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砥砺廉隅”的拓展阅读资料(2)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砥砺廉隅”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砥成语有哪些、“动如脱兔,静若处子”为什么要用处子来说明一个人的“静”呢?、赞扬人品德好成语?、给好评!!好人有好报! 文言文翻译(朝花夕拾后记): “......况迩来世风日下,沿风浇漓,、有没有朝花夕拾之后记的句子的欣赏!!、坻字开头的成语等

砥成语有哪些

中流砥柱
砥志研思
砥砺廉隅
砥节砺行、
砥砺风节
磨砻砥砺
砥身砺内行、
砥砺名节
砥行立名、容
砥兵砺伍、
磨砥刻厉
砥锋挺锷、
砥厉廉隅、
砥砺琢磨
砥砺名号
砥廉峻隅、
砥厉名号、
砥节励行、
砥节奉公、
磨礲砥砺
砥行磨名、
砥节厉行

“动如脱兔,静若处子”为什么要用处子来说明一个人的“静”呢?

  处子
  1.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解释〗指军队未行动时就像未出嫁的女子那样沉静,一行动就像逃脱的兔子那样敏捷。
  〖出处〗孙武《孙子·九地》:“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示例〗古人说‘~’,也是不动的时候要像大姑娘深藏闺中,动起来像脱网的兔子那么快。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35章
  2.犹处士。
  汉 王符 《潜夫论·交际》:“恭谦以为不肖,抗扬以为不德,此处子之覊薄,贫贱之苦酷也。”
  唐 李邕 《叶有道碑》:“且 薛方 、 逢萌 ,备外臣之礼; 虞仲 、 夷逸 ,终处子之业。”
  3.犹处女。
  《庄子·逍遥游》:“ 藐姑射 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唐 韩愈 《送区弘南归》诗:“处子窈窕王所妃,苟有令德隐不腓。”
  清 李渔 《怜香伴·冤褫》:“我 范介夫 ,在学中做秀才,就如在闺中做处子,兢兢业业砥砺廉隅。”
  吴玉章 《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十三:“这位貌若处子的书生,手无缚鸡之力。”
  4.处子秀
  足球中的“处子秀”,一般是指某人第一次上场踢球,或者是到某队后第一次上场,或者是在某地的体育场第一次踢球。
  处子引申的意思就是第一次的意思,而秀来源于英语SHOW,是展示,表演的意思。
  处子秀也可理解为第一次向大家展示自己。

赞扬人品德好成语?

【抱宝怀珍】怀:藏有。比喻人有美好的品德和才能。
冰壸秋月】比喻人品德清白廉洁。
不同流俗】流俗:流行的习俗。与世俗习气不同。形容品德高尚。
【包元履德】元:善。指心怀善意,行为具有高尚的品德。是古代对帝王的谀词。
抱瑜握瑾】瑜、瑾:美玉。比喻具有纯洁高尚的品德。
【称德度功】称:衡量;度:估量。对被任用的人既要考虑到他的品德,也要考虑到他的功劳。
才德兼备】才:才能。德:品德。备:具备。才能和品德都具备。
【才高行厚】厚:不可轻薄,端谨。指才能高,品德端谨。
出口入耳】指品德、才能超出同类之上。
出类拔萃】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出类拔群】出:超过;类:同类;拔:超出。指人的品德才能超出同类之上。
