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德才兼备”的拓展阅读资料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德才兼备”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德才兼备论、什么叫德才兼备?、德才兼备的具体含义、德才兼备原著出自哪里?、怎样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德才兼备,德是什么意思、速求?德才兼备小故事,最好要有寓意,比较典型的,名人的也可以。谢谢大家了!、怎样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等

德才兼备论

  摘要: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对于选择和鉴别人才,德才兼备也许是很多人的首选,但是毕竟德才兼备的人太少。对于品德的评判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我们强调人才的选用原则应以德才兼备为上,并非以为着对其他人才的排斥和屏弃。“唯才是举”、“勿拘品行”的用人方针,不仅与我们现代管理心理学中领导素质“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不矛盾,而且还能够对我国现阶段改革开放社会环境中的用人路线提供积极的、务实的理论参考,并产生更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德才兼备 唯才是举
  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它主要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和高增值性的特点。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国家或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途径或手段。1995年9月,世界银行在“世界银行指定新的国家财富计算法”中公布:确定一个国家和地区财富的新方法,即以自然资本、创造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为核算依据,人力资本成为衡量一国财富的重要指标。在21世纪,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国家富强、民族昌盛的关键。有效的开发与利用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首要国策。
  《资治通鉴》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这部史学巨著对许多历史事件的记述和评价其实是很可以作为道德论者的典范的。本书在开篇伊始,便推出了一篇’才德’之说,这是极具深意的做法,概要以此来统领全书,评价世人也!其自才德而对君子小人所做的定义,可谓鞭辟入里,堪为道德论者之典范。
  司马氏说:’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①
  中国历史上,对选用人才的德才考虑有如下三种理论。
  唯才论:这种理论的含义是用人只以才干来提拔,不考虑其道德品行,持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就是三国时代的曹操。曹操曾经说过:无论鸡鸣狗盗之徒,只要有一技之长,都可获得重用。确实,曹操在用人上气度宏大,三教九流,无所不用,郭嘉在分析曹操十胜、袁绍十败时曾经指出:“绍外宽内忌,所任唯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唯才,此度胜也。” 比如曹操并不因为外人忠于旧主或对自己谄媚而模糊选才用才的标准。蔡瑁、张允卖国求荣,曹操虽一时利用,但心中却早有处置。汉中杨松,贪财卖主,献城给曹操,仍被曹操斩首示众。而对忠贞的张辽、文聘,弃暗投明,曹操慧眼识才,不仅由衷赞赏,而且加官晋爵,委以重任。特别是晚年,重用与自己意见相左而非常有才华的司马懿,最终实现统一中原的愿望,把唯才是举的思想运用到完美无缺的境地。
  德才兼备论:这种理论的主要含义是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可以做干部。先秦诸子中,墨子是倡导选用德才兼备的人才的。他认为:“夫一道术学业仁. 义者,皆大以治人,小以任官,远施周偏,近以修身,不义不处,非理不行,务兴天下之. 利,曲直周旋,利则止,此君子之道也。②有才无德之人不能重用,有德无才之人予以培养,等其展示才华之后,再予以使用。德才兼备论首先倾向于德,只要品德高尚,才干尚可之人,就可以重用。持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还有清朝的曾国藩。曾国藩用人讲究品行,其次才考虑才干。同样,他采用这种用人方式,也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德才兼备论的现代表述方式还有“又红又”,这种说法曾广泛流行于十年文革时代。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领导在提拔干部时,都按德才兼备论的方式实行。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品德高尚或才华出众的人太少,德才兼备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实行德才兼备论困难重重,强调了对德的要求,必然要放低对才的要求,否则,在实践中就无法行得通。当然要尽可能做到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
