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直抒己见”的拓展阅读资料(7)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直抒己见”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直抒己见造句?、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出自哪篇文章?、表示敢对上级直言的成语、直抒胸臆什么意思、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鉴各是什么意思、奏折中疏与表的区别等

直抒己见造句?

直抒己见造句在刘备面前,诸葛亮总是直抒己见。座谈会上,人们直抒己见,讨论得十分热烈。在作文讲评课上,同学们直抒己见,发言十分热烈。讨论会上,大家热涌跃发言,直抒己见。他必须直抒己见,但又要不引起麻烦。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出自哪篇文章?

出自《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一零·列传第二十二魏徵》。
原文: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
译文:
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错,但现在魏徵去世,我少了一面镜子。
扩展资料
此句的背景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非常伤心,并为此废朝五天。追赠魏徵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 
魏徵死后,李世民经常对身边的侍臣说:“用铜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为镜子,可以知晓兴衰更替,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错,但现在魏徵去世,我少了一面镜子。
魏徵去世后朕派人到他家里,得到他的一页遗表,才刚起草,字都难以辨识,只有前面几行,稍微可以辨认。
上面写道: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恶,任用善人国家就安定,任用恶人国家就衰败,公卿大臣中,感情有爱有憎,自己憎的就只看见他的恶,自己爱的就只看见他的善。爱憎之间,应当审慎,如果爱而知道他的恶,憎而知道他的善,除去邪恶不犹豫,任用贤人不猜忌,国家就可以兴盛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以铜为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徵

表示敢对上级直言的成语

表示敢对上级直言的成语:直言不讳
  zhí yán bù huì
  【解释】讳:避忌,隐讳。说话坦率,毫无顾忌
  【出处】《晋书·刘隗传》:“臣鉴先征,窃惟今事,是以敢肆狂瞽,直言无讳。”
  【结构】联合式。
  【用法】含褒义。一般作主语、定语、状语。
  【正音】讳;不能读作“wěi”。
  【辨形】讳;不能写作“违”。
  【近义词】直抒己见心直口快单刀直入
  【反义词】隐讳曲折、旁敲侧击隐约其词闪烁其词
  【辨析】(一)~和“直抒己见”;都表示直率地说出来。但~含有毫不隐瞒的意思;“直抒己见”没有。(二)~和“无庸讳言”;都含有“有话直说、毫无隐瞒、没有忌讳”的意思。但“无庸讳言”偏重于说话的态度。
  【例句】一个青年人;应该襟怀坦白;热情爽朗;勇于~。
  【英译】speak without reservation

直抒胸臆什么意思

直抒胸臆意思是直率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拼音:zhí shū xiōng yì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引证解释:然直抒胸臆,语皆有物。 ——清·李慈铭《越缦堂诗话》卷中
译文:然而直率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说出的话都有自己的感想。
造句:小明此刻正在直抒胸臆
扩展资料:
直抒胸臆的近义词:
1、直吐胸怀
拼音:zhí tǔ xiōng huái
释义:坦率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出处:明·杨循吉《论诗》:“惟求直吐胸怀、实叙景象。”
译文:只求坦率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按照实际描述景象。
2、直抒己见
拼音:zhí shū jǐ jiàn 
释义:坦率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出处:清·方苞《与李刚主书》:“而直抒己见,以共明孔子之道。”
译文:然而坦率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以此用以共同商量孔子之道。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鉴各是什么意思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一零·列传第二十二魏徵》:“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 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解释“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段话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与大臣魏征的故事。大臣魏征,能直率的向唐太宗提意见,经常在朝廷上直抒己见,唐太宗也因为能听取正确意见,所以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唐朝出现了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局面。魏征病死后,唐太宗痛哭失声,非常悲伤,下令为魏征立碑,亲自撰写碑文并亲笔书写。太宗时常想念魏征,感叹的对群臣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他把魏征比作是一面镜子。

奏折中疏与表的区别

中国古文书之一类。又称奏议。是封建社会历代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 战国以前臣僚向君主进呈文字统称上书,秦统一六国后始称为奏。奏是进上的意思。汉代臣僚上书有时也称上疏。疏是疏通的意思,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同时分析问题的奏章也别称为疏。唐宋以后上奏文书统称奏议,多数称为奏疏。奏疏的文种名称,汉代有章、奏、表、议等,魏晋南北朝时期除沿用章、表、议等外又增加了启文;隋、唐、宋时期一般用表和状两种,宋代增加札子,是大臣上殿奏事前先期呈递的程式比较简便的文种;元代有奏、启和表章,明、清两代有题本、奏本、表、笺、启以及康熙朝后广泛使用的奏折等。清代官吏向皇帝奏事的文书,因用折本缮写,故名“奏摺”。也称“摺子”。奏折页数、行数、每行字数,皆有固定格式。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zhishujijian7.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