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词典

成语“东征西怨”的拓展阅读资料(5)

导读

本文介绍成语“东征西怨”的拓展阅读资料,主要内容包括:用西字组成三个成语、收集东、西、南、北、中、 有这5个字的成语 越多越好、什么什么西什么的成语、哪四个字的成语带怨和诉、三国中关于刘晔这个人、怨在第四个字的成语等

收集东、西、南、北、中、 有这5个字的成语 越多越好

拆东补西 大江东去 东奔西走 东窗事发 东床快婿 东床坦腹 东倒西歪 东道之谊 东道主 东方千骑风吹马耳 东风浩荡 东风化雨 东风人面 东风压倒西风 东扶西倒 东观续史 东郭先生 东海捞针 东海扬尘 东箭南金 东劳西燕 东拉西扯 东鳞西爪 东南半壁 东南雀飞 东怒西怨 东跑西颠 东墙处子 东山高卧 东山再起 东施效颦 东食西宿 东涂西抹 东兔西乌 东西南北 东摇西摆 东野巴人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东张西望 东征西讨 东走西顾 福如东海 付之东流 付诸东流 高卧东山 关东出相,关西出将 河东狮吼 江东父老 辽东白豕 马耳东风 南金东箭 齐东野语 日东月西 声东击西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什伍东西 数东瓜,道茄子 说东道西 坦腹东床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旭日东升 移东补西 移东就西 指东画西 紫气东来 避世墙东 不识东家 拆东墙补西墙 拆西补东 朝衣东市 道西说东 道东说西 东方将白 东挨西撞 东捱西问 东风射马耳 东观西望 东观之殃 东滚西爬 东海鲸波 东海逝波 东横西倒 东家西舍 东家效颦 东砍西斫 东磕西撞 东诓西骗 东来西去 东拦西阻 东捞西摸 东量西折 东猎西渔 东邻西舍 东零西落 东零西散 东零西碎 东流西落 东流西上 东迁西徙 东敲西逼 东瞧西望 东趋西步 东山复起 东山之志 东闪西挪 东声西击 东市朝衣 东搜西罗 东睃西望 东谈西说 东逃西窜 东讨西伐 东讨西征 东偷西摸 东投西窜 东歪西倒 东完西缺 东望西观 东西南北东穿西撞 东窗计 东窗事犯 东窗消息 东床佳婿 东床姣婿 东西易面 东曦既驾 东徙西迁 东挦西扯 东挦西撦 东向而望,不见西墙 东踅西倒 东寻西觅 东掩西遮 东央西告 东央西浼 东扬西荡 东洋大海 东野败驾 东游西荡 东游西逛 东怨西怒 东张西觑 东张西张 东征西怨 东支西吾 东走西撞 东撙西节 东奔西窜 东奔西跑 东奔西逃 东奔西向 东奔西撞 东壁余光 东播西流 东床娇客 东床娇婿 东床择对 东床之选 东荡西驰 东荡西除 东道主东躲西藏 东躲西跑 东方不亮西方亮 东风过耳 东风马耳 东风入律 东门黄犬 东门逐兔 东鸣西应 东抹西涂 东南之宝 东南之美 东南之秀 东南竹箭 东扭西捏 东挪西凑 东挪西撮 东挪西借 东碰西撞 东飘西泊 东飘西荡 东飘西徙 东拼西凑 东西南北东西南朔 东补西凑 东猜西揣 东猜西疑 东藏西躲 东差西误 东西 东扯西拉 东扯西拽 东闯西踱 东闯西走 东驰西骋 东驰西击 东驰西撞 东冲西决 东冲西突 东冲西撞 东遮西掩 河东三箧 河东狮子 河东狮子角巾东路付东流 抉目东门 辽东豕 马首欲东 买东买西 无面目见江东父老 秋收东藏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失之东隅 说东谈西 宋玉东墙 偷东摸西 推东主西 西颦东效 西食东眠 指东划西 指东话西 指东说西 拆东补西 东奔西走 东倒西歪 东风压倒西风 东扶西倒 东劳西燕 东拉西扯 东鳞西爪 东怒西怨 东跑西颠 东食西宿 东涂西抹 东兔西乌 东西南北 东摇西摆 东张西望 东征西讨 东走西顾 关东出相,关西出将 喝西北风 剪烛西窗 情人眼里出西施 日薄西山 日东月西 声东击西 什伍东西 说东道西 送佛送到西唐突西子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 西窗剪烛 西邻责言 学贯中西 一口吸尽西江水 移东补西 移东就西 指东画西 中西合璧 拆东墙补西墙 拆西补东 待月西厢 道西说东 道东说西 东挨西撞 东捱西问 东观西望 东滚西爬 东横西倒 东家西舍 东砍西斫 东磕西撞 东诓西骗 东来西去 东拦西阻 东捞西摸 东量西折 东猎西渔 东邻西舍 东零西落 东零西散 东零西碎 东流西落 东流西上 东迁西徙 东敲西逼 东瞧西望 东趋西步 东闪西挪 东声西击 东搜西罗 东睃西望 东谈西说 东逃西窜 东讨西伐 东讨西征 东偷西摸 东投西窜 东歪西倒 东完西缺 东望西观 东西南北东穿西撞 东西易面 东徙西迁 东挦西扯 东挦西撦 东向而望,不见西墙 东踅西倒 东寻西觅 东掩西遮 东央西告 东央西浼 东扬西荡 东游西荡 