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持人长短”的拓展阅读资料(4)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持人长短”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含有喜怒、强弱、长短这些反义词的成语。最少四个!、长短不一是成语吗、“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什么意思?、形容长短的成语有哪些、持的意思、有短和长短可以组成什么成语?等

含有喜怒、强弱、长短这些反义词的成语。最少四个!

喜怒哀乐 嬉笑怒骂 避强击弱 锄强扶弱 弱肉强食 以强凌弱 扬长避短 持人长短

长短不一是成语吗

长短不一不是成语持人长短chírénchángǎn[释义]谓抓住他人的缺点过失作为把柄,加以攻击。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什么意思?

你问这些只是想简单知道个大概,还是详细了解?如果是前者,之需要看下边一段即可,如果是想详细了解,那还得多读一下南怀瑾的《老子他说》
简单解释:
有无相生也好,难易相成也好,此等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甚至在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领域也经常出现.其实,他们反映的是对立和联系,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是个基本的哲学问题.
详细:
《老子·道经·二章》的’有无相生’与《四十章》的’有生于无’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不可以相混.’有无相生’于形而下之’器’的层面,是老子所否定的.其中’有无’是一般名词,是相对的关系,二者相互依赖而存在,相反相成,互为消长,而不能互相取代.’有生于无’于形而上之’道’的层面,是老子所要阐明的主要思想.其中’有无’是抽象概念,是同一的关系,无即是有,有即是无.’无生有’或’有生于无’是就逻辑上的先后而言,实际上无生有就是无成为有,有生无就是有成为无.文章从’有无相生’之’生’为生存之义、’有无相生’于相对的逻辑思维层次、’有生于无’于绝对的逻辑思维层次、’有生于无’之’生’为生出之义、《老子·道经·二章》的结构和次序问题五个方面作了论证.
老庄二人相较,给人的感觉是老子多讲阴阳,庄子多讲有无.阴阳是’器’、’事理’的层面,有无是’道’、’道体’的层面,二者是完全不同的.虽然如此,庄子讲有无,其学术渊源也是本之于老子的.
从文字上看,《老子》中讲阴阳仅《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1例.《庄子》中复合词’阴阳’的使用共22例,单字’阴’、’阳’并称共8例,单字’阳’作与阴相对之义共2例(1).但《庄子》中的阴阳多作万物、自然之意,是与人事相对称的概念.而《老子》中使用了许多反义的概念,如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虚实、强弱、外内、开合、去取、宠辱、得失、清浊、敝新、唯阿、昭昏、察闷、全曲、直枉、多少、大小、轻重、静躁、雄雌、行随、歔吹、白黑、吉凶、张敛、兴废、与夺、刚柔、厚薄、贵贱、进退、阴阳、损益、寒热、生死、亲疏、利害、祸福、正奇、善夭、智愚、牝牡等等(2).
传本《老子·道经·二章》(3)紧接《一章》’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之后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主张新编的学者多将这二章重新分类(4),如严灵峰《新编老子章句》(5)更定为四篇五十四章,’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归于第一篇道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归于第三篇道用.王垶《老子新编校释》及《老子新编译解》(6)新编为九章一百十二条,’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归于明道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归于喻理章.艾畦《分类重编〈老子〉八十一章》(7)重编为四篇九十二条,’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归于宇宙论篇,’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归于方法论篇.虽打破传本二篇八十一章结构,但其侧重分析的初衷也是可以理解的.
同时,据守传本的学者,多将《一章》的’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与《二章》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解为一事,并引《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为证,将’有无相生’与’有生于无’解为一事.如黄瑞云先生解《二章》说:’老子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认为’反者道之动’,即天地万物变化发展,最终又归于无.无又生有,有归于无,周而复始,至于无穷,故曰’有无相生’.’(8)台湾学者李震先生也说:’《老子》一章告诉我们,道包括无与有,二者同实而异名,因此可见道之玄.……《老子》以’有无相生’来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9)则是’有无相生’与’有生于无’二者都没有解对.
我们认为,’有无相生’与’有生于无’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有无相生’于形而下之’器’的层面,在这个层面上只可以说’有无相生’,而不可说’有生于无’.其中’有无’是一般名词,是相反相成的关系.’有生于无’于形而上之’道’的层面,在这个层面上只可以说’有生于无’,而不可说’有无相生’.其中’有无’是抽象概念,是同一的关系.老子在中国古代学术的概念思维方面,虽有极高的成就,但其学说中却同时包含着形上与形下两个层面,二者交互穿插,这是不能不予以分别的.
以下试从五方面做一论证.
一 ’有无相生’之’生’为生存之义