  唯德论:这种理论认为用人以德,唯德是举,只要品德高尚就可重用。人关键要有品德,才干是可以后天培养的;有才干无品德,非但不利于团体,相反只会破坏团体事业。持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战国时代的宋襄公。宋襄公一味讲究仁义道德,结果打了败仗,给后世留下笑柄。这种理论隐含的前提假设是:每个人通过适当的培养都能拥有任何层次的才干,都可以出任任何层次的干部职务。实际上,这种假设是不存在的,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许多人由于其基本素质问题,根本就无法培养。
  在中国人才史上,虽然历代名家对德才的关系有种种不同的认识,但是显而易见德才兼备者仍然是统治者任用官吏的首选目标。所谓德才兼备的说法,应该是十分流行的了。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教诲,对于任何事业而言,德才兼有的人才是栋梁,有德无才的人也可使用,有才无德的人坚决不可使用,至于二者皆无之辈,当然是垃圾了。可是我常常疑心,中国的事业发展太慢的原因,恰恰是所谓德才兼备、有德无才的人太多了。德,指品德,或者其它一些由组织人事部门认定的一些正面评价,有趣的是,这些往往不好具体评价,领导说有德就有德,原来这个德就成了任人随意装扮的小姑娘。哪一个贪官污吏在被组织人事部门选拔的时候,不是被认定为德才兼备
  其实,德才兼备,把德放在才之前,并无大错。但这个德本身成为了虚伪或者杖的派生词,由此来排挤才,就正是现实中,人才屡屡不得志的悲剧了。谁不明白,所谓有德,就是会来事,懂得领导的心思,三陪往往不够,精神上的奴才做到位了,也就是很有德了吧。
  最可怕的个例是,认定人们是不是有“德”的威本身无才,面对公认的人才不好意思拿“才”作为否决的把柄,于是只好推崇“德”了。五千年的中国史,无非是千里良驹被认定为图谋不轨的病驹的纪录罢了。
  到了现代,才学的评定标准趋于科学、易于量化,告假的难度较大,哪怕哪个领导拿个党校的博士,可是主席台上常常讲错别字、外行话,也就构成难堪的笑话了。群众的眼睛雪亮的很,当然许多“德才兼备”、“有德无才”的弄潮儿们也是早被识破真面目的。
  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吴起,少年即胸怀大志,决心显名诸侯。但是,按一般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吴起又是一个品行不好的人,先是死母不葬,继之又为取得鲁穆公的信任,竟“杀妻以求将”。对于这样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受到了楚悼王的重用,命其主持变法。吴起变法取得极大的成效,使楚国迅速强大起来。吴起者,卫人,仕于鲁。齐人伐鲁,鲁人欲以为将,起取齐女为妻,鲁人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大破齐师。或谮之鲁侯曰:“起始事曾参,母死不奔丧,曾参绝之。今又杀妻以求为君将。起,残忍薄行人也。且以鲁国区区而有胜敌之名,则诸侯图鲁矣。”起恐得罪。闻魏文侯贤,乃往归之。文侯问诸李克,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弗能过也。”于是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还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③又如,汉初的功臣陈平也是一个智谋超人之士,但人无完人,陈平的品德令人不敢恭维: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④对众人的诋毁刘邦不为人所动,反而对陈平信任有加,“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陈平亦未负刘邦的期望,数出奇计,免刘邦于困厄与危难之中。
  当然所谓重才轻德,并非对被选用者的德行无一要求。对于违反一般意义上道德规范的人才,统治者从时代急需出发,自然不会弃而不用。曹操用人以“唯才是举”著称,带有明显的重才轻德的倾向。可杨修,孔融等人也被曹操所杀。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尺度。
  太宗即位之初,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按可诬一世之人!”在太宗看来封德彝没有选拔出人才,是因为他没有用人之明,并非世无才俊,事实证明。唐太宗用人如器,不拘一格的选用了大量的人才,为成就他帝王之业和贞观之治奠定了人才基础。魏征善谏,房玄龄长与谋划,杜如晦敏于决断,戴执法严明,太宗都各用其所长,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其实,唐太宗的观点正好说明了缺乏人才更多的是因为领导者没有发现人才而不是没有人才,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现代,很多领导干部和企业人事部门,往往一边放着人才不用,一边疾呼当世无才。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领导用人既要善于发挥他的长处,同时还要包容其缺点。古人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领导对下的缺点看得太清楚,就必然会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注意,而掩盖了下的很多优点。这样,下的工作积极性必然受到打击,这对组织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领导在用人过程当中,始终不要忘记:用人是为了事业的发展,而不是为了让自己看得顺眼,所以,用人所长,容人所短,是必须遵循的原则。
  合理的人才匹配可以使人才个体在有效管理下释放出最大的能量,从而产生良好的组织效应,一个组织的效能,固然决定人才的素质,更有赖于人才整体结构的合理配置,科学的人才配置和管理能够使人才扬长避短,产生超越个人能力的力量,而且团队学习的进步远远快于个人学习的进步,通过优化组合人才结构就能获得巨大效益。

什么叫德才兼备?

