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质疑问难”的拓展阅读资料(4)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质疑问难”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二年级下册语文练习册第十二课的质疑觅问难怎么写、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如何让学生学会质疑、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二年级下册语文练习册第十二课的质疑觅问难怎么写

二. 1.B 如果说琴自己可以发声,那么为什么把它放在盒子里就没了声音呢? 2 C 如果说声音在手指头上,那为什么不直接听从你的指头上发出的声音呢? 3 琴是如何发声的? 琴音是人用手指弹奏琴时才会发出的声音,人的手指和琴同时存在是发出琴音的物质基础,弹奏是发出琴音的手段。缺少基础和手段的话就无法发出琴音,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策略。
1.激发兴趣,鼓励学生敢质疑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少年儿童好奇好问的特征,尊重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建立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尽可能地满足学生提问的要求,同时还应巧妙地创设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质疑能力开好道,作好铺垫。
2.授之以渔,引导学生会质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不仅教会知识,还要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方法,获得能力。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会质疑。
2.1 激发预习,提出质疑:教师在教学每篇课文前,要向学生提供预习要求,激发学生预习。学生通过多次地读看课文,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有疑问的地方记写下来、勾划下来,以备跟其他同学探讨或在讲读中提出。这样便促使学生有目的的去进入讲读课,从而学会求知。
2.2 紧扣课题,自主质疑: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引导学生通过读题提出问题,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2.3 抓住重点,引发质疑:教师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或提示中心词句、段落等内容进行质疑,这些重点处对学生理解全文有极大的作用。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我首先问学生这篇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并想一想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学生通过读书找到“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我将这句话出示出来,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读后质疑。学生引发的思考有: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分别表现在哪里?都有哪些类型的兵马俑,他们分别有着怎样的个性?秦兵马俑在历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或成就等等,这样一来,我只是通过抓住中心句教学,引导学生提出疑问,通过自读课文来释疑解难,对文本内容的领悟水到渠成,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2.4 斟酌矛盾,善于质疑:有些课文中内容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却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正是作者匠心独具之所在。这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看似矛盾处质疑,更能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欲望。《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文中“焦急”和“耐心”是一对表示矛盾的反义词,“焦急”反映了老奶奶希望早些见到周总理灵车的心情,而“耐心”表示老奶奶一定要等到灵车的决心。怎样才能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我让学生细读了这一段文字,并据此引导学生质疑:老奶奶为什么焦急而又耐心?这两个词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句中各说明了什么?在我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通过讨论终于明白了作者遣词的精妙,感受到人们对总理的无限爱戴之情。
2.5 注意留白,巧妙质疑:教师关注留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提高文学鉴赏水平,还可以增强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2.6 教后反思,点拨质疑:在一篇课文讲读结束后,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反思,启发学生从课文的结构条理、内容的前后联系以及文章的思想感情、写作技巧等方面再去质疑,以深化巩固所学内容。当然,这类质疑有相当难度,教学中不宜强求,教师可适当点拔,强化优生。
3. 持之以恒,培养学生释疑能力
质疑问难是手段,学会求知是目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同时,还要不失契机,培养学生释疑的能力。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全盘端出,而应“疏”、“引”、“拨”,用不同的方法启发和激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总之,教无定法?教亦多术。我们一定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点,把思考、质疑的力交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思考问题的空间,伺机诱导,授之以法,使学生自解其难,变“有疑”为“无疑”,从而更加主动热情地去学习,让“质疑之花”在学生心中绽放。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巴尔扎克也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可见,“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我们的课堂教学作为培养人的活动自然应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勇于提出疑问,从而更加深刻的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但是,我们日常教学中学生往往不敢问,不好意思问,不知道怎么问。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引导学生勇于质疑,积极提问,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使其养成热爱思考,善于质疑的习惯。那么具体到我们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呢?
