五十六))柳诒征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中国文化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社,1988年,第231页)熊十力先生说:“孟子谓孔子集大成,盖深知学术源流者.即就《左传》而征,春秋时卿大夫士,无不深于儒学者,惟古籍散亡,罕克考耳.”(《读经示要》第52页). 所谓“至圣先师”,是因为孔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孔子之前的历代圣人之言行,由孔子述之,而且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来践行.《中庸》中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论语》中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所以,孔子之前的圣人言行由孔子集其大成,孔子之后的圣人,无超越孔子之上的.“四书”、“六经”,过去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现在与未来的中华民族也将以它为文化主体.为什么孔子学说可以超越时代和地域的局限?因为一个人的思想、一个时代的思想,必然受到各种各样的局限和制约,但是,孔子把以前几千年的圣贤言论精选再精选,就这样,从几千年中汇集出十几万字的“经”,其中还有多少局限性呢?还有多少不稳定性呢? “大成至圣先师”之名,不是要“神化”孔子,而是要学习孔子学说,弘扬中国文化. 基督教膜拜耶和华、耶稣,信徒可以“得救”、“上天堂”,但是,却永远不能成为“上帝”、“耶稣”,东方的佛教、道教,人人可以见性成佛,人人可以修行得道,儒学教化更是“人人可以成尧舜”、“途之人可以成大禹”,我们也可以说人人可以成君子、圣贤.这是东西方行教的极大不同.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所以,我们尊敬孔子,是为了学习圣贤君子之道,提高我们个人的道德修养,使天下能“国泰民安”.把孔子当作神灵,而向孔子膜拜求名利福禄,不符合儒学原则;把孔子当作神灵供奉着,却不却学习,更不符合儒学原则. 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而孔子又被称为“至圣”,所以孟子就有了“亚圣”之称.

众所周知孔子被称为至圣先师,为何有些明朝人却强烈反对:孔子非圣?

这个人就是李贽,他觉得孔子思想落后了,大家不应该一味听从孔子说的,要有自己的思想,要重视农业。
一、李贽觉得孔子思想落后了
在古代孔子的地位基本上是无人可以的动摇的,要知道汉武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用就是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就是孔子。试问这样发展下去,孔夫子的地位能不高吗?答案是肯定的,简单说就是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是非常相信孔夫子说的话。
而在明朝的时候就有一个叫李贽的同学,他从小就开始讽刺了孔子了,无非就是孔子要说重视读书人,轻视农业。李贽觉得一个国家要是没有农业,没有农民种田,大家都吃什么,就说孔子讲都是屁话,鬼话。
清朝《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提到一个人的著作,“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 其书可毁,其名亦不足以污简牍,特以贽大言欺世,至今乡曲陋儒,震其虚名,如置之不论恐贻害人心,故特存其目,以深曝其罪。”
二、“异端思想家”
从小李贽学习也是儒家思想,开始他也非常相信孔子说的,可是随着年纪的长大,他觉得孔夫子讲的话也不是百分百对。其中就拿统治者不重视农业,重视商业,他就觉得非常不对了,要是没有农业,百姓吃什么,国家那里有粮食呢?
接着他科举考中做了一个小官,他还是不改变,接着批评统治者,写了很多书,比如《续焚书》等。这些书没有一本是不讲孔子的坏话的,一味的评判,在当时就是妥妥的异端思想家了。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zhishengxianshi7.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