出类超群】出:超过;类:同类。指人的品德才能超出同类之上。
超世拔俗】超出当代,不同凡俗。形容人的思想、品德、言行等境界极高,当世罕见。
【存神索至】存神:保养精神;索至:寻找事物深奥的道理。旧指品德高尚的人注重保养精神,以探寻事物深奥的道理。
【德被四方】品德高尚,满布天下。
德才兼备】德:品德;才:才能;备:具备。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
【大德必寿】指高尚品德的人受命于天,必然会享高寿,以造福众人。
道德文章】指思想品德和学识学问。
【德高毁来】品德高尚却招来毁谤。形容坏人总是嫉妒和毁谤品行高尚的人。
德高望重】德:品德;望:声望。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砥砺德行】磨炼品德行为。形容对自己要求严格,奋发向上
砥砺廉隅】砥砺:磨炼;廉隅:品德端正。通过磨炼而使品德端正不苟。
斗南一人】斗南:北斗星以南。指天下,海内。指天下绝无仅有的人才。形容品德或才识独一无二
砥砺琢磨】琢磨:雕刻和打磨玉石。比喻磨练自己的品德,在学业上不断上进。
德被八方】品德高尚,满布天下
【德荣兼备】品德贞淑而且仪容美好。旧时对女子的褒美之辞。
德容兼备】德容:指女子的品德和容貌。兼备:都具备。品德和容貌都非常好。
德容言功】封建礼教要求妇女应具备的品德。
【德深望重】德:品德;深:高;望:声望,名望。道德高尚,名望很大。多用于称颂年长与名位高的人。
德言工容】封建礼教要求妇女应具备的品德。
大雅君子】大雅:对品德高尚,才学优异者的赞词。君子:泛指有才德的人。指有才德的人。
…………

给好评!!好人有好报! 文言文翻译(朝花夕拾后记): “......况迩来世风日下,沿风浇漓,

试译如下:
【原文】
1、况迩来世风日下,沿风浇漓,不知孝出自然,反以孝作另成一事。
2、殊未审孝只在乎心,不在乎迹。尽孝无定形,行孝无定事。
3、慨自欧化东渐,海内承学之士,嚣嚣然侈谈自由平等之说,致道德日就沦胥,人心日益浇漓,寡廉鲜耻无所不为,侥幸行险,人思幸进,求所谓砥砺廉隅,束身自爱者,世不多睹焉。
【参考译文】
1、况迩来世风日下,沿风浇漓,不知孝出自然,反以孝作另成一事。
译文:更何况近来世风日下(社会风气一天比一天败坏),流传下来的风气浮薄不厚,不知道孝本是出于自然的事,反而把孝当做另外的一件事。
【注释】
(1)迩来:近来。(2)浇漓:浮薄不厚。多用于指社会风气。南朝齐王融《为竟陵王与刘虬书》:“淳清既辨,浇漓代。”
2、殊未审孝只在乎心,不在乎迹。尽孝无定形,行孝无定事。
译文:特别不明白孝只在于心,不在于外部表现出来的行迹,尽孝没有固定的表现形式,行孝也没有固定的事。
【注释】
(1)殊:特别;特殊。(2)审:清楚;明白。
3、慨自欧化东渐,海内承学之士,嚣嚣然侈谈自由平等之说,致道德日就沦胥,人心日益浇漓,寡廉鲜耻无所不为,侥幸行险,人思幸进,求所谓砥砺廉隅,束身自爱者,世不多睹焉。
译文:(我)慨叹自从西学东渐(西方的学术向东方中国渗透)我国文化欧化以来,国内做学问的人,喋喋不休地大谈特谈自由平等的理论,导致(国人的)道德一天天地接近沦丧,人心日益(一天天地更加)浮薄不厚,寡廉鲜耻(没有操守,不知羞耻),无所不为(什么事都干得出),常常因心存侥幸之心而铤而走险,人人都想因侥幸而进升,(那些)追求所谓的磨练棱角修正品性、束身自爱的人,社会上(越来越)不多见了。
【有几个现在依然还用的成语可以不翻译,也可以按照其后括号内的意思翻译出来。如寡廉鲜耻无所不为等。】
【注释】
