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舳舻相接”的拓展阅读资料(3)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舳舻相接”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钟爱一叶扁舟,不喜舳舻相接的意思?、中国“水城”指哪里?、词语相( )生( )、“东都洛阳” 的来历?、为什么洛阳市的名字叫洛阳?、舳舻的详细解释等

钟爱一叶扁舟,不喜舳舻相接的意思?

一、一叶扁舟,汉语成语,拼音是yí yè piān zhōu,意思是形容物体小而轻。出自《题黄居寀秋山图》。舳舻相接是汉语词汇,拼音zhú lú xiāng jiē,意思是形容船与船相接,数量多。出自《隋书·食货志》。二、钟爱一叶扁舟,不喜舳舻相接。理解的角度应从引申义考虑。笔者揣摸的意思是:非常喜欢清净单调的生活,不喜欢喧嚣繁华的尘世。

中国“水城”指哪里?

地处山东省西部的聊城市,是一座很有魅力的城市,她的魅力用一个字概括就是“水”。流域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3条,其中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3条。黄河在东部奔腾咆哮百余里;运河从中部蜿蜒曲折过市区;卫河从西部携水弄潮冀鲁豫;还有马颊河、徒骇河等纵横交错,东昌湖、鱼丘湖相互辉映。仅聊城市区,湖、河水域面积就多达13平方公里,占建成区的1/3。众多的河流,美丽的湖泊,使聊城形成了“湖水相连,城湖相依,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河湖一体”的独特水城风貌。这一优势是中国江北许多城市无法比拟的。

词语相( )生( )