东游西逛 东怨西怒 东张西觑 东张西张 东征西怨 东支西吾 东走西撞 东撙西节 东奔西窜 东奔西跑 东奔西逃 东奔西向 东奔西撞 东播西流 东荡西驰 东荡西除 东躲西藏 东躲西跑 东方不亮西方亮 东鸣西应 东抹西涂 东扭西捏 东挪西凑 东挪西撮 东挪西借 东碰西撞 东飘西泊 东飘西荡 东飘西徙 东拼西凑 东西南北东西南朔 东补西凑 东猜西揣 东猜西疑 东藏西躲 东差西误 东西 东扯西拉 东扯西拽 东闯西踱 东闯西走 东驰西骋 东驰西击 东驰西撞 东冲西决 东冲西突 东冲西撞 东遮西掩 驾鹤西游 买东买西 捧心西子 日落西山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说东谈西 送佛送到西 唐突西施 偷东摸西 推东主西 夕阳西下 西方净国 西方净土 西风残照 西风落叶 西赆南琛 西颦东效 西山日薄 西食东眠 西台痛哭 西装革履 西子捧心 一命归西 指东划西 指东话西 指东说西 拄笏西山 北门南牙 大江南北 东箭南金 东南半壁 东南雀飞 东西南北 斗南一人 海北天南 淮南鸡犬 悔读南华 立木南门 南贩北贾 南风不竞 南冠楚囚 南箕北斗 南金东箭 南柯一梦 南来北往 南面百城 南腔北调 南阮北阮 南山可移 南鹞北鹰 南辕北辙 南征北战 南枝北枝 南州冠冕 山南海北 寿比南山 天南地北 终南捷径 走南闯北 北辙南辕 闯南走北 地北天南 东西南北东南之宝 东南之美 东南之秀 东南竹箭 东西南北东西南朔 槐南一梦 江南海北 马放南山 梦里南轲 面北眉南 南船北车 南郭处士 南郭先生 南航北骑 南户窥郎 南橘北枳 南蛮鴂舌 南蛮鴃舌 南面称孤 南去北来 南山铁案 南舣北驾 南棹北辕 南征北伐 南征北讨 汝南晨鸡 塞北江南 塞上江南 上南落北 天南海北 通南彻北 西赆南琛 雪北香南 雁南燕北 一枕南柯 拥书南面 越鸟南栖 指南攻北 白首北面 北道主人 北斗之尊 北风之恋 北宫婴儿 北门南牙 北门锁钥 北面称臣 北叟失马 北辕适楚 必不挠北 城北徐公 大江南北 东西南北 海北天南 喝西北风 马空冀北 南贩北贾 南箕北斗 南来北往 南腔北调 南阮北阮 南鹞北鹰 南辕北辙 南征北战 南枝北枝 群空冀北 三战三北 山南海北 泰山北斗 天南地北 众星拱北 追奔逐北 追亡逐北 走南闯北 北郭先生 北门管钥 北门之管 北门之寄 北辕适粤 北辙南辕 北鄙之声 北鄙之音 北辰星拱 北窗高卧 闯南走北 乘胜逐北 代马望北 地北天南 东西南北东西南北江南海北 面北眉南 南船北车 南航北骑 南橘北枳 南去北来 南舣北驾 南棹北辕 南征北伐 南征北讨 塞北江南 上南落北 太山北斗 天南海北 通南彻北 望尘奔北 雪北香南 雁南燕北 指南攻北 哀感中年 暗中摸索 百发百中 杯中物 薄寒中人 驰名中外 此中三昧 从中渔利 从中作梗 粗中有细 大中至正 待字闺中 当轴处中 砥柱中流 堕云雾中 恶语中伤 非池中物 风中秉烛 风中之烛 釜中生鱼 釜中游鱼 腹中兵甲 刚中柔外 个中滋味 个中妙趣 古今中外 管中窥豹 闳中肆外 壶中日月 话中有话 画中有诗 火中取栗 击楫中流 急惊风撞着慢郎中 急中生智 家道中落 焦心热中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尽入彀中 井中视星 空中楼阁 口中雌黄 口中蚤虱 苦中作乐 筐箧中物 乐在其中 连中三元 笼中之鸟 美中不足 梦中说梦 命中注定 目中无人 怒火中烧 女中尧舜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弸中彪外 强中更有强中手 巧发奇中 切中时弊 拳中掿沙 雀屏中选 人中骐骥 人中狮子 人中之龙 日中必彗 日中为市 日中则昃 肉中刺 如堕五里雾如日方中 如日中天 入吾彀中 桑中之约 山中宰相 深中肯綮 诗中有画 虱处裈中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水火之中 水中捞月 说嘴郎中 薮中荆曲 谈言微中 铁中铮铮 外强中干 瓮中之鳖 瓮中捉鳖 无动于中 无中生有 心中无数 心中有数 胸中甲兵 胸中鳞甲 胸中无数 胸中有数 秀外慧中 学贯中西 雪中送炭 言必有中 眼中钉 眼中有铁 洋为中用 药笼中物 曳尾涂中 庸中佼佼 牖中窥日 鱼游釜中 玉毁椟中 云中白鹤 允执其中 造谣中伤 正中下怀 执两用中 中冓之言 中河失舟,一壶千金 中馈犹虚 中立不倚 中流砥柱 中流击楫 中西合璧 中心摇摇 中庸之道 中原逐鹿 冢中枯骨 舟中敌国 逐鹿中原 锥处囊中 暗箭中人 百中百发 伴食中书 杯中蛇影 杯中之物 悲从中来 不幸而言中 动中窾要 洞中肯綮 都中纸贵 短中取长 恶意中伤 多言或中 忿火中烧 釜中生尘 釜中之鱼 管中窥天 海中捞月 狐鸣篝中 壶中天地 话中带刺 祸中有福 击中要害 饥焰中烧 俭不中礼 矫枉过中 进退中度 进退中绳 禁中颇牧 井中求火 居轴处中 