(1)欧化:模仿欧洲的风俗、习惯、制度等。黄质《朱生君实延龄遗墨》诗:“佉卢旁行竞欧化,变色风云惊叱咤。”(2)东渐:原指向东流入。后引申谓向东方流传。南朝梁简文帝《大法颂》:“西逾月窟,东渐扶桑。”林纾《送文科毕业诸学士序》:“欧风既东渐,然尚不为吾文之累,敝在俗士以古文为朽败。”这里指西学东渐。(3)海内:天下。这里指中国。(4)承学之士:做学问的士人。承学,谓从事学问。清江藩《汉学师承记·顾炎武》:“自梨洲起而振其颓波,亭林继之,于是承学之士,知习古经义矣。”(5)嚣嚣(áo):本指喧哗。后指多言。宋苏洵《六经论·书论》:“汤之伐桀也,嚣嚣然数其罪而以告人,如彼有罪,我伐之,宜也。”清周亮工《陈章侯绘磨兜坚见寄感其意赋此答之》诗:“他日青藤山下去,嚣嚣对尔莫相嗔。”清李渔《闲情偶寄·颐养·行乐》:“乃形则往来仆仆,口则赞叹嚣嚣。”(6)侈谈:大谈;纵论。明袁宗道《戒坛山二》:“予再探诸洞,俱弇浅,遂返方丈,侈谈所见骄诸公,王则强言不须游。”清周亮工《与张瑶星书》:“学人侈谈该博,每苦记忆不真,得此奇观,顿如指掌。”(7)沦胥:泛指沦陷、沦丧。《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淳风杪莽以永丧,缙绅沦胥而覆溺。”唐张鷟《游仙窟》:“下官堂构不绍,家业沦胥。”清顾炎武《酬李子德二十四韵》:“一身长瓠落,四海竟沦胥。”严复《论教育书》:“神州之陆沉诚可哀,而四万万之沦胥甚可痛也。”(8)行险:做冒险的事;走危险的路。《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郑玄注:“险,谓倾危之道。”孔颖达疏:“小人以恶自居,恒行险难倾危之事,以徼求荣幸之道。”唐柳宗元《与杨诲之第二书》:“今子又以行险为车之罪。夫车之为道,岂乐于行险耶?度不得已而至乎险,期勿败而已耳。”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是此一书者,非阐明词学之书,乃教人行险播恶之书也。”(9)幸进:以侥幸而进升。《后汉书·皇后纪赞》:“既云德升,亦曰幸进,身当隆极,族渐河润。”又特指希图侥幸升官。《续资治通鉴·宋真宗乾兴元年》:“先是司天监丞徐起等言遇先帝御楼,及帝即位,止迁一官,愿如京朝官例,迁两官。朝廷恶其幸进,条约之。”《清史稿·选举志五》:“捐弃阶资,幸进者不以为奖励之公,而阴喜进取之独巧;沉滞者不自咎才智之拙,而徒怨进身之无阶。”(10)砥砺:原指磨石,后活用为动词,指在磨石上磨。后引申为磨练;锻炼。《墨子·节葬下》:“此皆砥砺其卒伍,以攻伐并兼为政于天下。”《后汉书·窦融传》:“融乃与五郡太守共砥厉兵马。”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奏启》:“故位在鸷击,砥砺其气。”宋苏轼《与王庆源之子书》:“惟望昆仲力学砥砺,以显扬不坠为心。”又作激励;勉励。《荀子·王制》:“案平政教,审节奏,砥砺百姓。”汉刘向《列女传·齐女傅母》:“(傅母)砥厉女之心以高节。”清戴名世《〈梅文常稿〉序》:“吾江南文学礼义之邦,推宣城为最,其士大夫多崇礼让,敦实行,以清风高节砥砺末俗。”(11)廉隅:原指棱角。后比喻端方不苟的行为、品性。《礼记·儒行》:“近文章,砥厉廉隅。”《汉书·扬雄传上》:“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宋苏洵《御将》:“况为将者又不可责以廉隅细谨,顾其才何如耳。”《明史·王廷相传》:“今廉隅不立,贿赂盛行,先朝犹暮夜之私,而今则白日之攫。”(12)束身自爱:犹言束身自修。清陈天华《中国革命史论》第一章:“稍束身自爱者,不敢逸于常轨,以蒙青史之诛。”
参考:查字典网

有没有朝花夕拾之后记的句子的欣赏!!