《老子·道经·二章》(10)全文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其文意大致可以分析为三层.首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是说理.第二句’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仍是说理,是对首句的进一步说明.自’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以下,是说事,是前面所说之理的结论.
其中第二句连举六对反义概念,连用六个’相’字.六对概念的关系均为相反而相成、相互依赖而存在,自王弼以下学者并无异辞.兹略举数家:
汉严遵(严君平)《老子指归》:’无以有亡,有以无形.难以易显,易以难彰.寸以尺短,尺以寸长.山以谷摧,谷以山倾.音以声别,声以音停.先以后见,后以先明.故无无则无以见有,无有则无以知无;无难无以知易,无易无以知难;无长无以知短,无短无以知长;无山无以知谷,无谷无以知山;无音无以知声,无声无以知音;无先无以知后,无后无以知先.’
魏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此六者,皆陈自然,不可偏举之名数也.’
元吴澄《道德真经注》:’物之有无,事之难易,形之长短,势之高下,音之辟翕,声之清浊,位之前后,两相对待.一有则俱有,一无则俱无.’
高亨先生:’此老子之相对论也.老子以为物相相对者,一则存于人之认识,故曰:’天下皆之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推而言之,天下皆知有之为有,斯无已;皆知难之为难,斯易已;皆知长之为长,斯短已;皆知高之为高,斯下已;皆知音声巨之为巨,斯小已;清之为清,斯浊已;皆知前之为前,斯后已.反而言之,亦复如是.老子以为物相相对者,二则存于物之本体.故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推而言之,美恶相存,善不善相因也.’
朱谦之先生:“盖天下之物,未有无对待者.……故有无,一对待也;……难易,一对待也;难以易显,易以难彰,无难则无以知易,无易则无以知难,此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一对待也;寸以尺短,尺以寸长,无长则无以明短,无短则无以见长,此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一对待也;山以谷摧,谷以山颓,无山则无以见谷,无谷则无以知山,此高下之相倾也.音声,一对待也;安乐悲怨,其出不同,无悲则无以知乐,无乐则无以知悲,此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一对待也;先以后见,后以先明,无后则无以知先,无先则无以知后,此先后之相随也(用严君平义).”
陈鼓应先生:’’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则说明一切事物在相反关系中,显现相成的作用,它们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赖、相互补充.’
高明先生:老子’第一次指出宇宙间一切事物皆有正与反两个方面,彼此相反而又先后依存.举’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先后’六事为例,具体阐述它们的矛盾现象,无’有’即无所谓’无’,无’难’即无所谓’易’.诸如’长短’、’高下’、’音声’、’先后’以至于美丑、善恶,皆为相反相成,相互影响和作用.’
张松如先生:’下文列举出六对矛盾:有无、难易、长短、音声、高下、前后,……这些无一不是相反的关系,也无一不显出相成的作用.’
以上各家,都是将《老子·道经·二章》所举六对概念看作是于同一性质的.既是于同一性质,因此这六对概念的含义也是可以互训的.也就是说,此章’有无相生’的’有无’,与’难易’等五对概念的逻辑关系是一样的;’有无相生’的’相生’,与’相成’等五种表述的含义也是一样的.
’生’字由训诂方面看,为会意字.《说文》:’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生’字为常用字,引申有生出、生存等多义.由《老子·道经·二章》文义互训而加以判断,’难易相成’的’成’是说难易相互成就,’长短相形’的’形’是说长短相互显现,’高下相倾’的’倾’是说高下相互显出差别.因此则知’有无相生’的’生’也应该是指有无相互依赖而存在.此’生’字应解为生存,即为显现出来之义,也就是一般所说有没有的存在之义.严遵解’有无相生’为’无以有亡,有以无形’,’亡’是没有、消失之意(18),’形’即’长短相形’的’形’.’无以有亡’意为没有因为有而显出没有.所以,由句法和训诂方面来看,’有无相生’就是有和无相互依赖而存在.
二、’有无相生’于相对的逻辑思维层次
再由义理方面来看,借助《庄子·秋水》’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加以理解,则知这六对概念包含有两层意义,一是’相反’,二是’不可以相无’.’相反’的一层含义是不言而喻的,无须具述,关键在于’不可以相无’.所谓’不可以相无’,从正面说是双方’相互而有’,也就是相互依赖而存在;从反面说就是双方不可以相互取消,或者说不可以相互取代.
在此意义上,则知’阴阳’这一对概念与《老子·道经·二章》所说六对概念完全于同一性质.阴阳也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一对概念.一方面,阴阳是对立的.阴就是阴,而不是阳;阳就是阳,而不是阴.另一方面,阴阳相互依赖而存在.没有阴就没有阳,没有阳也没有阴;阴不能取代阳,阳也不能取代阴.双方皆非超越对立的全称概念.我们只可以说阴与阳二者互为消长,或者阴多阳少,或者阴少阳多.但是不能够说阴就是阳,或阳就是阴;不能够有纯阳或者纯阴(19).这种只有相互消长而无相互取代的逻辑关系,借助宋人所作’太极图’恰可有一形象的说明.
对于《老子·道经·二章》中的六对概念,古今学者有’对待’、’相对’、’相对论’等不同称谓,我们认为以’相对’的称谓较为不失原义.从逻辑思维方面来看,先秦诸子中具有三种不同的层次:第一是’矛盾’的逻辑思维形式,第二是’相对’的逻辑思维形式,第三是’大象无形’的逻辑思维形式.
’矛盾’的逻辑思维形式以法家韩非为代表(20).其最主要的性质就是’不相容之事不两立’,也就是现代形式逻辑所说的’矛盾律’.即以长短为例,依照’矛盾不相容’的逻辑思维形式,长就是长,长多少就是长多少,与短无关,因此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图,无限地追求长,而无须考虑短.
