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大禹治水”的拓展阅读资料(3)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大禹治水”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关于大禹治水的资料、大禹治水的资料!100字、大禹治水的故事简介、大禹治水故事简介?、大禹治水的课文、“大禹治水”的“水”指哪条河流?大禹治水的方法是什么?等

关于大禹治水的资料

大禹治水是古代神话故事。
其故事背景是上古时期,火神祝融与水神共工大战,最后共工败在祝融手下,怒撞不周山,导致天塌地陷,洪水泛滥。最后只得请来女娲娘娘收拾这烂摊子,将天上的窟窿补上,但民间的洪水之灾却成了遗留问题。
直至三皇五帝时期,华夏民族成为一支稳定的部落力量,鲧、禹父子授命,治理黄河水灾。鲧治理黄河水灾耗费了九年,仍为见其效,当时的首领舜降罪于他,革去官职,流放羽山。
经过众人举荐,这项任务便由鲧的儿子大禹来继承。大禹深知肩上担子沉重,授命后当即收拾行囊与妻子告别,此时妻子正怀上了大禹的儿子,但为了不阻碍丈夫的志向,隐瞒不予告知。
大禹带领着伯益、后稷等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实地考量了各地的水文地理,山势脉络,而大多地方都在穷乡僻壤之地,条件极为艰苦,大禹一行人手持准绳与规矩,走到哪里便测量到哪里,足迹遍布黄河沿岸。
在勘测的过程中,大禹亲眼所见当地百姓深受水灾之害,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看到民众眼里的挣扎与期望,大禹心中更加坚定了不治水灾不言归家的决心,十三年期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也为曾见过他刚出世的儿子。
最终大禹成功治理了黄河水灾,驯服了咆哮奔腾的黄河,使其平缓地流入渤海,黄河沿岸的田地皆成为了万亩良田,百姓安居乐业
扩展资料
大禹被称为上古四圣之一,拥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在上古是夏后氏的首领,是中国千古帝王的楷模和神圣模范,最大的传说就是大禹治水
大禹是中国第一个朝代夏的开国帝王,也是原始部落联盟时代最后的一个禅让制成就的帝王,传说大禹是黄帝的后裔,他的父亲是治水被罚的鲧,被上古圣王尧帝封为崇地,爵位为伯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的资料!100字

大禹治水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伤害人和牲口,叫人们过不了日子。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后代的人都称颂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 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物色继承人。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禹。到舜一死,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这时候,已到了氏族公社后期。生产力发展了,一个人生产的东西,除了维持自己的生活,还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领们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余产品作为自己的私人财产,变成氏族的贵族。有了剩余的产品,部落和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捉住了俘虏,不再把他们杀掉,而把他们变成奴隶,为贵族劳动。这样,就渐渐形成奴隶和奴隶主两个阶级,氏族公社开始瓦解。 由于禹在治水中的功绩,提高了部落联盟首领的威信和力。传说禹年老的时候,曾经到东方视察,并且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一带)召集许多部落的首领。去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有一个叫做防风氏的部落首领,到会最晚。禹认为怠慢了

大禹治水的故事简介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家庭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治水故事简介?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治水的课文

课文原文:
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经常泛滥。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百姓和牲畜,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
洪水给百姓带来了无数的灾难,必须治好它。当时,一个名叫鲧的人领着大家治水。他只知道筑坝挡水,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没有消退。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禹离开了家乡,一去就是十三年。这十三年里,他到处奔走,曾经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可是他认为治水要紧,一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
禹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疏导的办法治水。他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疏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洪水终于退了,毒蛇猛兽被驱赶走了,人们把家搬了回来。大家在被水淹过的土地上耕种,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了,百姓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扩展资料:
大禹治水的意义:
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时间,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驯驯服服地平缓地向东流去,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露出了峥嵘,农田变成了米粮仓,人民又能筑室而居,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后代人们感念他的功绩,为他修庙筑殿,尊他为“禹神”,我们的整个中国也被称为“禹域”,也就是说,这里是大禹曾经治理过的地方。禹是治理洪水的最高领导人,但他为天下万民兴利除害,躬亲劳苦,手执工具,与下民一起栉风沐雨,同洪水搏斗。
大禹治水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依靠艰苦奋斗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以人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

“大禹治水”的“水”指哪条河流?大禹治水的方法是什么?

大禹治水”的“水”指黄河,
方法是: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
大约在4000多年前,中国的黄河流域洪水为患,尧命鲧负责领导与组织治水工作。鲧采取“水来土挡”的策略治水。鲧治水失败后由其独子禹主持治水大任。
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扩展资料
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
首先,禹找到了水灾的源头,原来是曾经和颛顼争帝失败的水神共工。共工早已不是当初那个想要推翻颛顼暴政的那个共工了。
失败后的他陷入了深深的仇恨之中,被仇恨蒙蔽双眼的他早已忘记当初反抗是为了什么,他只知道要把世界上的一切都毁灭,于是他在不周山之战之后养精蓄锐,终于力量恢复了之后就发动水灾,要用愤怒的洪水冲垮整个世界。
共工发动洪水惹了众怒,天下都想除掉共工,于是禹趁势到大越的茅山也就是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说过的会稽山。
禹在会稽山合天下之众神和当初黄帝在西泰山合天下之鬼神规模相差无几。有了天下诸神的帮忙,禹把共工余部彻底击败了,而且还斩杀了共工的手下大臣相柳,丢了一个脑袋的相柳跑去了日本当了八岐大蛇,再也不敢回到中原国土。
灭掉共工之后禹开始认真治理洪水,历史书上说禹用的疏的办法,其实这是很片面的。事实是禹同时用了堵和疏的办法,一方面填平深沟,把人类的住所加高,另一方面派应龙用龙尾画地为河,水就沿着河流入大海。
除此之外,禹还得到了众多大神的帮助,看来他们受洪水肆虐之苦很久了。传说禹在黄河高崖上观察地形的时候,一个白面的人鱼从河中出现,自称河精,然后递给了大禹一份地图,也就是传说中的河图。
然后禹又在开凿龙门山的时候,偶然在一个大石洞里遇见了大神伏羲,伏羲送给了他一支玉简,长一尺二寸,可以丈量天地,平定水土。
治理完了黄河禹又跑去长江,在长江的巫峡,有一个斩龙台的古迹,传说大禹治水的时期,有一条龙走错了路,导致施工完全错误,大禹就在那里把龙斩了,从此留下斩龙台的传说。<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dayuzhishui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