找了很久,希望能帮上你: 我在第三篇讲《二十四孝》的开头,说北京恐吓小孩的“马虎子”应作“麻胡子”,是指麻叔谋,而且以他为胡人。现在知道是错了,“胡”应作“祜”,是叔谋之名,见唐人李济翁做的《资暇集》卷下,题云《非麻胡》。原文如次:--   俗怖婴儿曰:麻胡来!不知其源者,以为多髯之神而验刺者,非也。隋将军麻祜,性酷虐,炀帝令开汴河,威棱既盛,至稚童望风而畏,互相恐吓曰:麻祜来!稚童语不正,转祜为胡。只如宪宗朝泾将郝玭,蕃中皆畏惮,其国婴儿啼者,以玭怖之则止。又,武宗朝,闾阎孩孺相胁云:薛尹来!咸类此也。况《魏志》载张文远辽来之明证乎?(原注:麻祜庙在睢阳。鹿阝方节度李丕即其后。丕为重建碑。)   原来我的识见,就正和唐朝的“不知其源者”相同,贻讥于千载之前,真是咎有应得,只好苦笑。但又不知麻祜庙碑或碑文,现在尚在睢阳或存于方志中否?倘在,我们当可以看见和小说《开河记》所载相反的他的功业。   因为想寻几张插画,常维钧兄给我在北京搜集了许多材料,有几种是为我所未曾见过的。如光绪己卯(1879)肃州胡文炳作的《二百□(形似“册”,四十)孝图》--原书有注云:“册读如习。”我真不解他何以不直称四十,而必须如此麻烦--即其一。我所反对的“郭巨埋儿”,他于我还未出世的前几年,已经删去了。序有云:--   ……坊间所刻《二十四孝》,善矣。然其中郭巨埋儿一事,揆之天理人情,殊不可以训。……炳窃不自量,妄为编辑。凡矫枉过正而刻意求名者,概从割爱;惟择其事之不诡于正,而人人可为者,类为六门。……   这位肃州胡老先生的勇决,委实令我佩服了。但这种意见,恐怕是怀抱者不乏其人,而且由来已久的,不过大抵不敢毅然删改,笔之于书。如同治十一年(1872)刻的《百孝图》,前有纪常郑绩序,就说:   ……况迩来世风日下,沿习浇漓,不知孝出天性自然,反以孝作另成一事。且择古人投炉埋儿为忍心害理,指割股抽肠为损亲遗体。殊未审孝只在乎心,不在乎迹。尽孝无定形,行孝无定事。古之孝者非在今所宜,今之孝者难泥古之事。因此时此地不同,而其人其事各异,求其所以尽孝之心则一也。子夏曰:事父母能竭其力。故孔门问孝,所答何尝有同然乎?……   则同治年间就有人以埋儿等事为“忍心害理”,灼然可知。至于这一位“纪常郑绩”先生的意思,我却还是不大懂,或者象是说:这些事现在可以不必学,但也不必说他错。   这部《百孝图》的起源有点特别,是因为见了“粤东颜子”的《百美新咏》而作的。人重色而己重孝,卫道之盛心可谓至矣。虽然是“会稽俞葆真兰浦编辑”,与不佞有同乡之谊,--但我还只得老实说:不大高明。例如木兰从军的出典,他注云:“隋史”。这样名目的书,现今是没有的;倘是《隋书》,那里面又没有木兰从军的事。   而中华民国九年(1920),上海的书店却偏偏将它用石印翻印了,书名的前后各添了两个字:《男女百孝图全传》。第一叶上还有一行小字道:家庭教育的好模范。又加了一篇“吴下大错王鼎谨识”的序,开首先发同治年间“纪常郑绩”先生一流的感慨:--   慨自欧化东渐,海内承学之士,嚣嚣然侈谈自由平等之说,致道德日就沦胥,人心日益浇漓,寡廉鲜耻无所不为,侥幸行险,人思幸进,求所谓砥砺廉隅,束身自爱者,世不多睹焉。……起观斯世之忍心害理,几全如陈叔宝之无心肝。长此滔滔,伊何底止?。……   其实陈叔宝模胡到好象“全无心肝”,或者有之,若拉他来配“忍心害理”,却未免有些冤枉。这是有几个人以评“郭巨埋儿”和“李娥投炉”的事的。   至于人心,有几点确也似乎正在浇漓起来。自从《男女之秘密》、《男女交合新论》出现后,上海就很有些书名喜欢用“男女”二字冠首。现在是连“以正人心而厚风俗”的《百孝图》上也加上了。这大概为因不满于《百美新咏》而教孝的“会稽俞葆真兰浦”先生所不及料的罢。   从说“百行之先”的孝而忽然拉到“男女”上去,仿佛也近乎不庄重,--浇漓。但我总还想趁便说几句,--自然竭力来减省。   