强中自有强中手 扣楫中流 揽辔中原 马中关五 忙中有错 忙中有失 囊漏储中 囊漏贮中 泥中隐刺 牛蹄中鱼 女大不中留 女中豪杰 女中丈夫 蓬生麻中 骑驴风雪中 切中时病 切中要害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取诸宫中 倾中外 人中龙虎 日中必移 日中必湲 日中必昃 日中将昃 日中则移 日中则昃月满则亏 桑中之喜 山中无好汉,猢猻称霸王 尚虚中馈 深中笃行 深中隐厚 神仙中人 十发十中 水中捉月 水中著盐 死中求活 死中求生 谭言微中 外强中瘠 问鼎中原 五里雾陷落计中 胸中垒块 胸中万卷 雪中鸿爪 言不由中 言中事隐 眼中拔钉 摇尾涂中 一言中的 一语中的 一语中人 郢中白雪 佣中佼佼 庸中皦皦 月中折桂 云中仙鹤 允执厥中 宅中图大 枕中鸿宝 正中己怀 中饱私囊 中道而废 中馈乏人 中流底柱 中流失舟,一壶千金 中流一壶 中流一壸 中外合璧 暗中作梗 暗中倾轧

什么什么西什么的成语

东奔西走:  到处奔波。多指为生活所迫或为某一目的四处奔走活动。
东倒西歪:  指行走不稳,身不由主。也形容物体倾斜不正。
东拉西扯:  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指说话条理斋乱,没有中心。
东鳞西爪:  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
东拼西凑:  比喻零乱地加以拼凑。
东张西望:  张:看。形容这里那里地到处看。
东征西讨:  指四面出兵征战讨伐。
日薄西山:  太阳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日落西山:  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人到老年将死或事物接近衰亡。
东挦西扯:  指到处张罗。
东闯西走:  指没有目的和方向地四处闯荡。
东躲西跑:  躲:躲藏,避开。形容四处逃散,分头躲藏。形容极为惊慌。
东撙西节:  指从各方面节省。
东走西撞:  形容无固定目标,到处乱闯。同“东奔西撞”。
东支西吾:  指说话办事含糊敷衍。
东征西怨:  指帝王兴仁义之师为民除害,深受百姓拥戴。
东张西张:  形容这里那里地到处看。同“东张西望”。
东张西觑:  形容这里那里地到处看。同“东张西望”。
东怨西怒:  指任意指责别人。
东游西逛:  无所事事,到处闲诳。同“东游西荡”。
东央西浼:  指到处恳求请托。
东央西告:  指到处恳求。
东扬西荡:  指飘泊无定
东掩西遮:  谓左右遮掩,隐瞒真相。
东踅西倒:  形容行走艰难。
东挦西撦:  指到处张罗。
东徙西迁:  指四处迁移,居止不定。同“东迁西徙”。
东望西观:  形容这里那里地到处看。同“东张西望”。
东完西缺:  指短缺,不完备。
东兔西乌:  月亮东升,太阳西落。表示时光不断流逝。

哪四个字的成语带怨和诉

带怨成语 :
怨天尤人
以德报怨
恩怨分明
自怨自艾
天怒人怨
怨声载道
痴男怨女
以怨报德
任劳任怨
神怒民怨、
敢怨而不敢言、
兰怨桂亲、
东征西怨
丝恩发怨、
克伐怨欲
神怒鬼怨、
怨天怨地
杯酒解怨
无尤无怨
东怒西怨
怨声盈路、
恩甚怨生
兴观群怨、
藏怒宿怨
构怨伤化、
怨女旷夫
天怒民怨
深仇宿怨
市恩嫁怨、
恩牛怨李

三国中关于刘晔这个人

  姓名:刘晔
  [1]字:子扬
  终:魏
  籍贯:扬州淮南成德(今安徽肥东)
  官至:太中大夫、东亭侯
  谥曰:景侯
  父亲:刘普
  母亲:修
  子女:刘寓、刘陶
  兄弟:刘涣
  刘晔是光武帝刘秀之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年少知名,人称有佐世之才。
  曹氏三代重臣,战略家,献过许多妙计。官拜魏国太中大夫。料事如神,屡献奇策,用之则吉,违之则凶,但终因他为汉室宗亲而被曹氏所忌,使得他在关键时刻所献取蜀灭吴之策,皆未被曹操和曹丕父子。刘晔之才未尽其用,而曹魏统最终也未能统一中国。
  晔字子扬,淮南成德人,曹公辟为仓曹掾,转主簿,迁行军长史兼领军。文帝受禅,进侍中,赐爵关内侯。明帝即位,进封东亭侯,后以疾为太中大夫,转大鸿胪,复逊位为太中大夫。卒,谥曰景侯。
  [编辑本段]《三国志·刘晔传》
  刘晔字子扬,淮南成惪人,汉光武子阜陵王延后也。父普,母修,产涣及晔。涣九岁,晔七岁,而母病困。临终,戒涣、晔以“普之侍人,有谄害之性。身死之后,惧必乱家。汝长大能除之,则吾无恨矣。”晔年十三,谓兄涣曰:“亡母之言,可以行矣。”涣曰:“那可尔!”晔即入室杀侍者,径出拜墓。舍内大惊,白普。普怒,遣人迫晔。晔还拜谢曰:“亡母顾命之言,敢受不请擅行之罚。”普心异之,遂不责也。汝南许劭名知人,避地杨州,称晔有佐世之才。