帮你把所有的含 ’相’字的成语和俗语翻了各种词典,没有你要找的 ’相( )生( )’我把它们全部打出来,看自己是否看漏了.把顺序调为’生( )相( )’的成语倒是有’生死相依’PS:因为不允许下载软件,所以没有WORD用,所以排的不是那么整齐.哀乐相生 自相水火 自相残害 众口相传 真人不露相 相与为一 相习成风 洋相百出 相对无言 相女配夫 相貌堂堂 五色相宣 人不可貌相 吉人自有天相 烽火相连 等礼相亢 蚌鹬相持 白衣宰相 白头相并 白首相庄 风牛马不相及 醉吐相茵 敩学相长 自相惊扰 舳舻相继 铢两相称 踵足相接 踵趾相接 踵武相接 踵迹相接 趾踵相接 趾踵相错 枝叶相持 指囷相赠 枝干相持 真相毕露 针芥相投 杖履相从 玉质金相 鱼水相投 鱼水相欢 玉石相揉 鹬蚌相危 鹬蚌相斗 义气相投 以毛相马 一脉相通 一脉相传 一脉相承 以类相从 遥呼相应 言行相顾 言行相副 言行相符 言行相悖 形影相依 形影相附 形影相对 惺惺相惜 心手相忘 心口相应 邂逅相逢 相庄如宾 相因相生 相沿成俗 相呴以湿 相呴相济 相形见拙 相忘形骸 相帅成风 相视莫逆 相失交臂 相视而笑 相时而动 相生相克 相去悬殊 相去几何 相切相磋 相克相济 相煎太急 相顾失色 相逢狭路 相逢恨晚 相待如宾 相差无几 相安相受 无相无作 同忧相救 同业相仇 同声相应 同声相求 同气相求 同明相照 同利相死 同类相求 同类相妒 同类相从 同恶相助 同恶相恤 同恶相党 同敝相济 素不相能 首尾相援 首尾相卫 首尾相连 首尾相继 十口相传 生死相依 声气相投 声气相求 圣君贤相 入骨相思 犬牙相错 青眼相看 气谊相投 气义相投 七相五公 乞穷俭相 皮相之谈 鸥水相依 目目相觑 陌路相逢 面面相窥 面面相看 面面相睹 鳞次相比 两相情原 括目相待 口耳相承 金相玉振 金相玉映 金相玉式 交臂相失 肩背相望 箕裘相继 祸福相依 话不相投 鸿案相庄 恨相见晚 官官相卫 官官相为 刮目相见 瓜葛相连 鼓旗相当 格不相入 辅牙相倚 辅车相将 额手相庆 豆萁相煎 貂狗相 得失相半 道殣相枕 道殣相 道不相谋 大相迳庭 唇辅相连 唇齿相须 出入将相 楚囚相对 拔刀相济 不相问闻 表里相应 表里相依 拔刀相向 相得益章 相得甚欢 盐梅相成 有无相通鹬蚌相争 两虎相争 自相鱼肉 水火相济自相矛盾 盐梅相成 自相惊忧 相辅相成 适以相成 相生相成 庄严宝相 自相残杀 真相大白 意气相投 针锋相对 意气相得 宰相肚里好撑船 以沫相濡 异地相逢 以利相倾 冤冤相报 以礼相待 衣钵相传 一相情愿 遥相呼应 休戚相关 燕雀相贺 血肉相连 衔尾相随 遥遥相对 埙篪相和 形影相随 相鼠有皮 心手相应 相得益彰 相门有相 相见恨晚 相提并论 言行相诡 相机而动 邂逅相遇 相形失色 相映成趣 相惊伯有 相形见绌 相安无事 形影相吊 相亲相爱 相视而笑 相敬如宾 项背相望 心心相印 相辅而行 相濡以沫 相去无几 相依为命 相沿成习 相反相成 相知恨晚 凶相毕露 相煎何急 相机行事 相持不下 相机行事 相知有素 相忍为国 狭路相逢 息息相关 闻声相思 息息相通 文人相轻 痛痒相关 王侯将相 同病相怜 同恶相求 素不相识 同恶相济 同美相妒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推诚相见 首尾相应 私相授受 刮目相待的解释'>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水火不相容 食宿相兼 似曾相识 声气相通 三旨相公 守望相助 山水相连 山中宰相 犬牙相制 气味相投 旗鼓相当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披心相付 皮相之见 萍水相逢 穷形尽相 面面相觑 漠不相关 蛮触相争 两虎相斗 名实相副 浪子宰相 冷眼相待 口口相传 利害相关 老死不相往来 宽猛相济 两相情愿 梁孟相敬 两瞽相扶 另眼相看 开诚相见 交相辉映 金相玉质 虮虱相吊 刻骨相思 将相之器 教学相长 降心相从 积不相能 白发相守 竭诚相待 缓急相济 吉人天相 祸福相生 鸡鹜相争 互相标榜 互相推诿 和睦相处 何其相似乃尔 红豆相思 呼吸相通 恨相知晚 刮目相待 冠盖相望 骨肉相连 关东出相,关西出将 刮目相看 骨肉相残 官官相护 各不相让 各不相谋 肝胆相照 刚柔相济 腹心相照 佛眼相看 风马牛不相及 非意相干 反戈相向 反唇相讥 二虎相斗,必有一伤 渊源相报 恶语相加 短兵相接 帝王将相 地狱变相 道殣相望 道不同不相为谋 倒屣相迎 弹冠相庆 代代相传 大相径庭 出将入相 臭味相投 耳鬓相磨赤心相待 赤诚相待 陈陈相因 朝夕相处 不相闻问 不相为谋 不相上下 不打不成相识 不耻相师 伯乐相马 兵戎相见 本相毕露 奔走相告 白衣卿相 白眼相看 白头相守 白首相知 拔刀相助 盎盂相敲 盎盂相击 安危相易 名实相符 脉脉相通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另眼相待 口耳相传 阿党相为 举手相庆 解囊相助 疾病相扶 鸡犬相闻 祸福相倚 桴鼓相应 函矢相攻 亥豕相望 辅车相依 反唇相稽 道不同,不相为谋 唇齿相依 不打不相识 表里相济 表里相符 伴食宰相 冰炭不相容

“东都洛阳” 的来历?