第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
和谐的师生关系与民主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到足够的安全,可以尽情的轻松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教师要努力拉近师生距离,创设一种民主、自由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广泛交流。让教室成为一方自由的天地,成为师生心灵碰撞,智慧火花四射的乐园。
(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更多主动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研究、力争合作,自觉形成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比如在奇数与偶数的区别这个教学环节中,问:2、4、6、7、10、这五个数中,哪一个数与众不同?很显然:这要看选择怎样的标准,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答案。
(1)7与众不同:理由是2、4、6、10是偶数,而7是奇数;
(2)10与众不同:理由是2、4、6、7都是一位数,而10是两位数;
(3)2与众不同:理由是其他数都大于3,只有2小于3;
……
上述问题,学生大都能找到一种以上的答案。学生不再是一个依赖老师的模仿者,每个学生都经过独立思考,因此,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能说,为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发挥学生集体研讨的力量
教师要亲切自然,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热情地鼓励并积极地启发引导,让学生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同时,教师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课堂里往往出现这样情况:一个学生站起来提问或回答问题,有些学生的手仍然举着,一旦这个学生的发言有误,有些学生更急不可待,手越举越高,甚至站起来,“我来,我来”,“我,我……”此时,发言的学生往往会感到不安,觉得自己答得不好,情绪低落。因此,就要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发言,养成倾听别人说完良好习惯,使学生在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中轻松学习。
(三)给学生充分思考与表达的机会,教师不轻易下结论。
当学生产生不同意见时,教师不要急于评判,让学生充分的说,避免学生刚刚出现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熄灭。到最后,才与学生一起探讨其中的答案,并使学生明白思考问题要结合生活实际。可见,教师延迟判断会让学生感到安全,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就会勇于表现自我,并逐步培养起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强烈的质疑意识。
第二:充分激发、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
学问学问,随学随问,可老师们发现现在的学生就是不问,即使不会也不问。其实是学生对困惑既想提问但又害怕“出错”,怕因为质疑遭到教师的批评。所以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不敢向教师质疑。兴趣是儿童入门的先导。布卢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的兴趣。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对学习的兴趣。我们应创设一个能让学生积极质疑的情境,让学生热爱质疑,让学生将内心的问题与疑惑说出来,以利于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有效的解决问题。
让学生提出问题,不仅要提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不理解的问题,更要引导他们提出一些自己的独特见解,还要对课本知识,教师教法大胆质疑。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我先让学生自学,看课本是怎样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然后问学生还有哪些疑问。有一位学生就提出:“为什么课本上是用两块完全一样三角形拼成一块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它的计算面积公式,如果用一块三角形行吗?”我抓住学生这个提问,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自主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又如运用“商不变性质”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简便计算时,教学重点是对余数的理解。教学例题时,教师先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
4300÷200=21(天)……100(千克)
4300÷200=21(天)……1(千克)
学生计算后,发现余数不一样,出现了疑问,余数到底是多少,全班展开讨论,最终利用“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还原,得出结论余数是100。为什么不是1呢?教师适时点拨,原因是利用商不变性质时,将被除数和除数都缩小了相同倍数,同时,余数也被缩小了相同倍数,应该把最后余下来的数乘以缩小的倍数得出余数。通过质疑、释疑,学生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第三:为学生的质疑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提出问题,积极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体现。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需要时间和空间,只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才能发现和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质疑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不要担心问错,怎么想就怎么问。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地提出问题,让学生逐步学会质疑。例如:在测量圆的周长时,给学生提供了一元的硬币、瓶盖、在纸片上画出的圆、细绳和直尺等及学生自带的材料。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它们的周长。想了一会,学生自言自语地说:“用什么方法测周长?用什么工具呢?”当学生用细绳测量画在纸上的圆的周长时,感到不方便,学生便疑问顿生:“是否还有其它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呢?怎么测呢?”……
第四:丰富质疑方式,自我质疑和集体质疑相结合
(一)集体质疑
对于小学生来说,有时候质疑时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创设小组互动情景,有利于消除这种不足。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既提倡独立思考提出问题,也提倡小组合作提出问题,以此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集体质疑的能力。
(二)自我质疑
学习的过程是个再创造过程。它必须经过反复的思考研究,不断的完善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反思。反思既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也是创造性的重要前提。例如: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可以以学生自问的形式作为结尾。问:“我今天懂得了什么新知识?”“还有什么困惑?”