’相对’的逻辑思维形式以道家老庄为代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由于诸家各持一说,互相非难,所以老子和庄子都着重阐述了’相对’的逻辑思维形式.’相对’的逻辑思维形式较之’矛盾’的逻辑思维形式更高一层,学者早有论述,如冯契先生说:’庄子的相对主义起着反对主观主义的作用,是哲学向辩证法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先秦诸家在认识论上都有独断论的倾向,而庄子则认为经验和理性都是相对的.从而否定了人们认识上的’独断的迷梦’.’(21)李震先生也说:’笔者以为庄子泯是非之说,并不意谓庄子在知识方面的怀疑论,而在于肯定感性和理性认识之限度.庄子所追求的真知是绝对性的,亦即有关’道’的认识.’道’不是理智分析的对象,’道’超越了是非相对的层面’.
关于’相对’的逻辑思维形式,庄子也有许多论述.庄子认为,事物的个性和各自的原则,包括各家各派的是非之争,不能作为衡量事物存在的根据和进行价值判断的标准.这是因为:第一,’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究竟有没有是非的分别,彼此二者不能互证.第二,是非不是绝对的.’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彼此所以是所以非,是由于彼此各有是非的原因.是非出于彼此自身,因此彼此同样都不具有普遍意义.第三,彼此虽然对立,却又互为存在的条件.’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方方可.’
因此,大致说来,道家一派讲’相对’的逻辑思维形式,是要对它进行否定,是由否定的态度上讲(26),这一点由庄子尤可证明.而老子也说:’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唯与阿都是叹词,是答应的声音.吴澄《道德真经注》解唯为正顺,阿为邪谄.刘师培《老子斠补》以为唯之与阿犹言从之与违.唯与阿,善与恶,同样是偏失,没有什么不同.
三、’有生于无’于绝对的逻辑思维层次
’大象无形’的逻辑思维形式仍以老庄为代表.《老子·四十一章》说:’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四十五章》又说:’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庄子·齐物论》也说:’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
’大’是至大,’无’是无对,也就是绝对.至大的象,涵括了所有的形,所有的象,无所不形,无所不象.因而有形同于无形,有象同于无象,至大而无对,孤立而自存,所以说’大象无形’.在’大象无形’的逻辑思维形式中,有方与无隅、有器与晚成、有音与希声、有象与无形等等表面对立的双方,就不再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关系,而是同一的关系.’大象无形’的逻辑思维形式是较’相对’的逻辑思维形式更高一个层次.
先秦诸子百家多有关于’一’的讨论.《庄子·天下》称老子的学说是’主之以太一’,说明老子的学说是’一元’的.
老庄都有很多关于’一’的阐述.《老子》中说:’载营魄抱一.’’三十辐,共一毂.’’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道生一.’.《庄子》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
由此而论,《老子·道经·一章》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阐述的主要就是’道’与’无’与’有’的同一关系.对此,宋程大昌说:’当其已出也,则有之与无固可分矣.而其未出,则混合无间也,故曰此两者同也.同即一也,一即未为一三可以生万而未至为万者也.《易》暨《五经》《论》《孟》皆尝言一而未尝言其何以为一也,老氏之师弟子则于此特详矣,曰混成、曰浑沦、曰浑沌,皆言其未分为二也.’元丁易东说:’道以无为体,以有为用,两者皆出于道,所谓一源也.而有无异名,无即微也,有即显也.惟一源,故无间也.同谓之玄者,谓之有不可,谓之无亦不可.以为有耶?则其体似无.以为无耶?则其用似有.故谓之玄.玄者,有无不可分之谓也.’元吴环中(吴埈)说:老子’独于道字上不十分说破,一书间见迭出.埈反复沈潜,至’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地一以灵,谷地一以盈’,喟然叹曰:一乎一乎,其为道之根柢乎!是一也,敛之则无,散之则有.庄周曰:人地一,万事毕.信斯言也.道果生于一矣,果能此道矣.’三人所说是极有见地的.
’有’’无’同一,’有’即是’无’,’无’即是’有’,’有无’合在一起就是’道’.’道’、’无’、’有’三者都是同一的.从《老子·道经·一章》及以上叙述中可以提出四个要点:第一,’道’是一元的,也就是说’道’是绝对同一的.’道’至大无外,在’道’之外别无他物.第二,既然’道’是一元的,那么’道’就既是形而上的,又是形而下的;既是宇宙起源上的,也是抽象概念上的.第三,既然’道’是一元的,那么’道’就既是天地万物的起源,又是天地万物的演化.第四,既然’道’是一元的、绝对同一的,那么’道’就是无名的.可以对’道’加以任何称谓,但是任何称谓都并不是’道’本身.
对于老子的’道’、’无’、’有’三者的关系,古今学者众说不一(34),其中以认为’道’是无是有和认为’道’非无非有两说最可关注.
认为’道’是无是有的,如严遵《老子指归·道可道篇》:’有名,非道也;无名,非道也.有为,非道也;无为,非道也.无名而无所不名,无为而无所不为.’牟宗三先生也说:’有不要脱离了无,它发自无的无限妙用,发出来又化掉而回到无,总是个圆圈在转.不要再拆开来分别地讲无讲有,而是将这个圆圈整个来看,说无又是有,说有又是无,如此就有一种辩证的思考出现.有而不有即无,无而不无即有.这个圆周之转就是’玄’,《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玄.玄是个圆圈,说它无,它又无而不无就是有;说它有,它又有而不有就是无,因此是辩证的.’
认为’道’是非无非有的,如宋司马光《道德真经论》解《老子·道经·一章》说:’玄者,非有非无,微妙之极致也.’宋范应元《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说:’玄之又玄,则犹云深之又深,远之又远,非无非有,非异非同.’张岱年先生也说:’道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无中含有,有中含无.道实非有非无,似有似无,于无观有,于有观无,即所以不滞于有为之际,而为观道之方法.’若由’道’无名一点而言,认为’道’非无非有是不错的.既然’道’无名,当然就非有非无,甚至还可以说是’非道’.如冯友兰先生所说:’不仅’有’’无’是’异名同谓’,道和有无也是异名同谓.不可以说’道’是有、无的统一,也不可以说有、无是道的两个方面.说统一就多了’统一’两个字.说两个方面就多了’两个方面’四个字.因为道、有、无虽然是三个名,但说的是一回事.’