东都是相对西都西安来说的。首先,唐朝拥有天下,李家的关陇军事集团主要依靠的是关东(今天的晋冀鲁豫一带)的豪强武力,如瓦岗军之类,而关东的士人、民众的政治信仰在洛阳,因为自东汉起,魏晋皆建都洛阳,经历五胡乱华,由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实现了北方的一统,人心所向在于“天下之中”的洛阳城。从南方讲,南渡的士人多是司马氏西晋朝的达官后裔,他们的政治信仰也在洛阳。 其次,经济上,西安的农耕条件次于洛阳,而且洛阳是大运河的中心,商贸繁华也非西安偏处关西所能比拟的。唐朝天子常常因为漕运不济和关中歉收,而将整个政府机构迁到洛阳,名曰“就食东都”,人称“逐食天子”。 再次,文化上洛阳的地位极其崇高。从语言上看,唐诗的用韵依照《切韵》,而《切韵》正是依据洛阳语音为标准制定的,而不是关西的方言。为了笼络关东的文人学士,唐王朝在东都洛阳设考场,举行全国规模的科举考试。 总的来讲,洛阳在唐代的地位比今天的上海有过之而无不及。 具体的过程是,唐太宗李世民下令修葺洛阳城,号称洛阳宫。曾三次来洛阳处理政务及外事,在洛阳宫居住二年之久。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九日,武则天自立为帝,尊号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以洛阳为都城,将东都改为神都,历时15年。 唐玄宗开元之治29年,以洛阳为都城10年。 公元904年,唐昭宗迁都洛阳,唐哀宗于公元907年被朱温废掉。

为什么洛阳市的名字叫洛阳?