这样,不仅让学生巩固和升华了新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第五: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质疑
(一)教师示范,使学生善于提问。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绝非一日之功,是一个持久的过程,首先,教师的课堂提问应该精心设计,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激烈讨论,使学生在集体讨论中产生自己提问的欲望。其次,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提问方法加以示范和指导。如在学《正比例解应用题》时,怎样判断是否成正比例,例题中有这样一句“照这样计算”可提问“是怎样计算?什么意思?”这一提问的同时,向学生展示了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认真读句、咬文嚼字和类比等。学生通过听课,可从老师的提问中逐渐明白发现问题的方法,从而能够在后续学习中更好的提出问题。
(二)学以致用,让学生尝试质疑
学生日常学习中常常会有各种不解和困惑,这就是疑问,是学习新知过程中的困难,此时教师要启发引导,让学生直面困难,尝试质疑。可有以下方法:找矛盾,提问题;定范围提问题及调动情感因素,暗示有疑等。  
总之,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我们应该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充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并鼓励学生将这种能力应用于日常学习生活实践之中。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一、能够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好的课堂应当是教师创设的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探索和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宽松和谐的环境并不完全依靠故事、游戏或生动的情景来创设。教师形象生动、富于智慧的语言,一个含蓄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问题,一个激起学生强烈学习动机的探索活动,这些都可以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形成技能,也获得情感上的丰富体验。
二、目标明确,教法得当。
一堂好课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教学内容应科学合理且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还应重视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关注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上的每一节课都应当有针对性,没有一个教材和教案能适合任何学生。教师一节课的设计,实际上就是一次创造性劳动。教师应根据教学条件和学生的学习准备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师的实际出发,从教材的实际出发,确定恰当的内容范围和难度要求,设置合理的预期目标,以此为根据确定教学的容量、重点、难点、方法、节奏等,这样学生才能够消化、吸收。
三、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注重培养创新能力。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能动的发展过程,强调在教学中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堂好课,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合作交流,注重培养创新能力。新课程一个重要的理念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做”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究中学习,并倡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讨论、启发,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习、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地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好课应是教师努力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情趣是一种高于兴趣的,内在的学习品质),让学生主动参与,甚至可以议论纷纷(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小组讨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声不绝于耳,教师方式多样,灵活多变地组织说话训练,使课堂上人人参与,个个活跃。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有参与的愿望,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一节好课应该有思维的碰撞、有争论、有遇到困难的迷茫、有顿悟后的豁然开朗等等。我们在平时看课的时候,有些课看似顺顺利利,实际上这样的课没有“起伏”,没有思维的爬坡,不算是好课。
一堂好课的标准,应明确地显现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身上,主要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三种学习状态,即: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的交流状态;学生的达成状态。这应成为教师们教学中的重点。
在体现现代教学思想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的行为,努力挖掘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并创造条件使学生经常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形成独特的创造力。

如何让学生学会质疑

一、设置问题情境,营造质疑氛围
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不仅依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而且依赖于问题情境的设置。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设新奇别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趣生疑,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的获取知识的状态中。例如,在“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教学中。我先在课前将萝卜种子播种在湿润的土壤中。种子几天后发育成一棵幼苗。上课时我让学生观察这棵幼苗,然后让学生就此提出问题。课堂上学生提问气氛热烈,提出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种子萌发需要水分吗?种子萌发需要空气吗?种子萌发需要温度吗?种子萌发需要土壤吗?种子萌发需要阳光吗?种子萌发需要营养吗?更有学生好奇地提出:这棵幼苗将来能长出萝卜吗?通过创设好的问题情境,能促使学生产生疑问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