  扬士多轻侠狡桀,有郑宝、张多、许乾之,各拥部曲。宝最骁果,才力过人,一方所惮。欲驱略百姓越赴江表,以晔高族名人,欲强逼晔使唱导此谋。晔时年二十余,心内忧之,而未有缘。会太祖遣使诣州,有所案问。晔往见,为论事势,要将与归,驻止数日。宝果从数百人赍牛酒来候使,晔令家僮将其众坐中门外,为设酒饭;与宝于内宴饮。密勒健儿,令因行觞而斫宝。宝性不甘酒,视候甚明,觞者不敢发。晔因自引取佩刀斫杀宝,斩其首以令其军,云:“曹公有令,敢有动者,与宝同罪。”众皆惊怖,走还营。营有督将精兵数干,惧其为乱,晔即乘宝马,将家僮数人,诣宝营门,呼其渠帅,喻以祸福,皆叩头开门纳晔。晔抚慰安怀,咸悉悦服,推晔为主。晔睹汉室渐微,己为支,不欲拥兵,遂委其部曲与庐江太守刘勋。勋怪其故,晔曰:“宝无法制,其众素以钞略为利,仆宿无资,而整齐之,必怀怨难久,故相与耳。”时勋兵强于江、淮之间。孙策恶之,遣使卑辞厚币。以书说勋曰:“上缭宗民,数欺下国,忿之有年矣。击之,路不便,愿因大国伐之。上缭甚实,得之可以富国,请出兵为外援。”勋信之,又得策珠宝、葛越,喜悦。外内尽贺,而晔独否。勋问其故,对曰:“上缭虽小,城坚池深,攻难守易,不可旬日而举,则兵疲于外,而国内虚。策乘虚而我,则后不能独守。是将军进屈于敌,退无所归。若军必出,祸今至矣。”勋不从。兴兵伐上缭,策果其后。勋穷踧,遂奔太祖。
  太祖至寿春,时庐江界有山贼陈策,众数万人,临险而守。先时遣偏将致诛,莫能擒克。太祖问群下,可伐与不?咸云:“山峻高而溪谷深隘,守易攻难;又无之不足为损,得之不足为益。”晔曰:“策等小竖,因乱赴险,遂相依为强耳,非有爵命威信相伏也。往者偏将资轻,而中国未夷,故策敢据险以守。今天下略定,后伏先诛。夫畏死趋赏,愚知所同,故广武君为韩信画策。谓其威名足以先声后实而服邻国也。岂况明公之德,东征西怨,先开赏募,大兵临之,令宣之日,军门启而虏自溃矣。”太祖笑曰:卿言近之!”遂遣猛将在前,大军在后,至则克策,如晔所度。太祖还,辟晔为司空仓曹掾。①
  ①傅子曰:太祖征晔及蒋济、胡质等五人,皆扬州名士。每舍亭传,未曾不讲所以见重;内论国邑先贤、御贼固守、行军进退之宜,外料敌之变化、彼我虚实、战争之术,夙夜不解。而晔独卧车中,忠不一言。济怪而问之,晔答曰:“对明主非精神不接,精神可学而得乎?”及见太祖,太祖果问扬州先贤,贼之形式。四人争对,待次而言,再见如此,太祖每和悦,而晔终不一言。四人笑之。后一见太祖止无所复问,晔乃设远言以动太祖,太祖适知便止。若是者三。其旨趣以为远言宜征精神,独见以尽其机,不宜猥坐说也。太祖已探见其心矣,坐罢,寻以四人为令,而授晔以心腹之任;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十至耳。
  太祖征张鲁,转晔为主簿。既至汉中,山峻难登,军食颇乏。太祖曰:“此妖妄之国耳,何能为有无?吾军少食,不如速还。”便自引归,令晔督后诸军,使以次出。晔策鲁可克,加粮道不继,虽出,军犹不能皆全,驰白太祖:“不如致攻。”遂进兵,多出弩以射其营。鲁奔走,汉中遂平。晔进曰:“明公以步卒五千,将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慑海外。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太祖不从,①大军遂还。晔自汉中还,为行军长史,兼领军。延康元年,蜀将孟达率众降。达有容止才观,文帝甚器爱之,使达为新城太守,加散骑常侍。晔以为“达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术,必不能感恩怀义。新城与吴、蜀接连,若有变态,为国生患。”文帝竟不易,后达终于叛败。②
  ①傅子曰:居七日,蜀降者说:“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太祖延问晔:“今尚可击不?”晔曰:“今已小定,未可击也。”
  ②傅子曰:初,太祖时,魏讽有重名,自卿相以下皆倾心交之。其后孟达去刘备归文帝,论者多称有乐毅之量。晔一见讽、达而皆云必反,卒如其言。
  黄初元年,以晔为侍中,赐爵关内侯。诏问群臣令料刘备当为关羽出报吴不。众议咸云:“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晔独曰:“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后备果出兵击吴。吴悉国应之,而遣使称藩。朝臣皆贺,独晔曰:“吴绝在江、汉之表,无内臣之心久矣。陛下虽齐德有虞,然丑虏之性,未有所感。因难求臣,必难信也。彼必外迫内困,然后发此使耳。可因其穷,而取之。夫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不可不察也。”备军败退,吴礼敬转废,帝欲兴众伐之,晔以为“彼新得志,上下齐心,而阻带江湖,必难仓卒。”帝不听。①五年,幸广陵泗口,命荆、杨州诸军并进。会群臣,问:“当自来不?”咸曰:“陛下亲征,恐怖,必举国而应。又不敢以大众委之臣下,必自将而来。”晔曰:“彼谓陛下欲以万乘之重牵己,而超越江者在于别将,必勒兵待事,未有进退也。”大驾停住积日,果不至,帝乃旋师。云“卿策之是也。当念为吾灭二贼,不可但知其情而已。”