我们中国人即使对于“百行之先”,我敢说,也未必就不想到男女上去的。太平无事,闲人很多,偶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本人也许忙得不暇检点,而活着的旁观者总会加以绵密的研究。曹娥的投江觅父,淹死后抱父尸出,是载在正史,很有许多人知道的。但这一个“抱”字却发生过问题。   我幼小时候,在故乡曾经听到老年人这样讲:--   “……死了的曹娥,和她父亲的尸体,最初是面对面抱着浮上来的。然而过往行人看见的都发笑了,说:哈哈!这么一个年青姑娘抱着这么一个老头子!于是那两个死尸又沉下去了;停了一刻又浮起来,这回是背对背的负着。”   好!在礼义之邦里,连一个年幼--呜呼,“娥年十四”而已--的死孝女要和死父亲一同浮出,也有这么艰难!   我检查《百孝图》和《二百册孝图》,画师都很聪明,所画的是曹娥还未跳入江中,只在江干啼哭。但吴友如画的《女二十四孝图》(1892)却正是两尸一同浮出的这一幕,而且也正画作“背对背”,如第一图的上方。我想,他大约也知道我所听到的那故事的。还有《后二十四孝图说》,也是吴友如画,也有曹娥,则画作正在投江的情状,如第一图下。就我现今所见的教孝的图说而言,古今颇有许多遇盗,遇虎,遇火,遇风的孝子,那应付的方法,十之九是“哭”和“拜”。   中国的哭和拜,什么时候才完呢?   至于画法,我以为最简古的倒要算日本的小田海仙本,这本子早已印入《点石斋丛画》里,变成国货,很容易入手的了。吴友如画的最细巧,也最能引动人。但他于历史画其实是不大相宜的;他久居上海的租界里,耳濡目染,最擅长的倒在作“恶鸨虐妓”,“流氓拆梢”一类的时事画,那真是勃勃有生气,令人在纸上看出上海的洋场来。但影响殊不佳,近来许多小说和儿童读物的插画中,往往将一切女性画成妓女样,一切孩童都画得象一个小流氓,大半就因为太看了他的画本的缘故。   而孝子的事迹也比较地更难画,因为总是惨苦的多。譬如“郭巨埋儿”,无论如何总难以画到引得孩子眉飞色舞,自愿躺到坑里去。还有“尝粪心忧”,也不容易引人入胜。还有老莱子的“戏彩娱亲”,题诗上虽说“喜色满庭帏”,而图画上却绝少有有趣的家庭的气息。   我现在选取了三种不同的标本,合成第二图。上方的是《百孝图》中的一部分,“陈村何云梯”画的,画的是“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这一段。也带出“双亲开口笑”来。中间的一小块是我从“直北李锡彤”画的《二十四孝图诗合刊》上描下来的,画的是“著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这一段;手里捏着“摇咕咚”,就是“婴儿戏”这三个字的点题。但大约李先生觉得一个高大的老头子玩这样的把戏究竟不象样,将他的身子竭力收缩,画成一个有胡子的小孩子了。然而仍然无趣。至于线的错误和缺少,那是不能怪作者的,也不能埋怨我,只能去骂刻工。查这刻工当前清同治十二年(1873)慎独山房刻本,无画人姓名,但是双料画法,一面“诈跌卧地”,一面“为婴儿戏”,将两件事合起来,而将“斑斓之衣”忘却了。吴友如画的一本,也合两事为一,也忘了斑斓之衣,只是老莱子比较的胖一些,且绾着双丫髻,--不过还是无趣味。   人说,讽刺和冷嘲只隔一张纸,我以为有趣和肉麻也一样。孩子对父母撒娇可以看得有趣,若是成人,便未免有些不顺眼。放达的夫妻在人面前的互相爱怜的态度,有时略一跨出有趣的界线,也容易变为肉麻。老莱子的作态的图,正无怪谁也画不好。象这些图画上似的家庭里,我是一天也住不舒服的,你看这样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爷整年假惺惺地玩着一个“摇咕咚”。   