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刀笔吏”的拓展阅读资料(4)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刀笔吏”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刀笔吏是什么意思?、求“而刀笔吏专深文巧诋”如何解释?、刀笔吏是什么?、解释以下典故:刀笔吏,韦编三绝,斧正、古代为何把文职官员叫做刀笔吏?、刀笔吏的出处等

刀笔吏是什么意思?

刀笔吏的由来“吏”在中国古代的职责经常是世的,他们一般都不接受系统的儒家教育,而是接受技能教育。对于“吏”者,“从政”是一种工作,他们的职责是按照既定的规章和条例完成日常、程序性的事务。我们平日里常说的“刀笔吏”一词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更详细一点则要追溯到青铜时代的一种器物——“削”。 在我国历史上,较早的正式书写都是写在竹或木制成的简上的。竹木简始于春秋时期,一直使用到公元四世纪才逐渐绝迹。由于简上的文字都是用毛笔蘸墨或漆汁书写在简片上的,所以一旦出现书写错误需要修改的时候,人们就使用一种被称为“削”的青铜利器削去一层后重写,叫做“刊”。“刊”的本意是“个性”的意思,成语“不刊之论”仍旧保留着这个原始的意义。这种青铜削又称作刀,一般长度为20厘米左右,非常便于携带。 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刀笔并用,因此历代的文职官吏也被称作“刀笔吏”。唐代张祜做有《从军行》一首:“少年金紫就光辉,直指边城虎翼飞。一卷旌收千骑虏,万全身出百重围。黄云断塞寻鹰去,白草连天射雁归。白首汉廷刀笔吏,丈夫功业本相依。”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 后来发展到赞颂别人能写好文章时,也说成是“刀笔精通”。写好字的简用绳子编连起来,可以卷起来,叫做“册”。如果文章改动的地方较多,就得抽掉几片竹简,叫做“删”。“删”字从刀,也离不了“削”;把文章送给别人看,自谦的话是请予“斧正”,意即修改的地方太多,一个一个地“削”太费事,不妨就像用斧子一样一路大刀阔斧地砍过去。

求“而刀笔吏专深文巧诋”如何解释?

而黯常毁儒,面触弘等徒怀诈饰智以阿人主取容(16),而刀笔吏深文巧诋(17),陷人于罪,使不得反其真(18),以胜为功。上愈益贵弘、汤,弘,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说也(19),欲诛之以事。(16)面触:当面冒犯指责。 徒:只是。怀诈饰智:心怀奸诈而外逞智巧。饰:装饰于外,此指显露。 取容:傅取对方的欢心。(17)深文巧诋:深抠文法,巧言进行诋毁。(18)反其真:恢复事实真相。 (19)唯:虽然,纵然。说:同“悦”,喜欢。而汲黯常常诋毁儒学,当面抨击公孙弘之流内怀奸诈而外逞智巧,以此阿谀主上取得欢心;刀笔吏门苛究深抠法律条文,巧言加以诋毁,构陷他人有罪,使事实真相不得昭示,并把胜狱作为邀功的资本,于是皇上越发地倚重公孙弘和张汤,公孙弘、张汤则深恨汲黯,就连皇上也不喜欢他,想借故杀死他。要全文翻译的话下面一个网址里有的

刀笔吏是什么?

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在古代,人们又往往特将讼师幕僚称作“刀笔吏”,顾名思义就是谓其深谙法律之规则,文笔犀利,用笔如刀。“刀笔吏”如刀之笔的操纵,往往使许多案件乾坤陡转,或无中生有,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解释以下典故:刀笔吏,韦编三绝,斧正

刀笔吏:“刀笔吏”一词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更详细一点则要追溯到青铜时代的一种器物——“削”。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因刀笔并用,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在古代,人们又往往特将讼师幕僚称作“刀笔吏”,顾名思义就是谓其深谙法律之规则,文笔犀利,用笔如刀。典出《史记·萧相国世家》汉高祖刘邦的丞相萧何,原来是秦国的刀笔吏无所作为后来协助刘邦统一天下,建立大功。成了开国丞相。
韦编三绝。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联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比喻读书勤奋。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像《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斧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斧正」一词,是请别人修改文章的敬词。
 “斧正”一词源于《庄子·杂篇·徐无鬼第二十四》故事说的是有一位叫做郢人的人,刷墙时不小心在鼻子上沾了一个石灰点,象苍蝇翅膀一样薄。他知道另一个叫匠石的人会耍斧子的绝活,便让他“运斤成风”,也就是把斧子舞得象刮风一样,咔嚓一下把石灰点削掉,鼻子不会受伤,郢人“立不失容”,一点也不害怕。后来有一个叫宋元君的人听了这事很稀罕,闲极无聊想找点刺激,便在鼻子上弄点石灰,也让匠石来“运斤成风”。匠石回答说,“我过去是会这个绝活的,但现在玩不成了,因为与我配合的那个郢人已经去世了。”成语“运斤成风”就是说的这个故事。后人就以此引申到修改文章,称之为“斧正”。<

古代为何把文职官员叫做刀笔吏?

大家平时会从一些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中看到,有时候文职人员会被称作刀笔吏,作为一个现代人听到这种称呼可能会觉得有点懵。笔是用来写字的,这个是可以理解的,那个刀是什么意思呢?难不成写字的时候还要带把刀?哈哈,其实还真的是这样!大家都知道,在东汉蔡伦发明出来造纸术之前,能书写的材料只有竹简和绢,绢的生产成本在当时的是非常高的,一匹绢大约需要一个织娘两个月的工时,卖价差不多等于七八百斤大米,一般人根本用不起。那就只能选择竹简来书写,但是毛笔写字难免会有写错或者漏写的情况发生,当时又没有涂改液可以用,况且一个竹简做出来也要成本的,不能因为一个错误就把整片竹简扔掉,所以当时的书写者同时带着毛笔和小刀,当时称削刀,一般会别在耳后,如果写错了,就拿出削刀把错误削去,重新书写。当时并不是现在大家都了解的文房四宝而是文房五宝。所以后来就把文职人员叫做刀笔吏了!

刀笔吏的出处

《战国策·秦策五》:“臣少为秦刀笔,以官长而守小官,未尝为兵首。”《汉书·张汤传》:“汤无尺寸之功,起刀笔吏,陛下幸致位三公,无以塞责。”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daobili4.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