  ①傅子曰:孙遣使求降,帝以问晔。晔对曰:“无故求降,必内有急。前杀关羽,取荆州四郡,备怒,必大兴师伐之。外有强寇,众心不安,又恐中国承其衅而伐之,故委地求降,一以却中国之兵,二则假中国之援,以强其众而疑敌人。善用兵,见策知变,其计必出于此。今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其内。蜀攻其外,我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半,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帝曰:“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降来者心,必以为惧,其殆不可!孤何不且受吴降,而蜀之后乎?”对曰:“蜀远吴近,又闻中国伐之,便还军,不能让也。今备已怒,故兴兵击吴,闻我伐吴,知吴必亡,必喜而进与我争割吴地,必不改计抑怒救吴,必然之势也。”帝不听,遂受吴降,即拜为吴王。晔又进曰:“不可。先帝征伐,天下十兼其八,威震海内,陛下受禅即真,德合天地,声暨四远,此实然之势,非卑臣颂言也。虽有雄才,故汉骠骑将军南昌侯耳,官轻势卑。士民有畏中国心,不可强迫与成所谋也。不得已受其降,可进其将军号,封十万户侯,不可即以为王也。夫王位,去天子一阶耳,其礼秩服御相乱也。彼直为侯,江南士民未有君臣之义也。我信其伪降,就封殖之,崇其位号,定其君臣,是为虎傅翼也。既受王位,却蜀兵之后,外尽礼事中国,使其国内皆闻之,内为无礼以怒陛下。陛下赫然发怒,兴兵讨之,乃徐告其民曰:‘我委身事中国,不爱珍货重宝,随时贡献,不敢失臣礼也,无故伐我,必欲残我国家,俘我民子女以为僮隶仆妾。’吴民无缘不信其言也。信其言而感怒,上下同心,战加十倍矣。”又不从。遂即拜为吴王。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馀人,备仅以身免。外礼愈卑,而内行不顺,果如晔言。
  明帝即位,进爵东亭侯,邑三百户。诏曰:“尊严祖考,所以崇孝表行也;追本敬始,所以笃教流化也。是以成汤、文、武,实造商、周,《诗》、《书》之义,追尊稷、契,歌颂有娀、姜嫄之事,明盛德之源流,受命所由兴也。自我魏室之承天序,既发迹于高皇、太皇帝,而功隆于武皇、文皇帝。至于高皇之父处士君,潜修德让,行动神明,斯乃乾坤所福飨,光灵所从来也。而精神幽远,号称罔记,非所谓崇孝重本也。其令公卿已下,会议号谥。”晔议曰:“圣帝孝孙之欲褒崇先祖,诚无量已。然亲疏之数,远近之降,盖有礼纪,所以割断私情,克成公法,为万世式也。周王所以上祖后稷者,以其佐唐有功,名在祀典故也。至于汉氏之初,追谥之义,不过其父。上比周室,则大魏发迹自高皇始;下论汉氏,则追谥之礼不及其祖。此诚往代之成法,当今之明义也。陛下孝思中发,诚无已已,然君举必书,所以慎于礼制也。以为追尊之义,宜齐高皇而已。”尚书卫臻与晔议同,事遂施行。辽东太守公孙渊夺叔父位,擅自立,遣使表状。晔以为公孙氏汉时所用,遂世官相承,水则由海,陆则阻山,故胡夷绝远难制,而世日久。今若不诛,后必生患。若怀贰阻兵,然后致诛,于事为难。不如因其新立,有党有仇,先其不意,以兵临之,开设赏募,可不劳师而定也。”后渊竞反。
  晔在朝,略不交接时人。或问其故,晔答曰:“魏室即阼尚新,智者知命,俗或未咸。仆在汉为支叶,于魏备腹心,寡偶少徒,于宜未失也。”太和六年,以疾拜太中大夫。有间,为大鸿胪,在位二年逊位,复为太中大夫,薨。谥曰景侯。子寓嗣。①少子陶,亦高才而薄行,官至平原太守。
  ① 傅子曰:晔事明皇帝,又大见亲重。帝将伐蜀,朝臣内外皆曰“不可”。晔入与帝议,因曰“可伐”;出与朝言,因曰“不可伐”。晔有胆智,言之皆有形。中领军杨暨,帝之亲臣,又重晔,持不可伐之议最坚,每从内出,辄过晔,晔讲不可之意。后暨从驾行天渊池,帝论伐蜀事,暨切谏。帝曰:“卿书生,焉知兵事!”暨谦谢曰:“臣出自儒生之末,陛下过听,拔臣群萃之中,立之六军之上,臣有微心,不敢不尽言。臣言诚不足采,侍中刘晔先帝谋臣,常曰蜀不可伐。”帝曰:“晔与吾言蜀可伐。”暨曰:“晔可召质也。”诏召晔至,帝问晔,终不言。后独见,晔责帝曰:“伐国,大谋也,臣得与闻大谋,常恐脒梦漏泄以益臣罪,焉敢向人言之?夫兵,诡道也,军事未发,不厌其密也。陛下显然露之,臣恐敌国已闻之矣。”于是帝谢之。晔见出,责暨曰:“夫钓者中大鱼,则纵而随之,须可制而后牵,则无不得也。人主之威,岂徒大鱼而已!子诚直臣,然计不足采,不可不精思也。”暨亦些之。晔能应变持两端如此。或恶晔于帝曰:“晔不尽忠,善伺上意所趋而合之。陛下试与晔言,皆反意而问之,若皆与所问反者,是晔常与圣意合也。复每问皆同者,晔之情必无所逃矣。”帝如言以验之,果得其情,从此疏焉。晔遂发狂,出为大鸿胪,以忧死。谚曰:“巧诈不如拙诚”,信矣。以晔之明智计,若居之以德义,行之以忠言,古之上贤,何以加诸?独任才智,不与世士相经纬,内不推心事上,外困于俗,卒不能自安于天下,岂不惜哉!