如下:
洛阳位于河南西部,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阳而得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古代伏羲、女娲、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夏太康迁都斟 ,商汤定都西毫;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孟津;周公辅政,迁九鼎于洛邑。平王东迁,高祖都洛,光武中兴,魏晋相禅,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后梁唐晋,相因相,共十三个王朝。汉魏以后,洛阳逐渐成为国际大都市,隋唐时人口百万,四方纳贡,百国来朝,盛极一时。 洛阳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
西周初期,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大公路网,洛阳是其中心,驰道驿路,其直如矢,无远不达;隋唐大运河上,舳舻相接,帆影联翩,从洛阳东达于海,西至关陇,南下苏杭,北朔幽燕;以洛阳为东端起点的“丝绸之路”,可以直驰地中海东岸,明驼宛马,络绎不绝。 洛阳是文化的读本。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就出自洛阳,被奉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据河图和洛书画成了八卦和九畴。
从此,周公“制礼作乐”,老聃著述文章,孔子入周问礼,班固在这里写出了中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司马光在这里完成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金谷二十四友”曾云集此地,谱写华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地理】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东经111.8’至112.59’,北纬33.35’ 至35.05’之间。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洛阳地理条件优越。它位于暖温带南缘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4.2`C降雨量546毫米。东邻郑州,西接三门峡, 北跨黄河与焦作接壤,南与平顶山、南阳相连。东西长约179公里, 南北宽约168公里。   洛阳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川丘陵交错,地形错综复杂,其中山区45.51%,丘陵40.73%,平原占13.8%,周围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荆紫山、周山、樱山、龙门山、香山、万安山、首阳山、嵩山等多座山脉;境内河渠密布,分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黄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铁滦河、涧河、廛河等10余条河流蜿蜒其间,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由于洛阳地处中原,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历史沿革】
以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洛阳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
西周时期,周成王时周公营雒邑,此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东都,直于周天子。东周时期,雒邑为首都,其余大体和西周时期相同。 战国时期,雒邑改称雒阳。 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阳,辖今三门峡市(除灵宝外)、洛阳市(栾川西部除外)、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原阳县。
西汉时期,此地区东部为东都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弘农郡。从这一时期开始,“河南”正式成为行政区划中的一个地理名词,直到清朝。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此时的河南郡,辖今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西部弘农郡的有天的三门峡市全部、宜阳县、新安县、洛宁县、嵩县、栾川县已经现在南阳市和陕西省的部分地区。 东汉时期,河洛地区的建制与西汉时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为河南尹,辖区不变。
三国时期,曹魏。雒阳改称洛阳行政建制基本上沿东汉。河南尹有所扩大,此时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县。跟两汉时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县。 西晋时期,大体仍然沿两汉旧制。不同之处在于,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时东部析置荥阳郡,包含今天的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市、新密市、原阳县。同时河南尹向西有所扩展,包含了新安县和宜阳县东部。此时,河南郡包含的地区有偃师、孟津、巩义、登封、汝州、伊川、汝阳、禹州、嵩县、新安。
东晋十六国时期,天下大乱,行政区划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区仍为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没有变化。 北魏统一北方后,迁都洛阳,又改河南郡为河南尹。另置渑池郡,其他各郡无变化。但新设了很多县。 隋朝统一天下,复改河南尹为河南郡,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辖今偃师、孟津、巩义、登封、伊川、嵩县、宜阳、新安、渑池、陕县等地。汝州、汝阳该襄城郡,郡治从襄城迁到汝州。 唐朝区划变化很大。河南郡改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阳为中心。辖区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扩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宁县、济源市、温县、孟州市。
五代十国又是天下大乱,增设陕州、孟州(很可能是唐朝中后期设置的),所以河南府的辖区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范围。 北宋时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阳为中心,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伊川、新安、宜阳、洛宁、嵩县 南宋时期金国河南府辖区有所缩小,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新安、宜阳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区 元朝设河南江北行省,从此以后,“河南”所指代的范围不再限于河洛地区。不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级行政区。此时的河南府路向西扩展,收纳了灵宝、陕县、洛宁。其他方向不变。 明朝河南府进一步扩大,又增加了卢氏、栾川、嵩县、伊川大部 清朝从河南府析置陕州,包括今天的陕县、灵宝、卢氏,以及栾川一部分地区。
1912年,民国建立,废河南府,设河洛道,道尹公置驻洛阳,辖洛阳、偃师等19县。1923年,河南省长公署迁于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1932,日军进攻上海,国民党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迁洛办公。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1948年,洛阳解放,析洛阳县城区置市。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1955年,洛阳县撤销,一部分并入洛阳市,其余部分划入偃师、孟津等县。1956年,建成洛阳市老城区、西工区和郊区,次年成立瀍河区。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区。1983年新安、孟津、偃师改隶洛阳市,洛阳所辖登封市划归郑州市管辖。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洛宁、宜阳、嵩县、栾川、汝阳、伊川改洛阳市。1993年,偃师县改为偃师市。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洛阳郊区更名为洛龙区。 洛阳附近的各县中,跟洛阳历史联系最密切的是偃师、孟津、巩义、登封。其中偃师、孟津从周朝以来三千年如一日,从未改变。其次是巩义,从周朝一直到新中国,也有三千多年。再次是登封,从三国时期到新中国,有1700多年。而其他的各县(市)如新安、宜阳、伊川、渑池、汝州等则与洛阳时分时合,而栾川、卢氏、陕县、禹州等隶洛阳的时间就更短了。另外,自从西晋置荥阳郡后,今天郑州市大部地区就跟洛阳地区分道扬镳

舳舻的详细解释

舳舻千里,旌旗蔽空。——宋·苏轼《前赤壁赋》而尔振迅宏才,旌旗立为色变。展张尽力,舳舻顿见尾衔。”——明《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诰》舳舻相,万里连樯。晋·郭璞《江赋》于是运粟数万斛于渭水,直达河、汾、雍、绛之间,舳舻相接,命曰:“泛舟之役”,以救晋之饥。——明·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zhuluxiangjie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