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不媿下学”的拓展阅读资料(5)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不媿下学”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以“学”结尾的成语、"下""不"这两个字合起来可以组成什么成语.、不媿下学拼音、不学方知愧 无才信是贫出自哪里、形容学习的词语有哪些?、不媿下学拼音等

以“学”结尾的成语

虫鱼之学 指繁琐的考据订正。 笃实好学 笃实:踏实,实在。认真踏实,爱好学问。 笃信好学 笃信:忠实地信仰。指对道德和事业抱有坚定的信心,勤学好问断织劝学 原指东汉时乐羊子妻借切断织机上的线,来讽喻丈夫不可中途废学。后比喻劝勉学习。 鸿儒硕学 鸿儒:大儒;硕学:有很多学问的人。泛指学识渊博、造诣很深的学者。 记问之学 只是记诵书本,以资谈助或应答问难的学问。指对学问未融会贯通,不成体系。 口耳之学 指只知道耳朵进口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见,而没有真正的学识。 困而不学 困:困惑,不明白。困惑不明白却不肯学习。 真才实学 真正的才能和学识。 不媿下学 犹言不耻下问不愧下学 不耻下问,虚心向地位低的人学习。 长材茂学 指才能高学问大的人。 笃志好学 笃志:心一志,立志不变。心致志,勤奋好学。 高才大学 高才:才能杰出。大学:学识渊博。才能高超,学识渊博。亦作“高才博学”、“高才硕学”。 高才绝学 ①犹言才学高超。②指才学高超的人。 宏儒硕学 指学问渊博的人。 敏而好学 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诠才末学 低下的才能与肤浅的学识。多用作自谦之词。 市民文学 封建社会后期,适应城市居民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文学。内容大多描写市民社会的生活和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市民... 通才硕学 学识通达渊博的人。 通儒硕学 犹言通儒达士。指知识渊博、明智达理的学者。 晚生后学 泛指学习同一技艺或同一学问的后生晚辈。 一家之学 自成一家的学派。 用非所学 所用的不是所学的。指学用不一致。

不媿下学拼音

成语名称 不媿下学 汉语拼音 bù kuì xià xué 成语释义 犹言不耻下问。 成语出处 《战国策·齐策四》:“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媿下学。” 使用例句 无