  [编辑本段]情报参谋
  《孙子兵法》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见在战争中要想不失败,最基本的就是要做到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正确的把握敌情,从古至今莫不如此。更重要的是要对收集到的各种情报进行正确的分析,从而做于有利的决策。所以有一个好的情报参谋往往能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在战乱不断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有着不少的优秀情报人才,其中最出色的应该是曹操的谋士刘晔。
  刘晔字子扬,淮南成德人,是汉光武帝的儿子阜陵王刘延的后代。刘晔从小就胆识过人,汝南名士许邵躲避战乱到扬州时就评价说刘晔有辅佐帝王的才能。刘晔能文能武,为人机巧,胆识过人,对于情报的收集,天下局势、敌情的分析,对手心理的掌握都有其过人之处,是三国时代最出色的情报参谋之一。
  刘晔从小就很有胆识,十三岁时就按母亲的遗命,斩杀了父亲宠信的侍者,而后又坦然向父亲请罪,其父大为惊奇原谅了他。后来天下大乱,扬州地方的豪强们大多不愿抑强扶弱而且狡猾残暴。以郑宝为首的一伙人都养有家兵,想要驱赶百姓到江南去。这时的刘晔很年轻才二十多岁,因为不想与其同流合污,就借曹操的使者来扬州郑宝到家中来拜见的机会,布置好壮士在席间杀郑宝。结果安排好的人因为惧怕不敢下手,刘晔就自己斩杀了郑宝,并借用曹操的威名制服了郑宝的部下,又提着郑宝的首级,到他的营地中招降了他的部下。从刘晔年轻时的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其过人的胆识,并且懂得利用曹操的威名来制服郑宝的部也初步展露了其过人的智慧。
  刘晔的长处在于情报方面。对于敌情和局势的分析有过人之处。当刘晔还在庐江太守刘勋手下任职时,就正确的分析了孙策请求刘勋攻打上缭其中的谋略,刘勋不听其言果然被孙策偷而失败。当曹操到寿春时,要讨伐山贼陈策,以前派去的偏将失败了,曹操问其他的谋士都说不该派兵去,只有刘晔正确的分析了前后形势的不同“往者偏将资轻,而中国未夷,”“今天下略定”“岂况明公之德”认为可以攻下“先开赏募,大兵临之,令宣之日,军门启而虏自溃矣。”后来果然结果就跟刘晔说的一样。
  在关键时刻,刘晔凭借他敏锐的情报触觉和极强的分析能力,总能提出正确的意见。曹操攻下汉中,刘晔及司马懿劝他一举攻下西川,刘晔进言正确的指出了当时取西川曹军的有利之处“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摧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这神明崮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并对曹操说明了不取西川会带来的后果“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曹操没有听取他的意见,后来局势的发展果然跟他所说的一样。(刘备在蜀中安定后,全力北上攻取了东川)曹魏失去了又一次统一天下的良机。毛主席也因此说:“刘晔是个大军师,很能看出问题。”到了曹丕时,刘备伐吴,吴国来降,魏国群臣只有刘晔反对接受吴降,正确的分析了孙的谋略并进言曹丕伐吴,并说明了这时伐吴对魏的好处“今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其内。蜀攻其外,我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半,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其内乎!”可惜的是曹丕没能采用这和正确的意见,又一次使天下统一延后了数了十年。而后来局势的发展也如刘晔所料的一样“外礼愈卑,而内行不顺,果如晔言。”