汉朝人在宫殿和墓前的石室里,多喜欢绘画和雕刻古来的帝王、孔子弟子、列士、列女、孝子之类的图。宫殿当然一椽不存了;石室却偶然还有,而最完全的是山东嘉祥县的武氏石室。我仿佛记得那上面就刻着老莱子的故事。但现在手头既没有拓本,也没有《金石萃编》,不能查考了;否则,将现时的和约一千八百年前的图画比较起来,也是一种颇有趣味的事。   关于老莱子的,《百孝图》上还有这样的一段:--   ……莱子又有弄雏娱亲之事:尝弄雏于双亲之侧,欲亲之喜。(原注:《高士传》。)   谁做的《高士传》呢?嵇康的,还是皇甫谧的?也还是手头没有书,无从查考。只在新近因为白得了一个月的薪水,这才发狠买来的《太平御览》上查了一通,到底查不着,倘不是我粗心,那就是出于别的唐宋人的类书里的了。但这也没有什么大关系。我所觉得特别的,是文中的那“雏”字。   我想,这“雏”未必一定是小禽鸟。孩子们喜欢弄来玩耍的,用泥和绸或布做成的人形,日本也叫hina,写作“雏”。他们那里往往存留中国的古语;而老莱子在父母面前弄孩子的玩具,也比弄小禽鸟更自然。所以英语的doll,即我们现在称为“洋囡囡”或“泥人儿”,而文字上只好写作“傀儡”的,说不定古人就称“雏”,后来中绝,便只残存于日本了。但这不过是我一时的臆测,此外也并无什么坚实的凭证。   这弄雏的事,似乎也还没有画过图。   我所搜集的另一批,是内有“无常”的画像的书籍。一曰《玉历钞传警世》(或无下二字),一曰《玉历至宝钞》(或作编)。其实是两种都差不多的。关于搜集的事,我首先仍要感谢常维钧兄,他寄给我北京龙光斋本,又鉴光斋本;天津思过斋本,又石印局本;南京李光明庄本。其次是章矛尘兄,给我杭州码瑙经房本,绍兴许广记本,最近石印本。又其次是我自己,得到广州宝经阁本,又翰元楼本。   这些《玉历》,有繁简两种,是和我的前言相符的。但我调查了一切无常的画像之后,却恐慌起来了。因为书上的“活无常”是花袍、纱帽、背后插刀;而拿算盘,戴高帽子的却是“死有分”!虽然面貌有凶恶和和善之别,脚下有草鞋和布(?)鞋之殊,也不过画工偶然的随便,而最关紧要的题字,则全体一致,曰:“死有分”。呜呼,这明明是在和我为难。   然而我还不能心服。一者因为这些书都不是我幼小时候所见的那一部,二者因为我还确信我的记忆并没有错。不过撕下一叶来做插画的企图,却被无声无臭地打得粉碎了。只得选取标本各一--南京本的死有分和广州本的活无常--之外,还自己动手,添画一个我所记得的目连戏或迎神赛会中的“活无常”来塞责,如第三图上方。好在我并非画家,虽然太不高明,读者也许不至于嗔责罢。先前想不到后来,曾经对于吴友如先生辈颇说过几句蹊跷话,不料曾几何时,即须自己出丑了,现在就预先辩解几句在这里存案。但是,如果无效,那也只好直徐(印世昌)大总统的哲学:听其自然。   还有不能心服的事,是我觉得虽是宣传《玉历》的诸公,于阴间的事情其实也不大了然。例如一个人初死时的情状,那图像就分成两派。一派是只来一位手执钢叉的鬼卒,叫作“勾魂使者”,此外什么都没有;一派是一个马面,两个无常--阳无常和阴无常--而并非活无常和死有分。倘说,那两个就是活无常和死有分罢,则和单个的画像又不一致。如第四图上的A,阳无常何尝是花袍纱帽?只有阴无常却和单画的死有分颇相象的,但也放下算盘拿了扇。这还可以说大约因为其时是夏天,然而怎么又长了那么长的络腮胡子了呢?难道夏天时疫多,他竟忙得连修刮的工夫都没有了么?这图的来源是天津思过斋的本子,合并声明;还有北京和广州本上的,也相差无几。   B是从南京的李光明庄刻本上取来的,图画和A相同,而题字则正相反了:天津本指为阴无常者,它却道是阳无常。但和我的主张是一致的。那么,倘有一个素衣高帽的东西,不问他胡子之有无,北京人、天津人、广州人只管去称为阴无常或死有分,我和南京人则叫他活无常,各随自己的便罢。“名者,实之宾也”,不关什么紧要的。   