发音 dé cái jiān bèi释义 德:品德;才:才能;备:具备。指同时兼有优秀的品德和才能。近义词: 德高望重、又红又反义词: 德薄能鲜德薄才疏语法: 主谓式;作定语;含褒义出处 元·无名氏《娶小乔》第一折:“江东有一故友,乃鲁子敬,此人才德兼备。”讲政治的角度:德:是指政治素质。这种素质决定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通常表现为事业心、责任心、原则性、廉洁性、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团结合作的作风以及勇于克服困难、完成工作任务的精神等。才:是指智能水平。包括理论知识、管理科学知识、本职业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实际工作中的谋划能力、决断能力、指挥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德才兼备的具体含义

德才兼备的意思为: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
德才兼备的出处:
元·无名氏《娶小乔》第一折:“江东有一故友,乃鲁子敬,此人才德兼备。”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定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辨形:才,不能写作“材”。
扩展资料:
德才兼备的近义词:才高意广 
才高意广的出处:
《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敦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朱熹注:“子张才高意广,而好为苟难,故常过中。”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大抵才高意广,如孔北海之徒。”
才高意广的例句:
妖由人兴,象由心造。才高意广 ,翻以好异陨生。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
德才兼备的反义词:才疏志大才疏意广
才疏意广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融传》:“融负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迄无成功。”指疏:粗疏;广:广大。才干有限而抱负的心却很大。
才疏意广的例句:
他想在自己的岗位上大有作为,只可惜才疏意广,这个愿望成为泡影。
参考资料:德才兼备-百度百科

德才兼备原著出自哪里?

出自宋·许月卿《先天集·人邑道中三首》:“天涵地育王公旦,德备才全范仲淹。”

怎样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最好和那些德才兼备的人在一起,不知不觉中,你就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了.

德才兼备,德是什么意思

德的意思是品德。德才兼备的意思是品德和才能都好。
一、德的释义
1、道德,品行;特指好的品行。
2、心意;志向。
3、恩惠;好处。
4、德国的简称。
二、汉字字源
“德”的本义是道德、信念,引申为好的品行和恩惠。
三、组词
品德、德馨、积德、医德、私德等。
四、字形演变(如图)
扩展资料:
一、品德 [ pǐn dé ] 
品质道德。
二、德馨 [ dé xīn ] 
馨:散布很远的香气。品德高尚。
三、积德 [ jī dé ] 
迷信的人指为了求福而做好事,泛指做好事。
四、医德 [ yī dé ] 
医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道德。
五、私德 [ sī dé ] 
在私人生活上所表现的道德品质。

速求?德才兼备小故事,最好要有寓意,比较典型的,名人的也可以。谢谢大家了!