持的意思


hold;grasp;support;

chí
(1)
(形声。从手,寺声。本义:拿着)
(2)
同本义 [hold]
持,握也。――《说文》
持弓矢审固。――《礼记·射义》
有持盈。――《国语·越语》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晋·干宝《干将莫邪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战国策·燕策》
(3)
又如:持仗(手持武器);持斧操斤(拿着斧头);持笔;持戟
(4)
引申为掌握;控制 [grasp;control]
悖乱不可以持国。――《吕氏春秋·察 今》
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韩非子·五蠹》
(5)
又如:主持(负责掌握或处理);持事(管理事务);持(掌)
(6)
保守,保持 [keep]
持久者知止足也。――《后汉书·列女传》
犹引绳墨以持曲直。――《荀子·正名》
(7)
又如:持势(保持地位、力);保持(维持原状);持世(维持世道);持衡;持位(保守地位)
(8)
搀扶;支持;支撑 [support]
及丞相御史所持。――《汉书·刘向传》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
(9)
又如:支持(给以鼓励或赞助);持载;持扶(扶持)
(10)
守;防守 [guard]。如:持牢(固守;把稳);持坚(坚守);持备(守备)
(11)
遵循 [follow]。如:持斋把素(守戒吃素);持备(戒备)
(12)
对抗,不相上下 [oppose;resist]
子与子家持之。――《左传·昭公元年》。疏:“奕棋谓不能相害为持。”
(13)
又如:僵持(相持不下);持顽(任性)
持家
chíjiā
[run one’s home;keep house] 操持家务
持家有方
持节
chíjié
[take ancient flag with yak’s tail] 拿看旄节。节,旄节,也叫符节,以竹为竿,上缀以旄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即凭证)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汉书·李广苏建传》
持久
chíjiǔ
(1)
[protracted]∶长期对峙
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资治通鉴》
持久战
(2)
[lasting]∶维持长久;历久不变
持久和平
持论
chílùn
[present an argument] 把自己的主张发表出来;立论
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文。――《汉书·儒林传》
持论公允
持论有据
持平
chípíng
[unbiased;fair] 主持公正或公平,没有偏颇
执法持平
持平
chípíng
[keep balance] 保持在同等水平上
按照新办法测算,职工今年可得奖金额大体和去年持平
持枪
chíqiāng
[gun toting] 携带和使用枪支,通常指为达到犯罪目的
持人长短
chírén-chángǎn
(1)
[control] 揪住别人的短处不放,以便借端发泄要挟
第二十九戒,不得持人长短,更相嫌恨。――《云笈七签》
(2)