不过我还要添上一点C图,是绍兴许广记刻本中的一部分,上面并无题字,不知宣传者于意云何。我幼小时常常走过许广记的门前,也闲看他们刻图画,是爱用弧线和直线,不大肯作曲线的,所以无常先生的真相,在这里也难以判然。只是他身边另有一个小高帽,却还能分明看出,为别的本子上所无。这就是我所说过的在赛会时候出现的阿领。他连办公时间也带着儿子(?)走,我想,大概是在叫他跟随学习,预备长大之后,可以“无改于父之道”的。   除勾摄人魂外,十殿阎罗王中第四殿五官王的案桌旁边,也什九站着一个高帽脚色。如D图,1取自天津的思过斋本,模样颇漂亮;2是南京本,舌头拖出来了,不知何故;3是广州的宝经阁本,扇子破了;4是北京龙光斋本,无扇,下巴之下一条黑,我看不透它是胡子还是舌头;5是天津石印局本,也颇漂亮,然而站到第七殿泰山王的公案桌边去了:这是很特别的。   又,老虎噬人的图上,也一定画有一个高帽的脚色,拿着纸扇子暗地里在指挥。不知道这也就是无常呢,还是所谓“伥鬼”?但我乡戏文上的伥鬼都不戴高帽子。   研究这一类三魂渺渺,七魄茫茫,“死无对证”的学问,是很新颖,也极占便宜的。假使征集材料,开始讨论,将各种往来的信件都编印起来,恐怕也可以出三四本颇厚的书,并且因此升为“学者”。但是,“活无常学者”,名称不大冠冕,我不想干下去了,只在这里下一个武断:--   《玉历》式的思想是很粗浅的:“活无常”和“死有分”,合起来是人生的象征。人将死时,本只须死有分来到。因为他一到,这时候,也就可见“活无常”。   但民间又有一种自称“走阴”或“阴差”的,是生人暂时入冥,帮办公事的脚色。因为他帮同勾魂摄魄,大家也就称之为“无常”;又以其本是生魂也,则别之曰“阳”,但从此便和“活无常”隐然相混了。如第四图之A,题为“阳无常”的,是平常人的普通装束,足见明明是阴差,他的职务只在领鬼卒进门,所以站在阶下。   既有了生魂入冥的“阳无常”,便以“阴无常”来称职务相似而并非生魂的死有分了。做目连戏和迎神赛会虽说是祷祈,同时也等于娱乐,扮演出来的应该是阴差,而普通状态太无趣,--无所谓扮演,--不如奇特些好,于是就将“那一个无常”的衣装给他穿上了;--自然原也没有知道得很清楚。然而从此也更传讹下去。所以南京人和我之所谓活无常,是阴差而穿着死有分的衣冠,顶着真的活无常的名号,大背经典,荒谬得很的。   不知海内博雅君子,以为如何?   我本来并不准备做什么后记,只想寻几张旧画像来做插图,不料目的不达,便变成一面比较,剪贴,一面乱发议论了。那一点本文或作或辍地几乎做了一年,这一点后记也或作或辍地几乎做了两个月。天热如此,汗流浃背,是亦不可以已乎:爰为结。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本应该快乐美丽的童年,因为笼罩在那个封建社会,时不时透出些迂腐的气息,所以鲁迅要骂,骂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从文章表面看,鲁迅似乎都是用了些温情的文字,其实,他把愤怒藏得更深。有人说柔软的舌头是最伤人的武器,也许鲁迅先生正是想达到这个目的吧!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对一个人用了相当多的笔墨,那便是鲁迅的保姆“长妈妈”,她是个需要一分为二看待的人。因为社会的影响,“阿长”保留了许多迂腐的习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还盲目地对“长毛”的故事妄加评论,甚至还踩死了“我”喜爱的隐鼠。因此,“我”对她怀恨在心。看到这,读者在脑子里勾勒出的是一个活脱脱粗俗、守旧的妇女形象。然而,鲁迅对她的印象远不止这些。她有可爱的一面。“阿长”知道“我”喜欢《山海经》,跑了许多路,帮“我”买来了《山海经》。由此,“我”又认为她“有伟大的神力”。