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动静有法”的拓展阅读资料(3)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动静有法”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动静()()或者()()动静。有什么成语?、用动静结合法写一段话急......................................、什么是动静结合,作用是什么?、带有动静的成语、诗歌鉴赏的动静结合和动静相生是同一意思吗?、如何用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法来鉴赏诗歌等

动静()()或者()()动静。有什么成语?

含 动静 的成语只有2个:
  1、动静有常
  dòng jìng yǒu cháng
  【解释】常:常规,法则。行动和静止都有一定常规。指行动合乎规范。
  【出处】《周易·系辞上》:“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结构】主谓式成语
  【用法】作定语、宾语;指行动合乎规范
  【近义词】动静有法
  2、动静有法
  dòng jìng yǒu fǎ
  【解释】动:行动;静:静处;法:法则。行动和静止都有一定规则。指行动合乎规范
  【出处】《金史·后妃传赞》:“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已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
  【结构】主谓式成语
  【用法】作定语、宾语;指行动合乎规范
  【近义词】动静有常

用动静结合法写一段话急......................................

金秋十月,田野里是一望无际的麦田。绿油油的麦苗长得格外精神,格外鲜绿,犹如一片绿色的海洋。远远望去,就像一块无瑕的翡翠。一阵风吹过,麦苗在微风中向人们点头,麦浪起伏,像湖水荡起层层涟漪

什么是动静结合,作用是什么?

动静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手法。它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它能使文章活泼生动,给静态的事物以生命和活力,活灵活现,直观形象地给读者以栩栩如生的印象。
动静结合道家境界之一,一方面是指道家在练功方式上强调静功与动功的密切结合,要在练动功时要掌握“动中有静”,在练静功时要体会“静中有动”。动,指形体外部和体内“气息”(感觉)的运动,前者可视为“外动”,而后者可视为“内动”。
静,指形体与精神的宁静,前者可视为“外静”,后者可视为“内静”。另一方面指文学作品中道家意境的体现手法,“动静结合”手法是一种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形成形象在意境中的和谐统一的手法。
扩展资料:
①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就是把运动的事物当作静止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②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就是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两山排闼送青来”,一个“送”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
③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就是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两句,就是视觉之静与听觉之动的巧妙结合。
④以动衬静即通过描写、渲染动态,反衬静态,突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如贾岛《题李凝幽居》全诗所绘景致十分幽静,其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动感十足。
有动作有声音,以动衬静,以响衬静,在月夜寂静之境中,一阵“敲”来,反而更显的环境寂静,更精确地描绘出了诗意;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则是以响衬静的典范。
⑤以静衬动 即通过描写、渲染静态,反衬动态,突出动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如唐·李颀《琴歌》一诗中:“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这是写听弹琴时对音乐美的感受,从听觉来写,以静衬动,而下句说繁星在听琴声时都悄悄隐去,足见听琴者早已陶醉在音乐美中,时间的推移之感被忘却得无影无踪
⑥以动衬动就是用运动的事物来衬运动的事物(包括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如苏轼《江上看山》:“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按理,人立舟中,舟是动的,山是静的,而作者却反转过来,赋予山以运动,让群山在眼前飞驰,看众岭在身后惊奔,全诗呈现出一种轻快而壮美的律动。
⑦动静互衬就是即描写运动的事物又描写静止的事物,使一者衬托另一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动静结合

带有动静的成语

带有动静的成语 :静极思动、动而若静、动静有法、动静有常

诗歌鉴赏的动静结合和动静相生是同一意思吗?

  不一样:  动静结合:指文学作品中道家意境的体现手法,“动静结合”手法是一种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形成形象在意境中的和谐统一的手法。  动静相生:动和静有相互滋生和助长的关系。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映衬方式。以动写静,从动中人们可以看出静来。

如何用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法来鉴赏诗歌

  这个问题涉及到动静结合还有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的相关知识,相关介绍如下:
  一、动静结合:
  1、简介: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道家的飘渺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文学场景。
  2、典型示例
  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3、手法分类
  ①化动为静,以静写动就是把运动的事物当作静止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动态事物在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②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就是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想象并描写出静态事物在运动时的形态和神态。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两山排闼送青来’,一个’送’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
  ③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就是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如杜甫《漫成一首》,’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两句,就是视觉之静与听觉之动的巧妙结合。
  ④以动衬静即通过描写、渲染动态,反衬静态,突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如贾岛《题李凝幽居》全诗所绘景致十分幽静,其中的名句’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动感十足,有动作有声音,以动衬静,以响衬静,在月夜寂静之境中,一阵’敲’来,反而更显的环境寂静,更精确地描绘出了诗意;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则是以响衬静的典范。
  ⑤以静衬动 即通过描写、渲染静态,反衬动态,突出动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如唐·李颀《琴歌》一诗中:’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这是写听弹琴时对音乐美的感受,从听觉来写,以静衬动,而下句说繁星在听琴声时都悄悄隐去,足见听琴者早已陶醉在音乐美中,时间的推移之感被忘却得无影无踪
  ⑥以动衬动就是用运动的事物来衬运动的事物(包括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如苏轼《江上看山》:’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按理,人立舟中,舟是动的,山是静的,而作者却反转过来,赋予山以运动,让群山在眼前飞驰,看众岭在身后惊奔,全诗呈现出一种轻快而壮美的律动。
  ⑦动静互衬就是即描写运动的事物又描写静止的事物,使一者衬托另一者。
  二、虚实相生:
  1、简介:
  这是意境的结构特征。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学习者应注意“虚”实“的不同内涵和二者的辩证关系,联系具体作品来理解。
  2、详解: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
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的,既然二者能相生,则表明虚也是一种存在,虚绝不是无。这种存在,是靠实生发出来的,是在实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想象创造出来的。而虚和实又是一对相对的概念。“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dongjingyoufa3.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