持人长短是一病,假人自信是一病。
持身
chíshēn
[exercise proper restraints] 对自身言行的把握;要求自己
持身严格
持续
chíxù
[sustained;continued;continuous] 无间隔,连续不断
持续犯罪
持续工作
持有
chíyǒu
(1)
[hold]∶掌管,保有
(2)
[carry]∶保有[新发行债券]以防价格上涨
持之以恒
chízhīyǐhéng
[persevere] 持续不间断,老是那么一股劲地进行
发现持之以恒地干事特别艰苦
持之有故
chízhīyǒugù
[have sufficient grounds for one’s views] 所持观点,查有依据
持重
chízhòng
[prudent] 行事慎重;谨慎稳重,不轻浮
老成持重

chí ㄔˊ
(1)
拿着,握住:~笔。~枪。~牢(把稳)。
(2)
遵守不变:坚~。~久。~操(保持节操)。~之以恒。
(3)
主张,掌管:主~。~平。~国。~重。~之有故(立论有根据)。
(4)
对待,处理:~身(对待自己)。~盈。~胜。
(5)
扶助:支~。撑~。
郑码:DBDS,U:6301,GBK:B3D6
笔画数:9,部首:扌,笔顺编号:121121124
hold;grasp;support;

有短和长短可以组成什么成语?

包含“长、短”的成语共有101个
1)裁长补短
2)长才短驭
3)长材短用
4)长话短说
5)长街短巷
6)长七短八
7)长亭短亭
8)长嘘短叹
9)长吁短气
10)长吁短叹
11)持人长短
12)尺短寸长
13)寸长尺短
14)道长论短
15)道长争短
16)赌长较短
17)度长絜短
18)短叹长吁
19)短吁长叹
20)短中取长
21)断长补短
22)断长续短
23)发短心长
24)飞短流长
25)飞流短长
26)蜚短流长
27)凫短鹤长
28)更长梦短
29)鹤长凫短
30)鹤短凫长
31)衡短论长
32)喉长气短
33)话长说短
34)家长礼短
35)家长里短
36)家长理短
37)皦短心长
38)较长絜短
39)较短比长
40)较短量长
41)较短絜长
42)截长补短
43)竞短争长
44)绝长补短
45)绝长继短
46)绝长续短
47)论长道短
48)论长说短
49)论短道长
50)七长八短
51)弃短就长
52)弃短用长
53)情长纸短
54)取长补短
55)取长弃短
56)日短心长
57)三长两短
58)三长四短
59)舍短录长
60)舍短取长
61)数短论长
62)说长道短
63)说长话短
64)说长论短
65)说长说短
66)说短道长
67)说短论长
68)问长问短
69)嫌长道短
70)校短量长
71)校短推长
72)心长发短
73)心长绠短
74)心长力短
75)扬长避短
76)夜长梦短
77)一长半短
78)一长二短
79)一长两短
80)一长一短
81)以长攻短
82)引短推长
83)语短情长
84)折长补短
85)争长竞短
86)争长论短
87)争短论长
88)纸短情长
89)箸长碗短
90)长痛不如短痛
9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92)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93)知轻重,度知长短
94)日有长短,月有死生
95)十个指头有长短
96)十指有长短
97)有话便长,无话便短
98)有话即长,无话即短
99)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100)张家长,李家短
101)张家长李家短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chirenchangduan4.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