太多了,给你一个少年邓小平的故事吧。
  1901年,16岁的邓绍昌与广安淡家坝(今广安恒升镇)淡氏姑娘结婚。淡家也是广安世家大族,清代家庭中便有人在湖北省通城、江苏省嘉定和甘肃省渭原出任知县。淡氏18岁嫁到邓家,1902年他们的女儿邓先烈出生。1904年8月22日(清光绪三十年七月十二日),一个幼小的生命“呱呱”的啼哭声,从离“德政坊”百米开外的瓦屋里传向世间。他,就是邓小平。  当儿子诞生后,邓绍昌似乎看到了一线光芒,捕捉到了他的力量和希望之所在,他希望他的儿子能像先祖那样建功立业,希望儿子能超过先祖成为“贤才”、“人圣”。  按照邓家辈分族牒“以仁存心、克绍先型、培成国用、燕尔昌荣”,邓小平“先”字辈。  “邓先圣”——这个给予刚刚落地的婴儿的名字,饱含着邓绍昌的苦心和希冀。  邓小平在家虽然只有16年时间,但父母对其影响甚大,母亲淡氏信奉“逢恶不怕,逢善莫欺”的古训,宽厚待人,邻里纠纷多请她去调解。邓小平对母亲十分敬重,他曾深情地说:“当时那个家庭能够维持生活下去,全靠母亲。”1919年下半年,邓小平离开家乡,从此一去不返,淡氏十分挂念,辛勤的劳作和对远在异国他乡儿子的长久思念,终致积劳抑郁成疾,于1926年过早辞世。  邓绍昌在外面也很宽容和善,在家里却很严厉。他对子女们尤其严格,近乎苛求。邓小平在协兴小学堂读书时,有一次学业考试,因为连续几天生病没有能去上课,考试成绩列在第二名。邓绍昌闻得此事,异常生气,回家后将儿子狠狠地打了一顿,直到邓小平的祖母出来解围才罢手。  从邓小平祖上的脉络可以看出,无论是邓氏家族的家庭遗风,还是父辈们的前瞻预测和把握大局的能力,都给了邓小平很大的影响。  在邓小平断奶以后,祖母就一直把他带在身边。睡觉时祖母常把他搂在怀里,一边用手轻轻地拍着,一边哼着广安的儿歌:“月儿弯弯照楼台,打个呵欠瞌睡来,瞌睡虫,我的乖乖,哎哟哎哟。瞌睡虫,我的乖乖……”一天又一天,小平都是在奶奶的儿歌中酣然熟睡的。  1909年小平5岁时,父亲将他送进了离家约一公里的翰林院子私塾,接受启蒙教育。翰林院子是邓小平先祖邓时敏的旧宅,一座很大很气派的四合院,因邓时敏是前清翰林,所以人们尊称为翰林院子。邓时敏有子无孙,香火延续中断,族中公议将翰林院子辟为义塾,用以招收邓族子弟教经读史,期望着为邓家培养出几个出类拨萃的人物以光宗耀祖
  私塾老师是一位秀才老先生。邓小平入私塾时,名字为邓先圣。老先生一听这名字就拉长了脸,认为大不恭:孔老夫子尚且为“圣人”,小小孩童,怎么能“先圣”呢?于是给邓小平改名为“邓希贤”,希望他成为一个贤德之人。
  那时的私塾,进行的是老式教育,教材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四书》、《五经》一类;修习的功课主要有三项,即读书、习字和作文。
  邓小平在翰林院子读了一年多私塾。宣统二年(1910年)协兴场开办了一所新式小学堂——北山小学堂。学堂设在协兴老街一个叫刘吉生的大地主庄园的侧院里。邓绍昌又将小平送到北山小学堂接受新式教育,整个学校100多人,分甲、乙、丙、丁4个班,邓小平分在丁班。这时开设的新课有国文、算术、修身、体操等。国文老师邓俊德是一个不满封建礼教、思想激进、曾参与过一些维新变革活动的新派人物,他经常抛开书本进行一些“野路子”的教育,像黄巢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拳运动等史事,这种启蒙教育对幼年邓小平思想影响非常大。
  在北山小学堂期间,邓小平还有过一次“偷钱”的经历。一天放学的路上,发现一位同学正哭得伤心,他询问原委,原来同学的妹妹重病在家,家里贫穷,无钱医治。怎么办?小平心里盘算着回到了家。第二天一早他迫不及待地塞给那位同学5个银元,嘱咐他快拿去给其妹妹治病。
  这一笔钱在当时可以买500斤稻谷,是邓小平从父亲那里偷来的。其实这时邓小平家也不是特别宽裕,家里全靠母亲织布养蚕撑着。不久,邓绍昌便发现丢了钱,气愤地把全家召集起来查问,当得知是小平所为时,邓绍昌操起一根竹片怒打。后来母亲知晓儿子拿钱的原因后,心疼地把儿子搂在怀里。
  1915年下半年,邓小平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位于县城西北考棚巷的广安县立高等小学堂。此建筑原系清代紫金精舍书院,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广安人蒲殿俊于光绪三十年以紫金书院为主体,将培文、渠江、甘棠书院并入,建立了广安县高等小学堂。
  邓小平被分在12班,其班主任老师是位清末秀才,名叫李腴膏,古诗词功底甚为深厚。教理科的老师是上过几天洋学堂的曾树森。小平同班同学李再标出身于广安一个富商家庭,对母亲十分孝顺。母亲重病不起,读了不少旧书的李再标认为只要割下自己身上的肉给母亲吃,便会治好病。母亲病日重,李决定割肝尽孝,邓小平知道后厉声喝止:“肝子是药吗?你怎么活命?”新学堂讲求科学,相信科学,小平陪同李再标请医生给其母亲看病,结果,肝未割,其母亲倒康复了。
  1918年夏,14岁的邓小平结束了在广安县立高等小学堂近4年的学习生活,随即进入广安县立中学堂读书。这原是清朝进行科举的考棚,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改为县立中学堂。在这里,邓小平接触了数、理、化等新型教育。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小小的广安也成立了“学生爱国分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近因吾国外交失败,亡国之祸迫在眉睫……希同胞转相劝勉,或助以言论,激励民气,而图救我国危局。”紧接着,罢课运动,上街游行,抵制日货的活动层出不穷。在慷慨激昂的公启中,作为一个热血男儿,耳闻目睹的事实使邓小平爱国、爱家的种子在心底深处萌芽了。
  踏上救国救民的道路,对于这位弱冠少年而言,已经成为必然的选择了。