  更难得的是刘晔除了一般的情报分析能力之外,还精于知人,当蜀将孟达来降时,孟达是个仪容出众,很有才能的人物。很受曹丕的器重。当时的议论者也都称其有乐毅之量,只有刘晔见了他认为“达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术,必不能感恩怀义。新城与吴、蜀接连,若有变态,为国生患。”后来孟达果然趁诸葛北伐之时发动了叛乱。另外在曹睿时辽东太守公孙渊夺取了自己叔叔的力,刘晔提出“公孙氏汉时所用,遂世官相承,水则由海,陆则阻山,故胡夷绝远难制,而节日久。今若不诛,后必生患。若怀贰阻兵,然后致诛,於事为难。不如因其新立,有党有仇,先其不意,以后临之,开设赏募,可不劳师而定也。”当时的的魏主也没,后来公孙渊果然也反叛。(此二人均为司马懿所平定)
  对于敌人心理的把握刘晔更是有其独到之处。曹丕曾询训问朝臣们刘备会不会因为关羽败亡之事伐吴。群臣都说蜀是小国,名将只有关羽。关羽兵败而死,国内忧惧不会出兵了。只有刘晔正确的把握了刘备的心态,认为刘备一定会出兵他说“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於终始之分不足。”结果不久后刘备就发动了伐吴之战。曹丕在魏黄龙五年亲征伐吴,问群臣孙会不会自己来。群臣都认为孙为亲自来迎敌。只有刘晔说“彼谓陛下欲以万乘牵已,而超越江湖者在於别将,必勒兵待事,未有进退也。”
  刘晔一生在曹操时代担任过司空仓曹掾,主簿,行军长史兼领军,在曹丕时代但任散骑常侍,侍中等职务,虽然职务不算太高但是一直是历代魏主的心腹,参与重大事情的谋划决策,“而授晔以心腹之任;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数十至耳。”始终是魏主的重要参谋。也正是有了一批这样优秀的谋士,才有了魏武扫荡群雄三分天下有其二的霸业。
  [编辑本段]奇谋妙计
  曹营的谋臣诸如郭嘉,荀彧,贾诩等人,很少有人提及刘晔。《三国演义》里,刘晔的出场机会实在太少了。但在《三国志》里,刘晔其实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智谋之臣。与郭嘉诸人各有千秋
  《三国志》里记载,“刘晔字子扬,汉光武子阜陵王延后也。汝南许劭名知人,避地扬州,称晔有佐世之才。”刘晔在曹营之中,所进奇论,多与众人相左,也很少被,但是事后莫不应验,可见他见机料敌之能不在郭嘉,荀彧,贾诩诸人之下。聊陈诸事于下:
  1,太祖(即曹操)至寿春,时庐江界有山贼陈策,众数万人,临险而守。先时遣偏将致诛,莫能禽克。太祖问群下,可伐与不?咸云:“山峻高而溪谷深隘,守易攻难;又无之不足为损,得之不足为益。”晔曰:“策等小竖,因乱赴险,遂相依为强耳,非有爵命威信相伏也。往者偏将资轻,而中国未夷,故策敢据险以守。今天下略定,后伏先诛。夫畏死趋赏,愚知所同,故广武君为韩信画策,谓其威名足以先声后实而服邻国也。岂况明公之德,东征西怨,先开赏募,大兵临之,令宣之日,军门启而虏自溃矣。”太祖笑曰:“卿言近之!”遂遣猛将在前,大军在后,至则克策,如晔所度。
  2,(曹操平定汉中后)晔进曰:“明公以步卒五千,将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慴海外。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於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太祖不从。(后果失汉中,还折了夏侯渊)
  3, 蜀将孟达来降时,孟达是个仪容出众,很有才能的人物。很受曹丕的器重。当时的议论者也都称其有乐毅之量,只有刘晔见了他认为“达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术,必不能感恩怀义。新城与吴、蜀接连,若有变态,为国生患。”后来孟达果然趁诸葛北伐之时发动了叛乱。
  4,(曹丕)诏问群臣令料刘备当为关羽出报吴不。众议咸云:“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晔独曰:“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馀。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於终始之分不足。”后备果出兵击吴。
  5,(孙)遣使称籓。朝臣皆贺,独晔曰:“吴绝在江、汉之表,无内臣之心久矣。陛下虽齐德有虞,然丑虏之性,未有所感。因难求臣,必难信也。彼必外迫内困,然后发此使耳,可因其穷,而取之。夫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不可不察也。”备军败退,吴礼敬转废(果如晔言)。
  6,(曹丕讨伐孙)会群臣,问:“当自来不?”咸曰:“陛下亲征,恐怖,必举国而应。又不敢以大众委之臣下,必自将而来。”晔曰:“彼谓陛下欲以万乘之重牵己,而超越江湖者在於别将,必勒兵待事,未有进退也。”大驾停住积日,果不至,帝乃旋师。