不学方知愧 无才信是贫出自哪里

陈瑸清廉故事二三事
陈瑸字文焕,号眉川,生于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祖籍广东吴川县,因其父早逝,家贫甚,母无以为活,遂迁居而入籍海康。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他由进士出身,康熙三十八年,始任福建古田县知县,以后,历任台湾知县、刑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兵部郎中、四川提督学政、台厦兵备道以及偏沅(今湖南省)、福建巡抚等职。他一生为官公正廉明,除弊兴利,爱民如子,深受朝廷器重和百姓爱戴。他不但是当地历史上一位极富才华的名士,也是朝中一位极有德望的贤臣,历史上将他与海瑞、丘浚同成为岭南三大清官。
勤政为民。清初台湾,仍处于半开化状态,而朝廷视之,亦等同化外蛮荒。当地土豪劣绅,肆意鱼肉百姓,官方尤草菅人命,故造成民变不断,当地番社、民社乱频仍。古田县原任知县为了隐瞒劣迹,采取高压手段,将三百名无辜被迫的百姓加予抗交租罪名,逮捕入狱。他接任古田知县,一路私访,已深知其中底细。上任后,认真审遍案卷,并伪以医生身份进牢房深入犯人中了解实情,知此批囚犯,本良民,均系无法缴交官吏的勒索苛捐,才无辜被誉为囚的,便即上书上级代为平冤求释,但知府上级已受汅吏的贿赂,不准放释。时值年关在即,他体念众犯无辜入监,受尽折磨拷打,同时其家中父母饥寒,妻儿悲啼,甚至有的父母无依,妻离子散惨绝人寰,他便毅然不讲及自己的宦途得失后果,张榜告示后,即释放这批犯人返家和家人团聚过年,并安心生产。消息传遍后,台湾善良的人民,个个都称赞他为“陈青天”,欢呼之声不绝于耳
知府闻报后,认为他此举,系严重违犯官规国法,并伤害自己的官威尊严,便立即呈报朝廷奏参陈瑸。不久,朝廷果然派下钦差到来查占犯人,并拟法办陈瑸。消息传开后,前被释放的犯人及其家纷纷互相走告,均决定即时返监听候点名,宁愿接受处理,也不表让恩人“陈青天”受累。其中有兄被释后远出他乡做工的,有父被释后赴外地经商的,亦程赶回,不先到家,迳直投监待罪。及至钦差到来监狱查点人数,发现在押点名的犯人比原来该押的人数多出几名,惊奇后细究此事,方知其情,于是,大受感动,便即回奏朝廷。对他德政备加赞誉。结果,朝廷下令全部释放无辜,并嘉奖他。福建巡抚张伯行及相国李安溪更交章保荐他。
  台湾境内港道迂迥,土地肥沃,渔盐矿产,农桑糖蔗,各种物产富裕,但官方这苛捐杂税多如牛毛,以致民不聊生,而这些额外苛征,却日逐增多,尽入贪官污吏之囊。陈瑸在古田任上,看到苛税苦害人民,便向朝廷早奏《条陈台湾县事宜》,恳免“丁票”(身份证之类不合法的证件)这类蓄意盘剥良民的弊政,并严责下的贪官污吏,不得恣肆剥榨人民。他此项革弊良政,深得民心,纾苏民困。《广东通志》中有载云:“初,(陈瑸)授福建古田县知县,有能声,调台湾,禁革‘水丁’旧例,渡海,贫民感之。”后福建巡抚张伯行保荐他,他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奉旨调任福建按察使司佥事,分巡台湾厦门兵备道兼理学政,他又革除了台湾积年借修谷仓以盘剥人民的额外苛捐,并禁止官吏贱视奴役当地番民(当地少数兄弟民族)的弊政陋习,规定派役番民必须给予同等报酬,从此,大大提高了番民的社会地位。
整顿吏治。陈瑸深刻认识到欲使台湾兴旺,除关心人民生计,使其生活改善外,更要大力开发文明,促进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闭塞落后状态。倔更把教育事业作立国之本,认为社会风气与教育有紧密的直接联系,“民风系乎士习,士习端民风亦渐以厚。”他以前早就写过“不学方知愧,无才信是贫。文章宁小枝,报国最为真”。这样的诗句。在任上,他一方面大力改革当地的陋习,兴利更新,一方面更大力开办和奖掖当地的文教事业。他前后三次任理台班,都以倡兴教化为已任,积极创办学堂和府学,广招学生进行文化教育。他任台湾知县时,在《条陈台湾事宜》中,首条就提到“文庙之宜改建,以重根本也。”他修文庙,建文昌阁,在文庙之侧筹建课室。《台湾通史》(连横著撰)有载:“康熙四十二年,知县陈瑸增建明伦堂于殿右。”五年后,陈瑸又回台执政,次年,他在旧文庙的基础上扩建名宦、乡贤两祠。为了让一般平民百姓的子弟也能普遍受教育,他在《条陈台湾事宜》中提出“在各坊里兴办社学”,“立社学以教番童。”他在《条陈经理海疆北路事家宜》中,他主张在少数民族地区(番社)每社都要立一学宫,“为捐项置书籍延社师以为这教”。他主张还须选项好教师,置学田为膏火之用。他认为自己是知县,是道台,不仅要为民父母,更重要的是为民师表。《台湾通史》载他“公务之暇,时引诸生考课,与谈立品敦行。夜自巡行,询父老疾苦,闻织读声,则叩门入见,重予奖赏;或有欢饮高歌者,必严戒之”。《清史稿•列传六十四》(赵尔巽等著)记载他“调台湾,台湾初逮图,民驵悍不驯,瑸兴学广教,”在县五年,民知礼让。”他遇有在攻读上存在困难的,则尽力资助,设法解决其困难。
 台湾的“官庄”是供给当地文武官员所谓“养廉”的庄田,经营官庄的佃户每年要负担国课(地租)和官租双重税收。名宦高官跨陌连阡,占尽肥美,充饱宦囊,更大量囤积粮食,待荒年暴月,高价出售,残酷吸榨穷人。《台湾通史》亦载:“奸猾之徒,穦缘武弃,籍名官庄,侵占番地,以牟私利,番黎怨恨,莫可谁何。”陈他赴台上任后,即向朝廷写了《台湾道革除官庄详稿》痛陈其弊害,坚决革除官庄。旧例台厦兵备道本有两所官庄,为了革除其弊,他以身作则,把两所官庄的收入全部交付台湾府库。《台湾通史》载:“官庄岁入三万两,陈瑸悉以归公,秋毫不染,其廉介如此。”
清正廉洁。陈瑸为官二十年,将有一半时间任职台湾。他爱台胞若赤子,台胞亦敬他如父母。任台厦兵备道系第二次来台执政,台湾士民闻讯,敲锣打鼓争先恐后到码头迎接;任福建巡抚,三亲台政,“闽人(当时台湾隶福建)闻之而踊跃……颂声溢于道路。”他官声德望,罕有其匹,人民称他为“陈青天”、“万家生佛”;康熙帝对他极其奖誉,称他为“苦行老僧”,并赠他一首诗:
  留犊从来汉史传  建牙分阃赖官贤
  宽弘驭吏当持法  休养安民务使全
  岭海屏藩靖蜃气  关山保障息烽烟
  迎年节近新春至  援笔枫宸饯别篇
  他一生堪谓清如秋水,或出外巡视,则自带行粮,拒绝下一切供应;居衙外出,都是布衣蔬食。他任福建巡抚时,已年过花甲,两鬓苍苍了。上任时,他仅单骑匹马,自带包袱和一个小僮跟随作伴罢了。当时抚衙设在福州,他到台湾巡察机会相对较少,但台湾人民总是怀念他的恩德,常常寄语祝颂他健康长寿。他生前就曾多次严讼劝阻台湾人民不准为他建立生祠,但台湾人民个个都万分对他含恩戴德,据《台湾通史》载:“塑(陈瑸)像文昌阁,诞日张灯鼓乐以祝”。
康熙五十六年,他奉命巡察台湾海防。这时,他虽已白发斑斑,精疲力竭,但仍不稍自惜,朝夕筹策政事,耗尽心力,绝不辞劳,始终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自励。最后,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这位一生多为台湾开发事业立下绝世殊功的“陈青天”,终因操劳过度,死于任上,享年六十三岁。

不媿下学拼音

成语名称 不媿下学 汉语拼音 bù kuì xià xué 成语释义 犹言不耻下问。 成语出处 《战国策·齐策四》:“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媿下学。” 使用例句 无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bukuixiaxue5.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