怎样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所谓“德”,指的是一个人的品德,包括思想品质、道德修养等所有与精神境界有关的内容。落实到具体学习、工作与生活中,这“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坚持远大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不懈。没有人生目标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于国于家有用的人,因为他没有成才的内在需要,或只有一种没有行动的空想。有了目标,也不一定就能成才,最要紧的是向着这个目标不断地努力,遇到困难不退缩,碰到挫折再向前。他有前进的方向,更有拼搏的动力,人生路上,一路向前,勇为人先。
第二,无论在何时在何处,都有一种责任感。我校德育的基本框架是高一的家庭责任感教育,高二的校园责任感教育,高三的社会责任感教育,这明白地告诉我们,在家要懂得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在校要遵守校纪校规,学做一个修养高尚、学业优秀的人;踏上社会,要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的人。我想,这责任感,应该是最基本的“德”,也是最本质的“德”。具有强烈责任感的人,他就会讲诚信,就会谦恭礼让,就会见义勇为,就会以天下为己任
第三,一个真正的有德之人,不仅注重自我的修身,更注重于群体相处之中,能起文明提升、精神修炼、行为规范的引领作用。古人倡导品德教化,出色的人才不仅是学校德育教化的接受者,更应该是德育教化的实践者、传播者与施予者。领袖气质的培养正是有意识地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学会以德化人。
所谓“才”,指的是才华、才干、才能,而不仅仅是指文化学习成绩。
作为学生,以学为主,在学校首先是接受文化学科知识等教育,因而表现都不错的衡量意义上,“好学生”的基础或者说底线,是学习好。因为有了坚实深厚的文化知识作基础,以后才可能更好地“修身治国平天下”,很难想象,一个善良的文盲,能对国家的科技进步与现代化建设起多少的推动作用。
其次,学会知识与会学知识,接受传授与实际运用,是“才”的层次提升。现代意义的“才能”已不仅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知者,已不再是能旁征博引谈古论今的知识储存器,而应该是能够举一反三、能够自我开发潜能,与学习中不断发现、不独创新的学习者与开拓者。
再者,这“才”更要求表现在学习中,能具备交流、沟通、合作、组织与领导的能力。
也许我说了这么多,大家觉得这“德才兼备”的要求很高,离自己的实际很远,其实不然。在座的各位是不是好学生,我想肯定是;算不算“德才兼备”的人,我想也应该算得上。我们已经走在了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出发路上,虽然离真正的成功还有距离,但层次的提高就在不断向前的过程中,“德才兼备”也是一种滚雪球似的积累。相信自己,你能成为一个比现在更好的德才兼备的人。
我想,我们的父老前辈陈惟俭、沈雪如夫妇,以及他们的子女陈意子、陈又军姐弟,不忘桑梓情谊,设立平湖中学教育奖学金的真正用意,也在于此。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decaijianbei.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