  以上都是引自《三国志》,见机料敌,仿佛神算。
  [编辑本段]演义传记
  魏臣。经郭嘉推荐,为曹操效力。对袁绍作战时提出用发石车,击退了敌人来自营楼的攻击。曹氏三代元老,献过寻多妙计。官拜魏太中大夫。
  [编辑本段]毛泽东评刘晔
  刘晔曾经长期跟随在曹操身边,出过不少奇计,后又辅佐曹丕和曹睿,是曹魏的三朝元老
  20世纪50年代后期,毛泽东曾先后向干部推荐读《三国志》的四篇传记,即《张鲁传》、《吕蒙传》、《郭嘉传》、《刘晔传》。毛泽东熟读《刘晔传》以及裴松之的注,并对裴所注《傅子》中的一段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傅子》曰:晔事明皇帝,又大见亲重。帝将伐蜀,朝臣内外皆曰“不可”。晔入与帝议,因曰“可伐”;出与朝臣言,因曰“不可伐”。晔有胆智,言之皆有形。中领军杨暨,帝之亲臣,又重晔,持不可伐蜀之议最坚,每从内出,辄过晔,晔讲不可之意。后暨从驾行天渊池,帝论伐蜀事,暨切谏。帝曰:“卿书生,焉知兵事!”暨谦谢曰:“臣出自儒生之末,陛下过听,拔臣群萃之中,立之六军之上,臣有微心,不敢不尽言。臣言诚不足采,侍中刘晔先帝谋臣,常曰蜀不可伐。”帝曰:“晔与吾言蜀可伐。”暨曰:“晔可召质也。”诏召晔至,帝问晔,终不言。
  后独见,晔责帝曰:“伐国,大谋也。臣得与闻大谋,常恐眯梦漏泄以益臣罪,焉敢向人言之?夫兵,诡道也,军事未发,不厌其密也。陛下显然露之,臣恐敌国已闻之矣。”于是帝谢之。晔见出,责暨曰:“夫钓者中大鱼,则纵而随之,须可制而后牵,则无不得也。人主之威。岂徒大鱼而已!子诚直臣,然计不足采,不可不精思也。”暨亦谢之。晔能应变持两端如此。
  毛泽东在这段话的天头上作了如下批语:“此传可一阅。放长线钓大鱼,出自刘晔。”刘晔的足智多谋和善于应变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赞扬。1966年3月,毛泽东在杭州的一次小型会议上谈论曹操缺点的同时,也赞扬了刘晔。
  [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许劭:“晔有佐世之才。”
  《傅子》:“晔有胆智,言之皆有形。”
  陈寿《三国志·刘晔传》:“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才策谋略,世之奇士,虽清治德业,殊於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

怨在第四个字的成语

任劳任怨: 任:担当,经受。不怕吃苦,也不怕招怨。天怒人怨: 天公震怒,人民怨恨。形容为害作恶非常严重,引起普遍的愤怒。以德报怨: 德:恩惠。怨:仇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白华之怨: 指女子失宠之哀怨。杯酒解怨: 解:消除,排解;怨:怨恨,怨仇。指饮酒言欢,消解仇怨。藏怒宿怨: 藏、宿:存留。把愤怒和怨恨藏留在心里。指心怀怨恨,久久难消。东征西怨: 本指商汤向一方征伐,则另一方人民埋怨他不先来解救自己。后指帝王兴仁义之师为民除害,深受百姓拥戴。敌惠敌怨: 犹言报德报怨。东怒西怨: 比喻迁怒于人恩恩怨怨: 指人的感恩之情与仇怨之情凤愁鸾怨: 比喻夫妻间因思念而生的愁怨。肩劳任怨: 犹任劳任怨。不怕吃苦,也不怕招怨。旧仇宿怨: 结了很久的怨仇。柳啼花怨: 形容景象凄凉,心境凄恻。没齿无怨: 比喻永无怨言。鸟啼花怨: 形容悲伤怨恨。死而无怨: 即使死了,也毫不怨恨。形容心甘情愿猿悲鹤怨: 猿和鹤凄厉地啼叫。云愁雨怨: 喻指离情别愁。猿啼鹤怨: 猿和鹤凄厉地啼叫。猿惊鹤怨: 猿和鹤凄厉地啼叫。以直抱怨: 别人对自己有仇怨,自己以大公无私的态度对待之。以直报怨: 直:公正、正直。以公道对待自己怨恨的人。神怒人怨: 指人人怨恨愤怒。深仇重怨: 怨:仇恨。极深极大的仇恨。深仇宿怨: 犹深仇大恨。深而大的仇恨。丝恩发怨: 丝、发:形容细小。形容极细小的恩怨。无尤无怨: 尤:怨恨。毫无怨恨。兴观群怨: 兴:联想;观:观察;群:合群;怨:怨恨。古人认为读《诗经》可以培养人的四种能力。后泛指诗的社会功能。睚眦之怨: 睚:眼眶;眦:眼角;睚眦:生气瞪眼。别人瞪眼这样小的怨恨

版权声明:本文由乖娃娃学习网旗下成语词典收集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chengyu.guaiwawa.cn/kuozhan-dongzhengxiyuan5.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建议
苏ICP备2021055755号-2