教师要把引导学生质疑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保证有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质疑。课堂教学首先应把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看做创新的动力源泉。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感觉到课堂上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就是学生不敢主动提问。学生对于刚刚获得的知识,往往会萌生这样或那样的疑问,有些学生尽管心中存疑,却不敢提问,一是担心提出的问题被同学取笑;二是担心提出的问题如果不是新课的要点怕被老师责怪和批评。久而久之,当疑问越积越多,就对课产生了畏难情绪。为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都要积极鼓励、引导。对于大胆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的质量如何都应给予鼓励,对于提了错误问题的学生也不能批评,而要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笑容给予积极的鼓励,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质疑问难的氛围。
二、把握设疑契机,引导学生质疑
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特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堂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选择好的设疑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学生的信息。在什么时候设疑能引导学生质疑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可在以下几处设疑。
(一)在教学过程的最佳处设疑
教学的最佳处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当学生的思维局限于一个小天地无法“突围”时;当学生疑惑不解、厌倦困顿时;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例如,讲到“两栖动物”的概念时,我先请学生结合小学自然课上学到的知识以及平时的生活积累,说说自己对两栖动物的认识。有学生说:“一会儿在水中生活,一会儿在陆地生活的动物叫两栖动物。”有的学生说:“不对!小时候在水中生活,长大了到陆上生活的动物叫两栖动物。”在学生争论不休时,我设疑:“到底什么样的动物于两栖动物呢。鳄鱼是两栖动物吗?海豹是两栖动物吗?”在此时设疑,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自己去认真研读教材,自己去解决问题。
(二)在教学重点、难点处设疑
教学内容能否成功地传授给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本节内容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备课时非常注意对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选择,而在重点、难点的教学上恰当地设疑则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当然,教师此时提出的问题应当是经过周密考虑并能被学生充分理解的。例如,“病毒”一节的教学重点是“病毒的结构和生活方式”,我在讲授“病毒的发现”“病毒的种类”后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病毒个体很小,为什么它有强大的感染力?这与病毒的结构有什么关系?病毒的结构是怎样的?又如,“染色体、DNA、基因三者的关系”是“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一节中的难点,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在突破这一难点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①克隆羊多莉很像B母羊,说明细胞核里有什么?(回答:遗传信息。)②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什么?(回答:DNA。)③DNA很长,可分为许多片段,其中每一段叫什么?(回答:基因。)④DNA在细胞核中是如何存在的?(回答:DNA作为染色体的主要成分存在。)不断对学生提出问题,耐心讲解问题,仔细把握教材内的逻辑关系,逐步启发诱导,有效激活学生思维,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
(三)在教学内容的过渡处设疑
在过渡处设疑不仅能起到对教学内容的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能激发并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捕捉学生生活的信息,抓住契机,巧妙设疑,及时设疑。例如,在“生物圈”一节的教学中,如何将“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的范围”和“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这三个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得讲课时过渡自然。我以学生熟悉的“家”为主线,依次提出:生物圈这个“家”在哪里?“家”有多大?“家”中能提供哪些条件?生物有没有第二个“家”?生物圈是不是生物生存的唯一的“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设置,可以把课文的内容贯穿起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质疑、释疑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指导质疑方法,培养质疑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许多学生不知从何处下手提问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精心设计问题,大胆设疑。但学生刚养成敢问、爱问的习惯后,不一定就能把问题问得贴切、有深度、有价值,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点拨诱导,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
(一)鼓励学生向课本发问,使学生学会研读新教材
新教材中有许多关于新知识的问题信息,值得学生思考。教学中我首先利用教材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质疑、析疑。例如,在进入生物学学习的第一课“致同学们”中就有许多问题:“为什么许多国家禁止克隆人”“为什么许多国家禁止种植转基因植物、饲养转基因动物”“为什么转基因番茄比正常的番茄储存时间长”等等。让学生通过分析这些问题激发学习生物的积极性,激发质疑和析疑的兴趣。其次,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对新教材中的文字、插图、实验方案的设计以及新的知识结构设问质疑。一个学期以来,在我的启发引导下,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如,对课本中提供的“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探究方案提出质疑:他们认为教材中提供的实验方案包含了三个探究实验,学生难以理解,可以化为几个小的探究实验来代替。又如,课本中“测定种子发芽率”实验为何要用100粒种子?有什么科学证据?能不能用50粒或40粒?再如,教材提示用钢笔在根尖上画等距离的线,来探究“根的什么部位伸长最快”,学生发现实际操作很难,为此也产生了质疑。
(二)鼓励学生向教师发问,提高学生质疑能力