在《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鲁迅表达了他对阿长的爱,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让阿长安息。 还有几个人物,我对他们的印象也是极深的。一位是范爱农先生,鲁迅一开始对他的印象是不好的。原因是范爱农的老师徐锡麟被杀害后,范爱农竟满不在乎。鲁迅对他的看法几乎是渐渐改变的,直至范爱农就义,鲁迅开始变得景仰他了。另一位是衍太太,她在《父亲的病》中出场。在“父亲”临终前,她让鲁迅叫父亲,结果让父亲“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痛苦。”后来“父亲”死了,这让“我”觉得是“‘我’对于父亲最大的错处”。衍太太对别的孩子们“很好”:怂恿他们吃冰,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虽然在鲁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灿漫的感情,让人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我读鲁迅先生这些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的严厉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因此我才会那样喜爱,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异常的亲切,充满温暖。 小时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我住在一起,那时我时常和楼道里的一些小伙伴们一起玩耍,一起嬉戏,每次都玩的很开心,以至于每次都忘了时间的匆匆流去,每次都要大人在窗口大喊一声才会依依不舍的结束游戏回家。每逢佳节,吃完团圆饭,我们又会聚集在那一片于我们自己的空地上,点燃我们早就准备好的小烟花,在火光中,尽情的奔跑着,欢笑着,舞蹈着,体验着前所未有的快乐。如今,我搬了新家,不在出门和其他伙伴们嬉戏了,而是不停的为学业操劳。每封佳节,也不在出去和伙伴们一起放烟花了,而是站在窗口凝视着那些在漆黑的天空中绽放的五彩缤纷的“鲜花”,独自享受着…… 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坻字开头的成语

砥砺名节: 砥砺磨炼,立名立节。砥兵砺伍: 砥:细的磨刀石;砺:粗的磨刀石,指磨练;伍:队伍。磨练军队。砥节奉公: 磨砺名节,奉行公事。砥砺风节: 磨炼品格、节操。砥砺琢磨: 琢磨:雕刻和打磨玉石。比喻磨练自己的品德,在学业上不断上进。砥行立名: 磨砺德行,建树功名。砥行磨名: 磨砺德行与名节。砥锋挺锷: 磨刀拔剑。指以武力反抗。砥节厉行: 指磨砺操守和品行。同“砥节励行”。砥节励行: 指磨砺操守和品行。砥,磨练。励,振奋;振作。砥节砺行: 指磨砺操守和品行。同“砥节励行”。砥厉廉隅: 指磨练节操。廉隅,棱角,比喻指方正的操守。砥砺廉隅: 指磨练节操。同“砥厉廉隅”。砥厉名号: 指自修品节,以保令名。砥砺名号: 指自修品节,以保令名。同“砥厉名号”。砥廉峻隅: 经过磨砺,使棱角更加分明。砥身砺行: 犹言砥节砺行。指磨砺操守和品行。砥志研思: 心致志,深思钻研。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dililianyu2.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