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害怕学生提问,一怕干扰课堂教学不能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二怕自己一时回答不了,影响自己的形象和威信。这直接影响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甚至可以说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扼杀。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学习“光合作用”时,学生问我:“月光下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吗?”“烛光下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吗?”“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都是淀粉吗?”又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教材提供的方案中提出要在实验盘内放一些湿土,实际操作时学生发现鼠妇经常钻进土里,于是向我提出:“老师,能不能不放土。”这些问题的提出正是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具体表现,教师应支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善于提出问题。教师要解决好以下问题:首先,加强自己的业理论知识水平,提高自己的业技术能力;其次,不断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即使不能立即解答的问题,也要先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思路和方法,让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最后还要提高自身的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向生活发问,提高学生质疑水平
生物学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生物学的许多知识来源于生活,人们生产、生活中的许多活动也离不开生物学知识。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向生活发问,向生活质疑。例如,为什么酿酒的酒罐要密封,不能漏气?为什么黄豆播种应浅一些?发黄豆芽时先突破种皮的是芽吗?西瓜子和葵花子都是种子吗?韭菜和韭黄都是由韭菜种子发育而成,为什么韭菜是绿色的,而韭黄是黄白色的?为什么树叶到了秋天会由绿变黄或由绿变红呢?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长期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掌握质疑的方法,形成质疑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不断追求深入,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领略知识的浩瀚,才能最终深化学生的思维过程。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下面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策略。
1.激发兴趣,鼓励学生敢质疑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少年儿童好奇好问的特征,尊重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建立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尽可能地满足学生提问的要求,同时还应巧妙地创设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质疑能力开好道,作好铺垫。
2.授之以渔,引导学生会质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不仅教会知识,还要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方法,获得能力。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会质疑。
2.1 激发预习,提出质疑:教师在教学每篇课文前,要向学生提供预习要求,激发学生预习。学生通过多次地读看课文,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有疑问的地方记写下来、勾划下来,以备跟其他同学探讨或在讲读中提出。这样便促使学生有目的的去进入讲读课,从而学会求知。
2.2 紧扣课题,自主质疑: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引导学生通过读题提出问题,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2.3 抓住重点,引发质疑:教师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的重点内容或提示中心词句、段落等内容进行质疑,这些重点处对学生理解全文有极大的作用。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我首先问学生这篇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并想一想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学生通过读书找到“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我将这句话出示出来,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读后质疑。学生引发的思考有: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分别表现在哪里?都有哪些类型的兵马俑,他们分别有着怎样的个性?秦兵马俑在历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或成就等等,这样一来,我只是通过抓住中心句教学,引导学生提出疑问,通过自读课文来释疑解难,对文本内容的领悟水到渠成,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2.4 斟酌矛盾,善于质疑:有些课文中内容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却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正是作者匠心独具之所在。这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看似矛盾处质疑,更能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欲望。《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文中“焦急”和“耐心”是一对表示矛盾的反义词,“焦急”反映了老奶奶希望早些见到周总理灵车的心情,而“耐心”表示老奶奶一定要等到灵车的决心。怎样才能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我让学生细读了这一段文字,并据此引导学生质疑:老奶奶为什么焦急而又耐心?这两个词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句中各说明了什么?在我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通过讨论终于明白了作者遣词的精妙,感受到人们对总理的无限爱戴之情。
2.5 注意留白,巧妙质疑:教师关注留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提高文学鉴赏水平,还可以增强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2.6 教后反思,点拨质疑:在一篇课文讲读结束后,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反思,启发学生从课文的结构条理、内容的前后联系以及文章的思想感情、写作技巧等方面再去质疑,以深化巩固所学内容。当然,这类质疑有相当难度,教学中不宜强求,教师可适当点拔,强化优生。
3. 持之以恒,培养学生释疑能力
质疑问难是手段,学会求知是目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同时,还要不失契机,培养学生释疑的能力。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全盘端出,而应“疏”、“引”、“拨”,用不同的方法启发和激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总之,教无定法?教亦多术。我们一定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点,把思考、质疑的力交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思考问题的空间,伺机诱导,授之以法,使学生自解其难,变“有疑”为“无疑”,从而更加主动热情地去学习,让“质疑之花”在学生心中绽放。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zhiyiwennan4.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